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3+3”分段培养课程一体化的实践探索

来源 :中国市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shen654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3+3”分段培养办学模式以及相关的课程体系被应用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教学中,其承担了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核心任务,由此各地区试点规模和院校不断扩大和增加,而相应地,该专业的报考人数和招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加。在“3+3”分段培养课程一体化实践的过程中,还有一些问题需要加强与完善,文章对此进行探讨。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3+3”分段培养;课程一体化;实践探索
  [DOI]10.13939/j.cnki.zgsc.2017.32.234
  “3+3”分段培养模式具体是指中高职相近或相同的专业接续,学制连续。该模式的培养分为两个阶段,每个阶段3年,故称之为“3+3”。学生在中职学校学习3年,三年结束之后相关的课程考核通过之后升入高职院校,继续相似或相同专业的学习,依然学习3年,在此过程中要获得该学校和该专业要求获取的所有学分,并且通过相关的考核,最终达成者可获得高职文凭。[1]“3+3”分段培养模式将中职与高职的专业课程有效衔接起来,各有完整学制,相互独立却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该模式比传统的五年一贯制增加了1年的学习时间,并且在专业性的连续方面有重要的意义,由此该模式的应用对于中高职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1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3+3”分段培养课程的应用现状
  1.1 培养目标
  现今经济和科技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逐年增加,面对日益增长的市场人才需求,机电一体化却是很少被选择的专业,因此相较于管理、商务类的专业,机电专业的人数更少,机电专业人才也相对缺乏。[2]现今中高职“3+3”分段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却出现了偏差,且中高职的知识体系并未有效衔接,因此,在确定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时,应该注重上述问题,统一、完整性的考虑各项综合因素,并将相关性的内容适当、合理地分解,突出人才培养的层次性和递进性,如此才能发挥“3+3”分段培养的最大价值。
  1.2 课程体系
  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是两个不同阶段的教育体系,同时两者也是相对独立的教育部门,相应地,在自身硬件条件、教育资源、师资水平、课程体系等方面也不相同,在教育开展的过程中,都是各自独立构建课程体系,这对于“3+3”分段模式的应用是不可取的,相对独立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内容无法衔接两个教育阶段的知识,必然会出现重复或脱节现象。由此,尽管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都拥有各自的特点,但在“3+3”分段模式的应用中不得不相互合作,针对学生的学习规律,结合其他教育资源及条件,共同确定系统性的课程体系。
  2 提升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3+3”分段培养课程应用效果的实践策略
  2.1 课程框架构建
  课程框架的构建是“3+3”分段培养模式中的重要环节,将中职和高职的专业课程有效衔接,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教学开展的重要任务。在具体的课程构建过程中,需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3]该原则是课程框架构建的核心内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是专业性和技能性都较强的课程,以“职业能力、专业技能”为基础来构建课程,合理安排基础性课程和专业实践性课程,从而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出合格人才,在专业能力、社会能力以及操作能力方面都能达到社会的需求;二是贯穿整体设计的原则,在课程框架的构建过程中,要科学区分中职与高职的课程内容,避免冲突,做好知识的衔接,使课程能够达到复习、巩固、加深的目的,而不是重复赘述。不能将中职和高职的教学任务简单叠加,避免课程的重复或脱节。课程设置要符合学生的年齡特点及学习规律,并且要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层次进行设计,要表现出由窄变宽、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渐进规律;三是体现终身教育原则,“3+3”分段培养的教育课程设计不仅要考虑学生之后的就业能力、专业技能操作能力、岗位技术能力,还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要包含完整的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各项知识,为学生未来的职业选择做准备,也为学生未来的发展负责。
  2.2 明确教学定位
  “3+3”分段培养课程一体化模式在机电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具体实施,首先要明确教学定位,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态以及学校的相关资源,制定一个明确的教育目标。国家教育部门明确指出要注重和关注职业教育,并且要求各大职业教育机构从实际角度出发探索新模式新课程,但要以人才培养和实践专业技能作教育的主要目标进行,由此“3+3”分段培养课程一体化模式的教学目标定位也一定要围绕培养专业性人才进行。机电专业实践性强、可操作性强、技能性强、专业性强,无论是课程的设置还是最终的实施,都要以顶岗实习和就业发展作为关键性内容,专业教学课程体系的配置与结合,强化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强化配套政策与保障措施的落实,从各方各面具体落实实施,才能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也发挥出“3+3”分段培养课程一体化的应用价值。[4]机电一体化教学目标的确立,应该从“校企合作”与“实践结合”两方面入手,衔接中高职的教育内容,将重点内容统一设置,让学生全面综合发展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性人才为最终教学目标进行。
  2.3 建立互动机制
