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提出了讲课的“三字经”,即“心”“新”“欣”,从理论上回答了如何讲好课的根本问题。用心讲课是对教师的责任要求,也是容易做得到的;以讲课的新方法和新内容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是对教师提出的较高要求;使讲课成为一种艺术、一种欣赏,是讲课的最高境界,是绝大多数教师一生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讲课 用心 创新 欣赏
[作者简介]寇轶磊(1977- ),男,吉林永吉人,河北联合大学轻工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宋艳华(1980- ),女,河北衡水人,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河北 唐山 06300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03-0186-03
多年来,大学教师围绕如何讲好课这一问题,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不断尝试,在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果,不断推动教学水平的提高。就教学方法而言,被实践证明有效的教学方法难以适合所有教师或学生,这一方面是由于客观上学科、学校层次、学生层次、培养目标等存在差异,另一方面是由于主观上教师个体对问题的理解、专业知识水平、教学经验等也存在差异。因此,本文以广阔的视角,对教师讲好课展开一般性的探讨,提出了讲课的“三字经”。
一、讲课的基本要求:“心”
“心”,在生物学和医学中,主要指人体的中心(核心),也就是指主血脉、主神志。在佛教中,心(巴利文:Citta)指人的心灵、心智。无心则无生,无生则无灵,无灵则无智。做任何事都要有心,教学也如是,这里的心即是人的心灵、心智、心志。
(一)心灵
心灵是人的感、知、觉等心理活动,反映人的思想、意志、追求。心灵是人的心理指向,即心理投入,从这个角度出发,心灵就是用心。就教学工作而言,心的指向若是讲好课,就必然用心投入,热爱教育事业。然而,当前存在一些教师,受到不正确利益观的影响,加之诸多影响敬业因素的困扰,并没有把精力全放在教学上,所思、所想、所为的指向都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这是一种潜在的危险,同时也说明了要想使教师的精力都投入到教学中,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至关重要。
笔者主张,尽管现实生活中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影响我们的心绪和精力,但只要我们从事教师职业,就应把精力尽量投入到教学中。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学生们求学不易,作为教师,要向他们提供尽可能的指点,帮助他们掌握更多的生存本领,学会正确看待事物的方法,具备积极上进的状态。这种责任,是个人的,更是社会的。一定意义上,教师讲课不怕讲不好,就怕不用心。
(二)心智
这里的心智,主要指智开(开智)。当确定要做一件事情,就要围绕着目标去研究、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完成这件事。就教学工作而言,根据学科、教材、教学大纲的要求,要积极思考和研究,设计讲课的内容和方法,使学生听得懂,且更易于掌握基本的知识和原理。这就是不断追求教学方法、方式、手段、模式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过程。
(三)心志
心志即意志、志气,指的是人做事的一种意志追求,本质上就是一种“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精神。这种克服困难的精神,是达成目标的前提,而缺乏这种精神必将半途而废,一事无成,这是个简单而朴素的道理。就讲课而言,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勇于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虚心学习他人的成功之处,一定会有跨越式的进步,课会讲得越来越精彩。
总的来说,心灵是心的指向,心智是心的思考,心志是心的意志,三者有一种内在的逻辑关系:我要做事——怎么去做事——一定做成事。就讲课来说,则是我要讲好课——怎么才能讲好课——一定讲好课(意志追求)。可见,讲课中的“心”即用心,是对教师的起码要求,也是能够讲好课的基本思想素质。讲课中真正投入、用心了,就能够对所讲授的学科(专业)很熟悉,熟练运用教材、教学大纲以及讲稿(教案)等,在讲课中能够满足学生一般的知识需求。这是讲好课的第一个层次。
二、讲课的较高要求:“新”
“新”表示一种有异于旧质的状态和性质,如新观念、新思维、新做法等,与“旧”“老”相对应。“新”是对旧的否定或取代,代表一种不可阻挡的新生的智慧和力量,体现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无论是人的思维,还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所以不断发展进步,都源于“新”的力量。在教学或讲课中,也必须以“新”字不断推动教学水平的提升,以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内容给予学生更多的新知识、新观点,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一)新的教学方法
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必须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此四者既相互联系又有各自的内涵。教学方法,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教学方式是构成教学方法的细节,是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技术;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为完成某一教学课题而运用的、比较稳定的教学程序及策略体系,由若干个有固定程序的教学方法组成;教学手段是师生教与学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
在大学里,由于学校层次、学生层次、专业等差异,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也不同。一般而言,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教学法(讲课法)、讨论教学法、实验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课题研究教学法、指导自学法。教学方法又可分为四大类:(1)传递式教学,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启发法;(2)直观性教学,包括教具演示、模拟演示、现场参观;(3)体验性教学,包括案例研究、问题解决、游戏竞赛;(4)实践性教学,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法。这些教学方法,都是教学一线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总结概括出来的,体现了大学教育的基本规律,具有广泛的应用性。
