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观摩课的教学及反思

来源 :中国教育发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ce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不仅要求教师转换角色,还非常强调教师的自我反思。笔者在讲完《短暂的隋朝》后,细细的回味本课并仔细阅读课标和课改理念,觉得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反思,并重新设计了教案,下面将我的教学过程和教后的反思展示如下,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关键词】新课改 观摩课 教学 反思
  
  Think more about a class of studying and emulating
  Wen Zhanhong
  【Abstract】The new course reform not only needs teachers to change their roles but also emphasizes teachers’ self thinking more and more. After the writer has explained the text, The Transitory Sui Dynasty, she has called to mind and ponder the text and also read the course standard and the idea of the course reform carefully and felt that there are many points in teaching that text which is worth thinking more about it, so the new teaching plan is designed. The following is the teaching course and more thinking about teaching, hoping to get the comment or criticism from each colleague.
  【Keywords】New course reform A class of studying and emulating Teaching Repeated thinking
  
  新课改要求教师必须转换角色,由教师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居高临下的权威,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非常强调教师的自我反思。我在讲完《短暂的隋朝》后,细细的回味本课并仔细阅读课标和课改理念,觉得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反思,并重新设计了教案,下面将我的教学过程和教后的反思展示如下,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隋朝历史在整个学科体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它结束了国家的长期分裂,实现了南北统一;继承了有利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度并将其发扬光大,沿用了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客观上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把北魏的租调制发展为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和生活安定;它开创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被唐朝沿用和进一步完善,并深深影响以后历代王朝的政治制度;隋朝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为唐朝所沿用;隋朝开凿的大运河的作用在唐朝得到充分发挥;隋朝对北魏府兵制的沿用与改进被唐朝所继承;隋朝因暴政而亡的教训为唐初统治者所吸收。
  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长城和运河是人类历史的两大奇迹,如果说长城是阳刚雄健的一撇的话,那么运河便是阴柔深沉的一捺,这一撇一捺共同构筑了一个顶天立地的中国“人”字。长城是设置难以逾越的障碍,那么运河又是最大限度的交流与沟通,它比苏伊士运河长10倍,比巴拿马运河长20倍,如此壮观的人类奇迹是如何开通的?历经千年风吹雨打后而今又有什么变化?它的开通对隋朝、对唐朝又有怎样的影响?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和探究。
  [思想]恰当的引入不但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更好地为后面组织教学服务。所以《话说运河》的情景导入给了本节课一个很好的气氛渲染,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要求和新课改的理念要求。
  2.新课。
  2.1 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2.1.1 隋朝的建立:
  (1)建国:①时间:581年;②人物:杨坚;③都城:长安;④年号:开皇;⑤方式:外戚夺权。
  (2)改革:开皇之治。
  2.1.2 隋朝的统一。
  (1)隋朝的统一:589年灭陈。
  【探究】隋完成统一的历史条件有哪些?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②江南经济得到发展,南北差距缩小;
  ③隋朝相对强大;
  ④陈朝比较弱小;
  ⑤长期分裂,人民渴望国家统一;
  ⑥隋文帝励精图治,“开皇之治”使隋国力大增。
  (2)统一的意义。
  ①结束南北近四百年分裂局面,实现统一;
  ②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知识巩固】:
  1.杨坚建立隋朝的方式是( )。
  A.武装政变B.外戚篡权
  C.利用农民起义D.消灭割据
  2.隋的统一的必然性是( )。
  ①各族人民相互融合;②北方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③隋文帝加强军队建设;④陈朝的腐败。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
  【环节导入】隋朝是个短命的王朝,又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朝代,在短短的38年中还留下了许多具有开创性的工程建设。下面我们进入本节重点知识——隋朝的建设。
  2.2 隋朝的建设。
  2.2.1 兴建两都(长安、洛阳)。
  展示1大兴城复原图(从建筑学、美学、历史学角度评价大兴城,感叹帝王的威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展示2大兴城的平面结构图(反映城市的规划、建筑的水平,惊叹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探究】兴建两都的重要条件是什么?(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环节导入】如果说兴建两都从侧面反映了隋的经济实力的话,那么直接展现隋经济实力的是什么呢?引出下一个问题——广设仓库。
  2.2.2 广设仓库(了解仓库的名称和位置及其储备量;引导启发学生根据仓库的名称和位置及其储备量来说明:①隋朝农业发达,经济实力雄厚;②剥削程度严重;让历史走进现实,告诫统治者勤政爱民、心存百姓、和谐社会。)
  【环节导入】在38年的统治中,隋朝还有一项人工奇迹,引出下一个问题——大运河。
  2.2.3 开通运河:展示大运河扬州段。
  【讲述】通过展示大运河扬州段蓝天白云下流动的运河,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了解图片中所蕴含的人文、历史和地理信息,培养学生通过图片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为了更直观形象的掌握运河,用数字分解法将大运河肢解。
  


  【知识引伸】通过学生收集到的关于古代大运河的保护措施和现代大运河的申遗工作的资料,强化学生对中华古文化的保护意识,让历史走进现实。
  【环节导入】大运河开通了南北交通大动脉,加强了隋炀帝对江南的控制,为了加强对北方的控制,他还下令在北方修筑弛道,改善了北方的交通条件。引出下一个问题——修筑弛道。
  2.2.4 修筑弛道。
  【环节导入】上述四大工程建设不仅是隋朝经济实力的充分体现,更是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集中展示。然而创造了如此辉煌历史的劳动人民又是怎样生活的呢?引出下一个问题——隋朝的灭亡。
  2.3 隋朝的灭亡。
  2.3.1 隋的灭亡——时间、地点。
  2.3.2 隋灭亡的原因。
  


