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中国的沧桑岁月,缠绕着太多挥之不去的疑云和梦魇。泛黄的历史册页交织着奋争和苦难,激情与梦想,更有近百年的家国离乱与民生沉浮。
然而放眼全球范围,处于大致相同的时代中,为何康熙皇帝仁政爱民却使大清停滞不前,彼得大帝凶暴治国反而让俄罗斯一飞冲天?为何慈禧太后殚精竭虑却“越帮越忙”,维多利亚女王甘居幕后大英帝国却高速发展?为何明治维新使日本一飞冲天,光绪主导的戊戌变法却如昙花一现?……翻开青年军旅作家王龙《天朝向左,世界向右》一书,一幅幅风云画卷荡气回肠,一幕幕历史活剧令人浩叹深思。
这是国内首部通过中外人物对比解读大国兴衰命运的著作。作者试图立足中国,兼顾全球,把“天朝上国”放在近代世界的大棋局中审视分析。好的历史著作,对历史的解释不应是以观念为主体而是以事实为主体;好的历史学者,不应以激情的道德批判代替理性的制度探讨。这本书写到近代中西的帝王将相但无常见的官经匪气,写到才子佳人却无宫闱秘事。王龙笔下对比解读的每组人物,如康熙大帝和彼得大帝、李鸿章和伊藤博文、光绪皇帝和明治天皇,或英雄末路,或一飞冲天,或功败垂成,或光芒四射。他们个人际遇无不投映出国家民族的命运,折射出东西方不同政治文化选择的必然归宿。
作家搬来一面面“西洋人物镜”进行对照鉴别,为中国人的文化心理拍了一张X光片,反思华夏数千年传统中的制度灾难和文化痼疾,为中国历史寻找普适性的世界性座标。王龙写道:“举凡治国不进则退,欲单纯以保守为目的,其势必然难以长久。这,就是一个迷途的帝国留下的最大教训。”
从小细节处看大关节,于无声处听惊雷,是本书的一大特色。王龙在具体的历史时空情境里,将近代中外名人还原为一个个多维复杂的人物形像,无论写到慈禧还是维多利亚女王,都不见我们惯性思维中穷奢极欲的暴戾和“欧洲的祖母”式的慈祥。从中你会看到一个多才多艺的慈禧,也会看到一个贪婪恋权的维多利亚女王;而同为博学多才的一代明君,当康熙大帝在“红墙深锁的宫廷完全出于个人兴趣沉醉西学的神奇”时,彼得大帝已远走天涯寻师问道,“他挥动野蛮的鞭子加速把俄罗斯赶向文明”。而对于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的成败得失,王龙则从他们在个人出身、知识结构、时代背景等多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出其事业兴衰的必然规律……正是这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的剖析,让我们看清中西英豪的风云对决,大国浮沉的拍案惊奇。
该书所作的个性化历史结论未必不可探讨,这本来就是个可以令思想肆意奔驰的宽广领域。但随着时光的流逝和全球化的进展,东西方的冲突和融合势必更加凸显,这种针对中西方比较的历史文化探讨也必将在我们的社会进步中显得更为重要。只有如此,我们才不会妄自尊大,也不会妄自菲薄。因此看来,这本书的生命力将是长久的。从一般意义上讲,生命力长久的书,定是本好书。(本刊发表时有删节) ■
《民族主义》
走向现代的五条道路
(美)里亚•格林菲尔德 著 王春华等 译
上海三联书店2010.1
什么是民族主义?它是一股奇异而强大的力量,它所触及的是人类灵魂深处对归属感的渴望;它同时又是政治史和思想史上一个困惑难解、却又挥之不去的谜。这本书探讨了关于民族主义的种种问题,对于近年来常常耳闻“大国崛起”、“中国站起来”等话语的我们来说,此书也许可增进对民族主义的理解。
《从混沌到秩序》
中国上古地理思想史述
唐晓峰 著
中华书局 2010.1
人如何在地理中思想?周代之前,人们理解的地理世界是一个神的体系,世界由神来规定和主宰。周代以后,中国世界成为人王的“天下”体系,然后又出现王朝体系,世界由王权或皇权来规定和主宰。近代科学兴起之后,中国地理学家开始强调科学规律对世界的规定和主宰,地理世界是一个科学体系。现在,地理学又注意到了文化价值。可见地理世界的意义是一个历史人文范畴的东西,在不同的意义体系中,地理学论证的内容当然不是一样的。
《尘世•挽歌》
野夫 著
新星出版社 2010.3
“承接古风,呼应民国,延续20世纪80年代,经过了20世纪90年代的磨洗,在21世纪的今天愈发珍贵”;“在汉语、文体、历史与情感之间,找到了最稳固的平衡点”。 北京当代汉语研究所如此评价野夫。他的作品大多流传于网络。《江上的母亲》曾获台北2010国际书展非虚构类图书大奖。本书是他在中国大陆出版的第一本著作,收录了“江上的母亲——母亲失踪十年祭”、“乡绅之殇”、“残忍教育”、“童年的恐惧与仇恨”等,这是他亲历、见证的历史。
《卓别林自传》
一生想过浪漫生活
(英) 查理•卓别林 著叶冬心 译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0.4