我们谈论教学方法的“新”,首先是创新。创新,是新事物的创造,新事物的诞生;创新,是一切工作的灵魂;创新,是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孕育着工作的前瞻与成功。创新,首先是观念创新、思维创新,然后是教学方法的创新。所谓观念创新,就是创新的意识;思维创新,是创新的思考;方法创新,是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路径。观念创新和思维创新是方法创新的前提,方法创新是观念创新和思维创新的结果。其次,是借鉴或吸收。创新不是对自己和他人成功讲课经验的否定,脱离教材内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而是在借鉴中吸收,在吸收中借鉴;在发展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将他人成功的教学经验选择性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往往具有全新的意义,也能够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一方面,“新”是对他人成功教学经验的借鉴;另一方面,“新”是进行全新的创造,填补空白。要想达到“新”的要求,必须有创新的观念、创新的思维,勇于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探索,不拘一格,甚至打破常规思考问题的方式,在遵循教材、尊重教学大纲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及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根本目的,通过适应学生层次的教学方法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这并非易事,但正因为困难才有突破性和意义。 大量的教育教学实践表明,教学如果缺少了适合学生特点和教材内容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就不好,教学任务很难完成。可见,教师正确地选择和创新教学方法,不论是对低年级学生还是对高年级学生,不论是对个别学生的指导还是对班级授课来说,都是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事情。
教学方法既包括教师的教法,也包括学生的学法。教法和学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经济社会与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教学方法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纵观现在世界各国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的成果,尽管它们的内容含义、体系结构、实施形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从改革的思路、理论依据和实施效果等方面看,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的特点和趋势:一是把原有的一些好的做法进一步精细化、科学化;二是遵循教育规律,结合专科教育特点,创造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
(二)新的教学内容
第一,教师要注重知识和理论的扩充。在遵循教材和教学大纲的前提下,教师既要讲清学科的基本知识,满足绝大多数学生对基本理论层面的需求,同时,要把学科发展中的一些新知识(前沿的知识或学术动态)适当引入教学中,引发学生对前沿科学知识的兴趣与关注。当然,做到这一点是并不容易,首先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掌握学术动态,了解发展中的企业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中的实际情况;其次要求学生具要很强的求知欲,在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去追求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第二,教师在讲课中要更多地关注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加强应用性教育。这是二、三类院校,尤其是高职高专院校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现实要求。其实,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教学或培养学生的目的就是造就社会主义建设者,离开了这个基本教育方针,就失去了教育的目的。可是,现实的一些学校教师在教学改革中,要么重理论轻实践,要么只讲理论不讲实践,停留在言语和文字上,抽掉了改革的实质内容。理论和实践同样重要,两者缺一不可,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注重两者的平衡。
这是讲好课的第二个层次,不是一般地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而是以新的教学方法,追求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讲授。
三、讲课的最高境界:“欣”
对“欣”字,有诸多解释,可组成许多词汇,如欣慰、欣喜、欣赏等,笔者在此选择“欣赏”二字。欣赏,是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聆听,用心灵去体味,并产生极大的兴趣。欣赏别人是一种尊重,被人欣赏是一种认可。欣赏是一种互补,欣赏了别人也就进步了自己;欣赏是一种促进,在欣赏中找到了前进的方向;欣赏是一种境界,几乎把事情做到了极佳程度,使人敬佩、仰慕的同时情感也发生了变化,精神获得了满足。就讲课而言,欣赏包括自我欣赏和他人欣赏。
(一)自我欣赏
