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航海时代,除了探险家们的英雄故事和国家之间的精彩角力,还有一批极为特殊的航海者也活跃在波诡云谲(jue)的大海上。他们是商船的噩梦,是海上的传说,甚至是改变国家命运的英雄。他们就是纵横四海的海盗。
在介绍英国的大航海之路(详见2019年1-2期合刊)时,我们已经初窥海盗的身影。以弗朗西斯·德雷克为代表的私掠船长在各国王室的暗中支持下,拿着“私掠许可证”在大海上劫掠敌国商船,甚至直接进攻敌国的海外殖民地。
事实上,海盗活动由来已久。在大航海时代到来之前,就曾有地中海海盗和维京海盗先后活跃在大海上。
地中海劫掠者
著名的《荷马史诗》就记载了古希腊时期活跃在地中海的海盗,他们大多是地中海沿岸的居民。
当时,受限于落后的航海技术,人们还只能依着海岸线或是目之所及的海岛来航行,无法深入大洋之中。因此,当日益繁忙的航线恰巧从家门口经过时,这些贫苦的沿岸居民就被欲望驱使着走上了劫掠的道路。
当时的人们甚至一度认为,到海上打劫和打鱼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只是沿海地区人们谋生的手段而已。海盗甚至可以通过劫掠来提升自己的地位,成为世人传颂的英雄。
海盗的平底船
早期的地中海海盗驾驭的多是较为原始的轻型平底桨帆船。其中,小型的长约16米,最多可以承载25到30人;较大的则能容纳48名桨手,长度在25米以上。
这些船虽然大小不一,但特点相似。它们都没有甲板,桅杆、船帆等装置可以拆卸。船身涂有用来防水的沥青,因此船看上去多是黑色的。
与若干个世纪后出现的带有龙骨的尖底船相比,这些平底船抗击风浪的能力较弱,也无法像尖底船一样利用龙骨劈波斩浪,高速航行。但它们胜在船身轻小,能灵活地穿梭于浅海区域。登岸之后,海盗会将船拖上岸隐藏起来,或拆掉桅杆和船帆,防止船被海风吹走。受到战舰追击时,海盗则会利用平底船船身轻、吃水浅的优点逃往浅滩,让吃水深的战舰望尘莫及。
地中海海盗的覆灭
进入古罗马时代后,地中海一度成为罗马的内海,来自不同地区的商品源源不断地通过海路进入罗马城,供养那里的贵族。这些商品中,既有来自埃及的粮食,也有来自遥远中国的丝绸和瓷器。然而,日益猖獗的海盗活动已经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命脉,罗马城还曾一度因为海盗阻断运粮航线,而陷入无粮可吃的恐慌之中。
公元前1世纪左右,地中海上甚至诞生了一个“海盗国”。这群海盗主要由不得志的退伍军人、罗马内战失败方的残兵败将和被罗马征服城邦的流亡者组成,他们自称“西里西亚人”,在地中海东部沿岸的西里西亚地区(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土耳其中南部地区)建立起自己的“王国”。他们不但劫掠商船、袭击海岸,甚至肆无忌惮地攻击罗马舰队。就连大名鼎鼎的凯撒大帝,年轻时都曾当过他们的俘虏。
经过数十年的清剿,直到公元1世纪中期,在罗马名将庞培的强力打击下,海盗国才终于覆灭,地中海沿岸的海盗活动也才稍微平息下来。
古罗马的航线
古罗马时代,不但地中海上的交通和贸易繁荣昌盛,航海家和商人们还从红海出发,将航线一路向外延伸。当然,受限于当。时的航海技术,这几条航线多是沿着大陆的海岸线蜿蜒前进。
第一条是沿着非洲海岸线,绕过索马里半岛一路向南;第二条是绕着阿拉伯半岛,一直深入到波斯湾内部;第三条是利用季风越过阿拉伯海航行到印度;第四条则是绕过印度次大陆,抵达今天的缅甸,然后沿着河流北上进入中国境内。
来自北方的阴影
维京海盗则比地中海海盗更厉害。他们来自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活跃在公元8世纪到11世纪。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位于高纬度地区,气候严寒,一旦夏天准备的粮食不够,人们就会在冬季陷入饥荒之中。有人认为,这就是促使维京海盜出海劫掠的主要原因之一。
