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神动力学视角看环境危机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以往有关环境危机的心理学研究中,不同研究者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依托生态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理论体系研究环境危机问题,然而却鲜有从作为心理学的一大流派——精神动力学的视角去深入解读环境危机背后人类的深层心理机制。试图从环境危机形成的根源,环境意识的转化历程以及环保行为背后的内在心理动力三个层面,结合精神动力学中的经典理论来解析环境危机,从而激发人的环保意识从而带动环保行为,更好地去解救环境危机。
  [关    键   词]  精神动力学;环境危机;心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  B845.6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3-0110-02
   一、环境危机现状
   环境危机是指由于人类生产与生活活动导致地区性、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的环境功能的衰退或破坏,从而严重影响和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1]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科技飞速进步,让人类的衣食住行都发生了根本变化。比如,农业时代的人们只能够依靠双腿或者畜力出行,而现在有汽车、火车和飞机,甚至出现了少量“太空游客”。但工业革命在带来巨大进步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问题,比如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怡提出生物多样性的减少、臭氧层被破坏、持久性有机物污染、全球气候变化等是当前全球所面临的四大环境问题。
   近期,来自全球184个国家和地区的1.5万多名科学家在生物科学上发表联合公报,对人类发出“二次警告”。在1992年全球1700名科学家曾联合签署文件,对人类发出“第一次警告”,称臭氧空洞、环境污染、土壤枯竭等问题,将导致人类的灭亡。25年后,科学家对于人类解决环境问题的情况进行评估,发现“并未取得足够的进展,而且大多数挑战变得更严峻了。科学家指出,迅速增长的人口对宝贵资源的无节制消耗仍是人类面临的最主要危机。我们对物质的消耗惊人、毫无节制,且无论从地理还是人口分布而言都极不均衡。此外,我们也没有意识到人口的飞速增长是导致生态与社会威胁的重要原因,这些都使地球的未来岌岌可危。要治理环境危机,还得从根源入手。
   二、精神动力学理论对环境危机的解读
   在以往有关环境危机的心理学研究中,不同研究者从生态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理论体系研究,研究的内容既包含环境危机形成的原因及演变历程的宏观层面,也包括比较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不同种族群体在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中呈现不同特点的中观层面,同时还包括人类在环境危机及其保护中所呈现的行为表现的微观层面,然而却鲜有从作为心理学的一大流派——精神动力学的视角去深入解读环境危机背后人类的深层心理机制。本文试图从环境危机形成的根源,环境意识的转化历程以及环保行为背后的内在心理动力三个层面,结合精神动力学中的经典理论来解析环境危机。
   (一)环境危机——人类对自然界母亲的羡嫉
   “羡嫉”是克莱因客体关系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按照克莱因的描绘,幼儿是非常贪婪的,他们感到要可怜巴巴地依赖于乳房才能得到食物、安全和快感。幼儿一方面体会到乳房本身是格外丰饶和强大有力的,另一方面又质疑乳房自私地密藏了神奇而美妙的乳汁,保留着对幼儿的控制,不允许幼儿始终随心所欲地使用它的资源。口唇的贪婪是幼儿对乳房无助感的一种反映,他充满了冲动,要为自己的需要彻底侵吞乳房,榨干它的全部。这并非是蓄意的破坏,而是一种占有和控制。[2]
   而这正如人类对自然界母亲无度索取和贪婪占有一样。人本来生于自然,是自然孕育而成,但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从自然界异化出来,为了自身的生存总是需要征服自然,改变其本来的状态使之适合于人类的需求和目的。如同乳房不能每时每刻都满足婴儿的需求一样,自然界本身并不自动地满足人的要求,它凭借自身的客观属性制约着人类的活动,并使人类任意的甚至狂妄的设想不能实现,或事与愿违。但可怕的是这并没有让人类望而却步,强烈征服欲望和对物质的贪婪不断驱使人类对自然界做出违背其发展规律甚至破坏性的行为。
   (二)环境意识——从偏执—分裂到抑郁心位的转化
   1.人类对自然界充满恐惧和崇拜——偏执—分裂心位
   克莱因推论对死本能所引起的迫害性焦虑进行防御的迫切需求,是偏执——分裂心位的来源。[2]克莱因把新生儿的心理状態描绘成充斥着即将被毁灭的焦虑,新生儿把这种原始指向自身的破坏性的焦虑与恐惧投射到自体以外的外部,从而创造了“坏乳房”。但如果世界上只有恶毒,要生存将让人难以忍受,所以婴儿又会把原始自恋中的爱投射向外部,从而又创造了“好乳房”。
   在远古时代,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技术知识匮乏,对自然界知之甚少,人类对自然界充满恐惧和崇拜。此时的人类对环境的意识处于偏执—分裂心位。一方面在遭遇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等时,人类心理充斥着被毁灭的恐惧和焦虑,但另一方面又对来自大自然的神秘力量心生敬畏和崇拜,因此人类图腾文化也应运而生。
   2. 人类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抑郁心位
   迈过偏执—分裂心位,幼儿将向着抑郁心位发展。幼儿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发展倾向,使之朝向整合的方向形成体验模式,这种倾向促进了幼儿对客体的整体感,并非全好或全坏的,而是有时好有时坏。[2]幼儿不再把 “好乳房”和“坏乳房”相互割裂开,而是感受到它是母亲身上不同方面的特征,幼儿开始带有主观性地理解母亲这个更复杂的客体。    而这种倾向于整合的发展模式同样也展现在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意识上。随着人类历史的向前发展,科学技术和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人对自然的认识不断加深,人从自然界中获取自身发展所需的物质生活和生产资料,人类逐渐从依附自然变为对自然的控制。随着自然的物质和能量在越来越大的范围和深度上成为人类用以改造征服自然的武器和力量。自然力被人类所役使,表明人类摆脱了对自然的屈从成为主宰自然的主体。然而在人对自然的征服过程中,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出现了一些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由人的活动引发出来得更为深层的问题也在逐渐积累。正如阿尔·戈尔在《濒临失衡的地球——生态与人类精神》中所说:“我们对自己的危险处境似乎有所感觉。由于丧失了与世界与未来的联系,我们的精神似乎焦躁不宁。但我们瘫软无力,过于纠缠在旧有的设想和思路里,看不到怎样摆脱自己的困境。”[3]到了现代,环境危机深刻地影响到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延续,人类不再把“人类社会发展”与“环境危机”割裂开,而是开始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环保行为——全能幻想的引领者与迎合型认同追随者的不谋而合
