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S831.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14)12-0065-02
2013年12月,武威市古浪县某鸡场饲养的5 200羽迪卡褐蛋鸡发生了一种以拉稀、精神沉郁、站立不稳、跗关节着地为特征的传染病。根据流行病学特点,结合临床症状及病原学诊断,确诊为大肠埃希氏杆菌感染。
1 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
2013年12月初该鸡场的5 200羽伊沙褐蛋鸡在转群后第7天鸡开始发病,平均每天死亡6~8羽,有时高达20羽,截止12月27日共发病530羽,死亡307羽,发病率和病死率分别为10.2 %和57.94 %。初期症状不明显,随着病程延长,主要表现精神沉郁、俯卧、强迫行走呈跗关节着地摇摆前进,羽毛蓬乱,翅尾下垂,食欲不振或废绝,多数病鸡排黄白色稀粪,污染肛区。多在3 d~5 d内死亡。
2 剖检变化
剖检同天死亡的12羽鸡,肠道粘膜弥漫性出血及坏死,尤以十二指肠最为严重。肠管肿胀约为正常的1倍。有的肝脾肿大约3倍,脾肿大如鸡蛋,质脆,呈暗红色,有的脾脏有出血点,表面有大小不等的灰白色坏死灶,少数鸡肾脏水肿,心包心肌有出血点,肺出血。
3 实验室诊断
3.1 细菌分离培养
无菌采取病、死鸡肝、脾、心血等病料,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发现革兰氏阴性中等大小杆菌,呈单个散在排列。上述病料接种于麦康凯琼脂平板,37 ℃培养24 h,见红色、隆起、光滑、湿润的菌落。选取可疑菌落接种于三糖铁琼脂斜面,37 ℃培养18 h,斜面及柱层均呈酸性,不产生硫化氢。
3.2 生化鉴定
分离菌株能发酵葡萄糖,乳糖、蔗糖、甘露醇、卫矛醇、鼠李糖、阿拉伯糖、水杨苷、麦芽糖、山梨醇,产酸产气,不发酵肌醇、侧金盏花醇,MR试验阳性,VP试验阴性,产生靛基质,不利用枸橼酸盐,不分解尿素,苯丙胺酸脱氨酶阴性。
3.3 动物试验
选择18 g~20 g小白鼠10只,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小白鼠每只腹腔注射分离菌普通肉汤24 h培养物0.5 mL。注射后试验组5只小白鼠18 h内死亡3只,36 h内全部死亡。对照组5只小白鼠全部健活。死亡鼠肝、脾涂片镜检,所见细菌与鸡病料分离菌一致。
3.4 药敏试验
采用纸片法对分离菌进行药敏试验,对庆大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高度敏感;对多粘菌素、先锋Ⅰ号和Ⅴ号中度敏感;对青霉素、链霉素、氯霉素、红霉素、四环素、麦迪霉素、复方新诺明等有耐药性。
4 治疗
鸡群发病后,曾用多种维生素,0.2 %土霉素及0.01 %复方新诺明混入鸡饲料中饲喂,但未能控制病情,后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对70羽病鸡用庆大霉素进行试验性治疗,每鸡1万单位,每天肌肉注射2次,治疗3 d后取得明显的疗效,死亡数下降。继而对全群每鸡5 000单位,每日2次肌肉注射,病情得到了控制。
5 结果与讨论
①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该场2013年7月曾发生一起大肠埃希氏杆菌病,致使自繁自养的3 800羽鸡死亡1 700羽。本次发病鸡孵化育雏至80日龄,由于育成鸡舍未能及时如期改建而未及时转群,仍在育雏鸡舍饲养,造成密度过大,影响采食和饮水,导致鸡群营养不良;鸡舍通风除尘设备较差,粉尘含量很高,加之鸡舍温度低(仅有13 ℃)等诸多因素,大大减低了鸡的抵抗力,从而导致了疾病发生,病鸡症状与7月份的发病鸡相似。
② 根据实验室检验结果,结合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认为该病主要有大肠艾希氏菌引起,而饲养管理条件低劣是直接诱因。
③ 要使该病得到有效控制,必须彻底改善饲养管理条件。育雏鸡应及时转群,饲养密度要适宜。要改进通风设备,提高鸡舍温度,改善饮用水质量。改善鸡舍及环境卫生,定期消毒,搞好疫情监测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此外,饲料中补充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对提高鸡群抗病力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2013年12月,武威市古浪县某鸡场饲养的5 200羽迪卡褐蛋鸡发生了一种以拉稀、精神沉郁、站立不稳、跗关节着地为特征的传染病。根据流行病学特点,结合临床症状及病原学诊断,确诊为大肠埃希氏杆菌感染。
