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约是十五六年前的一个周末,我照例很早就来到了小河沿,一个人先练起拳,过了一会儿,一鸣和铁森先生就陆续来了。铁森先生显得很兴奋地问我:“看过苌乃周的书吗?那可是内家拳的真东西!”我说:“十年前就看过了。”他有点不高兴了:“你怎么不早告诉我?”这个时候善德先生也来了,善德先生学识渊博、很有武学修养,于是我们四个人就谈论起了《苌氏武技书》。
2010年,《苌氏武技书》终于又再版了,这是武学修炼者的幸事,可惜善德先生却没能读到这部图文并茂的武学原著,真是憾事!苌乃周是史据确凿的历史人物,不仅是武学大师,而且在乾隆年间还撰写了《周易讲义》一书。苌先生曾得洛阳阎圣道的真传,功夫达到了“举手挥之,石应手糜散”、“又能行于水面,身贴与壁”。这样的人物留下了这样的著作,谁能不认真拜读呢?
原文:中气者,即仙经所谓元阳,医者所谓元气,以其居人身之正中。故武备名曰中气。此气即先天真乙之气,文炼之则为内丹,武炼之则为外丹。然内丹未有不借外丹而成者也。
“中气”学说对于内家武学影响甚深,尤其是对于太极拳。很多太极拳家喜欢借助此气将丹田处内转成球,“以其居人身之正中”即脐后、命门前“之正中”处。说“此气即先天真乙之气”,显然不对,因为先天炁非居于有形之体。至于苌乃周先生提到的“文炼之”和“武炼之”应该指的是内丹修炼过程中所使用的“文火”和“武火”,但丹道学的“内丹”和“外丹”又与“文炼”和“武炼”没有关系,这可能是苌先生的笔误。很多大家也都有笔误,如我一向敬重的善德先生在其遗著《沈阳武派太极拳直讲》一书中就误把霍梦魁先生列入李福荫的门下,家师吴本萍先生是霍先生的嫡传弟子,陈明洁先生和谭长科师叔都是横跨闫、霍两家太极门的入室弟子,这几位前辈都说:闫先生比霍先生大七岁,他们以师兄弟相称,霍梦魁生于1889年,学拳于姐夫葛顺成,并受教于李启轩。因葛、霍是郎舅关系,所以无法行拜师礼。这就给霍先生的师承留下了猜测的空间,但也决不能将霍先生列入李福荫的门下,那就太有悖于李家的师承辈分和人伦礼数了。十年前我在写文章时,曾采用了善德先生的观点,结果遭到了本门前辈和朋友们的指责。
读“然内丹未有不借外丹而成者也”一句,使我想起闫志高师爷在年轻时,拜访邻县的武学大家李瑞东先生,李先生就说:“太极拳既要以真气内转炼内丹,又要借用拳架修炼外丹,内外结合方为至道。”
原文:初凝于虚危穴内,虚危穴前对脐,后对肾,非上非下,非左非右,不前不后。不偏不倚,正居人一身之当中,称天根,号命门,即《易》所谓太极是也。真阴真阳,俱藏此中,神实赖之。
在内丹学中多将“虚危穴”示做阴蹻、即会阴,而苌乃周此处说的“虚危穴”实指的是脐后命门前中心一点的玉环穴,自古丹家多将此处作为凝神人窍的门径。道家龙门派将此穴列为“四秘窍”之首,张三丰也说:“命门一窍,即脐后一寸二分,天心是也,一名神炉,叉名坤炉。息之起止,在此一穴。”
在太极拳的九层功夫中,既有以玉环穴的旋转带动肢体行功走架的修炼法门。“真阴真阳,俱藏此中,神实赖之”,说的是凝神入炁窍的内丹功夫。
原文:炼形以合外,炼气以实内,坚硬发如铁,自成金丹不坏之体,则超凡入圣。
“坚硬发如铁”并非是内家功夫的成就,真正的内家功夫先要积柔成刚,而后化作绕指柔,再返还成婴儿态,直至气化到先天,才算得上“超凡入圣”。
原文:炼形不外阴阳,阴阳不明,从何炼起?仙经之督脉。行于背之当中,统领诸阳经;任脉行于腹之当中。统领诸阴经。故背为阳,腹为阴,=经下交会阴,上会龈交。