   全能的幻想又称“全能感”是中间学派温尼科特理论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它描绘了在成长的最早阶段,婴儿没有与真实的世界相联系,并且在没有多少资源的情况下,一定会创造一个世界出来。对婴儿来讲,可利用的资源是想象的主观体验和幻想。[4]即只要是他的一个念头,和他浑然一体的世界就会按照他的意志来运转。这依赖于一个好的母亲给婴儿无微不至的照顾,洞悉并及时满足婴儿的各种需求,婴儿就会产生全能幻想,感到自己无所不能。当然百分百契合婴儿需求的照顾是不存在的,婴儿的全能幻想也不能得到百分百的满足,但如果照顾得足够好,婴儿大抵能获得一种整体的把控感,即使在之后遭遇些许挫折也不会有太大的波动。然而如果婴儿时期没有得到满足或满足过度,婴儿就会滞留在全能的幻想中直至成年。这一类型的人成年后通常会有很理想化的目标,这些目标会促使他们取得极大的成功,这些成功又会强化他们内心的全能幻想,在他们的内心中把自己视若神明,感到自己有絕对的责任和足够的能力去解救弱者,他们会表现出极强的热情和意志力去帮助别人,去从事公益事业,去成为环境的保护者和捍卫者。他们往往会成为环保组织的引领者和组织者。
   投射性认同最早被克莱因用来描述婴儿与母亲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原始的防御机制。投射性认同是一个人诱导他人以一种限定的方式行动做出反应的人际行为模式。投射性认同中有一种类型称为“迎合投射性认同”,使用这种投射性认同的人,通常表现出对他人的极力称赞、认同或依从,竭力诱导他人的内疚和感激之情,从而实现自己被他人接纳和认同的渴望。迎合型的人因缺乏自我认同,自我价值感低,才渴求他人的认同以让自己感觉有价值。其背后隐藏的是分离焦虑,他们表现对他人的过度认同、假性认同、夸大认同,都是对人压制不满、害怕拒绝的防御,也可说是人渴望被接纳的主要手段。而有些环保志愿者在一定程度上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同,尤其是引领者与组织者的认同,通常这些引领者、组织者有着卓越的才能、非凡的人格魅力、强大的人脉资源和社会影响力引人入胜,迎合型的人很容易被他们所吸引而追随他们。能够跟随这么优秀的人从事有意义的事并能得到他们的认同,会让迎合型的人感到自我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如此一来,在全能幻想的引领者的引领下,迎合型认同追随者竭尽所能,乐此不疲地参与到看似没有任何经济收益纯粹公益性质的环保行为中来,而在这一过程中,前者的全能幻想及后者的自我认同得到极大的满足,这也成为两者投身环保事业的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启示
   从精神动力学的角度探讨环境危机,实则是从环境危机的背后去挖掘人的环境意识、环保行为的深层心理机制,从而激发人的环保意识以带动环保行为,更好地去解救环境危机。
   参考文献:
   [1]方如康.环境学词典[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斯蒂芬·A.米切尔,玛格丽特·J.布莱克.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现代精神分析思想史[M]陈祉妍,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7.
   [3]阿尔·戈尔.濒临失衡的地球:生态与人类精神[M].陈嘉映,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
   [4]Michael St.Clair.现代精神分析“圣经”: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M].贾晓明,苏晓波,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编辑 李 静
其他文献
员工参与包括很多分类方式,其中间接参与和直接参与是最基本的分类,对于两者的研究一直是员工参与的核心所在,也是研究的分歧所在.间接参与的理论根源是劳动关系的“多元论”
目的观察克拉霉素治疗慢性鼻—鼻窦炎(CR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医院接收治疗的CRS患者44例,给予克拉霉素缓释片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VAS评分和Lund-Mackey鼻窦CT评分。结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腹腔镜下完全腹膜前疝修补术(TEP)是一种后入路修补手术,是指应用腔镜技术、手术径路经由腹直肌后(非传统术式经腹股沟管的前入路途径)直接进入腹膜前间隙(reitus间隙和Bogro
期刊
@@
基于CDIO模式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必须深刻理解CDIO的精髓,把握高职教育特点,坚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依据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明确培养目标,科学设计课
肝硬化患者脾功能亢进时常伴有多系统损害 ,为探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时的骨髓象变化 ,我们对 64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进行了骨髓检查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在江苏省新沂市瓦窑镇,葡萄不是长在土里,而是长在水里;温度和湿度的控制,不是凭农民的经验,而是依靠设备;葡萄藤披上了“防护衣”,再也不用担心鸟儿来啄食……这是怎么回事呢?  根小葡萄多的限根栽培法  这种葡萄的品种叫“秋黑”,引进这一品种的公司是新元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这里,葡萄单独种植,每一棵都栽在用水泥方砖砌成的两米见方的“花坛”里,一个花坛仅种一株,一亩地只种了17棵葡萄,怪不怪?  董事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