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跟进式合作备课,就是围绕一个具体的教学问题,以一个课例或一个教学片段为研究案例,进行多次课堂教学实践与合作备课研究,以期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策略的一种备课形式。下面以一个数学学科跟进式合作备课为例作些介绍。
步骤一:提出问题,初次实践
一次跟进式合作备课的组织实施,是基于教学中一个教学问题展开的。例如,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让学生的动手操作真正发挥作用呢?我们以“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为例,就这一问题进行了一次跟进式合作备课。
合作备课伊始,主备课人向组员重点阐述研讨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突破重、难点所采取的教法和学法,整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组内成员在听完主备课人的发言后进行补充发言,并针对研讨主题进行讨论。在研讨结束后,主备课人再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改并准备第一次试教。
我们组在实施“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这一跟进式合作备课活动时,主备课人是我。第一次合作备课时我先分析了教材,向本组老师陈述了自己为突出主题准备实行的具体教学做法,接着,我进行了第一次试教。
师:(展示学生用等圆创作的、图)我们有些同学在同样大小的圆里面找到了它的、。仔细观察,同样大小的圆的与它的比,谁大?
生1:它的大。
生2:它的大。
生3:一样大。(大部分学生附和)
师:涂色部分谁大?
生:一样大。
师(着急地指着黑板上的两个圆):是一样大吗?你们仔细看看涂色的部分谁大?
生(小声地说):大。
师:我们从图上观察到2份中的1份要比4份中的1份大,所以大于。(教师板书:>)
师:(把用等圆创作的图也贴在黑板上)它的与它的相比较,谁大?
(学生回答者寥寥无几)
师:你发现了什么?
(没有学生举手发言)
师: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少。
步骤二:合作交流,二次实践
这一环节的具体实施过程,是先让执教者向同伴进行课后反思,然后再由全组教师对本堂课的成功点、失误点、创意点、后续点进行教后分析。主备课人根据大家的意见对教案再次进行修改并进行第二次试教。
在教学“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后,备课组针对这堂课进行了激烈的讨论,讨论的焦点是“为什么学生能动手折出几分之一却不能正确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经过备课组集体反思与讨论修改,我又进行了一次课堂教学探索。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两张正方形纸片,重合在一起比较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两张纸一样大。
师:现在请大家在一张纸上折出它的,并涂色表示;在另一张纸上折出它的,并涂色表示。
(学生动手操作)
师:观察并比较这两张纸的涂色部分,你发现了什么?
生:同样大的正方形纸片,涂的部分比涂的部分大。
师:也就是大于。(教师板书:>)
师:刚才我们通过观察比较,知道了大于,如果与比较,谁大呢?请同学们用手中的正方形纸片折一折、涂一涂探究一下。
(学生先分组折纸,再汇报交流)
师:同样大的正方形纸片,涂的部分比涂的色部分小,所以小于。(教师板书:<)
步骤三:再次追问,形成共识
这一环节主要是针对两次上课都未能解决研究的问题而进行的研讨。具体做法仍然是由执教人先进行教学反思,然后组内成员出谋划策、齐心协力把研讨课题做好。主备课人根据同伴的建议修改教案后进行第三次教学实践。
在上完这堂课后,大家一致认为学生对几分之一的意义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但是,备课组又对我提出了一个更具挑战意义的问题:整堂课学生都是通过折纸来掌握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的方法,教师能不能把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学具或自己想办法得出“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少”这一比较方法呢?新的问题激励我又进行了一次教学尝试。在学生探究出大于后,我重新设计了问题,引导学生开放性地进行探究。
师:刚才我们通过折同样大小的一张纸,证明了大于,同学们能不能想出其他方法证明大于呢?你还可以比较其他的几分之一的大小吗?
(学生动手操作探究)
生1:我先把一块橡皮平均分成2块,接着分成4块,发现块明显比块小,而且小了原来的一半。所以可以证明大于,小于。
生2:在分生日蛋糕时,如果把一个生日蛋糕平均分给3个人和平均分给6个人比,肯定是6个人分得的少。
师:(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得蛋糕的几分之一?()平均分给6个人,每人分得蛋糕的几分之一?()也就是说——小于,大于。
生3:如果把一根铁丝平均分成2段或3段的话肯定是分成2段的这一份长。
师:如果把一根同样长的铁丝平均分成10份或20份呢?
生:大于。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在分东西时,发现了什么秘密吗?