卓别林是20世纪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电影艺术家,世界上最著名的喜剧电影明星。他最大的贡献是他把为笑而笑的庸俗“闹剧”,提到批判现实主义艺术的高度。一生主演过八十多部影片,他的喜剧性的表演令人捧腹大笑,但是又使人笑后感到泪水的苦味,充满了对受压迫受欺凌的人们的同情。在这部自传中,反映的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史。更有价值的是他对有关电影艺术的见解。
《烙印》
“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集体记忆
林贤治 编
花城出版社2010.4
1949年以后,中国社会出现一个后来被称作“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庞大的群体,至1980年消失。三十年间,尤其在“文革”时期,这个群体的成员唯因家庭出身关系,在政治上遭受不公正对待,甚至备受歧视,在读书、就业、升迁、调动、参军、婚姻等人生重大问题上障碍重重,历尽坎坷。
本书特约来自全国的二十余位作者,其中有“钦犯”子女,有一般的“狗崽子”,有文化人,有半文盲,分别忆述各不相同的身世故事,表达了对抗拒遗忘的集体意志,和社会变革的共同渴望。本书提供的私人生活史,是国史的当然组成部分。
《1945~1949:国共政争与中国命运》
汪朝光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2
作为20世纪上半叶中国最有政治活动力、组织力及创造力的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两度合作,两度分裂,从化友为敌到化敌为友,从兄弟协力到兵戎相见,从党争政争的文斗到战场厮杀的武斗,他们各自都在以自己的奋斗,塑造着中国历史的命运。1945~1949年的国共政争内战,为20世纪上半叶国共两党恩怨交织、纠缠一体的争夺史划上了句号。国民党的失败与共产党的胜利,使中国的命运从此开始了新的一页。
《“中间地带”的革命》
国际大背景下看中共成功之道
杨奎松 著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0.5
中共革命的成功和新中国的由来,和朝鲜、越南,以及许许多多落后国家和民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独立解放的经过,其实没有太大的差别。即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都是得益于整个世界大环境和国际政治理念的改变,得益于毗邻的共产党政权的大力援助。具体到中国革命的成功,既有毗邻苏联作用的外因,也有毛泽东个人作用的内因。缺少了哪一方面,中国革命都很难实现1949年的成功。同时,本书从另一个侧面揭示了蒋介石、国民党丢掉大陆的真实原因。本书曾于1991年出版,当时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获得应有的关注和反响。近20年后,作者对书稿进行了认真的修订。
《战争史》
(英)约翰•基根 著时殷弘 译
商务印书馆 2010.1
在这本享誉西方的经典名著中,基根从“一切文明都(部分地)植根于其战争缔造”这一前提出发,探究并辉煌地表述了在长达2000年以上时间里,世界许多不同社会和民族进行的战争的内在涵义、动机和方式。基根的研究表明,为何不管其文化环境如何,荣誉追求总是被归诸于军人美德,战争本身又怎样始终左右尚武人类的想象力,以至达到“人类心灵最隐秘的深处,在那里自我毁伤理性目的,骄傲支配一切,激情至高无上,本能凌驾其余”。
《出租车!》
纽约市出租车司机社会史
(美)格雷厄姆•郝吉思 著王旭 译
商务印书馆 2010.3
该书是第一部关于纽约市出租车司机的论著。从出租车司机的劳工动乱、种族纠纷,到无情竞争和政治图谋,都有所论及。作者通过原始文献、当时的新闻报道、好莱坞电影、学术界的研究,以及出租车司机自身的讲述,展示了他们的历史,论述了这个群体——大多数是下层阶级移民——为实现美国梦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努力。
《怀孕文化史》
怀孕、医学与文化(1750-2000)
(英)克莱尔•汉森 著章梅芳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5
这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医学史著作,而是在医学与文化的互动框架中解释“怀孕”,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化史作品。本书利用英国两百五十年间妇产科文件、怀孕指导手册、文学作品、流行小说和视觉图像,涉及的话题包括:母婴的相对权利,多大程度上医疗介入对于怀孕是可接受的等关键问题上的态度变化,医学和社会变化对于怀孕的主体经验带来的影响等。