维京海盗极为强悍。他们驾驶着维京长船,不但在海上劫掠商船,甚至一度登岸控制了欧洲沿岸的诸多土地。他们向西北航行,深入寒冷的挪威海、格陵兰海等北方海域,发现了冰岛和格陵兰岛,并在上面建立据点。大约在公元11世纪初期,一个名叫莱夫·埃里克森的维京探险家甚至抵达了北美洲,并在那里短暂建立起据点。这比哥伦布发现美洲早了近500年。
气候影响历史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曾出现过数次小冰期,每一次的持续时间都可能长达数百年。小冰期发生时,全球气温降低,干旱更是家常便饭。生活在北方的民族受到的影响尤其严重,这使得他们不得不南下寻找生存的机会。由此,他们和南方民族之间的冲突就无可避免了。
公元5世纪左右,地球就处于这样的小冰期中。南下的北方民族导致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中国也处于两晋南北朝的混乱时期。
而维京人活跃的时期,恰好是这次小冰期结束之后的温暖时期。温暖的气候使北方的冰雪融化,解冻后的海面让维京人有了驾船出海的机会。当时,就连北极圈附近的海冰也开始融化,维京人这才得以北上登陆冰岛和格陵兰岛。
维京船长
制作维京长船的主要材料是橡树。橡树,中文正式名称为“栎(li)树”,是一种生长缓慢的高大乔木。橡树皮粗糙而厚实,富含防虫又防腐的天然化学物质单宁酸;橡树树心的纤维细胞有着极厚的细胞壁,既有足够的强度又有一定的延展性。更重要的是,用橡树制成的木板轻便又防水。这些特点让橡树成为建造航船的绝佳材料。
维京长船最初仿造地中海的桨帆船制造而成,但维京人创造性地在船身中央加上了龙骨。龙骨从船艏一直延伸到船艉,由一整根橡木打造而成,就像是船的脊柱一样。龙骨不但能够让船身更加稳固,而且能够让船在风浪中更加稳定。如此一来,维京长船就有了抗击风浪,深入大洋的能力。
之所以被称为“长船”,是因为维京人将战船打造得格外细长。长度近20米的船身,宽度却只有3米左右。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追求更快的速度和更强的机动性。
维京长船配有船桨和风帆。在近海时,海盗们用船桨航行;进入大洋后,则可以扬起风帆,御风而行。由于船身轻,维京长船吃水也浅,能够深入浅滩。如此一来,海盗们无论是逃脱追击还是发动对海岸的突袭,都轻而易举。
维京长船没有甲板,船员和物资都暴露在外,而维京海盗却凭借如此简陋的船穿越大洋,甚至抵达寒冷的格陵兰岛,让人不得不惊叹。
维京人的太阳石
在航海技术还非常落后的时代,维京人靠什么在茫茫大海上辨别方向呢?传说,他们会利用太阳和星星来寻找航向,而在看不到太阳的阴天,他们则会用被称为“太阳石”的工具来判断太阳的大致位置。
科学家推断,传说中的太阳石是用方解石等具有双折射性质的天然晶体制作而成的。所谓双折射性质,是指光源发出的光线进入方解石后,会被折射成两柬强度不等的光线。而这两条光线的强度,会根据方解石与光源之间的位置和角度不同而发生变化。当方解石处于一个特定的位置和角度朝向光源时,其中一条折射光线会减弱到人眼看不到的程度。
于是,维京海盗们在方解石的一侧做上一个标记。由于太阳是天空的唯一光源,哪怕被云层覆盖,在方解石的另一侧也能看到两个相同的标记。然后移动方解石,当海盗眼中的标记变成一个的时候,说明此时方解石正好位于与太阳相对的特定角度。然后,海盗们就能推算出太阳的大致位置。
随着欧洲诸国王权的加强,包括维京海盗发源地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也开始建立起由王权统治的国家,维京海盗的生存空间被不断压缩,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可以说,海盗一直和人类的航海事业相伴而行,因此,到了航海兴盛的大航海时代,海盗将迎来又一个高潮。
