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难于上青天。这是我上中学时深切体会到的。现在看来那时写作文难,原因就在于对现实生活观察的少,思考的少,手中没有材料,才导致文章干干巴巴,毫无思想性和生活内容。
阅读现在学生的作文,弊病依然存在,现在作文提倡:我手写我心。但看看学生的作文,能真正写出自己亲身所见所闻所感的究竟有多少呢?倒是抄袭范文的多,自己写得少;脱离现实生活内容的多,反映真实生活的少。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学生接触社会生活面狭窄外,与老师的指导不无直接关系。那种只给学生出题目,而不去耐心引导学生去看、去想,体验生活,了解生活的做法,只能使得学生靠抄袭拼凑来完成老师布置的作文。改变目前小学生不去用心去写,而是使得靠抄袭范文的弊病,根本的做法应该是从低年级就培养观察生活,写观察日记的良好习惯。老师讲读课文时应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写作出发,去讲解去引导写作,仅凭每周的季节作文课是远远不够的,是难以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说平的。同时,尽量的让学生走出课堂,投身到丰富的社会实践生活中去,从中感知社会和自然,获得写作的最基本的材料。毕竟生活是创作的根本源泉。
课文——社会——课文——作文
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获得写作的知识,除了从现实中获得第一手材料外,学生获得知识最直接的途径便是书本知识。对小学生来说年龄小,理解能力差,有相当一部分知识,要靠死记硬背来完成。对于那些理解不了的知识,不能内化成自己的东西,也就难以融会到写作中去。要消化掉书中的知识,使书本上所学知识活用到作文中,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一个好的方法:即从课文中学得知识,获得写作的方法,然后再到社会实践中去体验,去印证书中知识内容,亲身感知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内涵,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理解,最后将融会的书本知识贯穿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形成从课文——社会——课文——作文的循环。如在学生学过《桂林山水》已问候对桂林山水美,仅仅局限于文字想像的理解,其真实的景象谁都未曾见过。特别是对水的描写:“清的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绿的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对于生长在山区的学生,怎样的“清”才算是课文中描述的“清”呢?
他们仅能凭自己的想象了。时值初秋,我带领六年级学生来到我县著名的风景区——老龙湾风景区赏秋色、观泉水。学生们围在珍珠泉旁,指指点点谈论着泉水,只见清澈的泉水无声地从泉眼中涌出,水面上泛着微波,水底下人,人们投掷的硬币、石子清晰可见。学生看到这些不禁赞叹道:水清果真就像书本中说的一样呀!在泉水的出口处,两旁石壁上长满了墨绿的青苔,随水流倾向一侧的碧绿的水草,从水底透出幽幽的绿,望见这景象。学生真正看到了“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學生明白了:绿的水原来是这个样子的,在课文中是这样描写的。同时,我告诉学生作家优秀的作品就是亲自去观察、去体味。回校后,一个学生在描述珍珠泉时,是这样写的:“珍珠泉的水真清呀,清得泉底的硬币清晰可辨,鹅卵石粒粒可数——”文中加进了自己的观察所得。诚然学生不可能对现实中的一切都去体验一番,但为了学生的作文水平的提高,社会、家长、老师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接触生活的机会,从中获得写作的材料,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写出生活的真实
小学生作文,力求真实。真实是文章的灵魂。一篇感人的文章必然是情真意切的生活再现。写作力求真实是文风朴实的具体表现。小学生作文首先得是要学生说真心的话,写实在的事,表真实的情。具体地说就是有一说一,不夸大也不缩小,实事求是再现生活的原貌,这样写成的文章才有生命力,才根植于生活的沃土,才让人有亲近之感。这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所必须做到的。要写出生活的真实,就必须深入到生活中去,用自己敏锐的眼睛,去观察现实中的人和事,观察你最熟悉,最亲近的人及所做的事,从这些人和事写起,继而扩展延伸到学校、社会——
一位学生在《我的妈妈》中写道:“爸爸不小心,‘砰’碗掉在了地上,碎了。母亲的脸上立即变了,‘你——你一个大男人,连两岁的小孩都赶不上’。”干了一上午活,刚想坐下喝碗水歇一会儿的父亲,头低着,任额上的汗珠一滴一滴滴在地上,没有说一句话,汗水湿透的灰色褂子紧紧贴在父亲那古铜色脊背上——。尖刻的母亲,敦厚、不善言谈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事后,我这位同学,他告诉我,当时的情景就是这样的。感人的文章,首先是内容的真实,其次是语言的朴实。当然体会生活的真实并不是没有选择地,不分善恶的照搬,全都写入作文中,只是对选中的材料进行真实的写作。提倡写生活的真实,有利于学生从小就形成朴实的文风,避免假大空的文风。懂得真实才是文章的生命和灵魂。
表达真实的感受
作文体现生活的真实,让读者了解事情的缘由,对事情的结果有何评价,对人物的品质怎样评判,有何感想。就需要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只有作者的感受和读者的感受形成共鸣,才会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要让读者和作者有共同的感受,就必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在一些作文中,常常存在着情不由衷的现象,人为地造情来上抒发。读后感到别扭,有“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诗强说愁。”的感觉。一位学生写在放学路上捡到一只铅笔,丢铅笔的同学接到丢失的铅笔后竟热泪盈眶。一支小小的铅笔值得如此吗?动不动就流下眼泪的写法不在少数。但在许多的小学生作文在他们看来,似乎只有流下眼泪,才能表达出自己最深的感情,只有做到有感而发,抒情恰如其分,感情自然流露,才能使读者、作者的情抒到一起。其次表情达意要适可而止,过分地渲染,不但不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其真实性让人大打折扣,让人感到虚情、做作。
