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口语交际能力已成为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之一,培养学生具有和谐地进行人际交往的素养意义深远。然口语交际作为新的教学项目,在语文课堂上已经实施了将近五年,不少教师对它还是一知半解,还站在它的边缘,远未深入核心,尚未识得真容。实践中不得要领的现象还普遍存在。现就口语交际课堂教学中的思考与大家商榷。
一、课堂上应该呈现历练的过程,能看到学生口语表达层次的提升。
我们说,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专家曾形象地作比“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同样,学生的口语交际的能力也是在实践中练就的、习得的。课堂就是学生能力养成的舞台,学生要在这受到历练,得到提升。
1.教师要创设交际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并力求在“多回合互动”中使学生的能力达到目标。
有一位老师设计“要不要郊游”的口语交际课,在引出话题后,安排了“唇枪舌剑”“嘉宾访谈”“家庭对话”“参与决策”四个环节。在“唇枪舌剑”环节,让学生就“要不要郊游”各抒己见,阐述理由;在“嘉宾访谈”环节,让同学扮演的嘉宾接受采访,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家庭对话”环节,学生分小组表演家长和孩子,其内容为孩子如何说服家长,同意自己参加郊游;在“参与决策”环节,要求每位同学对自己的观点和理由进行总结,设想自己面对决策者──教育局局长或校长说一段话,要言之有理,言之有序。
这四个环节,可谓“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历练中,在面对不同的交际对象的陈述中,经历了实践的过程,通过双向、多向互动的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调整思路,运用语言,习得口语交际的技能、技巧,口语交际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和发展。
口语交际课就是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历扎扎实实的有步骤的训练,实现能力提高的目标。
一位老师教授二年级《奇妙的动物世界》时,创设情境逐一地指导学生明确所说的动物名字、小动物地样子、生活习性、曾经发生地有趣地故事,之后,请同学们将分散练习的内容连起来有顺序地介绍小动物。由于学生经历了这样的实践过程,从“各个击破”到“条理叙述”,表达就有了质的提升。她将语言积累这一提高口语能力的基本要素紧紧抓住,课堂上明显地看到了学生的提高,听到了学生“生命拔节”的声音。
2.将小目标看大,在细致、扎实的训练中体现历练的过程。
教学中,老师们如果把每一项目标看大,并进行要求和训练,学生会在扎实的训练中得到切实的提高。
众所周知,倾听的能力不仅在口语交际课,在日常的交际中,在每一项的学习中都是十分重要的。倾听能力就是口语交际的重要能力,但课堂上多数老师都只是在要求:“请其他同学注意倾听。”“看谁会倾听。”那么,怎么样倾听才可称为会倾听呢?老师没有指导,或者说,老师也不知道怎么样倾听才是会倾听,如何去指导学生?这样的看似小小不言的问题,老师们关注了吗?
除此,从交际的习惯和礼貌而言,倾听需要目视对方,通过眼神交流,有时会伴有肯定、否定、怀疑等面部表情,与对方产生一种无声的互动交流,这是交际礼仪方面的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它决定着一个人的修养。这样具体到举手投足的问题,老师们重视了吗?
