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皆知,手术对于病人来说,或多或少是一种心理负担,而病人心理问题处理得当与否与手术的成功和手术后的恢复有着极大的关联。近年来,改善手术病人的心理问题是广泛用于临床的一种护理模式,可以有针对性地、有效地对病人进行多方面的护理,使得病人在术前、术中、术后得到心理的放松,从而大大地降低手术的风险和加快病人术后的身体恢复。
一、術前病人的心理状态
病人在手术前心理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病痛带来心理的害怕、焦虑等不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不仅不利于手术的成功完成,而且不利于病人手术后伤口的恢复,因此,医护人员要着重了解病人的情绪,改善和提高术前病人的心理问题,对术前病人的心理问题进行专业、科学的心理护理和疏导显得尤为重要。
1、担心愧疚的心理:大多数病人都来自农村,经济条件不是很好,有的甚至为了治病欠下不少外债,不仅如此,还要麻烦亲朋好友的照顾,所以,大多数病人都会给家里带来经济负担的心理压力,感到心理存在愧疚感。无论大小,手术毕竟有风险,病人还会产生担心的心理,极易出现睡眠不佳、坐立难安、精神紧张等现象,进入手术室前常出现抑郁、烦躁、哭泣、抗拒等情绪。
2、害怕紧张的心理:病人担心在手术过程中会出现始料未及的状况,这种状况导致病人产生不安全感,内心充满恐惧、焦虑,担心手术失败等情况,渴望医生技术高超,给自己带来安全,但又害怕术中的疼痛,急切想要寻找一切机会同医护人员交谈,从中得到一点心理安慰,在紧张与害怕中经历手术,会在很大一定程度上使手术治疗存在一定的隐患。
二、术中病人的心理状态
当病人进入手术室的那一刻开始,由于手术室的特殊环境,严格的制度和工作人员严肃的表情,都容易加重病人的心理负担,产生无助、悲观等心理,导致与医护人员的沟通障碍。此外,因为手术是在无菌的情况下进行的,所以会导致病人身体的部分裸露,病人从而产生害羞的心理,进而在术中会对医护人员的语言和肢体接触较为敏感,对机器的声音产生恐惧和逃避的心理。
三、术后病人的心理状态
当病人从手术室出来后,随着病痛的逐渐消失,麻醉及手术的度过,病人在一定程度上有暂时解脱的感觉,但又显得非常疲惫和对手术成功与否抱有怀疑态度,有的病人可能在术后会失去部分肢体或身体外观改变,待其醒来后不能接受这个事实,出现崩溃的心理状态。此外,术后身体恢复缓慢及出现并发症,病人自身会担心不良的病理检查结果,担忧会危及生命及后续的治疗。
四、手术病人如何经过护理改善心理
不同病人有着不同的心理状态,病人来自五湖四海,受经济条件、文化程度、身体状况等因素影响,对手术产生了不同的心理。因此,护理人员要善于具体的分析病人的心理状态,可以从术前、术中、术后这三面出发,从而做到细致的观察和有效的护理。
1、术前护理:手术前的心理分析对于缓解和减轻病人因手术产生的压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医护人员应在手术前几天对病人进行探访来了解病人的病情、身体状况以及心理状态,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在访视病人时要注意交流技巧,对病人要像亲人一样温暖、亲切,让病人感到宾至如归的感觉,这样可以很好的帮助病人和医护人员建立基本的信任关系,除此之外,医护人员要耐心地听取病人的意见并能够考虑到病人的忧虑尤其要对手术的安全做肯定的保证,能够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有合适的语言进行劝解,还可以根据病人的年龄和文化程度等特点采取多种形式的术前宣教,介绍手术室环境、讲解麻醉方式、解释术前处理的程序、介绍术后可能留置的各类引流管等,更重要的是,医护人员要告知家属鼓励病人,家人的支持可以更好地缓解病人的恐惧、焦虑的情绪,毕竟家属是病人最亲近的人。
2、术中护理:由于手术室的特殊环境,严格的制度和工作人员严肃的表情,都容易加重病人的心理负担,所以医护人员要给病人营造安静舒适的手术环境,要注意病人的情绪变化,随时给予病人解释和安慰,使病人放松心情,缓解他的紧张感。切记态度要和蔼,动作要轻柔,从而稳定病人的情绪,帮助病人顺利通过麻醉,术中医护人员不可窃窃私语,如果遇到特殊情况的话,不要慌乱,不可大声喊叫,尽量减少对病人身心的不良刺激,以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手术过程中,避免器械的碰撞,动作敏捷,在正常手术中尽量缩短手术时间,以达到减少病人的痛苦,这样也能够给病人达到安全感。
3、术后护理:待病人清醒后,要以和蔼可亲的语气进行安慰鼓励,引导病人说出自己的感受,帮助病人分析引起焦虑等心理反应的原因,给予适当的解释。经常询问病人,及时采取措施解救其切口疼痛等问题,并通过加强皮肤护理缓解术后创伤口的不适。指导病人进行术后的康复活动,定时巡查活动效果,并加强饮食方面的指导,告知食用药物的注意事项。当病人患有并发症时,要告知有关后续治疗等方面的知识,提高病人对疾病的认识,调整好心态,配合治疗和护理。