在介绍英国的大航海之路(详见2019年1-2期合刊)时,我们已经初窥海盗的身影。以弗朗西斯·德雷克为代表的私掠船长在各国王室的暗中支持下,拿着“私掠许可证”在大海上劫掠敌国商船,甚至直接进攻敌国的海外殖民地。
事实上,海盗活动由来已久。在大航海时代到来之前,就曾有地中海海盗和维京海盗先后活跃在大海上。
地中海劫掠者
著名的《荷马史诗》就记载了古希腊时期活跃在地中海的海盗,他们大多是地中海沿岸的居民。
当时,受限于落后的航海技术,人们还只能依着海岸线或是目之所及的海岛来航行,无法深入大洋之中。因此,当日益繁忙的航线恰巧从家门口经过时,这些贫苦的沿岸居民就被欲望驱使着走上了劫掠的道路。
当时的人们甚至一度认为,到海上打劫和打鱼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只是沿海地区人们谋生的手段而已。海盗甚至可以通过劫掠来提升自己的地位,成为世人传颂的英雄。
海盗的平底船
早期的地中海海盗驾驭的多是较为原始的轻型平底桨帆船。其中,小型的长约16米,最多可以承载25到30人;较大的则能容纳48名桨手,长度在25米以上。
这些船虽然大小不一,但特点相似。它们都没有甲板,桅杆、船帆等装置可以拆卸。船身涂有用来防水的沥青,因此船看上去多是黑色的。
与若干个世纪后出现的带有龙骨的尖底船相比,这些平底船抗击风浪的能力较弱,也无法像尖底船一样利用龙骨劈波斩浪,高速航行。但它们胜在船身轻小,能灵活地穿梭于浅海区域。登岸之后,海盗会将船拖上岸隐藏起来,或拆掉桅杆和船帆,防止船被海风吹走。受到战舰追击时,海盗则会利用平底船船身轻、吃水浅的优点逃往浅滩,让吃水深的战舰望尘莫及。
地中海海盗的覆灭
进入古罗马时代后,地中海一度成为罗马的内海,来自不同地区的商品源源不断地通过海路进入罗马城,供养那里的贵族。这些商品中,既有来自埃及的粮食,也有来自遥远中国的丝绸和瓷器。然而,日益猖獗的海盗活动已经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命脉,罗马城还曾一度因为海盗阻断运粮航线,而陷入无粮可吃的恐慌之中。
公元前1世纪左右,地中海上甚至诞生了一个“海盗国”。这群海盗主要由不得志的退伍军人、罗马内战失败方的残兵败将和被罗马征服城邦的流亡者组成,他们自称“西里西亚人”,在地中海东部沿岸的西里西亚地区(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土耳其中南部地区)建立起自己的“王国”。他们不但劫掠商船、袭击海岸,甚至肆无忌惮地攻击罗马舰队。就连大名鼎鼎的凯撒大帝,年轻时都曾当过他们的俘虏。
经过数十年的清剿,直到公元1世纪中期,在罗马名将庞培的强力打击下,海盗国才终于覆灭,地中海沿岸的海盗活动也才稍微平息下来。
古罗马的航线
古罗马时代,不但地中海上的交通和贸易繁荣昌盛,航海家和商人们还从红海出发,将航线一路向外延伸。当然,受限于当。时的航海技术,这几条航线多是沿着大陆的海岸线蜿蜒前进。
第一条是沿着非洲海岸线,绕过索马里半岛一路向南;第二条是绕着阿拉伯半岛,一直深入到波斯湾内部;第三条是利用季风越过阿拉伯海航行到印度;第四条则是绕过印度次大陆,抵达今天的缅甸,然后沿着河流北上进入中国境内。
来自北方的阴影
维京海盗则比地中海海盗更厉害。他们来自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活跃在公元8世纪到11世纪。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位于高纬度地区,气候严寒,一旦夏天准备的粮食不够,人们就会在冬季陷入饥荒之中。有人认为,这就是促使维京海盜出海劫掠的主要原因之一。
