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铁军 根植乡土中国的思想者

来源 :中华儿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yf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出身于典型的高校知识分子家庭,却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代言人”,并且把“三农问题”研究从国内拓展到国际。
  他,通过对实践得来的各种详实数据、客观事实提炼出来的经验总结获得丰硕的研究成果,并通过理论研究使之升华。
  他,就是中国人民大学二级教授温铁军,一位行走在中国乡土社会的思想者。
  理论联系实际、为人民做学问,这两者互相促进,在他的学术活动中鲜活体现。心系人民,脚踏实地,温铁军的学问不是在书斋里完成的,而是用脚“走”出来的。他行走在中国和第三世界的田间地头进行各种调研和实验,为三农可持续发展和乡土文化传承鞠躬尽瘁。
  只许我给人不许人给我
  7月29日,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温铁军办公室。盛夏酷暑,窗外蝉鸣嘶嘶,艳阳高照。
  墙上没有字画,挂着一面面基层组织赠送的锦旗,为感谢他在乡村建设、三农研究中的热忱与贡献,其中河北省枣强县芍药村党总支赠送的锦旗上写着:倾心描绘新农村蓝图,无私关爱芍药村发展。还有些类似的匾额锦旗,收藏在年轻人手里。
  接受采访之前,温铁军刚刚参加完一场研讨会。下午3点多,温铁军背着包匆匆走进办公室,与正在等候的学生们随意地打了个招呼,就马上进入了正题。这是一次暑假期间研究生下乡调研的汇报,探讨的是华西村与大邱庄产业资本原始积累的比较研究。记者也当了一回学生,参与了讨论。
  作为坚持实事求是的学者,温铁军一直要求学生深入基层调研,他的学生石嫣表示,在农村待几个月后觉得思想很充实,写出来的文章接地气!诚然,这个即使到美国进修也要下农场去接地气的学生被社会广泛认可,不仅常常被海内外媒体报道,学术文章也在海外发表了。
  “温教授不做精英把玩的学问,而是做大众听得懂的学问。”温铁军8年前的博士生刘海英说。扎扎实实深入研究,勤勤恳恳服务群众,这绝不是官方话语,而是对温铁军真实状态的描述。
  “只许我给人,不许人给我”,这是温铁军践行的处世格言。
  早在八十年代,温铁军参与我国第一笔世界银行政策性贷款的工作,就要求自己做到洁身自好。他曾经分管国家级试验区的立项调研和成果评估等关键性工作,也在很多地方做过推动企业股份化改制的工作,当然有很多诱惑,他坚持“君子不党”洁身自好。从他担任大学教师第一天起,因痛感杏坛束修变质而立下的第一个师门规矩,就是不许任何学生请吃一顿饭、送一份礼!哪怕一片茶叶也被严格禁止。每年的教师节,真就没人敢送一朵花给这位拥有最多学生的教师!“只有两袖清风,才能胸怀坦荡。”温铁军说。
  据他的学生介绍,有些在下农村基层开展调研和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的骨干,来人大读硕士、博士的学费也是温铁军赞助的。如今,温铁军当了9年老师,已经资助了12位研究生。当记者问他捐款大致多少钱时,温铁军说:“没算过捐了多少款,总得几十万了吧。”也有个别学生拿他的资助却不去下乡支农;对此,温铁军连个收条都不要,只淡淡地说,高校这种意识形态化的主流理论使他对家庭贫困异化为社会仇视,不该责怪他……
  温铁军曾经以多种方式帮助弱势群体。例如2004年,他为救助湖北下岗职工家庭患重病的孩子领头募捐。再如2003年他任总编的《中国改革》杂志刊出一个专题报道,客观表述南方某公司改制中损害职工利益,因此遭到起诉并被要求赔偿名誉损失几百万元,除非供出线人才可免赔偿;但,起诉者遇到的是这个不信邪的人——温铁军恪守职业德德,既保护了线人也没有败诉;央视“新闻调查”还播出了这个媒体胜诉案,而那个又起诉又索赔的国企老板最终被免职……
  正是坚持了为人民群众做学问的宗旨,温铁军的人格魅力与学术成就相得益彰。
  摈弃西化教条推进学科建设
