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基于南京市的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中青年城镇居民选择老年照顾方式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性别、年龄和月收入水平等六因素对中青年城镇居民老年照顾方式的选择具有显著性影响,其中性别、婚姻和工作单位性质三因素起着较强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中青年;城镇居民;老年照顾方式;影响因素
一、引言
截止2013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02亿,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2亿,分别占总人口的14.9%和9.7%,现有老龄人口已超过1.6亿,且每年以近800万的速度增加,我国人口正在进入高龄化,并且据专家预测,到205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因此,“从整个老龄化过程看,面临老年照顾问题风险最大的人群,不是现在的老年人,而是在21世纪中后期进入老年行列的人群,即现在的中青年人”,而老年照顾问题是未来中青年人养老风险的一大重要方面,文章基于实地调查数据对中青年城镇居民老年照顾方式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力求做出有价值的探讨。
二、数据与变量
(一)数据来源与描述统计
文章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2013年南京农业大学校级大学生SRT项目,此次调查采取配额抽样的方法,调查对象为南京市各个区的市民,调查员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2011级本科生,整个调查过程中总计发放问卷823份,回收740份,回收率90%,文章使用数据涉及其中的429份。
就样本总体来看,在429份样本中,男性占到了49.65%,女性为50.35%,其中已婚(65.56%)比例最大;在年龄分布方面,在31~40岁的受访者最多,占比38.69%,其次为18~30岁(31.93%),41~50岁(23.08%)和51~59岁(6.30%);在工作单位性质方面,私企最多,占到32.87%,其次是机关事业单位,在24.94%左右;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大专及以上的比例达到73.56%,初中(6.22%)和高中(18.44%)相对较少,受教育水平总体较高。在家庭子女数方面,养育子女的受访者最多,所占比例为70.44%;在人均月收入方面,被调查对象家庭成员人均月收入在2500~5000元之间比重最大,占59.67%,而在10000元以上的人则较少。
(二)变量选择与赋值
文章从个体特征和家庭特征两个方面具体选择性别、年龄、婚姻、工作所在单位性质、受教育程度等作为研究影响中青年城镇居民选择老年照顾方式的解释变量,解释变量见表1最左侧一栏,赋值均为“是=1,否=0”。
三、模型选择与计量检验
(一)模型选择
文章中中青年城镇居民老年照顾方式分为三类,其中每一类别是一个二分变量,由于文章着眼于分别研究三个类别之间影响因素及其差异,故选择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来计量检验,模型归结为如下形式
Pi(Yi=1|Xi)■(1)
该模型中Y表示中青年城镇居民是否选择所在类别老年照顾方式(选择=1,未选择=0),为影响变量,为相关自变量的回归系数,其中i为自变量个数。
(二)计量检验
分别将“自我照顾”、“家庭照顾”和“社会照顾”三个二分变量纳入式(1)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检验,模型的回归结果见表1,模型相关指标说明回归的效果良好,由此做出如下分析。
1. 自我照顾。模型1回归结果表明,性别、婚姻和月收入水平对受访者选择老年照顾方式具有显著性影响。与参照组相比,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女性比男性选择自我照顾的概率高88.2%,原因可能是女性的预期寿命高于男性和在文化传统上男性在心理上更不愿意选择自我照顾;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结婚的受访者比未结婚的选择自我照顾的概率低65.7%,原因可能是在情感上受访者更倾向于配偶的照顾;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月收入在5001~10000元的受访者比低于2500元的选择自我照顾的概率高2.456倍,原因可能是拥有一定收入的受访者在经济上已为自我照顾做好准备。
2. 家庭照顾。模型2回归结果表明,性别、年龄、工作单位性质和受教育程度对受访者选择老年照顾方式具有显著性影响。与参照组相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女性比男性选择家庭照顾的概率低37.1%,原因可能是在生理和心理差异以及文化传统上,男性在年老后更依赖于家庭;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年龄在18~30岁的受访者比51~59岁的选择家庭照顾的概率高1.048倍,原因可能是这一代受访者受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与父辈们相比在成长过程中更依赖与家庭;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工作单位在国企的受访者比其他的选择家庭照顾的概率低53.9%,原因可能是此类受访者一般收入水平较高,拥有经济能力选择高质量的社会养老照顾方式;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受教育程度为初中的受访者比其他的选择家庭照顾的概率高8.028倍,原因可能是此类受访者受文化传统的影响较深,观念比较保守。