自我欣赏是指在不断追求进步的过程中,将讲课变成了自我欣赏的艺术,获得一种超乎寻常的成就感,一种精神上的满足,达到一种悦己的境界。教师要实现自我欣赏,必须要对讲课的内容熟烂于心,顺手拈来,以精练准确生动的语言传授知识和原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真知。在讲课中师生的情感、心灵融通,智慧对接、精神传递,教师的自我欣赏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可。当然,任何事物都是发展的,任何追求都是永无止境的,任何评判都是相对的。这种自我欣赏是追求中的一种满足,说明自己的讲课达到了一种境界,但与他人,尤其是名师、大师相比,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也就是说,这种境界无论对自己还是他人,都只是一定条件下的境界,永远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最高境界,表示事物的尽善尽美,是值得持续追求的目标。
(二)他人欣赏
他人欣赏是指听者在听课过程中,既收获知识,又获得享受的体验。这样的授课过程,是讲者与听者心灵的沟通与融合,是讲课的最高境界。他人欣赏比自我欣赏更具有魅力,是一种客观的认可,更多的来自于学生和教师的评判或反馈。(1)学生的评判或反馈。通过学生听课的情绪、状态,能够判断出教师讲课的水平如何,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听课的情绪,以调整自己的状态,使自己的讲课状态与学生的听课情绪结合起来。要想使讲课为学生所欣赏,可以通过以下三个途径实现:第一,讲课内容能够充分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全神贯注地聆听课堂内容。第二,讲课方法需要为学生所求。不论是对他人教学方法的借鉴还是自我创新,只要能够将知识和理论以最便捷有效的方法传输给学生,让学生听得清晰明白,记得牢固扎实,就是适合学生的方法。第三,讲课过程传达思想感情。讲课的教与学过程,不仅是知识理论的传递与接收过程,也是思想情感的传递与接收过程,师生在思想感情上达到高度一致,这是讲课的最高层次。(2)教师的评价和反馈。要重视教师对教师的评价和认可,尤其是同一学科的教师,因为他们才能从讲课的内容、方法等方面准确地评价讲授的深与浅、广与窄、新与旧,从中汲取精髓,发扬光大。高校在提高教学水平的过程中,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各个方面不断进行研究和探讨,其中包括本校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讲课观摩,聘请外校名师授课并做相关的学术报告,传授讲课经验。这些教师之所以成为名师,就是他们在讲课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有独到之处,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听他们的课,是一种享受,在享受中受到教益和启发,在享受中产生了敬佩的心理,在享受中坚定了做名师的追求,这就是大师和大师的作用。
四、结束语
本文提出讲课的“三字经”:“心”“新”“欣”,从根本上回答了怎样才能讲好课的问题,也阐述了讲好课相互联系的三个层次。“心”即用心讲课,是对教师的责任要求,也是最基本的要求;“新”即在讲课中采用新方法和新内容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是对教师提出的较高要求;“欣”即欣赏,使讲课成为一种艺术、一种欣赏,这是讲课的最高境界,也是绝大多数教师一生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时少华,岳会博.构建高校教师培训体系的思考[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7(2).
[2]唐亚厉.谈适应教师专业化趋势的高校师资培训[J].继续教育研究,2009(3).
[3]许颖.加强中青年教师培训工作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4(5).
[4]杨莉君.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与创造性教育[J].教育探索,2002(7).
[关键词]讲课 用心 创新 欣赏
[作者简介]寇轶磊(1977- ),男,吉林永吉人,河北联合大学轻工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宋艳华(1980- ),女,河北衡水人,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河北 唐山 06300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03-0186-03
多年来,大学教师围绕如何讲好课这一问题,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不断尝试,在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果,不断推动教学水平的提高。就教学方法而言,被实践证明有效的教学方法难以适合所有教师或学生,这一方面是由于客观上学科、学校层次、学生层次、培养目标等存在差异,另一方面是由于主观上教师个体对问题的理解、专业知识水平、教学经验等也存在差异。因此,本文以广阔的视角,对教师讲好课展开一般性的探讨,提出了讲课的“三字经”。
一、讲课的基本要求:“心”
“心”,在生物学和医学中,主要指人体的中心(核心),也就是指主血脉、主神志。在佛教中,心(巴利文:Citta)指人的心灵、心智。无心则无生,无生则无灵,无灵则无智。做任何事都要有心,教学也如是,这里的心即是人的心灵、心智、心志。
(一)心灵
心灵是人的感、知、觉等心理活动,反映人的思想、意志、追求。心灵是人的心理指向,即心理投入,从这个角度出发,心灵就是用心。就教学工作而言,心的指向若是讲好课,就必然用心投入,热爱教育事业。然而,当前存在一些教师,受到不正确利益观的影响,加之诸多影响敬业因素的困扰,并没有把精力全放在教学上,所思、所想、所为的指向都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这是一种潜在的危险,同时也说明了要想使教师的精力都投入到教学中,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至关重要。
笔者主张,尽管现实生活中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影响我们的心绪和精力,但只要我们从事教师职业,就应把精力尽量投入到教学中。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学生们求学不易,作为教师,要向他们提供尽可能的指点,帮助他们掌握更多的生存本领,学会正确看待事物的方法,具备积极上进的状态。这种责任,是个人的,更是社会的。一定意义上,教师讲课不怕讲不好,就怕不用心。
(二)心智
这里的心智,主要指智开(开智)。当确定要做一件事情,就要围绕着目标去研究、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完成这件事。就教学工作而言,根据学科、教材、教学大纲的要求,要积极思考和研究,设计讲课的内容和方法,使学生听得懂,且更易于掌握基本的知识和原理。这就是不断追求教学方法、方式、手段、模式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过程。
(三)心志
