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建设对于高校教师角色职能的挑战与应对策略研究

来源 :大学·思政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y_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程思政是贯彻“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教育理念的主要实施手段,并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一致认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传导知识、培养能力外,更需通过课程思政达到对学生进行价值塑造的教育目标,这就对教师承担的角色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教师需要作为课程思政的展现者、设计者、实施者、评价者,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入学科教学,达到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教学效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课程思政;价值塑造;教师职能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0-0070-03
  一、课程思政的发展进程
  (一)理论研究
  关于课程思政的课程理念,最早由上海市委、教育局在2014年的《上海市综合改革方案(2014-2020年)》中提出[1]。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在这些理论支撑的基础上,各大高校开展了理论层面的学习研讨,并试点实施。上海市率先推出《大国方略》等系列课程,挖掘专业学科课程中的思政元素;2019年11月,北京市召开北京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改革创新现场推进会,组织教师展示课程思政教学成果,部署课程思政改革创新工作。2019年至今,仅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收录的以“课程思政理论”为关键词的期刊论文就多达7000余篇。
  (二)实践探索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为深入贯彻落实《纲要》的精神,各大高校均设立了校级课程思政研究项目、组建课程思政教师团队,进行实践探索。仅2020年至今,以“课程思政实践”为关键词的期刊论文有一万四千余篇,可见全面推进的广度。
  (三)总结示范
  自《纲要》出台以来,各地教育部门和各大高校都在其指导下,根据本地或者本校实际情况,在整体规划、教师育人能力、示范引领、保障机制等方面推出了一些有力举措,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借鉴意义的经验做法,并取得明显进展。教育部于2021年3月,发布了《关于开展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深入实施《纲要》的要求,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教学团队和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建设工作。
  经过申报、评审、公示,教育部共确定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99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699个、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30个,为强化示范效果,构建国家、地方、高校多层次课程思政建设示范体系,全面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
  二、教师角色职能转变
  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阶段,教育管理部门以及高校都集中优势力量,打造课程、学科、师资的课程思政建设体系,着力完成立德树人这一首要教育任务。所以一线教师在现阶段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新挑战、新的角色职能[3]
  (一)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展现者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不仅限于学生,广大师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是其重要工作内容。由于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其言行对广大学生有直接或者间接影响,所以教师本身价值观的塑造、师德师风的培养,是成功建设课程思政的先决条件和重要基础。
  教师在课堂中向学生传授知识,教授技能,也通过讲授向学生展示了自身的学科知识、教学能力、价值判断。教师对教学的敬畏精神、对待科研的严谨作风、对待学生的态度,无一不对学生产生现身示范的良好效果,達到课程思政的教育效果。所以在高质量建设课程思政的过程中,教师要首先要自觉将自己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一部分,提高自身要求,立体、直观地将自身良好的知识能力、思想修养、行为处事展现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潜移默化地达到言传身教的思政效果[4]
  (二)教师是课程思政的设计者
  课程思政是一种课程观念,是完成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方法手段,它将实施在所有专业学科的课堂上,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所以课程思政建设没有统编教材、标准化教案,甚至教学内容都不尽相同。教师需要根据《纲要》指导,基于自己所教授课程的内容、学时安排等实际情况,挖掘思政元素,并关联文史、哲学等相关知识,将其巧妙地结合在教学内容之中,达到润物无声的思政效果。
  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对一线教师而言是在实践过程中最难把握的环节,既不能影响教学内容的讲授进度与深度,又需要在内容中自然融入思政元素,使学生入脑入心,引起共鸣思考。文史类学科由于其案例素材丰富,教师挖掘思政元素并不困难,关键在于素材选择以及融入的适度性,不能过度引入思政元素而忽略学科或者通识知识,造成教学内容空泛,学生被动学习。理工类学科由于其自身知识体系完整,逻辑缜密,教师们在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时最先面临的困难是挖掘思政元素,就这一问题,很多高校都进行了交流、示范。目前很多理工类学科的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在思政元素挖掘方面都集中在曲折向前的科学规律发展史,顽强拼搏、爱国奉献的科学家介绍,运用科学规律解决现实问题等方面。这为理工类学科课程增添了人文性、现实性。
  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除了教学内容中思政元素的挖掘,还需要丰富教学方法。思政元素的引入一般采用讲授法,可以激发、增强学生的主动性;采用产出导向法、任务牵引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挖掘、感受学科知识中的思政元素[5]