3. 社会照顾。模型3回归结果表明,工作单位性质、受教育程度和月收入水平对受访者选择老年照顾方式具有显著性影响。与参照组相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工作单位在国企的受访者比其他的选择社会照顾的概率高1.413倍,原因可能是此类受访者经济收入高、选择高质量社会养老照顾的愿望强烈;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受教育程度为初中的受访者比其他的选择社会照顾的概率低89.8%,原因可能是此类受访者受文化传统的影响较深,观念比较保守;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月收入在2500~5000元的受访者比参照组选择社会照顾的概率低37.7%,原因可能是此类受访者拥有一定经济实力但受心理和文化传统的影响更倾向于选择自我照顾和家庭照顾。
此外,其他变量因素对因变量的影响并不显著。
四、结论
文章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性别、年龄、婚姻、工作单位性质、受教育程度和月收入水平六因素对中青年城镇居民老年照顾方式选择具有显著性影响,其中性别、婚姻和工作单位性质三因素起着较强的影响作用。具体来看,具有女性、18~30岁、未婚、月收入在5001~10000元特征的受访者倾向于选择“自我照顾”,具有男性、初中学历、非国企工作特征的受访者倾向于选择“家庭照顾”,而具有工作单位为国企、月收入水平较高特征的受访者倾向于选择“社会照顾”。
此外,实证研究还发现家庭男孩和女孩数量对受访者老年照顾方式选择没有显著性影响,这似乎与我国“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不符,其可能的解释是:首先,此次调查的受访对象为城镇中青年居民,其中“80后”占很大的比重,而“80后”受传统“养儿防老”观念影响较弱;其次,由于城市“一胎化”的比例很大,在家庭中男孩和女孩的地位处于平等,传统“男尊女卑”观念逐渐瓦解;最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逐步健全,我国越来越多“421”家庭的老年照顾责任逐步从子女身上转移出来。
参考文献:
[1]沈苏燕,李放,谢勇.中青年农民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南京五县区的调查数据[J].农业经济问题,2009(11).
[2]风笑天,龙书芹.社会调查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杜强,贾丽艳.SPSS统计分析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关键词:中青年;城镇居民;老年照顾方式;影响因素
一、引言
截止2013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02亿,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2亿,分别占总人口的14.9%和9.7%,现有老龄人口已超过1.6亿,且每年以近800万的速度增加,我国人口正在进入高龄化,并且据专家预测,到205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因此,“从整个老龄化过程看,面临老年照顾问题风险最大的人群,不是现在的老年人,而是在21世纪中后期进入老年行列的人群,即现在的中青年人”,而老年照顾问题是未来中青年人养老风险的一大重要方面,文章基于实地调查数据对中青年城镇居民老年照顾方式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力求做出有价值的探讨。
二、数据与变量
(一)数据来源与描述统计
文章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2013年南京农业大学校级大学生SRT项目,此次调查采取配额抽样的方法,调查对象为南京市各个区的市民,调查员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2011级本科生,整个调查过程中总计发放问卷823份,回收740份,回收率90%,文章使用数据涉及其中的429份。
就样本总体来看,在429份样本中,男性占到了49.65%,女性为50.35%,其中已婚(65.56%)比例最大;在年龄分布方面,在31~40岁的受访者最多,占比38.69%,其次为18~30岁(31.93%),41~50岁(23.08%)和51~59岁(6.30%);在工作单位性质方面,私企最多,占到32.87%,其次是机关事业单位,在24.94%左右;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大专及以上的比例达到73.56%,初中(6.22%)和高中(18.44%)相对较少,受教育水平总体较高。在家庭子女数方面,养育子女的受访者最多,所占比例为70.44%;在人均月收入方面,被调查对象家庭成员人均月收入在2500~5000元之间比重最大,占59.67%,而在10000元以上的人则较少。
(二)变量选择与赋值
文章从个体特征和家庭特征两个方面具体选择性别、年龄、婚姻、工作所在单位性质、受教育程度等作为研究影响中青年城镇居民选择老年照顾方式的解释变量,解释变量见表1最左侧一栏,赋值均为“是=1,否=0”。