维京海盗极为强悍。他们驾驶着维京长船,不但在海上劫掠商船,甚至一度登岸控制了欧洲沿岸的诸多土地。他们向西北航行,深入寒冷的挪威海、格陵兰海等北方海域,发现了冰岛和格陵兰岛,并在上面建立据点。大约在公元11世纪初期,一个名叫莱夫·埃里克森的维京探险家甚至抵达了北美洲,并在那里短暂建立起据点。这比哥伦布发现美洲早了近500年。
气候影响历史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曾出现过数次小冰期,每一次的持续时间都可能长达数百年。小冰期发生时,全球气温降低,干旱更是家常便饭。生活在北方的民族受到的影响尤其严重,这使得他们不得不南下寻找生存的机会。由此,他们和南方民族之间的冲突就无可避免了。
公元5世纪左右,地球就处于这样的小冰期中。南下的北方民族导致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中国也处于两晋南北朝的混乱时期。
而维京人活跃的时期,恰好是这次小冰期结束之后的温暖时期。温暖的气候使北方的冰雪融化,解冻后的海面让维京人有了驾船出海的机会。当时,就连北极圈附近的海冰也开始融化,维京人这才得以北上登陆冰岛和格陵兰岛。
维京船长
制作维京长船的主要材料是橡树。橡树,中文正式名称为“栎(li)树”,是一种生长缓慢的高大乔木。橡树皮粗糙而厚实,富含防虫又防腐的天然化学物质单宁酸;橡树树心的纤维细胞有着极厚的细胞壁,既有足够的强度又有一定的延展性。更重要的是,用橡树制成的木板轻便又防水。这些特点让橡树成为建造航船的绝佳材料。
维京长船最初仿造地中海的桨帆船制造而成,但维京人创造性地在船身中央加上了龙骨。龙骨从船艏一直延伸到船艉,由一整根橡木打造而成,就像是船的脊柱一样。龙骨不但能够让船身更加稳固,而且能够让船在风浪中更加稳定。如此一来,维京长船就有了抗击风浪,深入大洋的能力。
之所以被称为“长船”,是因为维京人将战船打造得格外细长。长度近20米的船身,宽度却只有3米左右。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追求更快的速度和更强的机动性。
维京长船配有船桨和风帆。在近海时,海盗们用船桨航行;进入大洋后,则可以扬起风帆,御风而行。由于船身轻,维京长船吃水也浅,能够深入浅滩。如此一来,海盗们无论是逃脱追击还是发动对海岸的突袭,都轻而易举。
维京长船没有甲板,船员和物资都暴露在外,而维京海盗却凭借如此简陋的船穿越大洋,甚至抵达寒冷的格陵兰岛,让人不得不惊叹。
维京人的太阳石
在航海技术还非常落后的时代,维京人靠什么在茫茫大海上辨别方向呢?传说,他们会利用太阳和星星来寻找航向,而在看不到太阳的阴天,他们则会用被称为“太阳石”的工具来判断太阳的大致位置。
科学家推断,传说中的太阳石是用方解石等具有双折射性质的天然晶体制作而成的。所谓双折射性质,是指光源发出的光线进入方解石后,会被折射成两柬强度不等的光线。而这两条光线的强度,会根据方解石与光源之间的位置和角度不同而发生变化。当方解石处于一个特定的位置和角度朝向光源时,其中一条折射光线会减弱到人眼看不到的程度。
于是,维京海盗们在方解石的一侧做上一个标记。由于太阳是天空的唯一光源,哪怕被云层覆盖,在方解石的另一侧也能看到两个相同的标记。然后移动方解石,当海盗眼中的标记变成一个的时候,说明此时方解石正好位于与太阳相对的特定角度。然后,海盗们就能推算出太阳的大致位置。
随着欧洲诸国王权的加强,包括维京海盗发源地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也开始建立起由王权统治的国家,维京海盗的生存空间被不断压缩,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可以说,海盗一直和人类的航海事业相伴而行,因此,到了航海兴盛的大航海时代,海盗将迎来又一个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