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写作:全球化的、革命的以及想象的

来源 :福建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1200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迄今为止,人类的写作方式都是地域主义的,这意味着,地域写作是人类共同的文化基因。狭隘而言,地域写作是一个民族的内部“事件”,即我们可以把地域写作视为一种“风情写作”,风情及其凸显出来的精神取向、气质和偏好是地域写作的主要标识。因此,《诗经》“辞约而旨丰”“事信而不诞”和《楚辞》“瑰诡而惠巧”“耀艳而深华”,在《文心雕龙》的视野中才会被归结为北南之别。但若宏观而论,地域写作就是民族性的表达,亦即地域不是独立意义的存在,而是民族性的一部分。鲁迅《致陈烟桥》称:“现在的文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在民族内部,地域及其书写是无处不在的;在地域之外,民族性则是无时不在的。
  事实上,我们都认识到了全球化对人的存在造成的分裂,一方面,单个的人实现了“网络化”,似乎“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可期的目标和模式,同质化越来越明显;另一方面,单个的人陷入日益加深的孤独,个性、地域、本土无可避免地成为一个人特别是写作者的身份和旗帜。换句话说,当我们想当然地认为全球化会消解一个人的辨识度,抹平人际的鸿沟时,孰料却毫不犹豫地重塑和加固了他,此时,“被现代性”转变为一种自觉的、本土的现代性。这意味着,个人主体性的建构和现代民族国家构建是并向而非背道而驰的,表现在文学上,则是个人/地域主义写作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国内任何一个功成名就的作家都带着地域写作的光晕。
  一旦地域写作脱离全球化获得相对的生命力,便意味着自由来了,“意味着在更广阔的社会中,从直接的经济、政治或宗教的控制下所获得的某种程度的自由”。如果说“‘为艺术而艺术’是审美现代性反抗市侩现代性的一个产儿”,那么,地域写作成为一种价值领域,表明写作者躲避平面化/地球村束缚、工具理性支配、同质化生活(另一种形式的异化)具有了可能。阿多诺指出:“艺术的社会性主要因为它站在社会的对立面。”假如将地域写作看作一种小传统,它的坚守则是对全球化这个大传统的革命,但这种革命不是拒绝、颠覆、推倒,而是发展——将现代性本土化和个人意识化。借用波德莱尔的说法,地域写作是“现代生活的英雄主义”,它反对格式化和庸俗主义,通过坚守传统而非固守狭隘,实现批判性自由。
  毋庸置疑,传统并不必然意味着保守,某种意义上,在全球化面前,甚至意味着一种主体自由,至少是一种主观自由。这是因为,全球化提供了自由之后奉送了一套更沉重的枷锁。当郭沫若在1924年大声疾呼“什么叫艺术,什么叫文学,什么叫名誉,什么叫事业哟!这些镀金的套狗圈,我是什么都不要了,我不要丢了我的人性做个什么艺术家”时,他似乎是说给我们听的——当物的增长超过人的负荷,形成困境,决裂便是另一种现代性,而此决裂便是回归:回归本土、区域,才能回归个人。
  大而化之,现当代文学中的地域写作只有两个向度。一、以本土的方式提供国家、政党或集体经验,其前提是文学是阶级的。鲁迅便说:“文学不借人,也无以表示‘性’,一用人,而且还在阶级社会里,即断不能免掉所属的阶级性,无需加以‘束缚’,乃出于必然。”二、以个人的方式提供价值、精神或宗教图谱,其前提是文学是人的。这个意义上,如戈蒂耶所说:“有用的都是丑陋的。”所谓的“丑陋”不是针对本质的人,而是附加的一切人造的“崇高”。这里之所以不说其前提为文学是人学的,是为了避免混淆,因为提出这一概念的高尔基把作家称为“阶级的耳目与喉舌”“阶级的器官”和“阶级的感官”。
  对比这两个向度,绝非试图做出道德/价值判断。地域写作是一个事实存在,文本中的信息显露无遗:巴尔扎克是法国的,曹雪芹是中国的,托尔斯泰是俄国的,马尔克斯是哥伦比亚的……他们都途经自己的“故乡”,设法对社会、人類乃至个人做出民族性的理解和诠释。他们身上,地域的始终是民族的,亦即其作品始终与“人”、与时代保持着某种紧张关系。但这种紧张并不存在于所有文学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文学与时代是同步的、契合的。如赵树理1955年发表的《三里湾》,作为中国第一部表现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作者曾鲜明地表示,写作这样一部小说是为了配合中国革命“新的历史任务”。