这说的是周天功夫,以《黄帝内经》诠释腹背的阴阳关系,近代有人将腹背功夫演化成“龙虎二气”。形意门又将龙虎二形称之为“龙虎二气”,往往把龙虎二形合在一起修炼:龙形练督脉、虎形练任脉,再以鹰熊合演收内药;这是形意拳的内炼窍要,可惜今天知道的人已经不多了。不过各位也别听我这么一说就自己回去瞎练,如果没有明师指点,盲目修炼只能是有害无益。
原文:三尖照,则无东斜西歪之惠;三尖不照,则此牵彼扯,必有摇晃之失。三尖到者,动静一齐俱到,一尖不到,即有牵扯,身气不入矣。
我自幼学练过神佑通背功,后与宝轩师兄交流切磋中,他告诉我:这种大弓步的练法是最原始的,但不是最好的;近代修剑痴已将大弓步改为虚步了,这样才能三尖相照。宝轩兄是通背大家,我按他说的方法一试,果然气血沿任督二脉运行顺畅,同时又提高了下肢的功力。
正宗的武式太极拳和杨家太极拳都非常注重三尖相照,原始的心意拳、形意拳更是如此。戴家原传心意拳非常注重起落的三尖相照,为的是不使气血散乱,也就是苌乃周先生说的“三尖到者。动静一齐俱到,一尖不到,即有牵扯,身气不入矣”。其实早在宋代的温家教和通背拳谱中,就非常注重“三尖相照”了。
原文:纯用刚法,则气捕满身。牵扯不利,落点必不勇猛。纯用柔法,则气散不聚,无有归着,落点亦不坚硬。故善用刚柔者,如蜻蜒点水一沾即起,过气如风轮,旋转滚走不停。
晚清以前的武学大家皆以刚柔相济作为制敌的上乘之道,早期的太极拳也讲究刚柔相济,只是到了杨澄甫和吴鉴泉之后,才倡导纯柔。其实太极拳是非常讲究“接点柔、落点刚”的,说的就是“善用刚柔者”。“过气如风轮,旋转滚走不停”,是上乘武学的写照,无论内家、外家,真能将功夫练至化境,只要身一动,即“旋转滚走不停”。
原文:练气练到至尽处,无以复加。则功成圆满,真气充足。气一收结。气止血聚。有遍体其冷如冰者。此真阳尽收中宫,而不迭外也。
“气一收结,气止血聚”,还只是玉液还丹的初步,算不上“练气练到至尽处,无以复加,则功成圆满”,能得玉液炼形,自然会“遍体其冷如冰”。“中宫”者,平卧后脐下三寸,内家武学及丹道均以此处为修炼之主穴。能将“真阳尽收中宫”,属于完成了内丹功夫的炼精化气阶段,尚束进入到性功的修炼。
原文:得吾道者,大可以返本还原,超脱飞井;小可以强筋健骨,祛病延年。非仅劈坚破锐,成此技艺而已也。
苌乃周先生的功夫还是世俗武学,仍属于命功修炼,“强筋健骨。祛病延年”、乃至于“劈坚破锐”都没有问题,但离“返本还原,超脱飞升”尚远。欲“超脱飞升”,必须修炼性功,退识神、显元神,再以玉神化肉身,才可“超脱飞升”。
苌乃周先生创立的拳学中气理论对于传统武术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对完善中国内家武学的拳道合一体系,起到了关键作用。苌乃周先生应该算是目前我们所知的中国武学发展史上的第一人,他是一位真正把武术当学问来做的身体力行者,他的遗著《中气论说》和大量的拳械遗谱都是国学瑰宝。
但曲高者必然和寡,苌乃周先生的功夫今天已经无人能复制再现,他武学思想的高度也很难被逾越,恐怕真的要成广陵散了。
其实连我都有一种悲哀:开门授徒十余年,从学者早已过百,但大多数都只得一鳞一爪,四门功夫无人学全。我绝非保守之辈,而是真正的内家功夫确实难学!所以我总想早日了却武学事,远离当代社会这种自娱自乐的喧嚣,择地隐居,研究哲学,从事我一直钟爱的文学艺术创作,能够拥有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2010年,《苌氏武技书》终于又再版了,这是武学修炼者的幸事,可惜善德先生却没能读到这部图文并茂的武学原著,真是憾事!苌乃周是史据确凿的历史人物,不仅是武学大师,而且在乾隆年间还撰写了《周易讲义》一书。苌先生曾得洛阳阎圣道的真传,功夫达到了“举手挥之,石应手糜散”、“又能行于水面,身贴与壁”。这样的人物留下了这样的著作,谁能不认真拜读呢?
