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师范生的教学设计能力的培训中,多年来我们一直采用PBL学习模式进行研究性学习,探讨新课程的教学活动设计问题。经过PBL学习,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从教案的设计到课堂活动的具体操作能力,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对教学实践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在运用PBL进行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问题。
一、PBL教学简介
PBL(Problem-Based Leaming)最早由美国教授Barrows于20世纪60年代在McMaster大学首创,后来经过不断修正,PBL逐渐推广到全世界。PBL(基于问题的学习)理论强调把学习设置到真实的、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学习者围绕着问题结合成小组,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问题、获得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知识,从而形成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PBL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讨论式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提供获取学习资源的途径和学习方法的适当指导,让学生解决真实情境问题。PBL教学是一种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原则相吻合的教学模式,我国近几年来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十分提倡“PBL”这一教学理念。
二、PBL教学中的一些误区
1、问题设置的误区
在PBL教学中,问题的设置是教学过程的起点,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但是在当前的PBL教学实际操作中,问题设置过程出现了一些误区: (1)问题设计过于简单。问题设计过于简单不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思考碰撞”,例如高二生物第三单元“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一节的内容,若设置“癌变的细胞有什么特征”、“衰老的细胞有什么特征”的问题,学生可以很容易依靠书本的知识点列出答案。这种没有思考和探究价值的问题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也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2)问题设计得太难。问题设计过于深奥却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思考之后仍然不知如何进行探究,例如初中化学第八章溶液的导电性一节的内容。如果设置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连接氯化钠水溶液中的灯泡比连接澄清石灰水的灯泡亮?”学生依靠现有知识显然是无法进行探究的,这种问题同样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不到PBL教学的效果。
(3)教师一手包办了问题的提出与设计,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常常是首先由教师直接提出几个问题。然
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这样课堂看起来是以“问题”为中心,是学生在自主地解决问题,但实际上这些问题是教师课前设计好的,往往也脱离了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不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4)对策:要克服PBL教学中问题设置的误区,首先要求教师要理解新课程改革理念和PBL教学的内涵,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必须认真研究教材,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结构等因素,使问题设计难易适当,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其次是将教学内容转化成学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时。应符合学生生活中的真实情境,才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引发参与的积极性。第三,设计的问题应该是结构不良的、开放的、真实的,将学生置于复杂的、真实的问题情境中,激发学习热情,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总之,引导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进行“发现”,探询深层次的观念,有赖于教师的设计来实现的。
2、小组讨论学习的误区
(1)PBL教学一定要用到小组讨论。很多教师在一实行PBL教学时,就一定用到小组讨论,似乎PBL教学就是小组讨论,因此不管上什么内容的课,也不考虑学生的认知背景。牵强地找出一个问题,要求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之后老师归纳总结(实际上还是按照书本灌输既有的知识)。这样的小组讨论学习几乎流于形式,学生也被讨论弄得疲于奔命,效果适得其反。
(2)片面追求小组讨论的形式而忽视其实质。一些教师片面追求课堂上小组讨论学习这一形式,而对讨论的内容、目的及过程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把学生往设计好的小组讨论框架里赶,这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讨论,表面很热闹而实际上却没有深度,学生没有获得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缺乏正确引导,小组讨论学习自由化。许多教师认为学生只要分成了小组,就可以进行讨论式学习;只要学生在讨论,他们就是在探究。常常是教师宣布问题之后,学生组成小组就问题展开讨论。而在学生讨论的时候,教师却在小组外面旁观,不参与,不引导,任由学生讨论的自由发展,只等着评判学生的讨论结果。这样的小组讨论就变成了学生自由讨论、自愿讨论。
(4)对策。PBL教学是以问题解决的形式出现的。问题确定之后,课堂教学的重心便是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小组讨论,寻求多种渠道解决问题,因此在实施小组讨论学习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①正确把握小组讨论法的适用条件。一般对诸如概念、定理知识的学习、比较简单的问题等不用小组讨论法,当学生具有良好的探究基础后再使用讨论法比较好。
②注意小组的分组方法。讨论学习的小组的每组人数应控制在4-6人。同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个性特长等方面,形成组内互补、组外竞争的合作小组模式。为了顺利地促进小组讨论,组内一般可设置记录员、组长(主持人)等角色并定期轮换。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讨论学习的机会。
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担负起更大的管理和引导职责。教师应该是学生讨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小组讨论学习中,教师要深入各小组参与讨论,要指导学生逐步掌握一些合作学习的技能,如认真倾听其他组员意见,大胆阐述自己的看法,独立思考。与他人沟通等。
3、自主学习的误区
(1)自主学习就是“自己学习”、“自由学习”。PBL教学倡导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但有的教师在操作中往往认为体现学生主体性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自主学习变成了让学生的自由学习、自愿学习。表现为当学生在讨论和交流时,教师始终不加以引导,造成课堂教学缺乏目标性,学生无从着手,学生的学习和认识活动过于肤浅。“自主学习”变成了“谁愿说谁就说、谁能说谁就说”。
(2)自主学习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表现为在课堂上着起来气氛很热闹,表面上学生在讨论,在探究,但实际的讨论偏离了问题中心,形式与内容分离。而教师对学生的自学只有任务布置,没有具体的要求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无法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知识。
(3)对策。PBL教学的自主性学习存在这种误区的原因主要是教师对“以学生为主体”的观点理解不准确,忽略了自己应该发挥的组织、引导和调控作用。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自身教育观念。注意自己在自主学习里面所扮演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和谐、民主、自由、平等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的学习设计有利的情境和过程,同时积极地把探究活动引向一个明确的方向。使学生投入到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去,发展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PBL教学简介