这部小说中,主人公明显缺席,当然,也可以如贺桂梅所说是以村庄作为第一主角,即三里湾的秋收、开渠和扩社三件大事主导了日常人际关系的变动、婚姻家庭单位的重构,特别是进步力量与落后力量的对比。文学意义上,乡村进入文学视野是与新文化运动同步的,其通常被当作愚昧的标志和启蒙的对象,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种叙述范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作为被书写的主题,乡村被视为一个新的共同体——这显然是一种有别于传统乡村和城市的地域,而容纳了国家、文化特别是阶级和社会主义的建构过程。在赵树理的视野中,乡村是边缘的又是中心的,是地域性的又是去地域性的,因为,村庄这个具体的革命对象被纳入现代国家的可能性中,而呈现出一种概括的、抽象的、形而上的追思。作者试图以一种赞成的态度理解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合作化运动,这显然与上层关于合作化运动是小脚老太太的批评相映成趣,毕竟,他亲历了1951年山西合作化的试点。《三里湾》作为一部农村题材的小说,回答的是中国农村往何处去的疑问,并通过文学想象构造了一个符合主流叙事的乡村乌托邦。
  符合主流叙事,是中国这个世界范围内的“区域”的一种独特的文学经验和表达,而老舍的龙须沟、赵树理的三里湾、周立波的元茂屯、浩然的芳草地等,则是中国经验和精神的红色支脉。这种向度的地域写作,主角不是人,甚至不是地域,而是革命,地域只是提供了一个舞台。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地域是乡村还是城市并不重要,个人身份已成为阶级身份的衍生和延伸。这种地域写作在新时期以后则让位于对“人”的关注。莫言在描写高密东北乡时,明显坚持这样一种理念:只有把人当“人”来写,超越阶级和政治偏见,才能写出完整的、真正的人的形象。虽然“超越”只是一种设想,仍然无法摆脱宏大叙事所造成的人为遮蔽,但毕竟经过“不断革命”祛魅,“时代”成了“现实”的单位,“不断成长”走进私人空间——于是,我们说地域写作回到了“人”身上。《地衣——李村寻人启事》中,李村完全蜕化为一个符号,这便是说,地域不再是叙事形象,也不承担叙事功能,而成为语言和精神气质,最终将“人”作为一种价值或理性追求,而非器物。即便去掉李村,去掉那条和米格尔街异曲同工的东西大街,其中的故事仍会令我们共鸣。
  很显然,所有的地域写作都不是具象化的,而是想象的。换个表达则是,写作者立身和反映的地域都是一个开阔的空间,而不是封闭的箱体。比如,可以将《地衣》中的“李村问题”理解为普遍性眷恋,也可以理解为个体式伤痕。不过,李村虽然只是一个符号,但只把其作为一种背景,明显抽空了在经验和思考领域所要面对的终极问题——人的窘迫、分裂和重建,这样,李村及其写作就失去了意义。努斯鲍姆曾说:“小说通过展示某种程度上靠自己获取的生活和人类选择的可能性,让读者认识到,虽然具体环境可能大不相同,但小说讲述的故事在某些方面就是他们自己的故事。”这句话,可为“个人独特经验乃是人类共同经验”作注脚。
  这便回到了问题的起点,地域写作既然是全球化的一种革命式反叛,它的视角究竟是什么样的?要知道,仅仅抓住地域性,固然可以沉淀下来,防止飘浮和虚空,但如何克服片面性,通过独特性,获得普世性,才是作品保持生命力的秘密所在。凡迪莫曾表示:“现代性是这样一个时代:‘成为现代的’变成一个价值,或者说,变成其他一切价值参考的基本价值。”我们都知道,伴随着全球化,历史也好,信仰也罢,都逐渐失去神性,艺术包括写作成为本雅明口中的“一颗没有氛围的星星”,与之相匹,发展成为一种空洞性常规。此一状况下,地域写作摆脱个人狭隘的“圈子”束缚,放弃这种观念——秩序、可理解性、成功是自由和深刻的背面,从提供“根”和个人乌托邦的地域中提炼全人类的通感,是作家的唯一可能的出路。
  黑格尔曾说:“我们现时代的一般情况是不利于艺术的。”就写作而言,现时代是一个充满危机的当下时刻,正因为存在危机,反思是必不可缺的,而写作,也从来没有这么深刻和广泛地被人理解、漠视和抛弃过,这一充满悖论的命运也预示着,全球化和地域写作都有相互扭曲和互相拯救的可能。只有认识到一切艺术都是技巧、资源和眼界的结合,地域写作才不会沦入现代性终结。
其他文献
驾驶员的生活不规律,时常不能按时进餐,加上工作强度大,驾车时思想必须高度集中,每天要消耗大量的精力、体力。而患有糖尿病的驾驶员,尤其是出租车驾驶员,经常因工作关系无法及时进餐,身体处于饥饿状态,很容易发生低血糖,出现头晕、无力、手抖、冒冷汗等症状而导致交通事故。  另外,患有糖尿病的人易发生眼部疾病,如角膜病变、眼肌麻痹、青光眼、视网膜病变等。这些疾病会导致视力减退。驾驶员若患有糖尿病,一旦出现视
