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要写小说和写什么样的小说

来源 :西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zptxjg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差不多十年前,我从湖北来到浙江,在温州这样的一个城市生活、工作和爱情。当然还有学习与写作。
  我至今都没有弄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去学习写作。就像我的第一个中篇小说《得一》一样,我跟编辑老师开玩笑说,大概是采访作家采访多了,见惯了下蛋的母鸡,自己也想下蛋吧。事实上在温州的那些时光里,我除了工作,业余时间也是用来去见那些下蛋的“母鸡”的。今天回过头去看在温州的那段时光我才感到有些惊讶:在这样一个商业气息特别浓郁的城市里,我竟然见识到了那么多优秀的小说家。请允许我在这里罗列一下那些下蛋的“母鸡”们:王手、钟求是、马叙、吴玄、哲贵、东君、吕不……
  然而,在温州的那段时间里我并没有开始真正的写作。至少没有尝试写小说。只是在温州的日报、晚报上发表一些情感类的文字,偶尔在《乐清日报》上做了一次连载就沾沾自喜了。即使今天回到武汉定居,我也不知道现在写的小说能否称得上是真正的写作。因为我发觉,我把小说写得太像小说了,一切都是那么中规中矩,丝毫不敢有半分逾越。
  认识到这一点使我越发地苦恼。事实上我是特别特别想写出一些和别人不一样的小说的。到目前为止我仅有的几个小说习作都与我的这种想法相去甚远。好吧,既然无法改变自己怎么写,那我就在写什么上追求一点创新吧。
  从第一个小说《得一》到这个《跑吧,现在》,我所写的内容其实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那就是“伤害”。我所有小说的内容都来自于自己的生活所见所闻。在我的生活世界里只有两种状态:一种是不能写成小说的,另一种是能写成小说的。但凡能写成小说的那些生活,都离不开“伤害”这两个字。也许是物质上的伤害,也许是肉体上的伤害,也许是情感上的伤害,也许是几种伤害叠加在一起。也许是因爱而伤害,也许是无意间的伤害,也许是蓄意已久的伤害。总之,伤害构成了我们身边有意思有看头的大千世界。
  《跑吧,现在》也是一个有关伤害的故事。构思之初,远在广州的王十月老师不止一次向我描绘他曾经生活过一段时间的青山区红钢城。在我写这篇创作谈的时候,武钢这个共和国的钢铁长子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宝钢武钢正式合并。我绝对没有用自己拙笨的笔去为这场声势浩大的兼并重组写点什么的意思。我就是想写一个受到那么多伤害却依旧没有向生活低头的中年男人。仅此而已。因为,生活让我看到了、经受到了那么多的伤害,而我依然能够坦然面对甚至饶有兴趣写作下去的原因就是——我们从不会轻易向伤害低头。
  除了语言、故事,在我的想象当中,构成小说的还有一个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情怀。甚至最重要的就是情怀。没有情怀的伤害不会调动起阅读者的情绪来。没有情怀的伤害也无法支撑我完成任何的小说写作。我知道自己也许很难写出自己想象当中美好的小说来,但是我会一直向着情怀的方向努力。
  吴玄老师在看到这篇习作的时候,向我指出它的缺点来:“我”和陆翼才是小说的主要部分,杨江平和他的女儿不能在最后的部分喧宾夺主。说实话,听到这样的批评我心中有点窃喜:难道自己终于写出了一个不像小说的小说了吗?