然而放眼全球范围,处于大致相同的时代中,为何康熙皇帝仁政爱民却使大清停滞不前,彼得大帝凶暴治国反而让俄罗斯一飞冲天?为何慈禧太后殚精竭虑却“越帮越忙”,维多利亚女王甘居幕后大英帝国却高速发展?为何明治维新使日本一飞冲天,光绪主导的戊戌变法却如昙花一现?……翻开青年军旅作家王龙《天朝向左,世界向右》一书,一幅幅风云画卷荡气回肠,一幕幕历史活剧令人浩叹深思。
这是国内首部通过中外人物对比解读大国兴衰命运的著作。作者试图立足中国,兼顾全球,把“天朝上国”放在近代世界的大棋局中审视分析。好的历史著作,对历史的解释不应是以观念为主体而是以事实为主体;好的历史学者,不应以激情的道德批判代替理性的制度探讨。这本书写到近代中西的帝王将相但无常见的官经匪气,写到才子佳人却无宫闱秘事。王龙笔下对比解读的每组人物,如康熙大帝和彼得大帝、李鸿章和伊藤博文、光绪皇帝和明治天皇,或英雄末路,或一飞冲天,或功败垂成,或光芒四射。他们个人际遇无不投映出国家民族的命运,折射出东西方不同政治文化选择的必然归宿。
作家搬来一面面“西洋人物镜”进行对照鉴别,为中国人的文化心理拍了一张X光片,反思华夏数千年传统中的制度灾难和文化痼疾,为中国历史寻找普适性的世界性座标。王龙写道:“举凡治国不进则退,欲单纯以保守为目的,其势必然难以长久。这,就是一个迷途的帝国留下的最大教训。”
从小细节处看大关节,于无声处听惊雷,是本书的一大特色。王龙在具体的历史时空情境里,将近代中外名人还原为一个个多维复杂的人物形像,无论写到慈禧还是维多利亚女王,都不见我们惯性思维中穷奢极欲的暴戾和“欧洲的祖母”式的慈祥。从中你会看到一个多才多艺的慈禧,也会看到一个贪婪恋权的维多利亚女王;而同为博学多才的一代明君,当康熙大帝在“红墙深锁的宫廷完全出于个人兴趣沉醉西学的神奇”时,彼得大帝已远走天涯寻师问道,“他挥动野蛮的鞭子加速把俄罗斯赶向文明”。而对于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的成败得失,王龙则从他们在个人出身、知识结构、时代背景等多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出其事业兴衰的必然规律……正是这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的剖析,让我们看清中西英豪的风云对决,大国浮沉的拍案惊奇。
该书所作的个性化历史结论未必不可探讨,这本来就是个可以令思想肆意奔驰的宽广领域。但随着时光的流逝和全球化的进展,东西方的冲突和融合势必更加凸显,这种针对中西方比较的历史文化探讨也必将在我们的社会进步中显得更为重要。只有如此,我们才不会妄自尊大,也不会妄自菲薄。因此看来,这本书的生命力将是长久的。从一般意义上讲,生命力长久的书,定是本好书。(本刊发表时有删节) ■
《民族主义》
走向现代的五条道路
(美)里亚•格林菲尔德 著 王春华等 译
上海三联书店2010.1
什么是民族主义?它是一股奇异而强大的力量,它所触及的是人类灵魂深处对归属感的渴望;它同时又是政治史和思想史上一个困惑难解、却又挥之不去的谜。这本书探讨了关于民族主义的种种问题,对于近年来常常耳闻“大国崛起”、“中国站起来”等话语的我们来说,此书也许可增进对民族主义的理解。
《从混沌到秩序》
中国上古地理思想史述
唐晓峰 著
中华书局 2010.1
人如何在地理中思想?周代之前,人们理解的地理世界是一个神的体系,世界由神来规定和主宰。周代以后,中国世界成为人王的“天下”体系,然后又出现王朝体系,世界由王权或皇权来规定和主宰。近代科学兴起之后,中国地理学家开始强调科学规律对世界的规定和主宰,地理世界是一个科学体系。现在,地理学又注意到了文化价值。可见地理世界的意义是一个历史人文范畴的东西,在不同的意义体系中,地理学论证的内容当然不是一样的。
《尘世•挽歌》
野夫 著
新星出版社 2010.3
“承接古风,呼应民国,延续20世纪80年代,经过了20世纪90年代的磨洗,在21世纪的今天愈发珍贵”;“在汉语、文体、历史与情感之间,找到了最稳固的平衡点”。 北京当代汉语研究所如此评价野夫。他的作品大多流传于网络。《江上的母亲》曾获台北2010国际书展非虚构类图书大奖。本书是他在中国大陆出版的第一本著作,收录了“江上的母亲——母亲失踪十年祭”、“乡绅之殇”、“残忍教育”、“童年的恐惧与仇恨”等,这是他亲历、见证的历史。
《卓别林自传》
一生想过浪漫生活
(英) 查理•卓别林 著叶冬心 译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0.4
卓别林是20世纪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电影艺术家,世界上最著名的喜剧电影明星。他最大的贡献是他把为笑而笑的庸俗“闹剧”,提到批判现实主义艺术的高度。一生主演过八十多部影片,他的喜剧性的表演令人捧腹大笑,但是又使人笑后感到泪水的苦味,充满了对受压迫受欺凌的人们的同情。在这部自传中,反映的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史。更有价值的是他对有关电影艺术的见解。