生(齐):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少。
课后,备课组成员再一次聚在一起进行讨论。大家认为:动手操作应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活动形式。因为它能有效地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理解数学知识、发展智力、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仅靠教师的演示,没有学生的亲自操作,学生获得的知识是肤浅的;动手操作要与数学思考同步进行,让方法在操作比较中逐步显现出来,否则,操作就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总之,在跟进式合作备课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教学的智慧源于集体的思想碰撞;坚持跟进式合作备课,让思想在连续追问中生成,是新课程理念下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作者单位:江西省吉安市仁山坪小学)
步骤一:提出问题,初次实践
一次跟进式合作备课的组织实施,是基于教学中一个教学问题展开的。例如,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让学生的动手操作真正发挥作用呢?我们以“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为例,就这一问题进行了一次跟进式合作备课。
合作备课伊始,主备课人向组员重点阐述研讨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突破重、难点所采取的教法和学法,整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组内成员在听完主备课人的发言后进行补充发言,并针对研讨主题进行讨论。在研讨结束后,主备课人再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改并准备第一次试教。
我们组在实施“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这一跟进式合作备课活动时,主备课人是我。第一次合作备课时我先分析了教材,向本组老师陈述了自己为突出主题准备实行的具体教学做法,接着,我进行了第一次试教。
师:(展示学生用等圆创作的、图)我们有些同学在同样大小的圆里面找到了它的、。仔细观察,同样大小的圆的与它的比,谁大?
生1:它的大。
生2:它的大。
生3:一样大。(大部分学生附和)
师:涂色部分谁大?
生:一样大。
师(着急地指着黑板上的两个圆):是一样大吗?你们仔细看看涂色的部分谁大?
生(小声地说):大。
师:我们从图上观察到2份中的1份要比4份中的1份大,所以大于。(教师板书:>)
师:(把用等圆创作的图也贴在黑板上)它的与它的相比较,谁大?
(学生回答者寥寥无几)
师:你发现了什么?
(没有学生举手发言)
师: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少。
步骤二:合作交流,二次实践
这一环节的具体实施过程,是先让执教者向同伴进行课后反思,然后再由全组教师对本堂课的成功点、失误点、创意点、后续点进行教后分析。主备课人根据大家的意见对教案再次进行修改并进行第二次试教。
在教学“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后,备课组针对这堂课进行了激烈的讨论,讨论的焦点是“为什么学生能动手折出几分之一却不能正确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经过备课组集体反思与讨论修改,我又进行了一次课堂教学探索。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两张正方形纸片,重合在一起比较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两张纸一样大。
师:现在请大家在一张纸上折出它的,并涂色表示;在另一张纸上折出它的,并涂色表示。
(学生动手操作)
师:观察并比较这两张纸的涂色部分,你发现了什么?
生:同样大的正方形纸片,涂的部分比涂的部分大。
师:也就是大于。(教师板书:>)
师:刚才我们通过观察比较,知道了大于,如果与比较,谁大呢?请同学们用手中的正方形纸片折一折、涂一涂探究一下。
(学生先分组折纸,再汇报交流)
师:同样大的正方形纸片,涂的部分比涂的色部分小,所以小于。(教师板书:<)
步骤三:再次追问,形成共识
这一环节主要是针对两次上课都未能解决研究的问题而进行的研讨。具体做法仍然是由执教人先进行教学反思,然后组内成员出谋划策、齐心协力把研讨课题做好。主备课人根据同伴的建议修改教案后进行第三次教学实践。
在上完这堂课后,大家一致认为学生对几分之一的意义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但是,备课组又对我提出了一个更具挑战意义的问题:整堂课学生都是通过折纸来掌握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的方法,教师能不能把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学具或自己想办法得出“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少”这一比较方法呢?新的问题激励我又进行了一次教学尝试。在学生探究出大于后,我重新设计了问题,引导学生开放性地进行探究。
师:刚才我们通过折同样大小的一张纸,证明了大于,同学们能不能想出其他方法证明大于呢?你还可以比较其他的几分之一的大小吗?
(学生动手操作探究)
生1:我先把一块橡皮平均分成2块,接着分成4块,发现块明显比块小,而且小了原来的一半。所以可以证明大于,小于。
生2:在分生日蛋糕时,如果把一个生日蛋糕平均分给3个人和平均分给6个人比,肯定是6个人分得的少。
师:(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得蛋糕的几分之一?()平均分给6个人,每人分得蛋糕的几分之一?()也就是说——小于,大于。
生3:如果把一根铁丝平均分成2段或3段的话肯定是分成2段的这一份长。
师:如果把一根同样长的铁丝平均分成10份或20份呢?
生:大于。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在分东西时,发现了什么秘密吗?
生(齐):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少。
课后,备课组成员再一次聚在一起进行讨论。大家认为:动手操作应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活动形式。因为它能有效地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理解数学知识、发展智力、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仅靠教师的演示,没有学生的亲自操作,学生获得的知识是肤浅的;动手操作要与数学思考同步进行,让方法在操作比较中逐步显现出来,否则,操作就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总之,在跟进式合作备课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教学的智慧源于集体的思想碰撞;坚持跟进式合作备课,让思想在连续追问中生成,是新课程理念下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作者单位:江西省吉安市仁山坪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