心志即意志、志气,指的是人做事的一种意志追求,本质上就是一种“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精神。这种克服困难的精神,是达成目标的前提,而缺乏这种精神必将半途而废,一事无成,这是个简单而朴素的道理。就讲课而言,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勇于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虚心学习他人的成功之处,一定会有跨越式的进步,课会讲得越来越精彩。
总的来说,心灵是心的指向,心智是心的思考,心志是心的意志,三者有一种内在的逻辑关系:我要做事——怎么去做事——一定做成事。就讲课来说,则是我要讲好课——怎么才能讲好课——一定讲好课(意志追求)。可见,讲课中的“心”即用心,是对教师的起码要求,也是能够讲好课的基本思想素质。讲课中真正投入、用心了,就能够对所讲授的学科(专业)很熟悉,熟练运用教材、教学大纲以及讲稿(教案)等,在讲课中能够满足学生一般的知识需求。这是讲好课的第一个层次。
二、讲课的较高要求:“新”
“新”表示一种有异于旧质的状态和性质,如新观念、新思维、新做法等,与“旧”“老”相对应。“新”是对旧的否定或取代,代表一种不可阻挡的新生的智慧和力量,体现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无论是人的思维,还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所以不断发展进步,都源于“新”的力量。在教学或讲课中,也必须以“新”字不断推动教学水平的提升,以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内容给予学生更多的新知识、新观点,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一)新的教学方法
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必须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此四者既相互联系又有各自的内涵。教学方法,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教学方式是构成教学方法的细节,是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技术;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为完成某一教学课题而运用的、比较稳定的教学程序及策略体系,由若干个有固定程序的教学方法组成;教学手段是师生教与学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
在大学里,由于学校层次、学生层次、专业等差异,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也不同。一般而言,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教学法(讲课法)、讨论教学法、实验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课题研究教学法、指导自学法。教学方法又可分为四大类:(1)传递式教学,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启发法;(2)直观性教学,包括教具演示、模拟演示、现场参观;(3)体验性教学,包括案例研究、问题解决、游戏竞赛;(4)实践性教学,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法。这些教学方法,都是教学一线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总结概括出来的,体现了大学教育的基本规律,具有广泛的应用性。
我们谈论教学方法的“新”,首先是创新。创新,是新事物的创造,新事物的诞生;创新,是一切工作的灵魂;创新,是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孕育着工作的前瞻与成功。创新,首先是观念创新、思维创新,然后是教学方法的创新。所谓观念创新,就是创新的意识;思维创新,是创新的思考;方法创新,是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路径。观念创新和思维创新是方法创新的前提,方法创新是观念创新和思维创新的结果。其次,是借鉴或吸收。创新不是对自己和他人成功讲课经验的否定,脱离教材内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而是在借鉴中吸收,在吸收中借鉴;在发展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将他人成功的教学经验选择性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往往具有全新的意义,也能够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一方面,“新”是对他人成功教学经验的借鉴;另一方面,“新”是进行全新的创造,填补空白。要想达到“新”的要求,必须有创新的观念、创新的思维,勇于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探索,不拘一格,甚至打破常规思考问题的方式,在遵循教材、尊重教学大纲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及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根本目的,通过适应学生层次的教学方法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这并非易事,但正因为困难才有突破性和意义。 大量的教育教学实践表明,教学如果缺少了适合学生特点和教材内容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就不好,教学任务很难完成。可见,教师正确地选择和创新教学方法,不论是对低年级学生还是对高年级学生,不论是对个别学生的指导还是对班级授课来说,都是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事情。
教学方法既包括教师的教法,也包括学生的学法。教法和学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经济社会与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教学方法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纵观现在世界各国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的成果,尽管它们的内容含义、体系结构、实施形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从改革的思路、理论依据和实施效果等方面看,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的特点和趋势:一是把原有的一些好的做法进一步精细化、科学化;二是遵循教育规律,结合专科教育特点,创造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