  (三)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实施者
  课程思政是需要落实在每个高校的每一节课堂上的课程观念,它不只是存在于顶层设计的教育理论,而是现阶段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措施与途径。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教师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学科特点和学情特点,制订每门课的课程思政设计方案,并完成实施。且只有教师才有条件、有机会在课堂中实施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能集思广益、团队协作、学习示范,但是真正将课程思政实施在课堂教学中,则是教师自身教学能力、思政水平的综合展现,是能否发挥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关键。   由教学管理部门制定建设课程思政指导意见,并组织交流研讨,建立示范项目和指导团队,目的是指导广大一线教师从思想和行动上重视课程思政,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融合实施。在课程思政实施阶段,即如何进课堂、在课堂上如何实施,是落实《纲要》的最后一段路,也是最重要的环节。教师肩负着打通最后一段路,发挥出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的艰巨任务[6]
  (四)教师是课程思政的评价者
  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者、实施者,可以通过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积极性、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对思政元素的认知情况进行判断评价,学生是否接受、认同该门课程的思政融合,是否达到预期教学内容的教学效果等。教师需要根据课堂上实施课程思政的评价,调整、改进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进行高质量课程思政建设。但是现阶段,如何评价课程思政对学生在价值观塑造方面的教育效果,还没有可量化、可测试的标准。部分高校尝试着采用追踪搜集毕业学员的信用度、就业趋向、德行表现等数据,来综合考核学生的价值观表现。但教师目前只能对课堂上课程思政设计的教学实施效果进行评价,还无法对学生所受到的思政教育进行科学评价,这也是接下来后课程思政时代面临的一个难题。
  三、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提升途径
  为了高质量建设课程思政,履行好教师课程思政展现者、设计者、实施者、评价者的角色职能,教师要从思想上、行动上重视这一新挑战,从扩展学习、集中培训、交流研讨等各个方面,有效提升自身建设实施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
  (一)以学科知识为中心,扩展自身知识领域
  高校教师一般具有高学历,对于本学科的专业知识,特别是前沿知识有深入了解,其知识更新快,但是易忽略基础性、通识类学科知识。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尤其是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包含基础的科学文化课程以及通识类课程、专业类课程。这就要求教授基础科学文化课程以及通识类课程的教师在关注本专业、本学科前沿知识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科基础知识的理解,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通识类内容有所了解。专业类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教师也需要触类旁通,挖掘其与相关学科的知识关联,归纳其哲学层面的方法论,引导学生关注其实践应用。
  思想政治理论是教师需要不断学习的知识范畴。高校教师面对着刚刚成年的广大青年学生,在传递知识的同时,也展示着个人的价值观与世界观,会在学生中产生广泛的影响,因此教师要不断提升个人的思想修养和政治理论修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学生树立学习、追随的榜样。在当下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提升自身的思政修养才能正确、恰当地将思政元素融入学科知识中,增强育人效果。
  哲学、历史等文史类学科知识,极易被教授理工类学科的高校教师忽视,但是哲学是学习所有学科的基础,具有广泛的方法论指导意义。每个学科的沿革、每个做出划时代贡献的伟人、每项科技发展、应用的历史都应该成为教师需要了解的背景知识。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该学科的通史知识,扩展科学史、教育学、心理学、政治理论等。教师通过学习哲学、历史等文史类知识,不仅可提升自身的哲学修养、科学研究水平,还对其构建教学内容体系,提炼知识结构发挥着重要作用[7]
  (二)针对性学习研讨、扩展课程思政建设思路
  2021年6月,教育部公布了课程思政建设示范项目、示范教学团队,这为广大教师集中学习课程思政的成功教学经验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师学习同行专家的精品示范课程,既能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又可拓宽设计课程思政的思路。目前 “学堂在线”“大学慕课网”等网络学习平台以及“学习强国”“军职在线”等职业教育平台,面向所有行业人群免费开放。观看学习示范课程的过程,对教师而言,既是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反思审视自己教学能力的过程。
  在学习间接经验的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参加本学科或者跨学科的教学研讨会,微课、实景、教学设计等各种类型的教学比赛,积极实践,在过程中积极吸收教育、哲学、思政等多领域知识以及其他教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经验,将其内化为自身的教学能力。目前教育部组织的年度教学比赛中有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高校微课比赛;各大出版社、高校也有理论类、实践类等專项比赛,赛事众多,教师可以通过参赛或观摩的方式,扩展多学科的知识结构[8]
  四、小结
  自2016年起,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系列讲话精神指导下,各大高校普遍开展了课程思政理论研究及建设实践,经过了理论研究、实践探索、总结示范等建设阶段,归纳了规律性的理论方法及实践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2]在高质量建设课程思政的阶段,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展现者、设计者、实施者、评价者,承担着重要的使命责任。广大教师要通过自身不断地学习,扩展自身知识结构、课程思政设计思路,积极参加研讨、比赛交流,提升自身实践能力与经验,真正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作者简介:于蓉(1985—),女,硕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日本语言与文化、外语教学法。
  参考文献:
  [1] 教育管理——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2014-2020)[J]. 上海文化年鉴,2015.