从倾听能力以及互动、应答的角度而言,听别人表达后,可以通过评价、复述、转述、提问等方式了解倾听的能力和状态。教师应该灵活地将学生的倾听兴趣调动起来,在实践中学习倾听,而不只是一味的要求。
二、课堂就是交际的情境场,要体现课型特点。
口语交际教学之所以不同于“听说训练”,是因为对每一个话题,教师都应赋予它“交际性”。使学生拥有了课堂习得的本领能从容地走向生活的广阔天地。我想,这也是开设口语交际课的初衷吧。
1.情境的创设要力求体现比较贴近生活的较为真实的交际情境。
教材中有部分主题,初看很难与口语交际的课型联系起来。如二年级的口语交际《我们的小制作》,如果没有创设交际情境,课堂与我们从前的听说训练几乎没有太大的区别。教师同样要训练学生认真地听,也同样要指导学生说得有条理、有顺序,但这样一来,就不能体现“口语交际”的编者意图,“口语交际”这一课型与“听说课”便无差异,就会缺失了口语交际的“味儿”,课型特点不明显。
而一位老师这样设计:
在教师亲自示范、总结方法、个人练说、小组练说之后,老师创设了一个情境──“学校要成立小小手工坊”,请大家踊跃参加。同时将入选条件出示,学生的身份便发生了转变,上台说的同学成为了参赛选手,而其他学生则成为了评委。身份的转变使得任务也有所不同,评说有了内容。在评说的过程中,教师对“介绍者”在说话的礼貌方面(如何问好,如何致谢)做了要求和指导,很好地体现了交际性。更为巧妙的是,教师精心设计了“赠送礼物”一环节。在这一环节里,有送朋友同学的,有送父母长辈的,有送兄弟姐妹的,学生面对不同的对象,要表达出送礼物的原因和情感,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出现,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老师进行了指导。这样,不仅赋予了小制作以灵性和意义,与此同时也让“交际性”更有味道。
2.加强良好交际习惯的培养,也会使课堂洋溢浓浓的交际性。
口语交际课上,教师一边关注学生口语表达的质量,一边关注学生交际的态度与习惯,缺一不可。
一位老师在设计《聊聊热门话题》一课,这个主题的设定本身就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具有现实意义。在学生选定话题进行“聊”的过程中,老师敏锐地发现学生在聊天时,存在一些问题。于是,让大家谈谈“遇到了哪些问题”。学生聊天的问题便暴露出来了。
──“我们小组聊天的内容是关于国土问题,始终是一个人在讲述,在发表意见,没有一齐聊。”
──“我们小组虽然是聊关于电脑病毒地问题,但我家的电脑没有进过病毒,我无法参与。”……
面对交际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大家群策群力,解决问题。让人拍案叫好的是老师的引导:
──“是呀,在聊天时,如果大家都懂,我不懂时,该怎么办?平时要多读书,多关注生活,就会有许多人跟你聊天。你也会很受欢迎。”的确,遇到问题,我们确实要先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这种品质多么可贵!
──“有的时候聊天必须要进行下去,固执己见,容易使聊天陷入僵局,试着让自己有海纳百川的心胸。”与人相处,要宽以待人,有容人之量,这难道不是对学生尤其当今的独生子女进行教育的绝佳机会吗?……
学生的问题很真实,也是生活中经常会出现的问题,老师机智灵活地顺学而导,在润物无声之中对学生如何与人交流、进行交际,给予了指导,促使学生成为有聊天品位的人。
一、课堂上应该呈现历练的过程,能看到学生口语表达层次的提升。
我们说,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专家曾形象地作比“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同样,学生的口语交际的能力也是在实践中练就的、习得的。课堂就是学生能力养成的舞台,学生要在这受到历练,得到提升。
1.教师要创设交际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并力求在“多回合互动”中使学生的能力达到目标。
有一位老师设计“要不要郊游”的口语交际课,在引出话题后,安排了“唇枪舌剑”“嘉宾访谈”“家庭对话”“参与决策”四个环节。在“唇枪舌剑”环节,让学生就“要不要郊游”各抒己见,阐述理由;在“嘉宾访谈”环节,让同学扮演的嘉宾接受采访,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家庭对话”环节,学生分小组表演家长和孩子,其内容为孩子如何说服家长,同意自己参加郊游;在“参与决策”环节,要求每位同学对自己的观点和理由进行总结,设想自己面对决策者──教育局局长或校长说一段话,要言之有理,言之有序。
这四个环节,可谓“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历练中,在面对不同的交际对象的陈述中,经历了实践的过程,通过双向、多向互动的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调整思路,运用语言,习得口语交际的技能、技巧,口语交际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和发展。
口语交际课就是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历扎扎实实的有步骤的训练,实现能力提高的目标。
一位老师教授二年级《奇妙的动物世界》时,创设情境逐一地指导学生明确所说的动物名字、小动物地样子、生活习性、曾经发生地有趣地故事,之后,请同学们将分散练习的内容连起来有顺序地介绍小动物。由于学生经历了这样的实践过程,从“各个击破”到“条理叙述”,表达就有了质的提升。她将语言积累这一提高口语能力的基本要素紧紧抓住,课堂上明显地看到了学生的提高,听到了学生“生命拔节”的声音。
2.将小目标看大,在细致、扎实的训练中体现历练的过程。
教学中,老师们如果把每一项目标看大,并进行要求和训练,学生会在扎实的训练中得到切实的提高。
众所周知,倾听的能力不仅在口语交际课,在日常的交际中,在每一项的学习中都是十分重要的。倾听能力就是口语交际的重要能力,但课堂上多数老师都只是在要求:“请其他同学注意倾听。”“看谁会倾听。”那么,怎么样倾听才可称为会倾听呢?老师没有指导,或者说,老师也不知道怎么样倾听才是会倾听,如何去指导学生?这样的看似小小不言的问题,老师们关注了吗?