  建立互动机制是畅通中高职院校之间沟通渠道的有效方式,互动机制应该由高职院校牵头进行,从而计划和具体实施分段培养计划。互动机制的建立需要两校密切配合,共同商议探讨,针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计划、转段升学考核等内容深入探讨,预先判断应用分段培养模式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预先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5]在分段培养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首先要加强高职任课教师之间的深度沟通与双向交流,两校教师应积极探讨解决方法,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和改善。其次两所院校要加强对中高职学生年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交流,相互分享教学经验,可组织教师互相听课并进行学术交流。在此基础上,可有效增进两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在教育和教学上达成共识,有利于进一步合作的开展,并且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3 结 论
  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中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开办的重点专业之一,其目的在于培养国家所需的机电技术人才,现今教育体制深化改革,而协调发展是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关键性问题。基于此,我国众多地区中高职教育机构都在探索全新的教育模式,对于机电一体化这个技术性极强的专业,新的课程模式是培养人才,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手段,“3+3”分段培养模式的应用给中高职的结合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有效将传统5年制学习年限提升至6年,并且在专业知识的衔接上有了重大的突破。
  参考文献:
  [1]王文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高职“3+3”分段培养课程一体化设计探索[J].职教通讯,2016(33):1-5.
  [2]姜汉荣.中高职衔接中专业课程衔接的实践探索——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17(15):33-36.
  [3]肖春芳.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高职有效衔接的探索[J].科技视界,2015(33):44.
  [4]龚肖新,葛晓忠.中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衔接的探索与实践——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J].现代企业教育,2014(8):209-210.
  [5]王文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高职3+3分段培养的探索[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16(4).
其他文献
2011年1月12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反腐倡廉建设工作会议,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纪委六次全会部署,为中央企业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国资委主任、党委书记王勇,监察部副部长郝明金作了重要讲话,国资委纪委书记、党委委员强卫东作了工作报告,部分中央企业不同岗位的领导同志作了表态发言。    反腐倡廉建设是中央企业改革发展
目的:探讨老年手术患者应用手术室个性化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参研对象选取2017年4月-2018年6月医院诊治的78例老年手术患者,遵从随机的分组标准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前者行手
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粘膜炎性病变.本病是一种常见病,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胃镜普查证实,我国人群中慢性胃炎的发病率高达60%以上.慢性胃炎的分类方法
目的:研究分析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施予临床护理路径的价值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2月-2018年1月收治的94例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的资料,将其中接受常规护理的47例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观察及护理经验.方法:选取我院于2017年1月至12月收治的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
爆破作业在小型露天石料厂的安全管理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科学地实施爆破不仅关系到石料厂的经济效益,更关系到从业人员的生命安全。在爆破作业中,若能严格推行“
目的:研究神经内科患者中留置胃管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神经内科患者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留置胃管护理,
目的:讨论炎症性肠病的营养干预护理在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在2016年8月到2018年7月选取我院中治疗的炎症性肠病的患者100例,根据使用不同的护理方法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中使用
卧位性房室传导阻滞临床已引起关注,但卧位性Ⅱ°-型房室传导阻滞的报道尚少,我们遇到1例,报告如下: Supine position atrioventricular block has drawn clinical attenti
目的:探究在急性脑血栓形成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效果.方法:对近两年在我院接受诊治的98例首次发病的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的相关护理干预效果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干预组患者的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