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大都从孤独出发。
王斐一个人回到经典文化深处去寻找宝藏,想慰藉迷茫的今日,当他用无眸的士大夫缅怀逝去的精神时,或许该认为他是出世的,但当这个几千年未改变的中原人物形象与来自哥特风格建筑的波普元素结合在一起时,王斐其实正在尝试用更加入世的态度改变这个世界。如今从平面画作到立体雕塑,王斐作品中的面孔已经从故国人物变成了更加西化的形象,它们不仅在表达着意志与激情,还在传递着更加包容的心态和胸襟。
对话王斐,谦和的态度下发现的依然是艺术家的敏感;入世行走的他,无法隐藏掉的还是可贵的赤子之心。
人物介绍:
王斐,1978年生于上海,200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四工作室,获硕士学位,现定居北京。他是2008年受奢侈品杂志《Robb Report》邀请创作封面“终极礼物”的艺术家中最年轻的中国艺术家,2009年被今日美术馆评选为年度十大新锐艺术家,2010年获得报喜鸟新锐艺术人物大奖。他的作品广为瑞士ROSSI家族、蔡康永、吴彦祖等欧美港台知名人士与藏家收藏。
始于2005年的《斩豸图》系列是我个人很喜欢的作品,表达的是中国人的精神版图。今年我的中国地图系列经历了五个阶段地进化终于完成了立体的青铜作品,并且有了新的名字《王的意志》。只有在唯一的视角,你才能在这一尊青铜面前,察觉一张隐藏的中国版图,那里承载着一个人与他族群的意志。
用历史的宝藏启发迷茫的今天
●?中国传统绘画中,脑子一过,基本上想起来最多的就是山水画,山水画是兴起于宋元之后,在山水中行走的是微小的人,而同时期你看日本,会发现他们的绘画中涌现的是越来越多的巨大人物像。这一差别,我认为就是一种暗示:人的力量在发生变化。
●?我喜欢找一些美术史中别人没有发现的巧合。水浒人物的雄浑霸气在日本画师歌川国芳的笔下看见了,而在中国一百年前,明末陈洪绶笔下的《水浒叶子》,更像清淡的白描,山水间踟蹰的是隐士,远方缅渺的是故国。所以同一美术题材在不同国家的表达代表了不一样的心气和精神状态,也预先勾勒出了后来几百年的历史。
●?借用西方象征主义的手法,在我早期作品里就表现了这一中国古典时代结束的悲剧性。“骑士精神”和中国的“士”文化,我的作品正是这两种元素地混血,就是一种积极入世地去改变自己世界与物质领地的态度。而在作品中表达消逝的精神,意义在于用历史的宝藏启发迷茫的今天。
其实不必为了传承而传承
●?西方和日本当代的流行文化当中,如果你去了解它的背景,会发现很多是把古典文化中的东西当代化了。比如说高达机器人很多部件都是他们经典传统文化的一种变异,包括《星球大战》里面机器人面孔、雷达地设定等,如果你去西方很多博物馆看过之后,会发现那些外形很早就有了,文艺复兴时期就有了。
●?这样我就会得到一种反向地思考,中国经典文化那么多,但我们好像从来没有给它们加诸上任何流行的符号,尤其是跟年轻人有关系的东西。我们没有从骨子里把自身与西方文明平等看待,中国的传统士文化既没有当代化,西方文明中优秀的品质也没有被我们消化。
●?“文化传承”这个词现在经常被说,但其实我们不必为了传承而传承,因为现代人也会茫然,在茫然的时候为什么不回过来在经典中寻找一点宝藏?所以我最早期创作中的那些人物形象就是来源于从汉代到明代从未有改变的典型中原男子形象。
●?这些主要是意识的问题。一个国家如果只靠现有的物质资源,去消费西方的文化,即便再富裕,那始终也没有自己的创造力,到最后一定像沙漠一样枯竭。中国基本上文化资源都具备了,所以需要提出这样一个启发性的想法,我本人也在做,不知道能做到什么样的程度,至少是在做。
纵享风景还是寻找彼岸?
