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寓教于乐”的原则。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乐”应该是学习中的最高境界,是最能实现学习目的的最佳境界。 在当代,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寓教于乐”也早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普遍接受的教育理念,并都能与自己的教育实践相结合,如吴正宪老师的“愉快教学”和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也深知“学之乐”对于孩子们的重要性。因此,我在自己的教学中设计了很多的游戏,希望能使学生愉快的学习。小学生的思维水平处于表象、直观阶段。他们有着天真浪漫、活泼好动的天性,对于任何新颖有创意的活动都怀有“好玩”的思想倾向。教学中添加游戏刚好迎合了儿童的这种心理特征。我有目的地组织学生以观察、想象为主的教学,让学生在比一比、猜一猜、填一填、说一说、动一动的操作中,手脑并用,动静结合,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认识钟表》一课时,让学生仔细观察家中的钟表,发现钟表的特征,并让他们将自己认为制作钟表时可能会用到的材料带到课堂上,我们一起制作钟表。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热情高涨,兴趣浓厚,课前观察得非常仔细,说出了钟表的主要特征,即:12个数字,3根针:又细又长是分针,又短又粗是时针,走得最快是秒针。在制作的过程中,我提问孩子们:钟表上可以没有什么?孩子们认真观察,各抒己见,集体总结出:数字和秒针可以没有,但是时针和分针必须存在。最后,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设计出的钟表更是千变万化。
大多成年人认为,好孩子的标准就是一切听大人嘱咐,按大人意图办事的特别听话的孩子。安静、很少打闹,遵守纪律,认真听讲,老师说啥是啥,对自己要求严格,深受老师喜爱,孰不知,孩子的特点就是好动、好胜、不怕羞。他们唯一的缺点就是注意力不够集中,观察不够仔细。那么,老师应做的,就是尽己所能的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教育心理学家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以知识本身吸引学生学习。”这都表明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产生影响最重要的东西。而学生接触的教学内容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而是前人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这样就有可能使教师所教的内容与学生想要学的东西产生矛盾,不能满足学生求知需要,达不到学习上的快乐情绪。卢梭曾指出:“要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当这种兴趣已很成熟的时候,再教给他学习的方法。这确乎是所有优良教育的基本原则。”所以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处理,以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我在教学三年级《千米的认识》一课时,由于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们已经學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分米、厘米与毫米,并能从身边找到相应的长度代表(如:手指宽度大约1厘米、墙上开关长度大约1分米等)。因此,学生们还是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的。但是,仅凭我的描述、学生的想象是不能感受到千米的长度,建立千米的长度观念的。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决定结合生活之际,带他们到操场上说一说、走一走,感受并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首先,在操场上用卷尺量出10米,让学生走一走、看一看,让学生观察、走步,数一数自己走了多少步。再由已有知识得出10个10米是100米,然后走一走,想想100米的长度。之后,我告诉学生,操场一圈为400米,并提问:1000米(1千米)是几圈?答错要去亲身体验。在思考的时间里,孩子们都很认真地在计算,汇报结果时,有个别孩子说错了,要去跑一千米。但是全班孩子都跃跃欲试,随着我的口令一起冲向了跑道。第一圈还在争先抢后,第二圈很多孩子已经筋疲力尽,但是所有的孩子都坚持着完成了自己的一千米。跑完以后,有孩子对我说:“老师,我永远都不会忘记一千有多远,也不会忘记跑完一千米有多累。”回顾整节课,我没有告诉孩子们千米与米的大小关系,也没有告诉孩子们一千米到底有多远,而是让他们亲身体验,由此,“千米”就在学生心中扎下了根,这将是永远的记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我认为,身为老师,不仅应思考“怎样把知识传递给学生”,“如何让孩子们能更好地接受知识”才是更值得深思的问题。教书育人,是艰辛的,也是快乐的。