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的火把

来源 :广西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ves637120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十五岁的一个晚上,我接到一条微信信息,这条信息让我想到二十多年前的一些事。这是一条命中注定的信息,而在童年被说出的时候,我们都不知道会在多年之后以这种方式收到。
  这篇文章写在我的三十五岁,我姐姐的三十六岁,作为文学作品发出来时是我的三十六岁。这些年来,我们在父亲编织的时间河流里漂,一切都受着他说的那句话的抚慰:“三十六岁,脱去蓝衣换红袍。”蓝衣是修行,红袍也是修行,时光是修行的沙漏,词语的火把照亮我们的次第生活。书写是一种相逢,到了这个年龄,也算是脱去蓝衣换红袍了。生命像是一个故事,一切都被艺术化过了,一切都显得可以接受,一切都是我父亲埋在我们童年的草蛇灰线。
  我记得童年时家里有好多地图,装订成册的关于道路和关于旅游的就三本,还不带那些袖珍小册子。三本大的因为每一张都是塑料装帧,所以拿起来很重。这篇文章我从开始起头,断断续续写了两个多月才完成。如何写这篇文章的创作谈,我又延宕了好几天。我想捕捉一种随意与自然,但又觉得很难。今天抬头看云,忽然就想到了那些标示着各种路径的地图,道路熊熊燃烧,灼热地一条条抵达远方,就像流动的血液。那么多地图,我觉得也许是父亲的暗示与期待,潜移默化的童教,当然对他自己也一样,他想走遍四方,对儿女渴望亦然。我父母都是那种喜欢这里瞧瞧那里晃晃的人,似乎从他们出生就如此了,尤其父亲。以至于父亲去世这么多年,如果不是回去面对那个小土堆,如果不是在一种很清醒的物理指出里要给他找个着落地,我常常觉得父亲在我在或我不在的地方游荡,还是我记忆里的样子,这里飘过来那里晃过去,像个游神。
  时至今日,包括他刚去世的那一年,我谈不上多么刻骨铭心想念他,也谈不上如何爱他,但我总是思考他。他就像道路,生活的道生活的路,我由他走向鮮活的生也由他思考永恒的死。这并不是可怕的事。父亲就像天象一样在我们童年就把这些向我们展示了,他向我们指出埃及的木乃伊,古印度走在街上的牛,也向我们指出希腊罗马。他喜欢希腊远甚于罗马,但是他告诉我们罗马更有契约意识,契约是一种文明。我姐姐后来大学读了法学院应该与此不无关系。我喜欢希腊,迷恋神话,也迷恋神秘,总觉得世界即使是一种大客观,但还应该有很多可以让人信得过去或愿意去信的各种说法。也许这种情感和我父亲钟情于这些辉煌的古老文明有关系,我就如继承生物基因一样一并继承了他的文化偏好。
  父亲很喜欢向几岁孩童展示他的渊博,用我们的方言形容,他就像个显道神。也许他那些年太落魄,需要这么一个舞台展示他自己,也或许这是一种文化启蒙。我们在乡间生活,除了小学,没有幼儿园也没有专门请来的家教,不像现在的孩子。但回头看我的早年,似乎一样都不缺,我们过得很丰富,我说的是精神。然而,童年也确实贫瘠,贫于物质,以及父母常年在外的游荡,让我们总饥于爱,总觉得不被爱。当我写下这些,我又觉得似乎早年已经获得一种慰藉,生活虽然有破碎,但也可能同时令人沉醉。而今,我父亲早就是土地下的一堆土了,但他又像是云天一片,我们彼此对话又相互隐身,互相阐释,蓝衣红袍,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生死无间断。
其他文献
《广西文学》于1951年6月创刊,至此,在新中国第一批文艺期刊版图中便占有了一席之地。作为老牌省级文学期刊,《广西文学》迄今已走过七十个春秋,这七十年中,它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辉煌巨变,承载着时代的记忆,同时,肩负着培育文学新苗的职责,推出了不少优秀作家作品。一家杂志承续着一个地方的文脈,而且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这对于推动地方文化发展来说是功德无量的。七十年岁月中,刊物有两个“之一”更值得自豪,
期刊
诗人,一直在为心灵的真实而推理,作为既写诗歌又写评论的陈一默,她那凌厉而又不乏细腻的笔触,不断向人们展示出她对历史与社会的洞察力。她很注重为心灵的真实“立法”,特別是她为心灵真实所执意构筑的可见、可听、可感、可思的空间,让东方的源流在其中欢畅地穿行与流淌。不管是涉及历史的光芒还是经验的印迹,她善于运用疏密有致的语言气息、意韵与节奏,呈现出为心灵“立法”的诗意案底,完全摆脱了为某个理念而陷入逻辑法则