如何改善手术病人的心理状况,是近年来深受关注的一个话题。一个良好的沟通方式是促进护患之间交流的纽带,其可以稳定病人的不良情绪,通过心理护理,让病人的心打开,使病人感到关心,在心理上获得安全感和满足感,从而积极配合手术的完成,早日康复出院。
一、術前病人的心理状态
病人在手术前心理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病痛带来心理的害怕、焦虑等不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不仅不利于手术的成功完成,而且不利于病人手术后伤口的恢复,因此,医护人员要着重了解病人的情绪,改善和提高术前病人的心理问题,对术前病人的心理问题进行专业、科学的心理护理和疏导显得尤为重要。
1、担心愧疚的心理:大多数病人都来自农村,经济条件不是很好,有的甚至为了治病欠下不少外债,不仅如此,还要麻烦亲朋好友的照顾,所以,大多数病人都会给家里带来经济负担的心理压力,感到心理存在愧疚感。无论大小,手术毕竟有风险,病人还会产生担心的心理,极易出现睡眠不佳、坐立难安、精神紧张等现象,进入手术室前常出现抑郁、烦躁、哭泣、抗拒等情绪。
2、害怕紧张的心理:病人担心在手术过程中会出现始料未及的状况,这种状况导致病人产生不安全感,内心充满恐惧、焦虑,担心手术失败等情况,渴望医生技术高超,给自己带来安全,但又害怕术中的疼痛,急切想要寻找一切机会同医护人员交谈,从中得到一点心理安慰,在紧张与害怕中经历手术,会在很大一定程度上使手术治疗存在一定的隐患。
二、术中病人的心理状态
当病人进入手术室的那一刻开始,由于手术室的特殊环境,严格的制度和工作人员严肃的表情,都容易加重病人的心理负担,产生无助、悲观等心理,导致与医护人员的沟通障碍。此外,因为手术是在无菌的情况下进行的,所以会导致病人身体的部分裸露,病人从而产生害羞的心理,进而在术中会对医护人员的语言和肢体接触较为敏感,对机器的声音产生恐惧和逃避的心理。
三、术后病人的心理状态
当病人从手术室出来后,随着病痛的逐渐消失,麻醉及手术的度过,病人在一定程度上有暂时解脱的感觉,但又显得非常疲惫和对手术成功与否抱有怀疑态度,有的病人可能在术后会失去部分肢体或身体外观改变,待其醒来后不能接受这个事实,出现崩溃的心理状态。此外,术后身体恢复缓慢及出现并发症,病人自身会担心不良的病理检查结果,担忧会危及生命及后续的治疗。
四、手术病人如何经过护理改善心理
不同病人有着不同的心理状态,病人来自五湖四海,受经济条件、文化程度、身体状况等因素影响,对手术产生了不同的心理。因此,护理人员要善于具体的分析病人的心理状态,可以从术前、术中、术后这三面出发,从而做到细致的观察和有效的护理。
1、术前护理:手术前的心理分析对于缓解和减轻病人因手术产生的压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医护人员应在手术前几天对病人进行探访来了解病人的病情、身体状况以及心理状态,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在访视病人时要注意交流技巧,对病人要像亲人一样温暖、亲切,让病人感到宾至如归的感觉,这样可以很好的帮助病人和医护人员建立基本的信任关系,除此之外,医护人员要耐心地听取病人的意见并能够考虑到病人的忧虑尤其要对手术的安全做肯定的保证,能够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有合适的语言进行劝解,还可以根据病人的年龄和文化程度等特点采取多种形式的术前宣教,介绍手术室环境、讲解麻醉方式、解释术前处理的程序、介绍术后可能留置的各类引流管等,更重要的是,医护人员要告知家属鼓励病人,家人的支持可以更好地缓解病人的恐惧、焦虑的情绪,毕竟家属是病人最亲近的人。
2、术中护理:由于手术室的特殊环境,严格的制度和工作人员严肃的表情,都容易加重病人的心理负担,所以医护人员要给病人营造安静舒适的手术环境,要注意病人的情绪变化,随时给予病人解释和安慰,使病人放松心情,缓解他的紧张感。切记态度要和蔼,动作要轻柔,从而稳定病人的情绪,帮助病人顺利通过麻醉,术中医护人员不可窃窃私语,如果遇到特殊情况的话,不要慌乱,不可大声喊叫,尽量减少对病人身心的不良刺激,以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手术过程中,避免器械的碰撞,动作敏捷,在正常手术中尽量缩短手术时间,以达到减少病人的痛苦,这样也能够给病人达到安全感。
3、术后护理:待病人清醒后,要以和蔼可亲的语气进行安慰鼓励,引导病人说出自己的感受,帮助病人分析引起焦虑等心理反应的原因,给予适当的解释。经常询问病人,及时采取措施解救其切口疼痛等问题,并通过加强皮肤护理缓解术后创伤口的不适。指导病人进行术后的康复活动,定时巡查活动效果,并加强饮食方面的指导,告知食用药物的注意事项。当病人患有并发症时,要告知有关后续治疗等方面的知识,提高病人对疾病的认识,调整好心态,配合治疗和护理。
如何改善手术病人的心理状况,是近年来深受关注的一个话题。一个良好的沟通方式是促进护患之间交流的纽带,其可以稳定病人的不良情绪,通过心理护理,让病人的心打开,使病人感到关心,在心理上获得安全感和满足感,从而积极配合手术的完成,早日康复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