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村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当代人不可避免的问题。如今新媒体成为我国社会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有关机构通过新媒体宣传环境治理方针及策略,从而形成农村人口间的自传播是新媒体背景下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新媒体传播特征,对这些途径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新媒体;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途径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47-0165-01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而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重工业向农村转移,造成了农村环境恶化、生态治理严重缺失的局面。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与新的技术支撑体系的建立,新媒体逐渐成为人们信息传播交流的重要的渠道,以其方便快捷、优质的特性使信息得到最大化传播。本文旨在分析,依托新媒体平台的以上特性,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将有哪些全新的途径和思路。
一、新媒体的传播特性与优势
根据《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2015年6月,中国农村网民高达1.86亿人,占总网民数量的27.9%,而这个数字还在逐年上升。以庞大的用户为依托,新媒体逐渐取代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成为“第五媒体”。新媒体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传播,因此被赋予许多传统媒体不具备的特性。
“即时”是新媒体传播的首要特性。网民通过智能手机、PC或其他电子终端设备发布和接收信息,往往新闻发布第一时间就会被大多数用户看到,并通过转发的形式达到更加快捷有效的传播目的;“共享”是新媒体传播的另一个特性,网民作为信息的接收者,同时也可以成为消息的发布者,凭借新媒体可迅速实现资源共享,打破信息源与接收者之间的界限;第三个特性是“多元化”。以极大数量网民为主导的多元文化在新媒体平台上得以传播,既具备爆炸式的信息量,同时保证了内容的多样性。总结起来就是:快捷、低成本;信息量大、内容多元;互动性强。此外,跨时空性、多媒体也是新媒体传播的主要特点。
二、农村生态环境现状与现有解决方案
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工作从未停歇,很多问题在农业与经济的长期发展中得到了妥善解决,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村生态环境的形势一片大好。相反,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的问题日益突出。一方面,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基本上以环境污染和毫无节制的资源索取为代价:农业面源污染、农村工业点源污染、农村生活污染、生态资源退化等一系列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加剧,极大地削弱了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据近年来《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其中以农村居民生活废物和农村农作物生产废物为主要污染源。
而另一方面,在当代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早期兴建的重工业基地、垃圾处理厂、污水排放站等大型工厂成为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极大程度制约了城镇经济文化的发展。而早期以农业为主要盈利方式的农村地区此时正需要大型工厂拉动经济。因此,将污染严重的重工厂外迁至农村成为了当时的首要选择。此举极大程度破坏了农村优质耕地资源。更重要的是,目前绝大多数农村人民在经济条件发展的迫切需求和乐观态度中,暂时还未意识到环境污染对该地区生态环境的几乎不可挽回的破坏力。
在传统媒体的背景下,治理农村生态环境的方式老旧,主要措施有:搭建地方性生态环境保护法规;提高农村人口环境保护意识;提升农村科学生产技术;大力建设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可以说,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处境目前不容乐观。若不及时采取新兴的有效措施,环境恶化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的负面影响将不可估量。
三、新媒体背景下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途径
基于新媒体现有的几点特性和在我国网民(尤其是农村网民群体)中具备的影响力,从该角度对现有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措施提出如下几点新途径:
1.农村地区的互联网建设和新媒体知识的普及
我国幅员广阔、农村地区更是地广人稀,在长久以来的城市化进程中,农业人口被顶尖的科学技术发展所忽视。资料显示,截止2016年底,全国农村地区网络覆盖率已经高达93%,但新媒体的使用率却远远低于城市。因此,国家和地区政府更要大力引进相关互联网资金和人才,以此促进农村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形成多平台、多媒体、城乡联动、高效率的新型信息传播模式。而农村地区互联网的建设和新媒体知识的普及也是全面推进新媒体背景下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基础。