寓教于乐,不仅增加了师生互动,减小了师生距离,还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年龄心理特点以及学科特点,充分利用随手可得的物品设计出学生喜欢的游戏,并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获得知识、锻炼能力,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单位:辽宁省盘锦市辽东湾第二小学)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也深知“学之乐”对于孩子们的重要性。因此,我在自己的教学中设计了很多的游戏,希望能使学生愉快的学习。小学生的思维水平处于表象、直观阶段。他们有着天真浪漫、活泼好动的天性,对于任何新颖有创意的活动都怀有“好玩”的思想倾向。教学中添加游戏刚好迎合了儿童的这种心理特征。我有目的地组织学生以观察、想象为主的教学,让学生在比一比、猜一猜、填一填、说一说、动一动的操作中,手脑并用,动静结合,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认识钟表》一课时,让学生仔细观察家中的钟表,发现钟表的特征,并让他们将自己认为制作钟表时可能会用到的材料带到课堂上,我们一起制作钟表。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热情高涨,兴趣浓厚,课前观察得非常仔细,说出了钟表的主要特征,即:12个数字,3根针:又细又长是分针,又短又粗是时针,走得最快是秒针。在制作的过程中,我提问孩子们:钟表上可以没有什么?孩子们认真观察,各抒己见,集体总结出:数字和秒针可以没有,但是时针和分针必须存在。最后,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设计出的钟表更是千变万化。
大多成年人认为,好孩子的标准就是一切听大人嘱咐,按大人意图办事的特别听话的孩子。安静、很少打闹,遵守纪律,认真听讲,老师说啥是啥,对自己要求严格,深受老师喜爱,孰不知,孩子的特点就是好动、好胜、不怕羞。他们唯一的缺点就是注意力不够集中,观察不够仔细。那么,老师应做的,就是尽己所能的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教育心理学家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以知识本身吸引学生学习。”这都表明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产生影响最重要的东西。而学生接触的教学内容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而是前人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这样就有可能使教师所教的内容与学生想要学的东西产生矛盾,不能满足学生求知需要,达不到学习上的快乐情绪。卢梭曾指出:“要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当这种兴趣已很成熟的时候,再教给他学习的方法。这确乎是所有优良教育的基本原则。”所以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处理,以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我在教学三年级《千米的认识》一课时,由于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们已经學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分米、厘米与毫米,并能从身边找到相应的长度代表(如:手指宽度大约1厘米、墙上开关长度大约1分米等)。因此,学生们还是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的。但是,仅凭我的描述、学生的想象是不能感受到千米的长度,建立千米的长度观念的。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决定结合生活之际,带他们到操场上说一说、走一走,感受并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首先,在操场上用卷尺量出10米,让学生走一走、看一看,让学生观察、走步,数一数自己走了多少步。再由已有知识得出10个10米是100米,然后走一走,想想100米的长度。之后,我告诉学生,操场一圈为400米,并提问:1000米(1千米)是几圈?答错要去亲身体验。在思考的时间里,孩子们都很认真地在计算,汇报结果时,有个别孩子说错了,要去跑一千米。但是全班孩子都跃跃欲试,随着我的口令一起冲向了跑道。第一圈还在争先抢后,第二圈很多孩子已经筋疲力尽,但是所有的孩子都坚持着完成了自己的一千米。跑完以后,有孩子对我说:“老师,我永远都不会忘记一千有多远,也不会忘记跑完一千米有多累。”回顾整节课,我没有告诉孩子们千米与米的大小关系,也没有告诉孩子们一千米到底有多远,而是让他们亲身体验,由此,“千米”就在学生心中扎下了根,这将是永远的记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我认为,身为老师,不仅应思考“怎样把知识传递给学生”,“如何让孩子们能更好地接受知识”才是更值得深思的问题。教书育人,是艰辛的,也是快乐的。寓教于乐,不仅增加了师生互动,减小了师生距离,还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年龄心理特点以及学科特点,充分利用随手可得的物品设计出学生喜欢的游戏,并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获得知识、锻炼能力,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单位:辽宁省盘锦市辽东湾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