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常说“知人论世”,理解石涛的绘画思想就必须对石涛的生平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所了解。李驎《大涤子传》中所说:“大涤子是匿其姓氏”的事实,年龄上也有隐瞒。隐瞒是为了逃避迫害而削发为僧。员炖看到石涛说:“低徊吞吐,言不尽意。”的情态。”隐晦之多,关于石涛的家庭出身,根据现有的材料,已经完全可以确立下来的有,石涛,原始名朱若极,是明朝宗室的后氏,石涛是明太祖朱元璋从孙,孙靖江守谦的后裔。朱守谦卒后,其子朱赞仪袭封其王位,是赞王十世孙,石涛就是他的后人。石涛父亲幼年被迫的经历,给石涛的生活投下了阴影。这些“低徊吞吐,言不尽言”和特殊的经历给他的绘画和理论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石涛一生都和禅宗有着密切的联系。禅宗美学对石涛风格和艺术观念的形成都有很大的影响。石涛的画学讲辩证法,用对立统一的法则来分析宇宙万物,来阐明绘画规律,并形成了与众不同的完整的美学体系。与佛教唯心说没有任何关系。佛教从西域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佛教影响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佛教的发展后来逐渐分为八大派系,禅宗是八大派系之一。其实在明代以前,禅宗已经形成了五家七宗,分头并弘的局面,各个宗派都不同程度的吸收了别教思想,扩充禅宗本身的思想内涵,表现出禅宗在上升时期的强烈自信。但由于元到明清,佛僧们普遍重视净土信仰,并以西方净土为归趣,这使得以“见性成佛”为旨的禅宗下降为“往生净土”为旨归的“念佛禅”。禅宗的唯心净土之说作为一种哲学概念,是完全排斥以灵魂为实在思想。菩提达摩祖师主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之中的“禅”原意为禅那。就是“静中思虑”之意。禅宗没有成文的章法,讲究禅在文字之外,禅宗的关键在于学佛之人的静中参悟,个得体会。这样的思想贯穿石涛的一生,生活在时代边缘的人,经历磨难,苦难之中也有画为“娱”,以画为精神寄托,不论是绘画还是画语录中都透露着禅味。
一.石涛绘画理论与禅宗
《石涛画语录》说“一画之法,乃立自我。立一画法者,盖从无法生有法,从有法贯众法”。—《一画章》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一画”论是由“我”发展和创立的。“我”之所以创立“一画”论,是因为世界本身就是从无法中产生出法则来的,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也是从无法向有法发展而来的。《石涛画语录.了法章》二中“古今法障不了,有一画之理不明。一画明,则障不在目而画可从心。画从心而障自远矣。”“画障”弃障是何物,这其实是石涛实际上揭示了绘画创作中的客观必然性与客观自由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从《石涛画语录.变化章》三中说“夫画:天下变通之大法也。山川形势之精英也,古今适物之陶治也,阴阳气度之流行也,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陶乎也。是对山水画下了一个全面的定义,再次强调艺术是主观的统一。石涛关于“经”与“权”,“法”与“化”的关系论述,包含着客观事物和认识过程中的普遍性和个性(特殊性),稳定与流动性的辩证关系的深刻思想。“ 无法为法,乃为至法”,和禅宗的悟的层次一样,核心在于妙悟。再其《了化章第二》中,要破除法障回归至法,不在具体的形象之中,又不能脱离现实的具象。《变化章第三》石涛是绘画时应随本心,来源于自己的心形。与禅宗强调的“心”“目性”的影响。与石涛“一画”中,将本身本真的自己摆在首位,用我法打破心灵的束缚,放飞自我。不限量体验的东西,我们在研究石涛时发现他对这种自我的一种推崇,和禅宗精神追求是一脉相承的。禅宗的精神也就是不束缚,在美学上有解衣般礡矣。
二.石涛绘画形式与禅宗