  在当前往往被“学院派”掌握话语权的学术界,温铁军是一位低调的“实验员”。并非他觉得理论不重要,温铁军说,我的父辈中留学苏联者是权威,我这一辈中留学美国者被另眼相看;两代人都邯郸学步就能办好教育?研究三农问题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从中国国情出发。在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的建设发展的复杂过程中,或多或少地体现了他的这一学术风格。
  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是2004年在农业经济系基础上成立的。然而温铁军告诉记者,当时他被学校作为优秀人才引进、接手这个新组建的学院时,并非一帆风顺,高校认同西化教科书思想的人往往缺乏对西方实际情况的调查研究。“全盘西化已经成为价值观,思维也随之被意识形态化了;由此而对本土的东西逆反!但是,不能与本土实践结合的研究就没有社会需求,也很难创新学科的发展。”对此,温铁军带领学院领导班子不拘一格引进人才,提倡解放思想,并在掌握世界学术动态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和人大学科建设实际,对学院建设做了整体发展规划。
  “当时本院的实际情况是,农业三要素中的劳动力、土地和资金等基础性的研究都没有纳入到教学科研之中;农村流通、农民金融、乡村财政、社区治理、民族宗教、对抗性冲突,以及乡村社会文化的诸多问题更缺乏深入研究”。温铁军认为:“这些都是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需要涉及的领域,也是我们作为综合性重点大学中的二级学院存在的理由。”
  “农业与农村经济的研究必须拓宽思路,躺在国家经费口袋上的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当然很容易地变成纯粹学院派的机构,但如果不搞鄉村基层的调查研究,空谈‘掉洋书袋’的学术思想,如果培养的学生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那么这种教学和研究再精美也没有价值。”温铁军一针见血地指出。
  在温铁军的带领下,这个在全国综合性重点大学极为鲜见地生存下来的农业类学院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在他的第一个任期内,学院于2005年被确定为国家“985工程”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Ⅰ类)和北京市“农村发展管理”重点交叉学科建设单位;2007年再次拿回失去6年的国家级重点学科。在他的第二任期即将结束时,教育部公布了2012年学科评估结果,人大的农林经济管理学科排名上升到全国第二。如今,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已成功实现了向研究型学院的根本性转变,成为中国人民大学人均国家级项目和人均科研经费最多的学院之一。   “学院的一切成绩,都归功于大家认同‘实事求是’的校训,从中国国情出发,从三农需求出发。坚持本土化的思路,強调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这恰恰是较短时期内快速提升学院发展水平的根本因素。”
  温铁军多次打报告要在第二个任期结束时退下来。他在总结学院的发展历程时指出,现在的高等教育制度,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学科排斥”的教条主义制度正在瓦解。他把中国知识分子百年传承的乡村建设事业引入高校的经验证明,只有从本土实践出发进行交叉学科建设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扪心自问,“如果简单化地按照西方的学科思路来进行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建设,以西方的标准和制度来规范中国的研究,那将会是一条死路。”温铁军认为,他现在的做法实际上是自主创新,是打破学科排斥;因此才被社会广泛接受。