●?我作品中富有变化的重叠,充满了仪式感和庄重感,灵感来自哥特风格的建筑。西方18世纪下半叶的哥特文学运动的浪漫主义者也曾常常逾越现实与历史,与我在作品中传达的惜别历史的精神,有一种品味上地共鸣。那是一种源自内心的原始驱动力,与我今天搭配的这枚FENIX本能系列戒指,表达的纯粹高度统一。
●?激情是浪,现实是岸,踏实地走在岸上看海浪,浪是风景,纵情地冲在浪上看陆地,那就是彼岸。不要总用一个人的智慧去思考,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我也执着过,后来我发现其实不是这样的,一个人的生命特别有限,一个人能探讨的问题也很有限,应该更有包容性。
●?从中央美院硕士毕业后走上职业艺术家之路,我从来没有思考过自己是否走得是一条孤独的路,相反,在艺术的旅途中能思考世界永远会有幸福感,现代画家最难是在今天快节奏、急功近利的浮躁时代里,依然能够享受独自创造一件作品的成就感。
●?当把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和沉思凝固在作品里,我会感觉赋予作品以生命,这个新的生命会连接起我与别人的缘分。那些曾经懂得欣赏并收藏过我作品的知音给了我最大的精神鼓励,所以我曾命名了一幅作品就叫《不曾孤独》。
王斐一个人回到经典文化深处去寻找宝藏,想慰藉迷茫的今日,当他用无眸的士大夫缅怀逝去的精神时,或许该认为他是出世的,但当这个几千年未改变的中原人物形象与来自哥特风格建筑的波普元素结合在一起时,王斐其实正在尝试用更加入世的态度改变这个世界。如今从平面画作到立体雕塑,王斐作品中的面孔已经从故国人物变成了更加西化的形象,它们不仅在表达着意志与激情,还在传递着更加包容的心态和胸襟。
对话王斐,谦和的态度下发现的依然是艺术家的敏感;入世行走的他,无法隐藏掉的还是可贵的赤子之心。
人物介绍:
王斐,1978年生于上海,200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四工作室,获硕士学位,现定居北京。他是2008年受奢侈品杂志《Robb Report》邀请创作封面“终极礼物”的艺术家中最年轻的中国艺术家,2009年被今日美术馆评选为年度十大新锐艺术家,2010年获得报喜鸟新锐艺术人物大奖。他的作品广为瑞士ROSSI家族、蔡康永、吴彦祖等欧美港台知名人士与藏家收藏。
始于2005年的《斩豸图》系列是我个人很喜欢的作品,表达的是中国人的精神版图。今年我的中国地图系列经历了五个阶段地进化终于完成了立体的青铜作品,并且有了新的名字《王的意志》。只有在唯一的视角,你才能在这一尊青铜面前,察觉一张隐藏的中国版图,那里承载着一个人与他族群的意志。
用历史的宝藏启发迷茫的今天
●?中国传统绘画中,脑子一过,基本上想起来最多的就是山水画,山水画是兴起于宋元之后,在山水中行走的是微小的人,而同时期你看日本,会发现他们的绘画中涌现的是越来越多的巨大人物像。这一差别,我认为就是一种暗示:人的力量在发生变化。
●?我喜欢找一些美术史中别人没有发现的巧合。水浒人物的雄浑霸气在日本画师歌川国芳的笔下看见了,而在中国一百年前,明末陈洪绶笔下的《水浒叶子》,更像清淡的白描,山水间踟蹰的是隐士,远方缅渺的是故国。所以同一美术题材在不同国家的表达代表了不一样的心气和精神状态,也预先勾勒出了后来几百年的历史。
●?借用西方象征主义的手法,在我早期作品里就表现了这一中国古典时代结束的悲剧性。“骑士精神”和中国的“士”文化,我的作品正是这两种元素地混血,就是一种积极入世地去改变自己世界与物质领地的态度。而在作品中表达消逝的精神,意义在于用历史的宝藏启发迷茫的今天。
其实不必为了传承而传承
●?西方和日本当代的流行文化当中,如果你去了解它的背景,会发现很多是把古典文化中的东西当代化了。比如说高达机器人很多部件都是他们经典传统文化的一种变异,包括《星球大战》里面机器人面孔、雷达地设定等,如果你去西方很多博物馆看过之后,会发现那些外形很早就有了,文艺复兴时期就有了。
●?这样我就会得到一种反向地思考,中国经典文化那么多,但我们好像从来没有给它们加诸上任何流行的符号,尤其是跟年轻人有关系的东西。我们没有从骨子里把自身与西方文明平等看待,中国的传统士文化既没有当代化,西方文明中优秀的品质也没有被我们消化。
●?“文化传承”这个词现在经常被说,但其实我们不必为了传承而传承,因为现代人也会茫然,在茫然的时候为什么不回过来在经典中寻找一点宝藏?所以我最早期创作中的那些人物形象就是来源于从汉代到明代从未有改变的典型中原男子形象。
●?这些主要是意识的问题。一个国家如果只靠现有的物质资源,去消费西方的文化,即便再富裕,那始终也没有自己的创造力,到最后一定像沙漠一样枯竭。中国基本上文化资源都具备了,所以需要提出这样一个启发性的想法,我本人也在做,不知道能做到什么样的程度,至少是在做。
纵享风景还是寻找彼岸?
●?我作品中富有变化的重叠,充满了仪式感和庄重感,灵感来自哥特风格的建筑。西方18世纪下半叶的哥特文学运动的浪漫主义者也曾常常逾越现实与历史,与我在作品中传达的惜别历史的精神,有一种品味上地共鸣。那是一种源自内心的原始驱动力,与我今天搭配的这枚FENIX本能系列戒指,表达的纯粹高度统一。
●?激情是浪,现实是岸,踏实地走在岸上看海浪,浪是风景,纵情地冲在浪上看陆地,那就是彼岸。不要总用一个人的智慧去思考,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我也执着过,后来我发现其实不是这样的,一个人的生命特别有限,一个人能探讨的问题也很有限,应该更有包容性。
●?从中央美院硕士毕业后走上职业艺术家之路,我从来没有思考过自己是否走得是一条孤独的路,相反,在艺术的旅途中能思考世界永远会有幸福感,现代画家最难是在今天快节奏、急功近利的浮躁时代里,依然能够享受独自创造一件作品的成就感。
●?当把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和沉思凝固在作品里,我会感觉赋予作品以生命,这个新的生命会连接起我与别人的缘分。那些曾经懂得欣赏并收藏过我作品的知音给了我最大的精神鼓励,所以我曾命名了一幅作品就叫《不曾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