笔墨在中国的山水画中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在绘画创作时除了修养,造意,神韵之外,还有在绘画到画面时的具体部分。傅抱石《中国绘画理论》将其分为三个大部分。泛论之部,总论之部,分部之论。总部之论包括造景论。其中描写石涛造景取材时,画之理,笔之法,不过天地万物质与势也。“搜尽奇峰,打草稿也。”出自《画语录》画其之质,这就要论述到山水画形(意)与神的关系了。石涛在绘画时以景造心中之物,表现其内心的所想所思,每个时期所形成的画面效果不同,因其所悟不同。石涛幼年时没有过多的体会到深切的悲痛之情,这一点不同与八大的“墨点不多,泪点多”。泪眼中的旧江山。石涛在他的画中显出禅味,并非巧合和他的思想,生活托寄是分不开的。
“出笔馄饨开,入拙聪明死,理尽法无尽,法尽理生矣。(明释道济:《画语录》)辩证了理与法的关系与禅宗的悟有相似之处,笔墨中还要蒙养生活。画其灵而足其神!石涛在笔墨运用上,有其独特的见解,石涛的笔墨上相对前人而言没有那么的严谨。曾评价用笔“用意拙,有深义焉。擅藏其器,惟忍以画名,不免当于地。惟松雪翁冠冕,任意辉煌,与唐宋名家争雄,不复有所顾虑耳”追求气,韵,灵动。石涛将古人的技法打破。看似无法,其实有法,善用自法。在画作上的效果将自己置身于山川美景之中。这种情与景的交融,也是笔与气的结合,禅宗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儒家重人伦,道家重自然,佛家重心灵,可见画中有浓重的禅味。
三,禅宗的意境美
绘画是寄托石涛禅学精神的产物,绘画就是其心灵的表现。如果把“家”视作为中国文化结构的基本隐喻。隐于禅宗的是“出家”即走出那个以天地为支柱的“家”。在这种意义上,它的本意是解脱,即解脱人世种种束缚,获得生命的大自在,大解放。禅宗追求用非常平淡,凡俗的日常生活景象来表达并表现与日常生活感受相对立的具有空幻深意的存在,“禅味”即指“冲淡”又涵盖着一切,着力在极端对立和矛盾的两极彻悟存在本体的人生及其透露出来的人生意韵。石涛的绘画理论与创作也一直在追求禅宗中的“空”,石涛将空融入到了自然的山川形势之中。以一颗空寂的心来感悟自然,保持内心的澄静,石涛深得禅理,对山的描绘上,偏受空的意境。忘却尘世的纷扰,放空一切。
综上所述,石涛的山水画,与禅学思想有着紧密的联系。禅宗是推动绘画美学进步的一個重要因素,他以一部《画语录》显示其美学内涵。笔墨的有“灵”有“神”,就是体现“一画”真谛的关键所在。而“灵”和“神”的取得,石涛以为全依赖画家对“生活”和“蒙养”。将人的理想社会赋予山川万物,从而进入“物我”的沟通境界。石涛的画学思想,促进了古老中国画向近代的发展。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石涛一生都和禅宗有着密切的联系。禅宗美学对石涛风格和艺术观念的形成都有很大的影响。石涛的画学讲辩证法,用对立统一的法则来分析宇宙万物,来阐明绘画规律,并形成了与众不同的完整的美学体系。与佛教唯心说没有任何关系。佛教从西域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佛教影响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佛教的发展后来逐渐分为八大派系,禅宗是八大派系之一。其实在明代以前,禅宗已经形成了五家七宗,分头并弘的局面,各个宗派都不同程度的吸收了别教思想,扩充禅宗本身的思想内涵,表现出禅宗在上升时期的强烈自信。但由于元到明清,佛僧们普遍重视净土信仰,并以西方净土为归趣,这使得以“见性成佛”为旨的禅宗下降为“往生净土”为旨归的“念佛禅”。禅宗的唯心净土之说作为一种哲学概念,是完全排斥以灵魂为实在思想。菩提达摩祖师主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之中的“禅”原意为禅那。就是“静中思虑”之意。禅宗没有成文的章法,讲究禅在文字之外,禅宗的关键在于学佛之人的静中参悟,个得体会。这样的思想贯穿石涛的一生,生活在时代边缘的人,经历磨难,苦难之中也有画为“娱”,以画为精神寄托,不论是绘画还是画语录中都透露着禅味。
一.石涛绘画理论与禅宗