除此,从交际的习惯和礼貌而言,倾听需要目视对方,通过眼神交流,有时会伴有肯定、否定、怀疑等面部表情,与对方产生一种无声的互动交流,这是交际礼仪方面的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它决定着一个人的修养。这样具体到举手投足的问题,老师们重视了吗?
从倾听能力以及互动、应答的角度而言,听别人表达后,可以通过评价、复述、转述、提问等方式了解倾听的能力和状态。教师应该灵活地将学生的倾听兴趣调动起来,在实践中学习倾听,而不只是一味的要求。
二、课堂就是交际的情境场,要体现课型特点。
口语交际教学之所以不同于“听说训练”,是因为对每一个话题,教师都应赋予它“交际性”。使学生拥有了课堂习得的本领能从容地走向生活的广阔天地。我想,这也是开设口语交际课的初衷吧。
1.情境的创设要力求体现比较贴近生活的较为真实的交际情境。
教材中有部分主题,初看很难与口语交际的课型联系起来。如二年级的口语交际《我们的小制作》,如果没有创设交际情境,课堂与我们从前的听说训练几乎没有太大的区别。教师同样要训练学生认真地听,也同样要指导学生说得有条理、有顺序,但这样一来,就不能体现“口语交际”的编者意图,“口语交际”这一课型与“听说课”便无差异,就会缺失了口语交际的“味儿”,课型特点不明显。
而一位老师这样设计:
在教师亲自示范、总结方法、个人练说、小组练说之后,老师创设了一个情境──“学校要成立小小手工坊”,请大家踊跃参加。同时将入选条件出示,学生的身份便发生了转变,上台说的同学成为了参赛选手,而其他学生则成为了评委。身份的转变使得任务也有所不同,评说有了内容。在评说的过程中,教师对“介绍者”在说话的礼貌方面(如何问好,如何致谢)做了要求和指导,很好地体现了交际性。更为巧妙的是,教师精心设计了“赠送礼物”一环节。在这一环节里,有送朋友同学的,有送父母长辈的,有送兄弟姐妹的,学生面对不同的对象,要表达出送礼物的原因和情感,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出现,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老师进行了指导。这样,不仅赋予了小制作以灵性和意义,与此同时也让“交际性”更有味道。
2.加强良好交际习惯的培养,也会使课堂洋溢浓浓的交际性。
口语交际课上,教师一边关注学生口语表达的质量,一边关注学生交际的态度与习惯,缺一不可。
一位老师在设计《聊聊热门话题》一课,这个主题的设定本身就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具有现实意义。在学生选定话题进行“聊”的过程中,老师敏锐地发现学生在聊天时,存在一些问题。于是,让大家谈谈“遇到了哪些问题”。学生聊天的问题便暴露出来了。
──“我们小组聊天的内容是关于国土问题,始终是一个人在讲述,在发表意见,没有一齐聊。”
──“我们小组虽然是聊关于电脑病毒地问题,但我家的电脑没有进过病毒,我无法参与。”……
面对交际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大家群策群力,解决问题。让人拍案叫好的是老师的引导:
──“是呀,在聊天时,如果大家都懂,我不懂时,该怎么办?平时要多读书,多关注生活,就会有许多人跟你聊天。你也会很受欢迎。”的确,遇到问题,我们确实要先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这种品质多么可贵!
──“有的时候聊天必须要进行下去,固执己见,容易使聊天陷入僵局,试着让自己有海纳百川的心胸。”与人相处,要宽以待人,有容人之量,这难道不是对学生尤其当今的独生子女进行教育的绝佳机会吗?……
学生的问题很真实,也是生活中经常会出现的问题,老师机智灵活地顺学而导,在润物无声之中对学生如何与人交流、进行交际,给予了指导,促使学生成为有聊天品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