原文:中气者,即仙经所谓元阳,医者所谓元气,以其居人身之正中。故武备名曰中气。此气即先天真乙之气,文炼之则为内丹,武炼之则为外丹。然内丹未有不借外丹而成者也。
“中气”学说对于内家武学影响甚深,尤其是对于太极拳。很多太极拳家喜欢借助此气将丹田处内转成球,“以其居人身之正中”即脐后、命门前“之正中”处。说“此气即先天真乙之气”,显然不对,因为先天炁非居于有形之体。至于苌乃周先生提到的“文炼之”和“武炼之”应该指的是内丹修炼过程中所使用的“文火”和“武火”,但丹道学的“内丹”和“外丹”又与“文炼”和“武炼”没有关系,这可能是苌先生的笔误。很多大家也都有笔误,如我一向敬重的善德先生在其遗著《沈阳武派太极拳直讲》一书中就误把霍梦魁先生列入李福荫的门下,家师吴本萍先生是霍先生的嫡传弟子,陈明洁先生和谭长科师叔都是横跨闫、霍两家太极门的入室弟子,这几位前辈都说:闫先生比霍先生大七岁,他们以师兄弟相称,霍梦魁生于1889年,学拳于姐夫葛顺成,并受教于李启轩。因葛、霍是郎舅关系,所以无法行拜师礼。这就给霍先生的师承留下了猜测的空间,但也决不能将霍先生列入李福荫的门下,那就太有悖于李家的师承辈分和人伦礼数了。十年前我在写文章时,曾采用了善德先生的观点,结果遭到了本门前辈和朋友们的指责。
读“然内丹未有不借外丹而成者也”一句,使我想起闫志高师爷在年轻时,拜访邻县的武学大家李瑞东先生,李先生就说:“太极拳既要以真气内转炼内丹,又要借用拳架修炼外丹,内外结合方为至道。”
原文:初凝于虚危穴内,虚危穴前对脐,后对肾,非上非下,非左非右,不前不后。不偏不倚,正居人一身之当中,称天根,号命门,即《易》所谓太极是也。真阴真阳,俱藏此中,神实赖之。
在内丹学中多将“虚危穴”示做阴蹻、即会阴,而苌乃周此处说的“虚危穴”实指的是脐后命门前中心一点的玉环穴,自古丹家多将此处作为凝神人窍的门径。道家龙门派将此穴列为“四秘窍”之首,张三丰也说:“命门一窍,即脐后一寸二分,天心是也,一名神炉,叉名坤炉。息之起止,在此一穴。”
在太极拳的九层功夫中,既有以玉环穴的旋转带动肢体行功走架的修炼法门。“真阴真阳,俱藏此中,神实赖之”,说的是凝神入炁窍的内丹功夫。
原文:炼形以合外,炼气以实内,坚硬发如铁,自成金丹不坏之体,则超凡入圣。
“坚硬发如铁”并非是内家功夫的成就,真正的内家功夫先要积柔成刚,而后化作绕指柔,再返还成婴儿态,直至气化到先天,才算得上“超凡入圣”。
原文:炼形不外阴阳,阴阳不明,从何炼起?仙经之督脉。行于背之当中,统领诸阳经;任脉行于腹之当中。统领诸阴经。故背为阳,腹为阴,=经下交会阴,上会龈交。
这说的是周天功夫,以《黄帝内经》诠释腹背的阴阳关系,近代有人将腹背功夫演化成“龙虎二气”。形意门又将龙虎二形称之为“龙虎二气”,往往把龙虎二形合在一起修炼:龙形练督脉、虎形练任脉,再以鹰熊合演收内药;这是形意拳的内炼窍要,可惜今天知道的人已经不多了。不过各位也别听我这么一说就自己回去瞎练,如果没有明师指点,盲目修炼只能是有害无益。
