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认为人生要义是“立功、立德、立言”,“言”是“功、德”的表述,更是一种精神的延续。所以有“文章乃经国之大业”的认同。同时,古人亦对经由这些凝聚功德的所立之言的阅读所产生的教化功能寄予厚望,认为阅读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进而成为文质彬彬的君子。及至个人的阅读体验则以于谦说得更为生动,他在《观书》一诗中写道“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因此,阅读的意义就不仅仅限定在阅读本身了。就个人而言,阅读提高语文水平,更能促进个体对各门学科的学习;阅读有助于智力的开发,奠定人终身发展的基础;阅读促进个性发展和人格发育,提升思想道德水准。就其社会意义而言,古人提倡的“诗教”谓之“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是也。
而在当下泛娱乐化,亦即全民娱乐,全面娱乐,在以“搏出位”为最高目的的庸俗文化充斥社会各个阶层的社会背景下,以快餐文化为对象的浅阅读成为阅读的主要方式。而浅阅读的表征为快速、追求新奇和功利,这种浅尝辄止丢弃的是阅读过程中情感的沉浸,思想的交会,是在语言文字的涵泳中对人生意义的追索,失却的更是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关照自我生活的艰难经历之后的深层精神愉悦。究其原因既有经济快速发展之下造成的人心浮躁,科技发展带来的多维和便捷的阅读方式的变革等原因,更有深受社会发展影响的教育本身的原因。教育日趋功利化,各类学校几成各种形式的考试培训机构的现实,压缩了学生的阅读时空,各类书店充斥的是教辅、漫画或者类似“鸳鸯蝴蝶派”之属的书籍,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人日益减少,整个社会的读书氛围日益淡薄。
小学语文承载着文化传承和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具备时代精神的未来建设者的重任。文化的传承依靠人,人的培养必得一定量和质的阅读作保证,通过对经典作品的阅读和领悟,掌握语言工具,受到文化熏陶,在积淀的基础上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我们的文化方能充满生机和活力。小学阶段是人学习,特别是记忆的黄金时期,立足于课堂,着力于课外,既重视阅读氛围的营造,更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和运用,引领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热爱阅读,学会阅读,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
一、共识共鸣,形成阅读气场
清代李渔有言“一切景语皆情语”,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是巨大的。对于正处于成长期的小学生来说,他们更容易受到外界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学校的环境就是一种教育,这种环境包括读书的硬件条件、环境布置和师生行为的相互引领等。
首先是师生、家长对课外阅读重要性的整体认同。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的“少慢差费”现象产生的根源在于教师大量的讲授和无益的机械练习挤占了学生阅读实践的时空。作为负有课程领导责任的学校层面来说,须要为语文教学松绑,使教师和学生从繁琐的语文应试教学中解脱出来,回归语文教学“多读多写”的本源上来。学校成立“学生课外阅读推进领导小组”,制定计划和相关制度,全面负责课外阅读实施工作。广泛开展宣传,使教师和家长普遍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从而积极参与到推进学生课外阅读的工作中。建立由师生、家长、社会人士共同组成的课外阅读共同体,保障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并给予即时指导。
其次是氛围的创设和读书时空的保障。
朱永新教授多次建议把孔子诞辰作为我国的读书节,国外也有很多利用读书日成功开展全民读书活动取得良好成效的例证,所以,通过读书主题活动来创造浓郁的阅读氛围就显得十分必要。读书节、校园书市、书签设计比赛、主题单元交流会等活动,涵括教师、学生、家庭等层面,这样的主题活动既能吸引学生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在阅读实践中经历过程,磨练意志,品尝成功的喜悦,又是更深层次的读书宣传与动员。同时,注重安静、舒心、便捷的读书环境的创设。在教室、楼道转角等处设立书架、书桌,摆放学生喜闻乐见的书籍;阅览室、电子图书室等做到窗明几净外,布置富有童趣。
二、精讲精读,掌握读书方法
孔子的得意门生颜渊曾感叹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学生对阅读的“欲罢不能”来自于教师的“循循然善诱人”。这种“善诱”,既是对学生阅读兴趣等阅读品质的培养,更是在阅读实践中对方法的传授和运用。
首先是培养对书的热爱和阅读的兴趣。古人读书前要净手焚香,其敬惜字纸的态度更是对知识和文化的礼敬,这种发自内心的敬畏有利于读书态度的端正。都说阅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所以,教师在课内通过自己的言行来给学生做示范,使其感受到老师对读书的热爱,对书的爱惜是真诚而可敬的;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对学生在阅读中的积极表现不断加以鼓励和强化,使其在不断的肯定中学会爱书,爱读书。