其他文献
在我的视野里,生活在西湖边或西溪湿地的鲍贝算得上一个陌生的作家。这里的“陌生”并非指向作家本人,而是指向对她小说写作的陌生。  鲍贝为数有限的诸如《空花》、《观我生》、《去西藏,声声慢》等几部小说或散文作品,并没有如多数女作家那样去展示自我及身边芸芸众生的琐细生活,或书写私人狭小的情感世界和生命的恩恩怨怨,而是剑走偏锋地把“一个人在路上”当作了映照现实的镜子。行走和相遇让她的写作突入异端成为可能,
期刊
陆源住在城市的东南部。我时常记得这一点,因为对我来说,空间感十分重要。这种空间感一直伴随着我,与此对应的是,我即将在这座城市中第四次搬家。不过,在此我的时间感却有些迟钝。我就像是漂浮在这个时代、这座首都,假如身后还有退路的话。也许我处在过去与未来之间,在一片海水之间。我知道自己可能在做梦,但是这个梦仍然在延续下去。  我和陆源认识才不到两年。但我们俩都有错觉,觉得认识对方已经很久了。我们注定要成为
期刊
学车记  一   春天是这么一种鬼季节,能叫人心里老是慌慌的。  清晨之梦里王麓在飞翔,一边飞一边端详自己灵活的翅膀,翅膀上的长羽毛是灰色的……他不是无缘无故飞起来,本来他搭乘电梯上楼,电梯关了门之后就开始抖颤。他靠在电梯壁上,只觉得电梯像个美妇开始对着自己脱衣服。他听见自己的心跳:嘭、嘭、嘭……他怀疑每架电梯都怀有变身运载火箭的理想,他乘坐的这一架喀喇喇一阵响,摆脱了电梯井最后的拉扯,刺向白云…
期刊
1  这是我第二次真正写创作谈。长久以来,我都对创作谈抱有怀疑,因此还以调侃的语气写过一篇《不创作谈》。我的怀疑在于,作者主动去阐释自己的作品是可疑的:如果你需要不厌其烦地去说自己写了什么,是否已经证明小说已然失败?如果小说把该表达的都表达出来,又何须再祥林嫂般唠唠叨叨?当然,就我所看到的很多创作谈而言,大都是写自己这篇小说灵感是怎么来的,自己又是如何写的,这似乎应该算是谈“创作”,这里的创作仅限
期刊
我们幸福地走在流浪的路上,大步走在人生旅程的中途,感到路不够走,女人不够用来爱,世界不够我们拿来生活,病不够我们生,伤口不够我们用来痛,伤口当然也不够我们用来笑。我反复打量过八十年代,眺望当初“莽汉主义”的形成与爆炸,多少次都面临这山望着那山高的刺激场面,我反复告诉过那个年代,我们要来,我们要回来!  如同一个男子,他伫立在人生的中途,将他挑起的一系列事端编撰出一种大气浪漫的结局而存心再弄出来一着
期刊
我们  1984年我写作了《中文系》、《硬汉们》、《苏东坡和他的朋友们》、《毕业分配》等作品,并通过手抄、复写和邮寄等方法完成了这些诗歌的发表过程。  年底,我和二毛去涪陵拜访在文工团做演员的何小竹和在党校当教师的巴铁,并在闹市区街头一个小茶馆里给诗人何小竹、批评家巴铁以及诗人冉冉、杨顺礼,小说家朱亚宁,画家梁益君、钟刚等涪陵城内扳着指头数得上的文化人士朗诵了我的诗歌。其间,我的朗诵一会儿被茶馆里
期刊
路虎越野车在弯曲的山路上颠簸前行,阵阵风沙不时掩盖车身上二蛋很是嘚瑟的光泽。二蛋一边全神贯注紧握方向盘,生怕他的爱车有什么闪失,一边不停地嘀咕:“阿伯爹,我真服了你了,这样的路你一双小脚是怎么走的?”  “专心开你的车吧,别研究阿伯爹脚大脚小了,当心刮到石块什么的,我可赔不起。”  其实,阿伯爹的脚虽小,但没有缠过,也没变形,虽说不上大脚板,但绝不是画报上裹得像粽子那样的小脚娘娘,和我奶奶她们相比
期刊
安娜·贝因:生活于伦敦,是一位装置、雕塑、声音和表演艺术家。她在非洲出生和受教育,1969年迁移回英国。她的作品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并多次获奖,包括两次获得“Time Out舞蹈与表演艺术奖”。  邓菡彬、曾不容、安娜·贝因(以下简称邓、曾、安)  邓:……我们探讨的是表演艺术、现场艺术以及它们与脑神经科学的关系。  安:你们有没有看过伊娜·索贝尔的研究性作品?  邓:对,我们看了很多。  安:她在七
期刊
杨庆祥:联合文学课堂这期的主题是“城市传奇与历史想象——邱华栋作品研讨”,首先请邱老师谈谈自己的小说创作和文学观念。  邱华栋:今天参与研讨的都是最年轻、最有活力的文学同行,我想讨论的风格一定大不一样,特别感谢在座的朋友。  作为一个作家,我写作时间虽然很长,但是因为自己一直在工作,所以影响了部分写作的质量。我积累了几百万字的创作量,在文体上也广泛涉及——小说、诗歌、散文以及没写成功的剧本。对我个
期刊
海飞,是一个写下来就有,不写就没有的人物。  不知什么缘故,在我必须完成这篇关于海飞的印象记的时候,脑子里自动浮现出上面这行字,那会儿,我行走在靠近杭州钱塘江边的一条路上。我当时顺着这个句子往下随想,甚至觉得海飞应该是一个虚构的人物——我对自己说,海飞不是我真实世界的朋友吧,而是另一个世界——虚构界、小说界、游戏界、超现实界的合作伙伴,我们拥有一些共同的身份背景,掌握一些彼此可以拼接的攻略图,收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