《石涛画语录》说“一画之法,乃立自我。立一画法者,盖从无法生有法,从有法贯众法”。—《一画章》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一画”论是由“我”发展和创立的。“我”之所以创立“一画”论,是因为世界本身就是从无法中产生出法则来的,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也是从无法向有法发展而来的。《石涛画语录.了法章》二中“古今法障不了,有一画之理不明。一画明,则障不在目而画可从心。画从心而障自远矣。”“画障”弃障是何物,这其实是石涛实际上揭示了绘画创作中的客观必然性与客观自由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从《石涛画语录.变化章》三中说“夫画:天下变通之大法也。山川形势之精英也,古今适物之陶治也,阴阳气度之流行也,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陶乎也。是对山水画下了一个全面的定义,再次强调艺术是主观的统一。石涛关于“经”与“权”,“法”与“化”的关系论述,包含着客观事物和认识过程中的普遍性和个性(特殊性),稳定与流动性的辩证关系的深刻思想。“ 无法为法,乃为至法”,和禅宗的悟的层次一样,核心在于妙悟。再其《了化章第二》中,要破除法障回归至法,不在具体的形象之中,又不能脱离现实的具象。《变化章第三》石涛是绘画时应随本心,来源于自己的心形。与禅宗强调的“心”“目性”的影响。与石涛“一画”中,将本身本真的自己摆在首位,用我法打破心灵的束缚,放飞自我。不限量体验的东西,我们在研究石涛时发现他对这种自我的一种推崇,和禅宗精神追求是一脉相承的。禅宗的精神也就是不束缚,在美学上有解衣般礡矣。
二.石涛绘画形式与禅宗
笔墨在中国的山水画中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在绘画创作时除了修养,造意,神韵之外,还有在绘画到画面时的具体部分。傅抱石《中国绘画理论》将其分为三个大部分。泛论之部,总论之部,分部之论。总部之论包括造景论。其中描写石涛造景取材时,画之理,笔之法,不过天地万物质与势也。“搜尽奇峰,打草稿也。”出自《画语录》画其之质,这就要论述到山水画形(意)与神的关系了。石涛在绘画时以景造心中之物,表现其内心的所想所思,每个时期所形成的画面效果不同,因其所悟不同。石涛幼年时没有过多的体会到深切的悲痛之情,这一点不同与八大的“墨点不多,泪点多”。泪眼中的旧江山。石涛在他的画中显出禅味,并非巧合和他的思想,生活托寄是分不开的。
“出笔馄饨开,入拙聪明死,理尽法无尽,法尽理生矣。(明释道济:《画语录》)辩证了理与法的关系与禅宗的悟有相似之处,笔墨中还要蒙养生活。画其灵而足其神!石涛在笔墨运用上,有其独特的见解,石涛的笔墨上相对前人而言没有那么的严谨。曾评价用笔“用意拙,有深义焉。擅藏其器,惟忍以画名,不免当于地。惟松雪翁冠冕,任意辉煌,与唐宋名家争雄,不复有所顾虑耳”追求气,韵,灵动。石涛将古人的技法打破。看似无法,其实有法,善用自法。在画作上的效果将自己置身于山川美景之中。这种情与景的交融,也是笔与气的结合,禅宗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儒家重人伦,道家重自然,佛家重心灵,可见画中有浓重的禅味。
三,禅宗的意境美
绘画是寄托石涛禅学精神的产物,绘画就是其心灵的表现。如果把“家”视作为中国文化结构的基本隐喻。隐于禅宗的是“出家”即走出那个以天地为支柱的“家”。在这种意义上,它的本意是解脱,即解脱人世种种束缚,获得生命的大自在,大解放。禅宗追求用非常平淡,凡俗的日常生活景象来表达并表现与日常生活感受相对立的具有空幻深意的存在,“禅味”即指“冲淡”又涵盖着一切,着力在极端对立和矛盾的两极彻悟存在本体的人生及其透露出来的人生意韵。石涛的绘画理论与创作也一直在追求禅宗中的“空”,石涛将空融入到了自然的山川形势之中。以一颗空寂的心来感悟自然,保持内心的澄静,石涛深得禅理,对山的描绘上,偏受空的意境。忘却尘世的纷扰,放空一切。
综上所述,石涛的山水画,与禅学思想有着紧密的联系。禅宗是推动绘画美学进步的一個重要因素,他以一部《画语录》显示其美学内涵。笔墨的有“灵”有“神”,就是体现“一画”真谛的关键所在。而“灵”和“神”的取得,石涛以为全依赖画家对“生活”和“蒙养”。将人的理想社会赋予山川万物,从而进入“物我”的沟通境界。石涛的画学思想,促进了古老中国画向近代的发展。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