其次是探索和运用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读书的方法是可以讲授的,但更是在实践中依靠阅读者自己探索出来的。因为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方法,所以我们在纠正学生不良的阅读习惯的同时,更要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学以致用。比如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熟练运用速读法、精读法;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了解内容的同时,也要揣摩其修辞的妙用,语言的韵味;军事、历史等经典作品的阅读更要注重其思想内容的领会。在实践中让学生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也非常重要,使其摒弃那些格调低下、粗制滥造的庸俗读物,在对经典著作的阅读中获得精神的愉悦和心灵的成长。
三、善读善思,养成良好习惯
洛克在《教育漫话》中说“应该利用一切机会,甚至在可能的时候创造机会,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这就可以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培养成功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地很自然地就能发生作用了”。阅读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因为阅读是伴随人的终生,关乎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大事。
新的《课程标准》亦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首先是养成静心读书,凝神思考的习惯。读书贵在“会心”,阅读者与作者会心,与所读之文中的情、景、物会心。要有此“会心”的境界,读书时必得静心,静心则能入心,入心方能有所感有所思。所以,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静气”是关乎阅读成效的大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其从容地读;给学生安静的环境让其静静地读;让学生自己确定阅读任务让其自由思考,充分发挥。
其次是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阅读中的写写画画既是阅读过程的中思考,也是思考过程中的表达。在这写写画画中信息的输入和输出循环往复,实现了完美的结合。先是勾画词句和自己认可的段落,再是做批注和摘抄,接下来是尽可能真实、详尽地写出心得。学生在这渐进的“动笔墨”过程中,书读得更专注,对文本领会得更深,同时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课外阅读的教学实践与探索任重而道远。朱永新教授为了大力推动阅读工程写了一本书,名为《改变,从阅读开始——重塑心的文化》。人的改变,语文教学的改变,也许真的就会从阅读开始,因为只要我们选对了书,那一本本散逸书香的经典著作中的人、事、景、物,包括那有温度的情感,有厚度的思想,总是在不经意中打动了阅读者,改变了人,人的改变也会改变我们这个世界。阅读是心的事业,也是心的文化,须要我们用心实践与探索。
(作者单位:安徽省马鞍山市西湖花园小学)
而在当下泛娱乐化,亦即全民娱乐,全面娱乐,在以“搏出位”为最高目的的庸俗文化充斥社会各个阶层的社会背景下,以快餐文化为对象的浅阅读成为阅读的主要方式。而浅阅读的表征为快速、追求新奇和功利,这种浅尝辄止丢弃的是阅读过程中情感的沉浸,思想的交会,是在语言文字的涵泳中对人生意义的追索,失却的更是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关照自我生活的艰难经历之后的深层精神愉悦。究其原因既有经济快速发展之下造成的人心浮躁,科技发展带来的多维和便捷的阅读方式的变革等原因,更有深受社会发展影响的教育本身的原因。教育日趋功利化,各类学校几成各种形式的考试培训机构的现实,压缩了学生的阅读时空,各类书店充斥的是教辅、漫画或者类似“鸳鸯蝴蝶派”之属的书籍,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人日益减少,整个社会的读书氛围日益淡薄。
小学语文承载着文化传承和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具备时代精神的未来建设者的重任。文化的传承依靠人,人的培养必得一定量和质的阅读作保证,通过对经典作品的阅读和领悟,掌握语言工具,受到文化熏陶,在积淀的基础上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我们的文化方能充满生机和活力。小学阶段是人学习,特别是记忆的黄金时期,立足于课堂,着力于课外,既重视阅读氛围的营造,更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和运用,引领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热爱阅读,学会阅读,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
一、共识共鸣,形成阅读气场
清代李渔有言“一切景语皆情语”,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是巨大的。对于正处于成长期的小学生来说,他们更容易受到外界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学校的环境就是一种教育,这种环境包括读书的硬件条件、环境布置和师生行为的相互引领等。