原文:三尖照,则无东斜西歪之惠;三尖不照,则此牵彼扯,必有摇晃之失。三尖到者,动静一齐俱到,一尖不到,即有牵扯,身气不入矣。
我自幼学练过神佑通背功,后与宝轩师兄交流切磋中,他告诉我:这种大弓步的练法是最原始的,但不是最好的;近代修剑痴已将大弓步改为虚步了,这样才能三尖相照。宝轩兄是通背大家,我按他说的方法一试,果然气血沿任督二脉运行顺畅,同时又提高了下肢的功力。
正宗的武式太极拳和杨家太极拳都非常注重三尖相照,原始的心意拳、形意拳更是如此。戴家原传心意拳非常注重起落的三尖相照,为的是不使气血散乱,也就是苌乃周先生说的“三尖到者。动静一齐俱到,一尖不到,即有牵扯,身气不入矣”。其实早在宋代的温家教和通背拳谱中,就非常注重“三尖相照”了。
原文:纯用刚法,则气捕满身。牵扯不利,落点必不勇猛。纯用柔法,则气散不聚,无有归着,落点亦不坚硬。故善用刚柔者,如蜻蜒点水一沾即起,过气如风轮,旋转滚走不停。
晚清以前的武学大家皆以刚柔相济作为制敌的上乘之道,早期的太极拳也讲究刚柔相济,只是到了杨澄甫和吴鉴泉之后,才倡导纯柔。其实太极拳是非常讲究“接点柔、落点刚”的,说的就是“善用刚柔者”。“过气如风轮,旋转滚走不停”,是上乘武学的写照,无论内家、外家,真能将功夫练至化境,只要身一动,即“旋转滚走不停”。
原文:练气练到至尽处,无以复加。则功成圆满,真气充足。气一收结。气止血聚。有遍体其冷如冰者。此真阳尽收中宫,而不迭外也。
“气一收结,气止血聚”,还只是玉液还丹的初步,算不上“练气练到至尽处,无以复加,则功成圆满”,能得玉液炼形,自然会“遍体其冷如冰”。“中宫”者,平卧后脐下三寸,内家武学及丹道均以此处为修炼之主穴。能将“真阳尽收中宫”,属于完成了内丹功夫的炼精化气阶段,尚束进入到性功的修炼。
原文:得吾道者,大可以返本还原,超脱飞井;小可以强筋健骨,祛病延年。非仅劈坚破锐,成此技艺而已也。
苌乃周先生的功夫还是世俗武学,仍属于命功修炼,“强筋健骨。祛病延年”、乃至于“劈坚破锐”都没有问题,但离“返本还原,超脱飞升”尚远。欲“超脱飞升”,必须修炼性功,退识神、显元神,再以玉神化肉身,才可“超脱飞升”。
苌乃周先生创立的拳学中气理论对于传统武术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对完善中国内家武学的拳道合一体系,起到了关键作用。苌乃周先生应该算是目前我们所知的中国武学发展史上的第一人,他是一位真正把武术当学问来做的身体力行者,他的遗著《中气论说》和大量的拳械遗谱都是国学瑰宝。
但曲高者必然和寡,苌乃周先生的功夫今天已经无人能复制再现,他武学思想的高度也很难被逾越,恐怕真的要成广陵散了。
其实连我都有一种悲哀:开门授徒十余年,从学者早已过百,但大多数都只得一鳞一爪,四门功夫无人学全。我绝非保守之辈,而是真正的内家功夫确实难学!所以我总想早日了却武学事,远离当代社会这种自娱自乐的喧嚣,择地隐居,研究哲学,从事我一直钟爱的文学艺术创作,能够拥有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