  温铁军团队在正规体制内对高校学科建设所作的努力不可忽视。他们正是在中国乡土社会的研究与实践中,实事求是地改造着按西方话语维护需求所形成的学科布局。今天中国的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已经从依存于中国本土实践的探索中大大地扩充了。乡村治理与冲突管理、农村文化和宗教问题研究等这些在过去不入法眼的另类领域,现在成了国家重点项目急需研究的课题,必须到基层开展的实地调查和试验研究,显然已经超出了纯粹学院派的能力范围。
  立足本土实践传承乡土文化
  今年5月13日,62岁的温铁军辞去了农业和农村发展学院首任院长的职务。实际上,他辞去院长职务的原因并非是到了退休年龄,而是为了把更多时间留给乡村建设团队及其造福中国农民的事业。
  早在2003年,温铁军带领的创新团队就在一个普通的村庄里创办了“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这是为了继承晏阳初、梁漱溟等老一辈学者的愿望,让乡村建设事业一脉相承,从农民视角出发探索解决中国的三农之道,以达到复兴乡村、改良社会的目的。小毛驴市民农园的总经理严晓辉,从2004年大学毕业就一直是温铁军乡村建设实验团队骨干之一。他表示,温铁军的乡村建设实验,找对了方向。
  去年3月,由温铁军担任执行院长的“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在西南大学成立。“中国最有国际影响的社会经济发展经验就是百年乡村建设。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的主要使命,就是为中国文化软实力打基础,完成百年乡村建设的历史传承和国际传播。”温铁军说。
  在海峡对面——台湾,乡村建设已经蔚然成风。海峡两岸的互动其实早就有了,历史上1947年在重庆璧山县建立华西乡村建设实验区所培养的骨干、积累的经验和形成的制度,都在后来台湾农村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天看台湾的平民教育、社区大学、乡村建设这一套社会工作的做法也是非常广泛的,这和我们大陆正在做的事情遥相呼应。可见,两岸中国人的共同梦想是形成和谐稳定、可持续发展的乡土社会,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温铁军告诉记者,他今后在北京的时间会少很多。为了促进两岸乡建事业形成良性互动,他下一步计划与福建农林大学协商建设“海峡乡村建设学院”。这样,就有了全国乡村建设事业的合理结构。
  然而,即使是从事这么光明磊落的事业,也还是有人不理解,实名举报温铁军贪图名利在西南大学等做兼职教授。但实际上,如同他经常把讲课收入捐助学生社团用于下乡支农一样,温铁军把在西南大学的全部收入都捐给了学校教育基金来支持下乡调研。温铁军平和地说:“人民大学领导找我谈话时拿了一摞材料,后来组织上做了调查,发现我是在资助西部教育,就与西南大学校长协商,名正言顺地让我以人大的名义去支援西部高校建设。因而,被实名举报反过来促进了学校合作,坏事变成了好事。”
  “人民给我的已经太多了。我现在只是回报人民,一分钱不要都行,只不过是‘踏实做事,为民鼓呼’。怎样真正做点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几千年乡土文化传承的事情,这是大家都该努力思考的问题。不要让中国乡土文化在我们这代人身上断掉,否则就是我们这一代因无知而至‘文化虚无’的知识分子对历史的无耻,对中华民族的无耻。”
  “知耻近乎勇!”温铁军认真地说:“我愿意继续努力做知耻者的反思”。
  责任编辑 张惠清
其他文献
指都市忙碌的家人在城中心周一到周五辛勤工作,周末两天便跑到远离城市喧嚣的郊区里休闲的生活模式。这里所指的郊区不能距离城市太远,同时还要有便捷的交通。五加二生活既可以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又可以尽享都市的繁华与便捷。把工作与生活完全隔离开,让生活在工作时间以外永远有一份触手可及的期待。
期刊
指职场人随时保持“低起点做起,虚心请教,埋头学习和苦干”的心态。主动拥抱变化,减少抱怨,有回到“初始状态”的勇气。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可以预见的职业生涯中,人人都将不得不面临更多变化,无论看似多么稳定的职业,也会面临重新找工作,重新定位。这种清零意识是逼迫自己不断在专业上突破已有的局限,不断追求新的高度。无论对于职场新人还是职场旧人,心存清零的意识并掌握其技巧都至关重要。
