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科学地设计课堂提问,能优化课堂结构,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完成教学目的。本文对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课堂提问 优化 策略 原则
一、优化课堂提问的策略
1.提问对象观神态
提问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神态,如心理状态和行为状态,进行有选择的提问。有经验的教师经常在提出问题后,环顾全班学生,因为学生的非语言形态可以告诉教师,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如何。如:①学生举手,表示他有把握回答问题;②学生嘴巴微张,身体前倾,“眼睛渴望着眼睛的重逢”,表明他想试一试;③学生托腮挠首,“举头望明月”,表明他正在思考,但一时还回答不出问题;④学生躲避教师的眼睛,把头埋得低低的,谓之“低头思故乡”,表明他害怕回答这个问题。因此,在提出问题后,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应,有针对性地选择回答对象。
2.提问时效看评价
提出问题后,有一种现象应引起教师的重视,那就是不评价学生的回答。一句“坐下”,让学生心凉了半截,把学生推向了“爱与痛的边缘”,积极性荡然无存。有一条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即人的活动是由其结果所调节的。一个人知道与不知道活动结果,其效果是极不相同的。当然,评价绝不是简单地说“很好”“错了”等,正确的评价办法是在鼓励中给予纠正。如教师可以说:“你的回答很有自己的见解,如果能再多考虑一步或再多转一个弯,那么这个问题就回答得更好了。”即使遇到一问三不知的学生,教师也不能发火,可以说:“好,你先坐下,我想你可能是太紧张了。下面,我请其他同学来回答,你注意听一听!”
提问每一个学生,教师都必须进行有效评价,让学生奔走在“希望的田野上”,让学生置身于“问题”之中的乐趣,在“问”与“答”中增长知识,锻炼能力,提高觉悟。
二、优化课堂提问的原则
1.适时性
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人和事,都能在历史上找到似曾相识的影子。教师可以用纵向联系的方法,发掘“身边的历史”,合理创设情境,带领学生感悟历史,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时,笔者做了如下设计:“1925年,闻一多先生在美国写下了《七子之歌》。到今天,已经有几位儿子回到了母亲的怀抱,可还有哪一位没有回到母亲的怀抱呢?我们来回顾一下,香港、澳门是怎样回归的,台湾在回归的道路上还有哪些障碍,前景如何?”
2.层次性
教师应注重教学的循序渐进,让学生的思维沿着一定的坡度发展,达到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目的。
如在教学力时,笔者问:“物理学中为什么以牛顿的名字作为力的单位?”学生回答:“因为牛顿建立了经典力学的基本体系,为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笔者继续问:“除此之外,牛顿还有哪些贡献?”学生回答:“他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为经典物理学和天文学奠定了基础;引发了第一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他用数学方法精确地描述了宇宙运行的自然法则,还为法国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笔者总结说:“由此看来,牛顿是个震古烁今的科学巨人,他的成就可谓‘前无古人’。可是,为什么在牛顿之前没有这么杰出的科学家呢?”学生回答:“在中世纪,教会成为封建统治的精神工具,他们垄断教育,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而14世纪以来,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一系列的思想解放运动肯定了人的价值,极大地激发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极致的发挥;17~18世纪,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又极大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所以,牛顿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课堂提问是进行历史学科思维和语言训练,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师通过科学的课堂提问,可以多角度、深层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加强教与学的和谐互动,极大地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马云鹏.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孔凡哲.上好课的有效技能[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曹甸高级中学 )
关键词:课堂提问 优化 策略 原则
一、优化课堂提问的策略
1.提问对象观神态
提问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神态,如心理状态和行为状态,进行有选择的提问。有经验的教师经常在提出问题后,环顾全班学生,因为学生的非语言形态可以告诉教师,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如何。如:①学生举手,表示他有把握回答问题;②学生嘴巴微张,身体前倾,“眼睛渴望着眼睛的重逢”,表明他想试一试;③学生托腮挠首,“举头望明月”,表明他正在思考,但一时还回答不出问题;④学生躲避教师的眼睛,把头埋得低低的,谓之“低头思故乡”,表明他害怕回答这个问题。因此,在提出问题后,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应,有针对性地选择回答对象。
2.提问时效看评价
提出问题后,有一种现象应引起教师的重视,那就是不评价学生的回答。一句“坐下”,让学生心凉了半截,把学生推向了“爱与痛的边缘”,积极性荡然无存。有一条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即人的活动是由其结果所调节的。一个人知道与不知道活动结果,其效果是极不相同的。当然,评价绝不是简单地说“很好”“错了”等,正确的评价办法是在鼓励中给予纠正。如教师可以说:“你的回答很有自己的见解,如果能再多考虑一步或再多转一个弯,那么这个问题就回答得更好了。”即使遇到一问三不知的学生,教师也不能发火,可以说:“好,你先坐下,我想你可能是太紧张了。下面,我请其他同学来回答,你注意听一听!”
提问每一个学生,教师都必须进行有效评价,让学生奔走在“希望的田野上”,让学生置身于“问题”之中的乐趣,在“问”与“答”中增长知识,锻炼能力,提高觉悟。
二、优化课堂提问的原则
1.适时性
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人和事,都能在历史上找到似曾相识的影子。教师可以用纵向联系的方法,发掘“身边的历史”,合理创设情境,带领学生感悟历史,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时,笔者做了如下设计:“1925年,闻一多先生在美国写下了《七子之歌》。到今天,已经有几位儿子回到了母亲的怀抱,可还有哪一位没有回到母亲的怀抱呢?我们来回顾一下,香港、澳门是怎样回归的,台湾在回归的道路上还有哪些障碍,前景如何?”
2.层次性
教师应注重教学的循序渐进,让学生的思维沿着一定的坡度发展,达到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目的。
如在教学力时,笔者问:“物理学中为什么以牛顿的名字作为力的单位?”学生回答:“因为牛顿建立了经典力学的基本体系,为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笔者继续问:“除此之外,牛顿还有哪些贡献?”学生回答:“他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为经典物理学和天文学奠定了基础;引发了第一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他用数学方法精确地描述了宇宙运行的自然法则,还为法国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笔者总结说:“由此看来,牛顿是个震古烁今的科学巨人,他的成就可谓‘前无古人’。可是,为什么在牛顿之前没有这么杰出的科学家呢?”学生回答:“在中世纪,教会成为封建统治的精神工具,他们垄断教育,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而14世纪以来,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一系列的思想解放运动肯定了人的价值,极大地激发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极致的发挥;17~18世纪,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又极大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所以,牛顿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课堂提问是进行历史学科思维和语言训练,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师通过科学的课堂提问,可以多角度、深层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加强教与学的和谐互动,极大地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马云鹏.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孔凡哲.上好课的有效技能[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曹甸高级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