首先是师生、家长对课外阅读重要性的整体认同。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的“少慢差费”现象产生的根源在于教师大量的讲授和无益的机械练习挤占了学生阅读实践的时空。作为负有课程领导责任的学校层面来说,须要为语文教学松绑,使教师和学生从繁琐的语文应试教学中解脱出来,回归语文教学“多读多写”的本源上来。学校成立“学生课外阅读推进领导小组”,制定计划和相关制度,全面负责课外阅读实施工作。广泛开展宣传,使教师和家长普遍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从而积极参与到推进学生课外阅读的工作中。建立由师生、家长、社会人士共同组成的课外阅读共同体,保障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并给予即时指导。
其次是氛围的创设和读书时空的保障。
朱永新教授多次建议把孔子诞辰作为我国的读书节,国外也有很多利用读书日成功开展全民读书活动取得良好成效的例证,所以,通过读书主题活动来创造浓郁的阅读氛围就显得十分必要。读书节、校园书市、书签设计比赛、主题单元交流会等活动,涵括教师、学生、家庭等层面,这样的主题活动既能吸引学生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在阅读实践中经历过程,磨练意志,品尝成功的喜悦,又是更深层次的读书宣传与动员。同时,注重安静、舒心、便捷的读书环境的创设。在教室、楼道转角等处设立书架、书桌,摆放学生喜闻乐见的书籍;阅览室、电子图书室等做到窗明几净外,布置富有童趣。
二、精讲精读,掌握读书方法
孔子的得意门生颜渊曾感叹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学生对阅读的“欲罢不能”来自于教师的“循循然善诱人”。这种“善诱”,既是对学生阅读兴趣等阅读品质的培养,更是在阅读实践中对方法的传授和运用。
首先是培养对书的热爱和阅读的兴趣。古人读书前要净手焚香,其敬惜字纸的态度更是对知识和文化的礼敬,这种发自内心的敬畏有利于读书态度的端正。都说阅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所以,教师在课内通过自己的言行来给学生做示范,使其感受到老师对读书的热爱,对书的爱惜是真诚而可敬的;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对学生在阅读中的积极表现不断加以鼓励和强化,使其在不断的肯定中学会爱书,爱读书。
其次是探索和运用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读书的方法是可以讲授的,但更是在实践中依靠阅读者自己探索出来的。因为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方法,所以我们在纠正学生不良的阅读习惯的同时,更要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学以致用。比如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熟练运用速读法、精读法;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了解内容的同时,也要揣摩其修辞的妙用,语言的韵味;军事、历史等经典作品的阅读更要注重其思想内容的领会。在实践中让学生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也非常重要,使其摒弃那些格调低下、粗制滥造的庸俗读物,在对经典著作的阅读中获得精神的愉悦和心灵的成长。
三、善读善思,养成良好习惯
洛克在《教育漫话》中说“应该利用一切机会,甚至在可能的时候创造机会,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这就可以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培养成功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地很自然地就能发生作用了”。阅读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因为阅读是伴随人的终生,关乎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大事。
新的《课程标准》亦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首先是养成静心读书,凝神思考的习惯。读书贵在“会心”,阅读者与作者会心,与所读之文中的情、景、物会心。要有此“会心”的境界,读书时必得静心,静心则能入心,入心方能有所感有所思。所以,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静气”是关乎阅读成效的大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其从容地读;给学生安静的环境让其静静地读;让学生自己确定阅读任务让其自由思考,充分发挥。
其次是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阅读中的写写画画既是阅读过程的中思考,也是思考过程中的表达。在这写写画画中信息的输入和输出循环往复,实现了完美的结合。先是勾画词句和自己认可的段落,再是做批注和摘抄,接下来是尽可能真实、详尽地写出心得。学生在这渐进的“动笔墨”过程中,书读得更专注,对文本领会得更深,同时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课外阅读的教学实践与探索任重而道远。朱永新教授为了大力推动阅读工程写了一本书,名为《改变,从阅读开始——重塑心的文化》。人的改变,语文教学的改变,也许真的就会从阅读开始,因为只要我们选对了书,那一本本散逸书香的经典著作中的人、事、景、物,包括那有温度的情感,有厚度的思想,总是在不经意中打动了阅读者,改变了人,人的改变也会改变我们这个世界。阅读是心的事业,也是心的文化,须要我们用心实践与探索。
(作者单位:安徽省马鞍山市西湖花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