期刊
尽管国法禁止重婚,党纪也规定“重婚或者包养情妇者开除党籍”,但实际执行中或者取证困难,或者过于A宽容。可以佐证的是,贪官与情妇之间的狗血故事曝光,往往只是贪腐案件中的连带,单独因生活作风问题被查处的官员较为少见  “贪官多好色”,这在最近查处的腐败案件中几乎成为定律。包养情妇,成为许多落马官员贪婪和疯狂的动力之一。看他们的贪腐轨迹,贪官与情妇相互推动加速,直至进入死循环。  在新社会,一夫一妻是婚
期刊
从记者到主播、主持人、执行制作人,再到资讯台副台长,吴小莉的每一步成长都在十几亿观众的眼皮底下  吴小莉的美如同水仙,夺目而不艳丽。在任何场合,有着招牌笑容和标志短发的她都能吸引众人的目光,即使是在全国青联常委会这样“众星云集”的地方,吴小莉的每一次出现仍会成为人群中的焦点。不断有人围到她的身边聊天、合影,就连一些年长委员也亲切地唤上一声“小莉姐”。  从记者到主播、主持人、执行制作人,再到资讯台
期刊
最近,华中科技大学里的“东九墙”成了热门话题:两堵充满各式涂鸦作品的水泥墙,在学生与保卫处的涂了又抹、抹了又涂之间不断“变身”。据悉,墙其实非校方所建,至于墙的去留,则尚在协商中。(9月26日《南方都市报》)  实际上,早在9月初,这两堵墙就成了华中科技大学的百度贴吧的热门话题。网友“951042142”就曾在吧内发布征集帖,称自己想去“东九墙”上涂鸦,“小伙伴想写些神马,我会好好考虑”。由于同学
期刊
刘超和团队遵循资料收集——消化吸收——再创新这条技术发展之路,使大牛地这个低端市场产出了高端效益  地处鄂尔多斯与陕北交界,作为中石化华北分公司鄂北工区“兵家必争”的主战场,如今的大牛地气田正轰轰烈烈地上演着一部群英荟萃、龙争虎斗的石油战役。浩浩荡荡的石油大军从四面八方云集这片昔日战土,三普、五普、中原、中石化西部钻井、胜利北方、江汉等多家钻井公司的50多部钻机摩拳擦掌、同场较量。  而就在这硝烟
期刊
他的创作室名为“四融斋”,意味诗书画印并融,可谓名副其实,而媒体称他为“成就惊艳、颇具影响的全能型艺术家”亦并非谬赞  对于一位青年书法家来说,张继的经历可谓独特。他13岁便在家乡举办个人书画展而崭露头角,至今仍然保持着“九年一展”的习惯;他是有名的获奖“专业户”,曾接连在全国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书法篆刻展中蝉联最高奖;他的古典文学造诣深厚,佳作频出,写就《中国书画千字文》令人叫绝;而他的篆刻也
期刊
在内蒙古中西部4457公里铁路线上,有着这样一位追梦者。他与草原铁路共同奋进,亲历了电气化铁路从无到有、运输经营体量翻番、160km/h快速列车开行等重要时刻。作为一名一步步成长起来的企业“领头雁”,他一直工作在运输生产第一线,呼和浩特站、包头客运段、包头车务段、包头站……在不同的岗位上,他都靠实绩说话,引人瞩目。  提起他,不得不提到2010年1月3日那个难忘的夜晚。一场百年不遇的罕见特大暴风雪
期刊
9月3日,中央组织部宣布,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党委副书记蒋洁敏涉嫌严重违纪,中央已经决定免去其领导职务。蒋洁敏在去年11月中共十八大上被选为中央委员,成为十八大后落马的第一个中央委员。此次被免职距离其上任国资委主任仅半年时间。  在担任国资委主任之前,蒋洁敏曾长期任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高级管理层,他此次确认被调查与中石油四位高管涉嫌违纪的消息相隔不过数天。  十八大召开至今已逾半年,已有9名省部
期刊
“以前的角色或多或少地都会有一些自己的影子,而夏冰这个角色却是独一无二,和我最不像的,所以很具挑战性”  2013年9月,最火的电视剧是什么?毫无疑问是《辣妈正传》。  一部《甄嬛传》,让孙俪的人气爆棚,产后停工25个月复出,不少“小主迷”坐等《辣妈正传》。这也就不奇怪,一天2000万,三天破6000万,五天破亿,七天破两亿,让《辣妈正传》一次次逆天般地刷新播放量纪录。  这就像孙俪说的:“甄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