1 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
2013年12月初该鸡场的5 200羽伊沙褐蛋鸡在转群后第7天鸡开始发病,平均每天死亡6~8羽,有时高达20羽,截止12月27日共发病530羽,死亡307羽,发病率和病死率分别为10.2 %和57.94 %。初期症状不明显,随着病程延长,主要表现精神沉郁、俯卧、强迫行走呈跗关节着地摇摆前进,羽毛蓬乱,翅尾下垂,食欲不振或废绝,多数病鸡排黄白色稀粪,污染肛区。多在3 d~5 d内死亡。
2 剖检变化
剖检同天死亡的12羽鸡,肠道粘膜弥漫性出血及坏死,尤以十二指肠最为严重。肠管肿胀约为正常的1倍。有的肝脾肿大约3倍,脾肿大如鸡蛋,质脆,呈暗红色,有的脾脏有出血点,表面有大小不等的灰白色坏死灶,少数鸡肾脏水肿,心包心肌有出血点,肺出血。
3 实验室诊断
3.1 细菌分离培养
无菌采取病、死鸡肝、脾、心血等病料,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发现革兰氏阴性中等大小杆菌,呈单个散在排列。上述病料接种于麦康凯琼脂平板,37 ℃培养24 h,见红色、隆起、光滑、湿润的菌落。选取可疑菌落接种于三糖铁琼脂斜面,37 ℃培养18 h,斜面及柱层均呈酸性,不产生硫化氢。
3.2 生化鉴定
分离菌株能发酵葡萄糖,乳糖、蔗糖、甘露醇、卫矛醇、鼠李糖、阿拉伯糖、水杨苷、麦芽糖、山梨醇,产酸产气,不发酵肌醇、侧金盏花醇,MR试验阳性,VP试验阴性,产生靛基质,不利用枸橼酸盐,不分解尿素,苯丙胺酸脱氨酶阴性。
3.3 动物试验
选择18 g~20 g小白鼠10只,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小白鼠每只腹腔注射分离菌普通肉汤24 h培养物0.5 mL。注射后试验组5只小白鼠18 h内死亡3只,36 h内全部死亡。对照组5只小白鼠全部健活。死亡鼠肝、脾涂片镜检,所见细菌与鸡病料分离菌一致。
3.4 药敏试验
采用纸片法对分离菌进行药敏试验,对庆大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高度敏感;对多粘菌素、先锋Ⅰ号和Ⅴ号中度敏感;对青霉素、链霉素、氯霉素、红霉素、四环素、麦迪霉素、复方新诺明等有耐药性。
4 治疗
鸡群发病后,曾用多种维生素,0.2 %土霉素及0.01 %复方新诺明混入鸡饲料中饲喂,但未能控制病情,后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对70羽病鸡用庆大霉素进行试验性治疗,每鸡1万单位,每天肌肉注射2次,治疗3 d后取得明显的疗效,死亡数下降。继而对全群每鸡5 000单位,每日2次肌肉注射,病情得到了控制。
5 结果与讨论
①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该场2013年7月曾发生一起大肠埃希氏杆菌病,致使自繁自养的3 800羽鸡死亡1 700羽。本次发病鸡孵化育雏至80日龄,由于育成鸡舍未能及时如期改建而未及时转群,仍在育雏鸡舍饲养,造成密度过大,影响采食和饮水,导致鸡群营养不良;鸡舍通风除尘设备较差,粉尘含量很高,加之鸡舍温度低(仅有13 ℃)等诸多因素,大大减低了鸡的抵抗力,从而导致了疾病发生,病鸡症状与7月份的发病鸡相似。
② 根据实验室检验结果,结合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认为该病主要有大肠艾希氏菌引起,而饲养管理条件低劣是直接诱因。
③ 要使该病得到有效控制,必须彻底改善饲养管理条件。育雏鸡应及时转群,饲养密度要适宜。要改进通风设备,提高鸡舍温度,改善饮用水质量。改善鸡舍及环境卫生,定期消毒,搞好疫情监测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此外,饲料中补充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对提高鸡群抗病力有不可忽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