在毛毛还不叫毛毛的时候,它被一个男人领回了家。  那个男人给它擦了擦身子,又倒了点牛奶,说道:“来吧小家伙,赶紧喝一点。”  它躲在桌子底下,看着靠近的男人,全身毛都炸了起来,然后给了男人自以为非常凶狠的一爪。被小奶猫不轻不重地挠了下的男人不禁微笑,说:“别怕啦,以后这就是你的家。”  家?家是什么?它不知道。它只知道自己的妈妈告诉自己,看见人要远远地躲开。想到这,它又恶狠狠地对再次企图接近它的男
一、广场  这是一个十条大道交汇的广场,在午夜的微风下,却显出几分冷清。  汽车呼啸而来,前灯射出的光柱在夜的死水中晃动,在中央的青铜柱蒙上一层暗淡的清辉,只有那女神,还在那52米高的高空飞翔、飘摇。  夜,稠如漆,秽如腥,沉如铁。  我战战兢兢地打开了车门。我知道,这早已不是记忆中的巴黎,我不得不小心,自由女神的足下,会不会都藏着某个午夜之子,在不经意间给你当头一棒。  或者,在他那夜一般颜色的
一  或许泥土太悄无声息,太不起眼,以至于我遗忘了它的存在。直到去年清明,回故乡途中,车窗外掠过连绵的小山丘,细看才发现是墓地。初春,这些半青半黄的山坡上,立着一垛垛土堆,周遭的草木也是冷静的色彩,唯有土堆上,插着鲜艳的花朵,鲜艳到夺目,这一瞬间,生与死如此强烈地对比共存,我第一次体会到土地的深情和悲悯。它覆盖了所有的荣辱悲喜,结束了挣扎、不甘、怨愤……所有独属于人世间的体会。  然而,纵是一堆黄
我本科学的是商务英语,那个时候还不太确定自己以后想要从事哪方面的工作,心中很迷茫,就经常跑到图书馆,因为我觉得文字记载了人类最高的智慧和最本质的经验,或许我可以从中得到关于生活的答案。我在哲学书上看到,苏格拉底说,“未经审查的生活不值得一过”。因此我花了四年的时间,试图找到一种“值得一过”的生活,其间积攒了大量的倾诉欲,开始写起小说。那时候写小说对我来说只是一种自娱自乐,也是一种自我诊断的手段。 
在美军中,美国海军“核潜艇之父”海曼·G·里科弗应该称得上是一位传奇人物了。他,53岁晋升为海军少将,59岁晋升为 海军中将,73岁晋升为海军上将,81岁时退役。在问鼎将军之路的励志故事中,他实在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人。同时,他又是一个饱受争议的人物。他性格内向,为人苛刻,脾气暴躁,处事武断,遭人忌恨,特立独行,树敌众多,还被公认为不具备主官特质……如此之人,居然取得了超乎寻常的成功:他,被公认为改变
在我一开始学习写作的时候,文学对我而言,更多的是一个畅所欲言的天地,每当我的内心积压着一些情绪需要发泄时,我便诉诸文字。那时,文学对我而言更多的是一个容器,是一个出口。  但是,当我步入大学,在一次次的写作磨炼中,尤其是在教授们的指导下,文学对我而言有了深刻而实际的意义。福建师范大学文科楼前有一小块不规则的花园,里面的花不争不闹,静静地开。教室里,教授略微沙哑的声音在话筒中被小心翼翼地放大,然后清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ERP时代的到来,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开展会计电算化教学、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会计信息化人才,是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在论述ERP会计信息系统主要特征的基础上,揭示了目前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适应ERP会计信息系统需要的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措施。  【关键词】 ERP; 会计信息系统; 会计电算化; 教学改革    随着以计算机技
主持人李壮语:  这些年,“地域色彩”成为文学界的热点话题,许多作家和作品以各自不同的角度方式在此维度上做出过尝试。在一个渐趋规范、同质的全球化时代,具有“地域”或曰“地方”色彩的文学书写缘何兴起、在创作实践中展现出了哪些不同的侧面、其得失及未来的可能性何在,这些都值得我们展开探讨。  石一枫作为近年来风头甚劲的青年作家,其一系列小说作品都带有鲜明的“京味儿”语言烙印;从本期石一枫的文章中,我们既
说实话,我本人虽然操持着一种近似口语的语言写作,而我的口语据说又是北京话,但对那种特传统、特典型的“京味小说”感觉并不格外强烈。或者说该喜欢也喜欢,但喜欢的往往是几个鲜明的人物,比如老舍的祥子虎妞儿,邓友梅的那五,陈建功那群“找乐儿”的老票友之类,这种喜欢常常源自于文学普遍范畴里的“好”,没什么来自于地域性的偏心眼儿。就像看到张爱玲写的上海女人、陆文夫写的苏州吃货,我也同样喜欢,与之相比京味文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