  【感言】得民心者得天下。
  3.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隋的建立和实现全国统一,是三国两晋南北朝长期分裂局面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隋建立后采取的各项措施,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至于隋的短暂,其根源在于隋的暴政,这为历代统治者,特别是唐朝的统治者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经验教训。
  4.教学反思。
  4.1 教学设计落实新课标、体现新课改。关于这节课,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导入、探究问题,屏幕展示古代诗人(胡曾、皮日休、李敬方等)关于大运河的评价,由古代大运河走进现代大运河的形式,引导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并阐述观点,在课堂上,教师不再是包缆课堂的演员和导演,而是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学生的顾问,是交换意见的参与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由原来的教师一讲到底,变成了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互相交流,师生、生生之间分享彼此的思考,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师生成为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4.2 把激情带入课堂。教师每一堂课都能做到自己有饱满、高昂的激情和良好的心情,用自己的激情去激励学生的情感,我想这样的老师和他的课学生一定非常的喜欢。以前我也比较注重把激情带入到课堂教学中去,讲本节课时,我先用《话说运河》的片头引导学生去探究大运河,并意识到它和长城有着类似的着眼点。在导语的设计上尽量用优美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气和自己高昂的激情,给学生创设教学情景,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此后,这样的激情经常在课堂上出现,连学生都深深的被感染了。
  4.3 问题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启,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问题是放飞思维和想象的钥匙,问题的出现使学生产生一种需要,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渴求,这种渴求就是一种学习的动力。而且问题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没有问题教学就无法进行,它也是打开学生智慧大门的钥匙。所以在本课中,我恰当地把教材划分为层层递进的若干问题层次,引发学生主动去探索、研究、发现结论。
  4.4 本节课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有:在课堂上没有做到有的放矢,没有给学生留下充分的展示自己的平台,课堂上还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的思维一直禁锢在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条条框框之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教师提出的问题,自始至终都是教师牵引着学生主动地解决。如果能给学生一些质疑时间,由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解,就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就成为教学的参与者了。
其他文献
【摘要】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也是当今教改的标志性口号之一。要启迪学生的性灵,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关键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本文分析了目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提出了教师应发展自己,更新观念;了解学情,做到因材施教等对策。  【关键词】中学语文 课堂教学 有效性       1.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在坚守人类基本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科资源,
期刊
人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是紧密联系的,任何认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感诱发下产生的。特级教师李吉林曾说过:“教学倘要成功,需以情感为纽带。”因此,只有靠学生内在的情感动力,才能使其乐学、好学、勤学、创造性的学。  1.用情感去迁移情感。“爱屋及乌”这一成语告诉人们情感具有迁移功能,而“亲其师,信其道”更明确指出,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能改善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倾向性。小学生的情感迁移尤为强烈。  感情是双通道的。多年
期刊
【摘要】文章例举了一道易错的圆锥曲线题,此题系直线与曲线交点的中点问题,是解析几何的重头戏,有韦达定理和点差法两种解法。点差法的前提条件是两个交点的存在性。  【关键词】圆锥曲线题 韦达定理 点差法    One problem about the conical curve in which students often make mistakes   Shuai Wanping   【Abst
期刊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数学教学要以新课标精神指导教学,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反映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将数学教学融入生活,改变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脱节的状况。  【关键词】教师 初中数学教学 融入生活    1.问题
期刊
物理实验思想的教育是实验教学的重要一环,其中较为常用的思维方法是转换思想。它是当事物的发展遇到某种障碍时,将复杂的、困难的或未曾见过的事情转换成简单的、容易的或已经解决过的事情的一种思维方法,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策略,灵活运用便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做物理实验时,有的现象是不易用肉眼直接观察到的,为此我们要转换思想。如在做“探究形变与弹力的关系”实验时,利用在玻璃瓶的塞子上插
期刊
【摘要】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应对实验特别重视,充分发挥实验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从而使课堂变得生动、形象,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实验 物理课堂教学 作用    The function of the experiment in the physics classroom teaching   Chen Haili   【Abstract】In order to arouse stu
期刊
化学是一门看似抽象却又存在各种表征的自然科学,很多学生都感觉它深奥而枯燥,通过现场实验可以增加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但是往往会遇到实验失败的情形,对课堂教学和学生对科学的认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众所周知,视觉和听觉是人类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来源,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正是实现视觉和听觉有效结合的教学形式。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对抽象的理论知识运用图片、视频、关系图表等形式,合理创设教学情景,向学生
期刊
【摘要】化学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社会财富的同时,由化学反应或是化学工业引起的环境污染,也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面对如此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在教学中逐渐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关键词】化学教学 环保意识    Cultivation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the chemis
期刊
【摘要】合唱是一种多声部、表现力较强的群众性的集体歌唱方式。合唱教学不单是要让学生唱会一个声部或唱会一首歌,而是要通过合唱提高合唱技巧和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因为学生声音基础各不相同,音乐素质参差不齐,出现把合唱歌曲当作齐唱来唱的现象。因此,有必要把合唱教学带进课堂。笔者对此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合唱教学从低年级抓起;培养儿童合唱兴趣和习惯;让学生多唱多练;分层要求体验成功。  【关键词】合唱教
期刊
课堂教学是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而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取决于教学设计的优劣,即看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的构思和安排是否达到最优化。下面就我的教学体会,谈几点看法。  1.坚持教学目标多元化是前提。教学目标是教学双方积极活动的准绳,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尺度。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对教师教的方式以及学生学的方式起着决定和制约作用。因此,制订教学目标时要考虑以下问题:①使学生学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