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2016年,教育部联合国家旅游局等共11个部门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意见》在主要任务中强调,各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持下,随着中国素质教育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校外活动中心或研学旅行基地如雨后春笋般地应运而生,这些校外活动中心或研学旅行基地的研学实践指导教师一大部分来自于中小学的各学科一线教师,学科教师角色转变的成功与否,决定了研学旅行实践活动开展的成效高低。学科教师如何向研学指导教师转型呢?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转变思想观念
思想决定行为,首先从思想上进行根本转变,一是以教育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转变,二是以学校的课堂教育向校外集体开放式教育转变,三是以教师知识灌输为中心的传统学习模式向以学生过程体验并探究为中心的研究性学习模式转变。在角色转变过程中,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神圣地位和权威受到了挑战,心里落差较大,我们必须快速进行心里调整,努力適应变化,将自己由学生崇拜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们开放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引导者、陪伴者、管理者甚至服务者。
思想观念转变了,方向目的明确了,教师也就能够以饱满地热情投入到这项创造性的教育事业中。
二、武装理论知识
空有一腔热情是不够的,还必须用理论知识武装头脑,虽然学科教师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经验,但研学旅行活动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形式。对于这一方面的理论知识和经验还是一片空白,所以我们有必要全新地系统地深入学习这方面的理论知识。
通过看书、培训等多种途径学习研学旅行的基础理论,包括研学旅行的发展历程,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课程概念等。研习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过程策略及课程评价体系的建设等。了解国内外研学旅行和教育改革的新方向,掌握研学旅行的模式和流程。
只有全面系统地研究学习,才能做到高屋建瓴,精准理解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核心特点,独特评价体系等,进而使这种理解真正在教学实践中落地生根。
三、提高专业素质
研学旅行活动课程是新的课程形态,它有别于学科课程,具有综合性、开放性、生成性、体验性等特征,这就对研学旅行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具有更全面的专业知识,具备丰富的地理、历史知识,艺术、科技等跨学科综合素质。在研学旅行中,还要有相关的导游技巧,与景点负责人、学生、教师沟通协调能力,遇到突发问题能及时处理的应变能力等。
我们只有有意识地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能在开展的研学旅行活动中做到游刃有余,遇事不惊,关键时刻不掉链子,形成高质量的研学旅行实践活动,让学生高兴而来,满载而归。
四、开发新课程
对于研学旅行来说,课程开发是研学旅行的灵魂,随着活动中心或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相应的课程开发要跟上。我们要在已有的实践课程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深化研学旅行课程建设,利用本乡本土、本县、本市已有的资源进行整合,开发适合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丰富研学课程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体验,亲近自然,了解社会,拓展视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情怀,培养学生探索自然和科技的精神,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能力。
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开展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我们只有不断学习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养,积极钻研课程开发,不断创新,才能保持活力,不被行业淘汰,并争创示范研学旅行实践基地,为全市中小学生提供优质的校外活动平台,为一方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增添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2016年11月30日。
[2]曲小毅,《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2020年09月 。
2016年,教育部联合国家旅游局等共11个部门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意见》在主要任务中强调,各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持下,随着中国素质教育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校外活动中心或研学旅行基地如雨后春笋般地应运而生,这些校外活动中心或研学旅行基地的研学实践指导教师一大部分来自于中小学的各学科一线教师,学科教师角色转变的成功与否,决定了研学旅行实践活动开展的成效高低。学科教师如何向研学指导教师转型呢?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转变思想观念
思想决定行为,首先从思想上进行根本转变,一是以教育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转变,二是以学校的课堂教育向校外集体开放式教育转变,三是以教师知识灌输为中心的传统学习模式向以学生过程体验并探究为中心的研究性学习模式转变。在角色转变过程中,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神圣地位和权威受到了挑战,心里落差较大,我们必须快速进行心里调整,努力適应变化,将自己由学生崇拜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们开放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引导者、陪伴者、管理者甚至服务者。
思想观念转变了,方向目的明确了,教师也就能够以饱满地热情投入到这项创造性的教育事业中。
二、武装理论知识
空有一腔热情是不够的,还必须用理论知识武装头脑,虽然学科教师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经验,但研学旅行活动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形式。对于这一方面的理论知识和经验还是一片空白,所以我们有必要全新地系统地深入学习这方面的理论知识。
通过看书、培训等多种途径学习研学旅行的基础理论,包括研学旅行的发展历程,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课程概念等。研习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过程策略及课程评价体系的建设等。了解国内外研学旅行和教育改革的新方向,掌握研学旅行的模式和流程。
只有全面系统地研究学习,才能做到高屋建瓴,精准理解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核心特点,独特评价体系等,进而使这种理解真正在教学实践中落地生根。
三、提高专业素质
研学旅行活动课程是新的课程形态,它有别于学科课程,具有综合性、开放性、生成性、体验性等特征,这就对研学旅行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具有更全面的专业知识,具备丰富的地理、历史知识,艺术、科技等跨学科综合素质。在研学旅行中,还要有相关的导游技巧,与景点负责人、学生、教师沟通协调能力,遇到突发问题能及时处理的应变能力等。
我们只有有意识地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能在开展的研学旅行活动中做到游刃有余,遇事不惊,关键时刻不掉链子,形成高质量的研学旅行实践活动,让学生高兴而来,满载而归。
四、开发新课程
对于研学旅行来说,课程开发是研学旅行的灵魂,随着活动中心或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相应的课程开发要跟上。我们要在已有的实践课程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深化研学旅行课程建设,利用本乡本土、本县、本市已有的资源进行整合,开发适合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丰富研学课程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体验,亲近自然,了解社会,拓展视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情怀,培养学生探索自然和科技的精神,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能力。
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开展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我们只有不断学习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养,积极钻研课程开发,不断创新,才能保持活力,不被行业淘汰,并争创示范研学旅行实践基地,为全市中小学生提供优质的校外活动平台,为一方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增添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2016年11月30日。
[2]曲小毅,《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2020年09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