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十五岁的一个晚上,我接到一条微信信息,这条信息让我想到二十多年前的一些事。这是一条命中注定的信息,而在童年被说出的时候,我们都不知道会在多年之后以这种方式收到。
这篇文章写在我的三十五岁,我姐姐的三十六岁,作为文学作品发出来时是我的三十六岁。这些年来,我们在父亲编织的时间河流里漂,一切都受着他说的那句话的抚慰:“三十六岁,脱去蓝衣换红袍。”蓝衣是修行,红袍也是修行,时光是修行的沙漏,词语的火把照亮我们的次第生活。书写是一种相逢,到了这个年龄,也算是脱去蓝衣换红袍了。生命像是一个故事,一切都被艺术化过了,一切都显得可以接受,一切都是我父亲埋在我们童年的草蛇灰线。
我记得童年时家里有好多地图,装订成册的关于道路和关于旅游的就三本,还不带那些袖珍小册子。三本大的因为每一张都是塑料装帧,所以拿起来很重。这篇文章我从开始起头,断断续续写了两个多月才完成。如何写这篇文章的创作谈,我又延宕了好几天。我想捕捉一种随意与自然,但又觉得很难。今天抬头看云,忽然就想到了那些标示着各种路径的地图,道路熊熊燃烧,灼热地一条条抵达远方,就像流动的血液。那么多地图,我觉得也许是父亲的暗示与期待,潜移默化的童教,当然对他自己也一样,他想走遍四方,对儿女渴望亦然。我父母都是那种喜欢这里瞧瞧那里晃晃的人,似乎从他们出生就如此了,尤其父亲。以至于父亲去世这么多年,如果不是回去面对那个小土堆,如果不是在一种很清醒的物理指出里要给他找个着落地,我常常觉得父亲在我在或我不在的地方游荡,还是我记忆里的样子,这里飘过来那里晃过去,像个游神。
时至今日,包括他刚去世的那一年,我谈不上多么刻骨铭心想念他,也谈不上如何爱他,但我总是思考他。他就像道路,生活的道生活的路,我由他走向鮮活的生也由他思考永恒的死。这并不是可怕的事。父亲就像天象一样在我们童年就把这些向我们展示了,他向我们指出埃及的木乃伊,古印度走在街上的牛,也向我们指出希腊罗马。他喜欢希腊远甚于罗马,但是他告诉我们罗马更有契约意识,契约是一种文明。我姐姐后来大学读了法学院应该与此不无关系。我喜欢希腊,迷恋神话,也迷恋神秘,总觉得世界即使是一种大客观,但还应该有很多可以让人信得过去或愿意去信的各种说法。也许这种情感和我父亲钟情于这些辉煌的古老文明有关系,我就如继承生物基因一样一并继承了他的文化偏好。
父亲很喜欢向几岁孩童展示他的渊博,用我们的方言形容,他就像个显道神。也许他那些年太落魄,需要这么一个舞台展示他自己,也或许这是一种文化启蒙。我们在乡间生活,除了小学,没有幼儿园也没有专门请来的家教,不像现在的孩子。但回头看我的早年,似乎一样都不缺,我们过得很丰富,我说的是精神。然而,童年也确实贫瘠,贫于物质,以及父母常年在外的游荡,让我们总饥于爱,总觉得不被爱。当我写下这些,我又觉得似乎早年已经获得一种慰藉,生活虽然有破碎,但也可能同时令人沉醉。而今,我父亲早就是土地下的一堆土了,但他又像是云天一片,我们彼此对话又相互隐身,互相阐释,蓝衣红袍,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生死无间断。
这篇文章写在我的三十五岁,我姐姐的三十六岁,作为文学作品发出来时是我的三十六岁。这些年来,我们在父亲编织的时间河流里漂,一切都受着他说的那句话的抚慰:“三十六岁,脱去蓝衣换红袍。”蓝衣是修行,红袍也是修行,时光是修行的沙漏,词语的火把照亮我们的次第生活。书写是一种相逢,到了这个年龄,也算是脱去蓝衣换红袍了。生命像是一个故事,一切都被艺术化过了,一切都显得可以接受,一切都是我父亲埋在我们童年的草蛇灰线。
我记得童年时家里有好多地图,装订成册的关于道路和关于旅游的就三本,还不带那些袖珍小册子。三本大的因为每一张都是塑料装帧,所以拿起来很重。这篇文章我从开始起头,断断续续写了两个多月才完成。如何写这篇文章的创作谈,我又延宕了好几天。我想捕捉一种随意与自然,但又觉得很难。今天抬头看云,忽然就想到了那些标示着各种路径的地图,道路熊熊燃烧,灼热地一条条抵达远方,就像流动的血液。那么多地图,我觉得也许是父亲的暗示与期待,潜移默化的童教,当然对他自己也一样,他想走遍四方,对儿女渴望亦然。我父母都是那种喜欢这里瞧瞧那里晃晃的人,似乎从他们出生就如此了,尤其父亲。以至于父亲去世这么多年,如果不是回去面对那个小土堆,如果不是在一种很清醒的物理指出里要给他找个着落地,我常常觉得父亲在我在或我不在的地方游荡,还是我记忆里的样子,这里飘过来那里晃过去,像个游神。
时至今日,包括他刚去世的那一年,我谈不上多么刻骨铭心想念他,也谈不上如何爱他,但我总是思考他。他就像道路,生活的道生活的路,我由他走向鮮活的生也由他思考永恒的死。这并不是可怕的事。父亲就像天象一样在我们童年就把这些向我们展示了,他向我们指出埃及的木乃伊,古印度走在街上的牛,也向我们指出希腊罗马。他喜欢希腊远甚于罗马,但是他告诉我们罗马更有契约意识,契约是一种文明。我姐姐后来大学读了法学院应该与此不无关系。我喜欢希腊,迷恋神话,也迷恋神秘,总觉得世界即使是一种大客观,但还应该有很多可以让人信得过去或愿意去信的各种说法。也许这种情感和我父亲钟情于这些辉煌的古老文明有关系,我就如继承生物基因一样一并继承了他的文化偏好。
父亲很喜欢向几岁孩童展示他的渊博,用我们的方言形容,他就像个显道神。也许他那些年太落魄,需要这么一个舞台展示他自己,也或许这是一种文化启蒙。我们在乡间生活,除了小学,没有幼儿园也没有专门请来的家教,不像现在的孩子。但回头看我的早年,似乎一样都不缺,我们过得很丰富,我说的是精神。然而,童年也确实贫瘠,贫于物质,以及父母常年在外的游荡,让我们总饥于爱,总觉得不被爱。当我写下这些,我又觉得似乎早年已经获得一种慰藉,生活虽然有破碎,但也可能同时令人沉醉。而今,我父亲早就是土地下的一堆土了,但他又像是云天一片,我们彼此对话又相互隐身,互相阐释,蓝衣红袍,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生死无间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