期刊
刘星元的人和文并不统一,他在人群中并不显山露水,没有年轻作家素常昭彰个性、构筑自己与众生不同的文青之气——为人宜正,为文宜狷。他把不同之处都渗透在了文字之中,将未曾彰显于物理世界的一切,投放成文学世界里一个个意识和思维的沟壑山峰,从中凸显的独立、深邃、孤独、沉重……都给人以与其人不同而令人惊讶的印象。  刘星元的文章切入点多是细微之处,尘土一样的屠夫、买来的外地媳妇、一柄历经劫难的剔骨刀、一张功用
期刊
編者按  2021年5月14日,由广西文联、贺州学院主办,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等承办的“网络文艺的时代声音与百年梦想暨广西文艺评论基地建设研讨会”在贺州举行,区内外评论家、学者、作家就网络文艺的时代性与精品化、文艺评论如何促进网络文艺健康发展等展开了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现择其佳篇刊登以飨读者。  2021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在《2020年度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报告》中指出:“在过往二十余年的发展基础
期刊
说起来,林长芯也已经是而立之年了,但读他的诗却总感觉他童真未泯,这恐怕和他作品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有关。《春夜漫笔》里,“我”在“春夜”和“雨水”中感到“百无聊赖”,一面嗔怪“油菜花少不更事”,一面期待着富于生机的“春耕”与“青草”。《邻居的卡农》中,“我”将“玩具”丢在一旁,一边回想着“幽兰的童年”,一边静静地领受着“光阴,爱”。《在红薯地》里,“我”陪着“土地里/那些野孩子”一起说话、一起沉默。
期刊
深夜,读陶丽群的文字时,我会不时想起墨西哥作家胡安·鲁尔福的一幅摄影作品:一棵黑色的树,枝干纠结、缠绕,枝叶之间形成一张巨大的蜘蛛网,在寂静中互相拉扯,那种巨大的张力犹如黑色火焰,直刺天空;就是这样一棵树,它的背景,是无垠的旷野,和旷野尽头那一座白得刺目的荒山。  陶丽群的散文《凛冬》,无疑就是一则荒野寓言。  这则荒野寓言来自一个名叫“凛冬”的活物——是的,在陶丽群的笔下,凛冬不只是一个季节,它
期刊
夜 色  没有人配得上这夜色  除了我们  一生中的某个时刻  有什么是不能赞美的  月光照着你  也照着我  又有什么是不能坦白的  就是我和你  你和我  月光下的河流  算算,建造一座城市  要肢解多少河流?  “天上,无疑是安全的  人间的坑  总是填不平”  十年后,再没有人这样  拢着袖子跟我说话  也渐渐没人跟我  那样地叹气  秋天的圓月下  他沿着一条  瘦弱的河流  走得又快又
期刊
为弘一法师纪念馆前的枯树而作  弘一堂前,此身枯去  为拯救而搭建的脚手架正在拆除  这枯萎,和我同一步赶到这里  这枯萎朗然在目  仿佛在告诫:生者纵是葳蕤绵延也需要  来自死者的一次提醒  枯萎发生在谁的  体内更抚慰人心?  弘一和李叔同,依然需要爭辩  用手摸上去,秃枝的静谧比新叶的  温软更令人心动  仿佛活着永是小心翼翼地试探而  濒死才是一种宣言  来者簇拥去者荒疏  你远行时,还是
期刊
儿童节:为影子庆祝  与君虽异物,生而相依附。   ——陶潜《形影神三首》  你是我今生的尺度。二十余年里,  从未收获明亮的礼物:你只拥有我,  清醒的时辰,以及孤独的荒唐。  所以今天就应该是你的节日。  坐进彼此相隔的门廊,一弯故乡的  橘子蜷在掌心。为你表演哑剧  吃果肉,把雨后的上弦月剥到你嘴里。  我们的童话都不真实了。还说什么  顺着藤蔓,蚂蚁爬上鲸群云端,  瞳孔里涌现出金色的大海
期刊
无用之物  他们把无用的智慧开发成人间的万象  机器、工厂、利润……我惊叹古老街道  宁静的夜晚,无用的月亮照着空旷的人间  荒弃的公园,阒无一人的郊外剩下荒蛮的  星辰、溪流、萤火、荔树林惊鸟的阴影  明月中的孤鸿,那令云彩死去的烟囱  那令我疲倦的五金厂,那嘲笑的外乡口音  涂抹胭脂的小巷妓女,卖花的女童  我还在这里写无用的诗句,它们曾安慰  我和天空的风,安慰夜的伤口和飞鸟  在那我躲避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