在前期,新媒体平台的宣传和推广工作更需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配合,有意识、有节奏地进行推进,可采用内容优质化、社区活动等一系列举措使其迎来更高的关注度。而形成一定的用户规模后,農村用户内部的口碑传播、新媒体平台的持续运营将会成为其发展的主要导向。
2.地方性生态环境治理相关规定的宣传
在新媒体平台初具规模、有了一定量级的搭建体系后,就可以利用这些平台宣传环境治理相关政令。现代人移动设备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其他通讯工具,其中以智能手机端为最,碎片化的信息传播方式填充了人们工作之余的闲暇生活,使得短时间内积累起来的大量时间浏览相关内容成为可能。合理运用新媒体平台(微信公众号、微博、新兴的短视频平台等),可以使发布的内容在短时间内达到较高的关注度。在一系列政令举措的宣传下,引导农村人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取向、了解到农村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另外,由于我国农村分布广泛,因地制宜的生态环境治理方式也很有必要性。配合当地政府及相关机构提升区块式生态环境治理法规的宣传,搭建当前区域的新媒体传播平台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这一过程中,仅凭农村的力量是不够的,更需要城市大量的资源提供有效的支持。政府组织也可以采用集群式、号召式的方式,运用新媒体提供视频讲座、公益广告等相关教育,提高农业人口的环境保护意识。
3.形成农村人口内部的自传播
由于新媒体传播“互动性”极强的特点,农村人口之间的传播也是新媒体背景下的宣传新方式。以农业人口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内容自产自销,建立新媒体用户间的科学技术的分享与学习,促进内部的沟通和交流,从而极大程度提高农业人口的消息传播积极性。
值得注意的是,大量用户原创内容的出现可能导致新媒体平台上“鱼龙混杂”、内容稂莠不齐,反倒不利于信息的有效传播。因此形成新媒体矩架下内容的规范运营也将成为相关人员要考虑到的问题之一。
总结
综上所述,旧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举措的新媒体化是环境建设中十分必要的一环,有关部门可以通过新媒体途径提升农业人口的环境保护意识、提供相关科学技术,从而使其形成自传播群体,达到良性循环的效果。在实施具体措施的过程中,要始终遵循城乡联动、因地制宜、跟进科技、循序渐进等原则。
参考文献
[1]于法稳.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生态治理的对策研究[J]. 城市与环境研究,2017,(02):34-49.
[2]田春艳. 利用新媒体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J]. 中国国情国力,2015,(11):36-37.
[3]张智翔. 基于新媒体背景的传播方式的转变分析[J]. 理论研究,2015,(04):22-23.
[4]张艳娟,周脉伏. 农村生态文明体系的构建[J].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7,(6):12-15.
[5]刘春海. 生态文明视阈下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路径探析[J]. 农业经济,2016,(10):54-55.
[关键词]新媒体;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途径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47-0165-01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而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重工业向农村转移,造成了农村环境恶化、生态治理严重缺失的局面。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与新的技术支撑体系的建立,新媒体逐渐成为人们信息传播交流的重要的渠道,以其方便快捷、优质的特性使信息得到最大化传播。本文旨在分析,依托新媒体平台的以上特性,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将有哪些全新的途径和思路。
一、新媒体的传播特性与优势
根据《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2015年6月,中国农村网民高达1.86亿人,占总网民数量的27.9%,而这个数字还在逐年上升。以庞大的用户为依托,新媒体逐渐取代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成为“第五媒体”。新媒体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传播,因此被赋予许多传统媒体不具备的特性。
“即时”是新媒体传播的首要特性。网民通过智能手机、PC或其他电子终端设备发布和接收信息,往往新闻发布第一时间就会被大多数用户看到,并通过转发的形式达到更加快捷有效的传播目的;“共享”是新媒体传播的另一个特性,网民作为信息的接收者,同时也可以成为消息的发布者,凭借新媒体可迅速实现资源共享,打破信息源与接收者之间的界限;第三个特性是“多元化”。以极大数量网民为主导的多元文化在新媒体平台上得以传播,既具备爆炸式的信息量,同时保证了内容的多样性。总结起来就是:快捷、低成本;信息量大、内容多元;互动性强。此外,跨时空性、多媒体也是新媒体传播的主要特点。
二、农村生态环境现状与现有解决方案
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工作从未停歇,很多问题在农业与经济的长期发展中得到了妥善解决,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村生态环境的形势一片大好。相反,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的问题日益突出。一方面,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基本上以环境污染和毫无节制的资源索取为代价:农业面源污染、农村工业点源污染、农村生活污染、生态资源退化等一系列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加剧,极大地削弱了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据近年来《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其中以农村居民生活废物和农村农作物生产废物为主要污染源。
