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后该如何补

来源 :现代养生·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kaoyouyaozhu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病后进补注意什么
  人生病后正气多少会有损伤,特别是大病久病之后。正确的调养有利于恢复人体正气,防止疾病复发。
  至于病后进补的问题,如果正气损伤不明显,是不需要补的。与其说补,还不如说是调养,调养有攻有守、有泻有补。病后调养要根据疾病的性质、用药情况及病人的体质情况而定,不能一味乱补。
  1.病后补,健脾胃
  人生病后,胃口或多或少都会变差,这是很正常的,中医强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也就是说,脾胃是人生长过程中营养的根据地。所以在生病后的调养要多以健运脾胃为主,再兼顾五脏,等到脾胃功能恢复再进清补的东西,一般调养以粥、汤、蒸品为宜。
  2.病后补,“药”清楚
  服用某些药物会产生不适。最常见的是抗生素引起的胃肠功能紊乱,常见腹泻、苔腻等中医的湿重表现,要着重调理脾胃。激素容易产生阴虚火旺的表现,要滋阴清热。长期服用滋阴药容易碍脾,注意服用健运脾胃的药物及食物。服用温阳补气药容易化火伤阴,注意适当加用清润之品,解表药发散耗气,服多者汗多气弱,宜用益气健脾之品收尾。
  3.病后补,看“气质”
  人的体质有很大差别,有气虚而容易气短乏力的人煲点黄芪瘦肉汤就会慢慢恢复活力一样;而有些气短乏力则是因为血虚,吃黄芪瘦肉汤的效果就不是那么明显了。所以,在病后调补主要还是看个人的“气质”,以下为常见的四种气血阴阳虚者常用的进补药食。
  气虚者宜进补:党参、北芪、人参、五爪龙等。
  阳虚者宜进补:鹿茸、紫河车、枸杞、巴戟天、杜仲、肉苁蓉等。
  阴虚者宜进补:银耳、燕窝、百合、玉竹、石斛、黑芝麻、北沙参等。
  血虚者宜进补:当归、元肉、熟地黄、制何首乌、大枣等。
  病不同,对号入座找药食
  1.感冒发烧,清补
  平时感冒发烧,病后总是会感觉特别虚弱。其实一些急性感染性、传染性疾病大多起病急、变化快、病情多重,其病程中多伴高热,会生风动血、耗气伤阴。
  应对方法:在这些疾病的后期应该以清余热、调理脾胃、益气养阴为主,平时适合进食如芦根、白茅根、百合、麦冬、石斛、太子参、五爪龙、鱼腥草、马齿苋、马蹄、藕、梨、丝瓜、黄瓜等食材。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这些外感发热性的疾病,如果是身体强壮的人,一般多见于正气充足的病人,病情短,愈后好,对正气影响不大,适当注意饮食清淡即可,无需特别调补。
  2.呼吸病有痰,进补勿太早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所以,慢性咳喘类疾病切记太早进行滋补,滋补久过容易妨碍脾胃运化,滋生痰湿从而加重病情,适得其反。
  应对方法:一般慢性咽炎、支气管炎、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急性发作后期或缓解期,可以多食用茯苓、陈皮、南北杏、太子参、沙参、百合、莲子、芡实等食材来健运脾胃、化痰益气为主。此外,如果有肾虚的表现,还要注意补肾纳气,使用诸如虫草、核桃、蛤蚧等食材。
  3.肠胃病,祛湿健脾为重
  慢性胃炎、功能性胃肠病、肝病、胆囊炎等消化系统疾病,一定要注意饮食清淡、适量,不可温补、辛燥。因为消化系统功能失常最易形成湿热和气滞状态。
  应对方法:健脾祛湿、疏肝理气是调理慢性肠胃病的关键,平时生活中可以常用陈皮、茯苓、薏苡仁、白术、扁豆、莲子、芡实、苦瓜、冬瓜、鸡骨草、谷芽、麦芽等做成粥品食用,也可做成相应汤品。
  4.关节病,活血补肝肾
  关节退行性变、颈椎、腰椎、类风湿等关节病,要注意祛风除湿、活血通络、补益肝肾。
  应对方法:可以煲宣木瓜、葛根、牛膝、薏苡仁、乌蛇、杜仲、桑寄生、巴戟天等,多用于日常煲汤食用。
  5.心脑血管要化“痰”
  高血压、高脂血症、脑梗塞、脑出血等心脑血管类疾病,同痰瘀有关。
  应对方法:调理可以多用田七、丹参、绞股蓝、银杏叶、山楂、洋葱、黑木耳、芹菜等化痰通络之品,多作为家常菜品食用,也可以入茶品。
  专家建议:对于肿瘤,调理要结合邪正盛衰在攻补间权衡。肿瘤放疗后耗伤气阴者可参考上述调养法。切不可温燥太过或滋腻太过。
  此外,所有疾病的病后调养不单是饮食、药膳,正常的起居作息、心态、情绪也很重要。如果能配合锻炼、穴位按摩等方式,更有助于身体恢复健康。
其他文献
巨大心包内疝是一罕见发育畸形,并且合并先天性脐膨出,更加少有,我院收治1例,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患儿,男,3个月,因反复呕吐1个月入院.患儿生后家属发现脐部突出肿物就诊我院,诊断为先天性脐膨出,行"脐膨出修补术",术后顺利出院,1个月前,患儿出现反复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量少,无胆汁及咖啡样物,未予重视,平时食欲差,无腹胀,大小便正常,近来出现气喘,咳嗽,无发绀,就诊我院,胸片示胸腔肠
长夏的划分是7月23日—9月22日,包括大暑、立秋、处暑、白露四个节气。中医认为,长夏养生,重在于脾。脾脏的特点是“喜燥而恶湿”。长夏是湿热多雨季节。从中医学角度来讲,湿和热都是导致人体发病的六邪之一,“湿气通于脾”。所以,长夏是脾脏保健和养治的重要时期。  长夏健脾 “脾病起于长夏”,夏季末期湿邪最盛。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尤其是脾阳。脾脏喜燥而恶湿,一旦受湿气伤扰,则会导致脾气不畅。表现为消化吸
夏至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或22日。《恪遵宪度抄》上说:“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角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夏至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仍继续升高,大约再过二三十天,就是最热的天气。  《礼记》中记载:“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说明这一时节可以开始割鹿角,蝉儿开始鸣叫,半夏、木槿两种植物逐渐繁盛开花。从中医理论讲,夏至是阳
期刊
足三里穴,是中医经脉“足阳明胃经”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穴位,针灸或按摩此穴位具有调理脾胃、通经活络、祛风化湿、扶正祛邪之效。  现代医学对足三里穴进行了全面的研究。针灸或按摩足三里穴,能提高多种消化酶的活力,并可调节胃肠蠕动,增进食欲,帮助消化;提高T淋巴细胞转化率,调节铜锌失调等。  足三里穴位于髌骨下缘3寸(可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四指宽度即为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
随着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医疗技术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人类的健康保障措施不断完善,人的寿命和生存质量也随之增长,因此,加快了老龄化社会的提前到来。目前,健康养生的科学理念正在全人类广泛传播,健康养生的实践探索已蔚然成风,养生的方法和理论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养生因人而异,养生的方法有千万之别,那么,在养生的诸多方法之中,怎样选取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尤为重要,本人认为守阴阳是养生的最佳方法,下面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