  [2] 习近平.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12-09(01).
  [3] 何玲玲,梁影. 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究[J]. 高教论坛,2021(02):7-10.
  [4] 韩宪洲. 深化“课程思政”建设需要着力把握的几个关键问题[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7(02):1-6. [5] 陈淑丽. 协同育人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应对机制[J]. 教学与研究,2021(03).
  [6] 周兴志,张兴,马卓. “课程思政”背景下应用型高校教师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22):263-264.
  [7] 冯惠芳. 课程思政建设的时代价值、内在要求及具体路径——基于高校教师的视角[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5(02):139-143+156.
  [8] 张子荣. 从大学生社会责任状况探析高校思政课教师能力提升路径——以河北工程大学为例[J].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02):58-61.
  (荐稿人:姜辉,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陈华康)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国际化的发展,我国涉外网络舆情热度越来越强烈。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内大学生思想活跃且敏感,容易发表比较极端的言论,加之高职院校管理体制不完善、应对人员能力不足、应对方法不佳等多方面原因,极易发生涉外网络舆情,因而各高职院校涉外网络舆情管理的难度和压力日益增长。文章旨在通过分析高职院校涉外网络舆情的内涵、特征和问题,初步探讨适合高职院校改善涉外网络舆情
期刊
摘 要:大学是党员培养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党员培养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党组织的整体发展状况。因此,在高校中如何确保高质量的管理党组织,培养出具备优秀品质的大学生党员,一直以来备受关注。近年来,部分高校在培养党员过程中发生了类似过于看重学生学习成绩、党员数量等问题,导致高校学生党员的质量严重下降。特别是对于民办高校来说,更要注重党员工作的管理,及时解决目前出现的问题,将党员培养工作与新形势下的新任务相适应
期刊
摘 要:新时代高校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对于大学生全面素养的养成有重要意义。文章探析了高校学生党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指出高校学生党建和思想教育课程的结构特点,详细阐述了高校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的方法,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党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有机融合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0-00
期刊
摘 要:高校学生党员是大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是接受高等教育的优秀学生代表。思想建设是党组织建设的基础性建设,高校学生党员的思想建设关系到党的未来与民族的希望。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用集体主义精神推进高校学生党员的思想建设意义重大。文章立足了广西高校在此方面的现状和经验,提出从用集体主义的优秀文化、时代精神及实践活动等方面推进学生思想建设的路径,从而坚定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  关键词:集
期刊
摘 要:市场营销学课程要实现课程思政,不是简单地在市场营销学专业课程中增加几节思政课程。高校学生毕业后要成为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可靠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的教育要成为人民满意的教育。市场营销学课程思政回归教育本源可以從树立正确的市场营销观念,充分发挥课程思政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思政教育贯穿于市场营销课程的全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主动融入市场营销课程思政中去等路径来探究和
期刊
摘 要:课程思政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理念,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文章以商贸类核心专业课报关实务课程为例,首先阐述在“立德树人”理念下报关实务课程的教学目标,特别是课程思政目标。随后依据报关人员岗位标准,重新整合课程教学内容,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并列举思政教学的方法。最后以课程具体的某一知识点“进
期刊
摘 要:新时期,课程思政建设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表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针对不同的课程体系融入课程思政理念,实现思政课的精细化、创新化发展,有助于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文章以高校音乐教学活动为论述对象,在分析课程思政重要价值的同时,思考高校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如何完成课程思政建设任务。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学;课程思政;
期刊
摘 要:当前高校各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改革正如火如荼进行,作为法律文秘(法官助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法官助理工作实务”也不能例外。文章主要探索了如何在“法官助理工作实务”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政教育,首先深入分析了当前法律专业课程融入“课程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课程思政融入“法官助理工作实务”的育人优势和前置要求,最后提出了课程思政融入“法官助理工作实务”的途径。  关键词:课程思政;融入;专业
期刊
摘 要:应用型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旨,新时代背景下要结合办学定位,以“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理论知识,以其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大学生科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劳动观、群众观和国家观念等理论对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而应用型高校应当完善师资建设,挖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元素,以形成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大思
期刊
摘 要:高校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机构,为积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断提高学生的素质修养,积极贯彻课程思政理念成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教育学作为高校师范生的必修课程,是提高学生基本教育教学理论素养的核心课程,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教师职业理念的基本保证,是实施德育提升学生个人道德水平的重要支撑,因此积极探索课程思政理念下教育学课程教学改革方法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