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法的提出
笔者反思近年来的教学发现,教学中教师有时只注重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忽视学生分析问题、总结规律等理性思维的培养;只注重生生之间的讨论,忽视学生独立思维、系统思维的培养。
学生普遍存在不爱动脑,人云亦云,滥竽充数,抄袭别人,处理问题思维混乱;不会利用物理知识和物理语言系统条理地解释物理现象;计算题步骤不条理;实验探究中不能完整、条理地分析归纳得出结论。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在教学中应用“思维展示”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法的具体运用与要求
(一)新授知识方面
1.启发诱导,概念学习
物理概念是对一类物理现象的本质属性的概括和抽象,具有一定的物理意义,是构建物理知识结构的基石。因此,在新的物理概念教学中,对物理概念的引入、理解和应用等方面,“思维展现”教学法可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关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概念的教学,在导入时,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说明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老师再提出生活中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有哪些?这时学生根据生活常识可能说出比较路程或比较时间的长短,这样的答案是不够严密的,教师可进一步启发诱导,学生最后总结出:“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相同路程比较时间”这一完整的答案,此时老师指明:物理学中选择了第一种方法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至此学生便可建立速度的概念:单位时间内的路程叫做物体的运动速度。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得以展现,会在头脑中建立起速度的概念,加深对速度概念的理解。
2. 引导探究,得出规律
物理规律反映的是物理现象之间的本质联系,在规律的总结、理解和运用中能更好地运用思维展现教学法。现行教材中的物理规律都是通过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出。在实验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物理变化的发生过程、产生的条件和特征,引导他们观察和思考,从中得出规律性的东西。
在引导学生总结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做“摩擦起电”的实验时,先让学生观察这样一组实验:将一气球拴在支架上,用另一气球去靠近它,它不动;再将用手摩擦过的两气球互相靠近,结果两气球互相分开;将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碎纸屑,玻璃棒能吸引碎纸屑。学生通过对以上这些现象的观察,会认识到:物体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吸引小物体。此时,老师可说出这就是摩擦起电现象,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可引导学生用严密的条理性的语言分析出: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带电的物体能吸引一些不带电的轻小物体,这种现象被称为摩擦起电现象。教师继续让学生观察以下几组摩擦起电的实验,提示注意物体互相靠近时会产生什么现象:(1) 用丝绸或毛皮摩擦过的两气球(发现相互排斥);(2) 两个分别用丝绸和毛皮摩擦过的气球(发现相互吸引);(3) 用丝绸分别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气球(发现相互排斥);(4)用毛皮分别摩擦过的橡胶棒和气球(发现相互排斥);(5)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发现相互吸引)。通过对上述实验的观察,学生会得出如下认识:不同的物质在摩擦带电后互相靠近,会产生不同的现象(互相吸引或排斥),且这种现象是带有一定的规律性的。此时,教师提出问题:这些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会七嘴八舌地阐述自己的看法,教师归纳学生的答案,最后总结规律: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在老师的引导点拨下,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得出结论,在整个过程中很好地展现了学生的认知过程。
(二)知识运用方面
知识的应用实质是问题的解决过程,关键在于解决者对问题解决的理论依据(即知识点)、步骤(内容的逻辑联系)、结果(或结论)的把握程度。
1.典型例题或规律性知识的讲解
对于典型例题或规律性知识的讲解,要求学生做好笔记,学生做笔记的过程也是一个思维展现的过程,对老师所讲的问题在头脑中再进一步加工、整合、梳理,形成更清晰的思路,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2.问题的提出及解答
提问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总是和语言分不开的,课堂提问便是培养学生正确地掌握学科语言表达能力的契机提问时注意设计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思维训练能力,避免学生简单地回答 “是”或“不是”,不能只说出答案,要让学生分析出“为什么”,无论口头回答、在黑板上展示还是小组交流,都要求学生用严密的物理语言和物理方法表述。这样,学生在展现思维过程中,会对其中的方法或逻辑联系产生反思,发现问题并试图解决,得出更好的方法或思路;其次,这种方法的运用,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此教学法体现了新课改理念,注重学生思维逻辑性、系统性的培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反思、总结等过程展示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达到巩固所学知识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教无定法,只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提高教学效率,能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就是好的教学方法。