三、模型选择与计量检验
(一)模型选择
文章中中青年城镇居民老年照顾方式分为三类,其中每一类别是一个二分变量,由于文章着眼于分别研究三个类别之间影响因素及其差异,故选择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来计量检验,模型归结为如下形式
Pi(Yi=1|Xi)■(1)
该模型中Y表示中青年城镇居民是否选择所在类别老年照顾方式(选择=1,未选择=0),为影响变量,为相关自变量的回归系数,其中i为自变量个数。
(二)计量检验
分别将“自我照顾”、“家庭照顾”和“社会照顾”三个二分变量纳入式(1)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检验,模型的回归结果见表1,模型相关指标说明回归的效果良好,由此做出如下分析。
1. 自我照顾。模型1回归结果表明,性别、婚姻和月收入水平对受访者选择老年照顾方式具有显著性影响。与参照组相比,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女性比男性选择自我照顾的概率高88.2%,原因可能是女性的预期寿命高于男性和在文化传统上男性在心理上更不愿意选择自我照顾;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结婚的受访者比未结婚的选择自我照顾的概率低65.7%,原因可能是在情感上受访者更倾向于配偶的照顾;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月收入在5001~10000元的受访者比低于2500元的选择自我照顾的概率高2.456倍,原因可能是拥有一定收入的受访者在经济上已为自我照顾做好准备。
2. 家庭照顾。模型2回归结果表明,性别、年龄、工作单位性质和受教育程度对受访者选择老年照顾方式具有显著性影响。与参照组相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女性比男性选择家庭照顾的概率低37.1%,原因可能是在生理和心理差异以及文化传统上,男性在年老后更依赖于家庭;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年龄在18~30岁的受访者比51~59岁的选择家庭照顾的概率高1.048倍,原因可能是这一代受访者受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与父辈们相比在成长过程中更依赖与家庭;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工作单位在国企的受访者比其他的选择家庭照顾的概率低53.9%,原因可能是此类受访者一般收入水平较高,拥有经济能力选择高质量的社会养老照顾方式;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受教育程度为初中的受访者比其他的选择家庭照顾的概率高8.028倍,原因可能是此类受访者受文化传统的影响较深,观念比较保守。
3. 社会照顾。模型3回归结果表明,工作单位性质、受教育程度和月收入水平对受访者选择老年照顾方式具有显著性影响。与参照组相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工作单位在国企的受访者比其他的选择社会照顾的概率高1.413倍,原因可能是此类受访者经济收入高、选择高质量社会养老照顾的愿望强烈;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受教育程度为初中的受访者比其他的选择社会照顾的概率低89.8%,原因可能是此类受访者受文化传统的影响较深,观念比较保守;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月收入在2500~5000元的受访者比参照组选择社会照顾的概率低37.7%,原因可能是此类受访者拥有一定经济实力但受心理和文化传统的影响更倾向于选择自我照顾和家庭照顾。
此外,其他变量因素对因变量的影响并不显著。
四、结论
文章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性别、年龄、婚姻、工作单位性质、受教育程度和月收入水平六因素对中青年城镇居民老年照顾方式选择具有显著性影响,其中性别、婚姻和工作单位性质三因素起着较强的影响作用。具体来看,具有女性、18~30岁、未婚、月收入在5001~10000元特征的受访者倾向于选择“自我照顾”,具有男性、初中学历、非国企工作特征的受访者倾向于选择“家庭照顾”,而具有工作单位为国企、月收入水平较高特征的受访者倾向于选择“社会照顾”。
此外,实证研究还发现家庭男孩和女孩数量对受访者老年照顾方式选择没有显著性影响,这似乎与我国“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不符,其可能的解释是:首先,此次调查的受访对象为城镇中青年居民,其中“80后”占很大的比重,而“80后”受传统“养儿防老”观念影响较弱;其次,由于城市“一胎化”的比例很大,在家庭中男孩和女孩的地位处于平等,传统“男尊女卑”观念逐渐瓦解;最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逐步健全,我国越来越多“421”家庭的老年照顾责任逐步从子女身上转移出来。
参考文献:
[1]沈苏燕,李放,谢勇.中青年农民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南京五县区的调查数据[J].农业经济问题,2009(11).
[2]风笑天,龙书芹.社会调查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杜强,贾丽艳.SPSS统计分析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