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职业教育院校中的机电类专业的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弥补专业课程理论教学中的不足,从而形成实践与理论相融合的电类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有效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综合应用能力。在分析了电类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的理论与实践分离的弊端后,结合机电一体化实训教学改革的实际经验,对推行毕业证与国家职业从业资格证相结合的“双证”型教学模式进行认真的探讨,合理设置课程,从而在保证的完成课程教学的同时,促进学生动脑和动手两方面能力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职业教育 机电一体化 双证
【中图分类号】H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8-0-01
电类课程是机电一体化专业必修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均非常强的专业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充分掌握电工理论知识和技术,而且还要从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实践动手能力。实践操作是职业教育中的核心重点,要求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与生产实际密接结合,通过不断的知识充实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使自己能够满足生产技术岗位人才的要求,从而在毕业后能够快速的融入工作团队,成为生产一线的技术核心力量。因此,合理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双证”型教学模式在保证学生顺利毕业,获得毕业证的同时通过课程中的操作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在分析问题和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等方面的综合技能和创新能力。“双证”型教学模式是在理论与实践教学相并重的办学理念的基础上形成的,在许多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中得到广泛的推广[1]。
1 补充“双资型”师资力量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核心。教师水平的高低及对“双证”型教学模式的理解,直接影响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改革的成败,因此在对机电一体化专业进行电类课程教师配备时,应该充分考虑到教师理论与实践联系的水平。理论与实践教学相并重的“双证”型教学模式对教师的综合技能水平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教师既要有在专业中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有娴熟的实际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操作技能。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多,职业教育师资力量无论在数量方面,还是在综合技能素质方面都不能满足社会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尤其是教师自身的实践工作经验方面,存在明显的一线生产及管理经验方面的欠缺,导致实际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际“脱轨”严重,不仅不能保证教学质量,同时使学生在实践动作操作方面能力没有得到有效提高,很难快速的适应工作需求[2]。因此,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展开,需要补充“双资型”师资力量,使职业教育中的机电一体化教师既是专业理论的“讲师”,又是工程实践的“工程师”,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技术理论知识,又能通过实践操作指导,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出符合生产技术一线岗位要求的技术骨干力量。“双证”型教师的引进也可以拉动整个教学团队在实践工作方面的能力,通过教学和工程实践经验的相互交流,有效提高专业教师的综合技能水平。
2 提高实践教学硬件条件
现代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这就要求职业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在进入企业前,为了更快融入一线工作中发挥自我的实际工作能力,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应有高超、娴熟的实践问题分析、实践操作动手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在保证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传统的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模式已不适应现代人才的需求,需要加强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实践教学,让学生从“双证”教学中,不断充实自我。
2.1 增加实验室授课内容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是理论与实物不同步的情况,为了让学生对理论有充分的理解,通过实际问题的理论知识、实物联系、安装调试等步骤来充分理解和接受理论,不仅不容易忘记,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形成理论分析与实际应用的逻辑思维。同时在教学实践环节中,学生可以通过自我动手连线、参数设置、调试等环节,不仅牢固的掌握了课程理论知识,还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双证”的考试打好良好的基础。
2.2 充实实验内容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电机的控制方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有原来的继电控制变成了变频调速控制。因此,在实验内容设置时,应该充分结合现代控制技术水平,将实验内容进行相应的更换和充实,保证实验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相同步。同时对于实验内容应该采取由原来的一个点转换为一条线的教学方式,通过一个具体的应用工程的各部分内容的分解实验相结合,完成一项具体工程的实际操作,使学生从设备选型、设备布置、综合布线、程序调试等多个环节了解实践工程的具体工况特性,提高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为其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3]。
2.3 提供开放性实验室
可以在教学的同时,充分发挥实验工程应用资源,通过企业与学校间的技术配合,提供一些实际工程改造、设计内容,在“双资”型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操作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利用开放性实验室,完成某些项目内容的设计和改造工作,通过不同方案间评比,让学生自我分析和判断方案间的优缺点,让学生从实际生产角度出发,提高自我实际生产的分析、思考和动手动力,更加清晰的了解企业生产的系统流程及各部分的重点和难点。
3 改革课程考试方法
传统的职业教学测评考核过程中,通常采用标准化的闭卷考试方式,通过考卷成绩分数的高低“静态”来分析学生的综合能力。
这种考试方式存在明显的弊端:1)考试内容单一。2)动手能力测试不足。
为了适合企业人才需求的要求,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考试时,应该采用“动态”的审核方式,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通过分组完成实际的生产控制工程,以实际生产技术技能的考察作为评判标准,以职业“技能”为目的,培养学生的综合问题分析处理能力[4]。
4 职业资格从业证书培训
以国家职业教育技能达标为基准,结合 “双资”型教师引进,形成以“双证”为目的的职业教育模式,按照“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从实际工程应用角度入手,培养学生的理论及实践处理能力。在学院内部定期举行电工考试培训及模拟考试,并按照电工从业基本要求,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操作规范和操作技能,从而快速的适应工作岗位,为企业提供一流的一线生产骨干[5]。
5 结束语
在机电一体化专业职业技术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通过圆满的学业获得毕业证,同时还需要通過各类的改革措施,提高学生的实践问题分析及处理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不断的充实自己的实践技能,从而由原来的毕业证转化为“双证”教学模式,为企业提供能够快速适应企业生产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静.谈“电工上岗证”的教学体会与强电专业的教学改革设想[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1(增刊):82-84.
[2] 曾秀云.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电工上岗证”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09,(12):54.
[3] 焦玉成,杜逸鸣,黄捷等.民办高校电类专业推行“考证”的探讨[J].第六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927-929.