笔者反思近年来的教学发现,教学中教师有时只注重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忽视学生分析问题、总结规律等理性思维的培养;只注重生生之间的讨论,忽视学生独立思维、系统思维的培养。
学生普遍存在不爱动脑,人云亦云,滥竽充数,抄袭别人,处理问题思维混乱;不会利用物理知识和物理语言系统条理地解释物理现象;计算题步骤不条理;实验探究中不能完整、条理地分析归纳得出结论。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在教学中应用“思维展示”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法的具体运用与要求
(一)新授知识方面
1.启发诱导,概念学习
物理概念是对一类物理现象的本质属性的概括和抽象,具有一定的物理意义,是构建物理知识结构的基石。因此,在新的物理概念教学中,对物理概念的引入、理解和应用等方面,“思维展现”教学法可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关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概念的教学,在导入时,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说明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老师再提出生活中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有哪些?这时学生根据生活常识可能说出比较路程或比较时间的长短,这样的答案是不够严密的,教师可进一步启发诱导,学生最后总结出:“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相同路程比较时间”这一完整的答案,此时老师指明:物理学中选择了第一种方法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至此学生便可建立速度的概念:单位时间内的路程叫做物体的运动速度。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得以展现,会在头脑中建立起速度的概念,加深对速度概念的理解。
2. 引导探究,得出规律
物理规律反映的是物理现象之间的本质联系,在规律的总结、理解和运用中能更好地运用思维展现教学法。现行教材中的物理规律都是通过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出。在实验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物理变化的发生过程、产生的条件和特征,引导他们观察和思考,从中得出规律性的东西。
在引导学生总结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做“摩擦起电”的实验时,先让学生观察这样一组实验:将一气球拴在支架上,用另一气球去靠近它,它不动;再将用手摩擦过的两气球互相靠近,结果两气球互相分开;将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碎纸屑,玻璃棒能吸引碎纸屑。学生通过对以上这些现象的观察,会认识到:物体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吸引小物体。此时,老师可说出这就是摩擦起电现象,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可引导学生用严密的条理性的语言分析出: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带电的物体能吸引一些不带电的轻小物体,这种现象被称为摩擦起电现象。教师继续让学生观察以下几组摩擦起电的实验,提示注意物体互相靠近时会产生什么现象:(1) 用丝绸或毛皮摩擦过的两气球(发现相互排斥);(2) 两个分别用丝绸和毛皮摩擦过的气球(发现相互吸引);(3) 用丝绸分别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气球(发现相互排斥);(4)用毛皮分别摩擦过的橡胶棒和气球(发现相互排斥);(5)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发现相互吸引)。通过对上述实验的观察,学生会得出如下认识:不同的物质在摩擦带电后互相靠近,会产生不同的现象(互相吸引或排斥),且这种现象是带有一定的规律性的。此时,教师提出问题:这些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会七嘴八舌地阐述自己的看法,教师归纳学生的答案,最后总结规律: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在老师的引导点拨下,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得出结论,在整个过程中很好地展现了学生的认知过程。
(二)知识运用方面
知识的应用实质是问题的解决过程,关键在于解决者对问题解决的理论依据(即知识点)、步骤(内容的逻辑联系)、结果(或结论)的把握程度。
1.典型例题或规律性知识的讲解
对于典型例题或规律性知识的讲解,要求学生做好笔记,学生做笔记的过程也是一个思维展现的过程,对老师所讲的问题在头脑中再进一步加工、整合、梳理,形成更清晰的思路,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2.问题的提出及解答
提问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总是和语言分不开的,课堂提问便是培养学生正确地掌握学科语言表达能力的契机提问时注意设计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思维训练能力,避免学生简单地回答 “是”或“不是”,不能只说出答案,要让学生分析出“为什么”,无论口头回答、在黑板上展示还是小组交流,都要求学生用严密的物理语言和物理方法表述。这样,学生在展现思维过程中,会对其中的方法或逻辑联系产生反思,发现问题并试图解决,得出更好的方法或思路;其次,这种方法的运用,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此教学法体现了新课改理念,注重学生思维逻辑性、系统性的培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反思、总结等过程展示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达到巩固所学知识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教无定法,只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提高教学效率,能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就是好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