(二)新的教学内容
第一,教师要注重知识和理论的扩充。在遵循教材和教学大纲的前提下,教师既要讲清学科的基本知识,满足绝大多数学生对基本理论层面的需求,同时,要把学科发展中的一些新知识(前沿的知识或学术动态)适当引入教学中,引发学生对前沿科学知识的兴趣与关注。当然,做到这一点是并不容易,首先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掌握学术动态,了解发展中的企业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中的实际情况;其次要求学生具要很强的求知欲,在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去追求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第二,教师在讲课中要更多地关注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加强应用性教育。这是二、三类院校,尤其是高职高专院校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现实要求。其实,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教学或培养学生的目的就是造就社会主义建设者,离开了这个基本教育方针,就失去了教育的目的。可是,现实的一些学校教师在教学改革中,要么重理论轻实践,要么只讲理论不讲实践,停留在言语和文字上,抽掉了改革的实质内容。理论和实践同样重要,两者缺一不可,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注重两者的平衡。
这是讲好课的第二个层次,不是一般地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而是以新的教学方法,追求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讲授。
三、讲课的最高境界:“欣”
对“欣”字,有诸多解释,可组成许多词汇,如欣慰、欣喜、欣赏等,笔者在此选择“欣赏”二字。欣赏,是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聆听,用心灵去体味,并产生极大的兴趣。欣赏别人是一种尊重,被人欣赏是一种认可。欣赏是一种互补,欣赏了别人也就进步了自己;欣赏是一种促进,在欣赏中找到了前进的方向;欣赏是一种境界,几乎把事情做到了极佳程度,使人敬佩、仰慕的同时情感也发生了变化,精神获得了满足。就讲课而言,欣赏包括自我欣赏和他人欣赏。
(一)自我欣赏
自我欣赏是指在不断追求进步的过程中,将讲课变成了自我欣赏的艺术,获得一种超乎寻常的成就感,一种精神上的满足,达到一种悦己的境界。教师要实现自我欣赏,必须要对讲课的内容熟烂于心,顺手拈来,以精练准确生动的语言传授知识和原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真知。在讲课中师生的情感、心灵融通,智慧对接、精神传递,教师的自我欣赏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可。当然,任何事物都是发展的,任何追求都是永无止境的,任何评判都是相对的。这种自我欣赏是追求中的一种满足,说明自己的讲课达到了一种境界,但与他人,尤其是名师、大师相比,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也就是说,这种境界无论对自己还是他人,都只是一定条件下的境界,永远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最高境界,表示事物的尽善尽美,是值得持续追求的目标。
(二)他人欣赏
他人欣赏是指听者在听课过程中,既收获知识,又获得享受的体验。这样的授课过程,是讲者与听者心灵的沟通与融合,是讲课的最高境界。他人欣赏比自我欣赏更具有魅力,是一种客观的认可,更多的来自于学生和教师的评判或反馈。(1)学生的评判或反馈。通过学生听课的情绪、状态,能够判断出教师讲课的水平如何,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听课的情绪,以调整自己的状态,使自己的讲课状态与学生的听课情绪结合起来。要想使讲课为学生所欣赏,可以通过以下三个途径实现:第一,讲课内容能够充分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全神贯注地聆听课堂内容。第二,讲课方法需要为学生所求。不论是对他人教学方法的借鉴还是自我创新,只要能够将知识和理论以最便捷有效的方法传输给学生,让学生听得清晰明白,记得牢固扎实,就是适合学生的方法。第三,讲课过程传达思想感情。讲课的教与学过程,不仅是知识理论的传递与接收过程,也是思想情感的传递与接收过程,师生在思想感情上达到高度一致,这是讲课的最高层次。(2)教师的评价和反馈。要重视教师对教师的评价和认可,尤其是同一学科的教师,因为他们才能从讲课的内容、方法等方面准确地评价讲授的深与浅、广与窄、新与旧,从中汲取精髓,发扬光大。高校在提高教学水平的过程中,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各个方面不断进行研究和探讨,其中包括本校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讲课观摩,聘请外校名师授课并做相关的学术报告,传授讲课经验。这些教师之所以成为名师,就是他们在讲课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有独到之处,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听他们的课,是一种享受,在享受中受到教益和启发,在享受中产生了敬佩的心理,在享受中坚定了做名师的追求,这就是大师和大师的作用。
四、结束语
本文提出讲课的“三字经”:“心”“新”“欣”,从根本上回答了怎样才能讲好课的问题,也阐述了讲好课相互联系的三个层次。“心”即用心讲课,是对教师的责任要求,也是最基本的要求;“新”即在讲课中采用新方法和新内容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是对教师提出的较高要求;“欣”即欣赏,使讲课成为一种艺术、一种欣赏,这是讲课的最高境界,也是绝大多数教师一生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时少华,岳会博.构建高校教师培训体系的思考[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7(2).
[2]唐亚厉.谈适应教师专业化趋势的高校师资培训[J].继续教育研究,2009(3).
[3]许颖.加强中青年教师培训工作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4(5).
[4]杨莉君.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与创造性教育[J].教育探索,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