[4] 钟永强,黄晓红,王小涓等.以辩证的思维模式培养电工高技能人才[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03):38-40.
[5] 田秀萍.职业院校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渠道[J].中国培训,2004,(08):34.
【关键词】职业教育 机电一体化 双证
【中图分类号】H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8-0-01
电类课程是机电一体化专业必修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均非常强的专业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充分掌握电工理论知识和技术,而且还要从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实践动手能力。实践操作是职业教育中的核心重点,要求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与生产实际密接结合,通过不断的知识充实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使自己能够满足生产技术岗位人才的要求,从而在毕业后能够快速的融入工作团队,成为生产一线的技术核心力量。因此,合理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双证”型教学模式在保证学生顺利毕业,获得毕业证的同时通过课程中的操作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在分析问题和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等方面的综合技能和创新能力。“双证”型教学模式是在理论与实践教学相并重的办学理念的基础上形成的,在许多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中得到广泛的推广[1]。
1 补充“双资型”师资力量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核心。教师水平的高低及对“双证”型教学模式的理解,直接影响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改革的成败,因此在对机电一体化专业进行电类课程教师配备时,应该充分考虑到教师理论与实践联系的水平。理论与实践教学相并重的“双证”型教学模式对教师的综合技能水平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教师既要有在专业中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有娴熟的实际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操作技能。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多,职业教育师资力量无论在数量方面,还是在综合技能素质方面都不能满足社会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尤其是教师自身的实践工作经验方面,存在明显的一线生产及管理经验方面的欠缺,导致实际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际“脱轨”严重,不仅不能保证教学质量,同时使学生在实践动作操作方面能力没有得到有效提高,很难快速的适应工作需求[2]。因此,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展开,需要补充“双资型”师资力量,使职业教育中的机电一体化教师既是专业理论的“讲师”,又是工程实践的“工程师”,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技术理论知识,又能通过实践操作指导,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出符合生产技术一线岗位要求的技术骨干力量。“双证”型教师的引进也可以拉动整个教学团队在实践工作方面的能力,通过教学和工程实践经验的相互交流,有效提高专业教师的综合技能水平。
2 提高实践教学硬件条件
现代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这就要求职业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在进入企业前,为了更快融入一线工作中发挥自我的实际工作能力,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应有高超、娴熟的实践问题分析、实践操作动手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在保证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传统的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模式已不适应现代人才的需求,需要加强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实践教学,让学生从“双证”教学中,不断充实自我。
2.1 增加实验室授课内容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是理论与实物不同步的情况,为了让学生对理论有充分的理解,通过实际问题的理论知识、实物联系、安装调试等步骤来充分理解和接受理论,不仅不容易忘记,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形成理论分析与实际应用的逻辑思维。同时在教学实践环节中,学生可以通过自我动手连线、参数设置、调试等环节,不仅牢固的掌握了课程理论知识,还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双证”的考试打好良好的基础。
2.2 充实实验内容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电机的控制方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有原来的继电控制变成了变频调速控制。因此,在实验内容设置时,应该充分结合现代控制技术水平,将实验内容进行相应的更换和充实,保证实验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相同步。同时对于实验内容应该采取由原来的一个点转换为一条线的教学方式,通过一个具体的应用工程的各部分内容的分解实验相结合,完成一项具体工程的实际操作,使学生从设备选型、设备布置、综合布线、程序调试等多个环节了解实践工程的具体工况特性,提高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为其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3]。
2.3 提供开放性实验室
可以在教学的同时,充分发挥实验工程应用资源,通过企业与学校间的技术配合,提供一些实际工程改造、设计内容,在“双资”型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操作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利用开放性实验室,完成某些项目内容的设计和改造工作,通过不同方案间评比,让学生自我分析和判断方案间的优缺点,让学生从实际生产角度出发,提高自我实际生产的分析、思考和动手动力,更加清晰的了解企业生产的系统流程及各部分的重点和难点。
3 改革课程考试方法
传统的职业教学测评考核过程中,通常采用标准化的闭卷考试方式,通过考卷成绩分数的高低“静态”来分析学生的综合能力。
这种考试方式存在明显的弊端:1)考试内容单一。2)动手能力测试不足。
为了适合企业人才需求的要求,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考试时,应该采用“动态”的审核方式,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通过分组完成实际的生产控制工程,以实际生产技术技能的考察作为评判标准,以职业“技能”为目的,培养学生的综合问题分析处理能力[4]。
4 职业资格从业证书培训
以国家职业教育技能达标为基准,结合 “双资”型教师引进,形成以“双证”为目的的职业教育模式,按照“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从实际工程应用角度入手,培养学生的理论及实践处理能力。在学院内部定期举行电工考试培训及模拟考试,并按照电工从业基本要求,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操作规范和操作技能,从而快速的适应工作岗位,为企业提供一流的一线生产骨干[5]。
5 结束语
在机电一体化专业职业技术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通过圆满的学业获得毕业证,同时还需要通過各类的改革措施,提高学生的实践问题分析及处理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不断的充实自己的实践技能,从而由原来的毕业证转化为“双证”教学模式,为企业提供能够快速适应企业生产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静.谈“电工上岗证”的教学体会与强电专业的教学改革设想[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1(增刊):82-84.
[2] 曾秀云.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电工上岗证”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09,(12):54.
[3] 焦玉成,杜逸鸣,黄捷等.民办高校电类专业推行“考证”的探讨[J].第六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927-929.
[4] 钟永强,黄晓红,王小涓等.以辩证的思维模式培养电工高技能人才[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03):38-40.
[5] 田秀萍.职业院校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渠道[J].中国培训,2004,(0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