阅读现在学生的作文,弊病依然存在,现在作文提倡:我手写我心。但看看学生的作文,能真正写出自己亲身所见所闻所感的究竟有多少呢?倒是抄袭范文的多,自己写得少;脱离现实生活内容的多,反映真实生活的少。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学生接触社会生活面狭窄外,与老师的指导不无直接关系。那种只给学生出题目,而不去耐心引导学生去看、去想,体验生活,了解生活的做法,只能使得学生靠抄袭拼凑来完成老师布置的作文。改变目前小学生不去用心去写,而是使得靠抄袭范文的弊病,根本的做法应该是从低年级就培养观察生活,写观察日记的良好习惯。老师讲读课文时应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写作出发,去讲解去引导写作,仅凭每周的季节作文课是远远不够的,是难以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说平的。同时,尽量的让学生走出课堂,投身到丰富的社会实践生活中去,从中感知社会和自然,获得写作的最基本的材料。毕竟生活是创作的根本源泉。
课文——社会——课文——作文
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获得写作的知识,除了从现实中获得第一手材料外,学生获得知识最直接的途径便是书本知识。对小学生来说年龄小,理解能力差,有相当一部分知识,要靠死记硬背来完成。对于那些理解不了的知识,不能内化成自己的东西,也就难以融会到写作中去。要消化掉书中的知识,使书本上所学知识活用到作文中,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一个好的方法:即从课文中学得知识,获得写作的方法,然后再到社会实践中去体验,去印证书中知识内容,亲身感知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内涵,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理解,最后将融会的书本知识贯穿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形成从课文——社会——课文——作文的循环。如在学生学过《桂林山水》已问候对桂林山水美,仅仅局限于文字想像的理解,其真实的景象谁都未曾见过。特别是对水的描写:“清的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绿的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对于生长在山区的学生,怎样的“清”才算是课文中描述的“清”呢?
他们仅能凭自己的想象了。时值初秋,我带领六年级学生来到我县著名的风景区——老龙湾风景区赏秋色、观泉水。学生们围在珍珠泉旁,指指点点谈论着泉水,只见清澈的泉水无声地从泉眼中涌出,水面上泛着微波,水底下人,人们投掷的硬币、石子清晰可见。学生看到这些不禁赞叹道:水清果真就像书本中说的一样呀!在泉水的出口处,两旁石壁上长满了墨绿的青苔,随水流倾向一侧的碧绿的水草,从水底透出幽幽的绿,望见这景象。学生真正看到了“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學生明白了:绿的水原来是这个样子的,在课文中是这样描写的。同时,我告诉学生作家优秀的作品就是亲自去观察、去体味。回校后,一个学生在描述珍珠泉时,是这样写的:“珍珠泉的水真清呀,清得泉底的硬币清晰可辨,鹅卵石粒粒可数——”文中加进了自己的观察所得。诚然学生不可能对现实中的一切都去体验一番,但为了学生的作文水平的提高,社会、家长、老师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接触生活的机会,从中获得写作的材料,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写出生活的真实
小学生作文,力求真实。真实是文章的灵魂。一篇感人的文章必然是情真意切的生活再现。写作力求真实是文风朴实的具体表现。小学生作文首先得是要学生说真心的话,写实在的事,表真实的情。具体地说就是有一说一,不夸大也不缩小,实事求是再现生活的原貌,这样写成的文章才有生命力,才根植于生活的沃土,才让人有亲近之感。这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所必须做到的。要写出生活的真实,就必须深入到生活中去,用自己敏锐的眼睛,去观察现实中的人和事,观察你最熟悉,最亲近的人及所做的事,从这些人和事写起,继而扩展延伸到学校、社会——
一位学生在《我的妈妈》中写道:“爸爸不小心,‘砰’碗掉在了地上,碎了。母亲的脸上立即变了,‘你——你一个大男人,连两岁的小孩都赶不上’。”干了一上午活,刚想坐下喝碗水歇一会儿的父亲,头低着,任额上的汗珠一滴一滴滴在地上,没有说一句话,汗水湿透的灰色褂子紧紧贴在父亲那古铜色脊背上——。尖刻的母亲,敦厚、不善言谈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事后,我这位同学,他告诉我,当时的情景就是这样的。感人的文章,首先是内容的真实,其次是语言的朴实。当然体会生活的真实并不是没有选择地,不分善恶的照搬,全都写入作文中,只是对选中的材料进行真实的写作。提倡写生活的真实,有利于学生从小就形成朴实的文风,避免假大空的文风。懂得真实才是文章的生命和灵魂。
表达真实的感受
作文体现生活的真实,让读者了解事情的缘由,对事情的结果有何评价,对人物的品质怎样评判,有何感想。就需要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只有作者的感受和读者的感受形成共鸣,才会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要让读者和作者有共同的感受,就必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在一些作文中,常常存在着情不由衷的现象,人为地造情来上抒发。读后感到别扭,有“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诗强说愁。”的感觉。一位学生写在放学路上捡到一只铅笔,丢铅笔的同学接到丢失的铅笔后竟热泪盈眶。一支小小的铅笔值得如此吗?动不动就流下眼泪的写法不在少数。但在许多的小学生作文在他们看来,似乎只有流下眼泪,才能表达出自己最深的感情,只有做到有感而发,抒情恰如其分,感情自然流露,才能使读者、作者的情抒到一起。其次表情达意要适可而止,过分地渲染,不但不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其真实性让人大打折扣,让人感到虚情、做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