PBL(Problem-Based Leaming)最早由美国教授Barrows于20世纪60年代在McMaster大学首创,后来经过不断修正,PBL逐渐推广到全世界。PBL(基于问题的学习)理论强调把学习设置到真实的、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学习者围绕着问题结合成小组,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问题、获得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知识,从而形成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PBL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讨论式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提供获取学习资源的途径和学习方法的适当指导,让学生解决真实情境问题。PBL教学是一种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原则相吻合的教学模式,我国近几年来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十分提倡“PBL”这一教学理念。
二、PBL教学中的一些误区
1、问题设置的误区
在PBL教学中,问题的设置是教学过程的起点,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但是在当前的PBL教学实际操作中,问题设置过程出现了一些误区: (1)问题设计过于简单。问题设计过于简单不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思考碰撞”,例如高二生物第三单元“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一节的内容,若设置“癌变的细胞有什么特征”、“衰老的细胞有什么特征”的问题,学生可以很容易依靠书本的知识点列出答案。这种没有思考和探究价值的问题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也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2)问题设计得太难。问题设计过于深奥却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思考之后仍然不知如何进行探究,例如初中化学第八章溶液的导电性一节的内容。如果设置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连接氯化钠水溶液中的灯泡比连接澄清石灰水的灯泡亮?”学生依靠现有知识显然是无法进行探究的,这种问题同样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不到PBL教学的效果。
(3)教师一手包办了问题的提出与设计,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常常是首先由教师直接提出几个问题。然
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这样课堂看起来是以“问题”为中心,是学生在自主地解决问题,但实际上这些问题是教师课前设计好的,往往也脱离了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不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4)对策:要克服PBL教学中问题设置的误区,首先要求教师要理解新课程改革理念和PBL教学的内涵,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必须认真研究教材,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结构等因素,使问题设计难易适当,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其次是将教学内容转化成学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时。应符合学生生活中的真实情境,才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引发参与的积极性。第三,设计的问题应该是结构不良的、开放的、真实的,将学生置于复杂的、真实的问题情境中,激发学习热情,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总之,引导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进行“发现”,探询深层次的观念,有赖于教师的设计来实现的。
2、小组讨论学习的误区
(1)PBL教学一定要用到小组讨论。很多教师在一实行PBL教学时,就一定用到小组讨论,似乎PBL教学就是小组讨论,因此不管上什么内容的课,也不考虑学生的认知背景。牵强地找出一个问题,要求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之后老师归纳总结(实际上还是按照书本灌输既有的知识)。这样的小组讨论学习几乎流于形式,学生也被讨论弄得疲于奔命,效果适得其反。
(2)片面追求小组讨论的形式而忽视其实质。一些教师片面追求课堂上小组讨论学习这一形式,而对讨论的内容、目的及过程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把学生往设计好的小组讨论框架里赶,这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讨论,表面很热闹而实际上却没有深度,学生没有获得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缺乏正确引导,小组讨论学习自由化。许多教师认为学生只要分成了小组,就可以进行讨论式学习;只要学生在讨论,他们就是在探究。常常是教师宣布问题之后,学生组成小组就问题展开讨论。而在学生讨论的时候,教师却在小组外面旁观,不参与,不引导,任由学生讨论的自由发展,只等着评判学生的讨论结果。这样的小组讨论就变成了学生自由讨论、自愿讨论。
(4)对策。PBL教学是以问题解决的形式出现的。问题确定之后,课堂教学的重心便是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小组讨论,寻求多种渠道解决问题,因此在实施小组讨论学习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①正确把握小组讨论法的适用条件。一般对诸如概念、定理知识的学习、比较简单的问题等不用小组讨论法,当学生具有良好的探究基础后再使用讨论法比较好。
②注意小组的分组方法。讨论学习的小组的每组人数应控制在4-6人。同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个性特长等方面,形成组内互补、组外竞争的合作小组模式。为了顺利地促进小组讨论,组内一般可设置记录员、组长(主持人)等角色并定期轮换。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讨论学习的机会。
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担负起更大的管理和引导职责。教师应该是学生讨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小组讨论学习中,教师要深入各小组参与讨论,要指导学生逐步掌握一些合作学习的技能,如认真倾听其他组员意见,大胆阐述自己的看法,独立思考。与他人沟通等。
3、自主学习的误区
(1)自主学习就是“自己学习”、“自由学习”。PBL教学倡导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但有的教师在操作中往往认为体现学生主体性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自主学习变成了让学生的自由学习、自愿学习。表现为当学生在讨论和交流时,教师始终不加以引导,造成课堂教学缺乏目标性,学生无从着手,学生的学习和认识活动过于肤浅。“自主学习”变成了“谁愿说谁就说、谁能说谁就说”。
(2)自主学习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表现为在课堂上着起来气氛很热闹,表面上学生在讨论,在探究,但实际的讨论偏离了问题中心,形式与内容分离。而教师对学生的自学只有任务布置,没有具体的要求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无法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知识。
(3)对策。PBL教学的自主性学习存在这种误区的原因主要是教师对“以学生为主体”的观点理解不准确,忽略了自己应该发挥的组织、引导和调控作用。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自身教育观念。注意自己在自主学习里面所扮演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和谐、民主、自由、平等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的学习设计有利的情境和过程,同时积极地把探究活动引向一个明确的方向。使学生投入到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去,发展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