而另一方面,在当代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早期兴建的重工业基地、垃圾处理厂、污水排放站等大型工厂成为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极大程度制约了城镇经济文化的发展。而早期以农业为主要盈利方式的农村地区此时正需要大型工厂拉动经济。因此,将污染严重的重工厂外迁至农村成为了当时的首要选择。此举极大程度破坏了农村优质耕地资源。更重要的是,目前绝大多数农村人民在经济条件发展的迫切需求和乐观态度中,暂时还未意识到环境污染对该地区生态环境的几乎不可挽回的破坏力。
在传统媒体的背景下,治理农村生态环境的方式老旧,主要措施有:搭建地方性生态环境保护法规;提高农村人口环境保护意识;提升农村科学生产技术;大力建设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可以说,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处境目前不容乐观。若不及时采取新兴的有效措施,环境恶化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的负面影响将不可估量。
三、新媒体背景下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途径
基于新媒体现有的几点特性和在我国网民(尤其是农村网民群体)中具备的影响力,从该角度对现有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措施提出如下几点新途径:
1.农村地区的互联网建设和新媒体知识的普及
我国幅员广阔、农村地区更是地广人稀,在长久以来的城市化进程中,农业人口被顶尖的科学技术发展所忽视。资料显示,截止2016年底,全国农村地区网络覆盖率已经高达93%,但新媒体的使用率却远远低于城市。因此,国家和地区政府更要大力引进相关互联网资金和人才,以此促进农村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形成多平台、多媒体、城乡联动、高效率的新型信息传播模式。而农村地区互联网的建设和新媒体知识的普及也是全面推进新媒体背景下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基础。
在前期,新媒体平台的宣传和推广工作更需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配合,有意识、有节奏地进行推进,可采用内容优质化、社区活动等一系列举措使其迎来更高的关注度。而形成一定的用户规模后,農村用户内部的口碑传播、新媒体平台的持续运营将会成为其发展的主要导向。
2.地方性生态环境治理相关规定的宣传
在新媒体平台初具规模、有了一定量级的搭建体系后,就可以利用这些平台宣传环境治理相关政令。现代人移动设备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其他通讯工具,其中以智能手机端为最,碎片化的信息传播方式填充了人们工作之余的闲暇生活,使得短时间内积累起来的大量时间浏览相关内容成为可能。合理运用新媒体平台(微信公众号、微博、新兴的短视频平台等),可以使发布的内容在短时间内达到较高的关注度。在一系列政令举措的宣传下,引导农村人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取向、了解到农村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另外,由于我国农村分布广泛,因地制宜的生态环境治理方式也很有必要性。配合当地政府及相关机构提升区块式生态环境治理法规的宣传,搭建当前区域的新媒体传播平台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这一过程中,仅凭农村的力量是不够的,更需要城市大量的资源提供有效的支持。政府组织也可以采用集群式、号召式的方式,运用新媒体提供视频讲座、公益广告等相关教育,提高农业人口的环境保护意识。
3.形成农村人口内部的自传播
由于新媒体传播“互动性”极强的特点,农村人口之间的传播也是新媒体背景下的宣传新方式。以农业人口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内容自产自销,建立新媒体用户间的科学技术的分享与学习,促进内部的沟通和交流,从而极大程度提高农业人口的消息传播积极性。
值得注意的是,大量用户原创内容的出现可能导致新媒体平台上“鱼龙混杂”、内容稂莠不齐,反倒不利于信息的有效传播。因此形成新媒体矩架下内容的规范运营也将成为相关人员要考虑到的问题之一。
总结
综上所述,旧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举措的新媒体化是环境建设中十分必要的一环,有关部门可以通过新媒体途径提升农业人口的环境保护意识、提供相关科学技术,从而使其形成自传播群体,达到良性循环的效果。在实施具体措施的过程中,要始终遵循城乡联动、因地制宜、跟进科技、循序渐进等原则。
参考文献
[1]于法稳.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生态治理的对策研究[J]. 城市与环境研究,2017,(02):34-49.
[2]田春艳. 利用新媒体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J]. 中国国情国力,2015,(11):36-37.
[3]张智翔. 基于新媒体背景的传播方式的转变分析[J]. 理论研究,2015,(04):22-23.
[4]张艳娟,周脉伏. 农村生态文明体系的构建[J].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7,(6):12-15.
[5]刘春海. 生态文明视阈下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路径探析[J]. 农业经济,2016,(10):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