《烙印》
“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集体记忆
林贤治 编
花城出版社2010.4
1949年以后,中国社会出现一个后来被称作“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庞大的群体,至1980年消失。三十年间,尤其在“文革”时期,这个群体的成员唯因家庭出身关系,在政治上遭受不公正对待,甚至备受歧视,在读书、就业、升迁、调动、参军、婚姻等人生重大问题上障碍重重,历尽坎坷。
本书特约来自全国的二十余位作者,其中有“钦犯”子女,有一般的“狗崽子”,有文化人,有半文盲,分别忆述各不相同的身世故事,表达了对抗拒遗忘的集体意志,和社会变革的共同渴望。本书提供的私人生活史,是国史的当然组成部分。
《1945~1949:国共政争与中国命运》
汪朝光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2
作为20世纪上半叶中国最有政治活动力、组织力及创造力的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两度合作,两度分裂,从化友为敌到化敌为友,从兄弟协力到兵戎相见,从党争政争的文斗到战场厮杀的武斗,他们各自都在以自己的奋斗,塑造着中国历史的命运。1945~1949年的国共政争内战,为20世纪上半叶国共两党恩怨交织、纠缠一体的争夺史划上了句号。国民党的失败与共产党的胜利,使中国的命运从此开始了新的一页。
《“中间地带”的革命》
国际大背景下看中共成功之道
杨奎松 著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0.5
中共革命的成功和新中国的由来,和朝鲜、越南,以及许许多多落后国家和民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独立解放的经过,其实没有太大的差别。即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都是得益于整个世界大环境和国际政治理念的改变,得益于毗邻的共产党政权的大力援助。具体到中国革命的成功,既有毗邻苏联作用的外因,也有毛泽东个人作用的内因。缺少了哪一方面,中国革命都很难实现1949年的成功。同时,本书从另一个侧面揭示了蒋介石、国民党丢掉大陆的真实原因。本书曾于1991年出版,当时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获得应有的关注和反响。近20年后,作者对书稿进行了认真的修订。
《战争史》
(英)约翰•基根 著时殷弘 译
商务印书馆 2010.1
在这本享誉西方的经典名著中,基根从“一切文明都(部分地)植根于其战争缔造”这一前提出发,探究并辉煌地表述了在长达2000年以上时间里,世界许多不同社会和民族进行的战争的内在涵义、动机和方式。基根的研究表明,为何不管其文化环境如何,荣誉追求总是被归诸于军人美德,战争本身又怎样始终左右尚武人类的想象力,以至达到“人类心灵最隐秘的深处,在那里自我毁伤理性目的,骄傲支配一切,激情至高无上,本能凌驾其余”。
《出租车!》
纽约市出租车司机社会史
(美)格雷厄姆•郝吉思 著王旭 译
商务印书馆 2010.3
该书是第一部关于纽约市出租车司机的论著。从出租车司机的劳工动乱、种族纠纷,到无情竞争和政治图谋,都有所论及。作者通过原始文献、当时的新闻报道、好莱坞电影、学术界的研究,以及出租车司机自身的讲述,展示了他们的历史,论述了这个群体——大多数是下层阶级移民——为实现美国梦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努力。
《怀孕文化史》
怀孕、医学与文化(1750-2000)
(英)克莱尔•汉森 著章梅芳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5
这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医学史著作,而是在医学与文化的互动框架中解释“怀孕”,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化史作品。本书利用英国两百五十年间妇产科文件、怀孕指导手册、文学作品、流行小说和视觉图像,涉及的话题包括:母婴的相对权利,多大程度上医疗介入对于怀孕是可接受的等关键问题上的态度变化,医学和社会变化对于怀孕的主体经验带来的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