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巨鹿四股弦是根植于邢台本土的民间戏曲艺术,2007年巨鹿四股弦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主要是从巨鹿四股弦的历史、音乐特征、传承发展对策方面做分析与探索。
关键词:巨鹿四股弦 音乐特征 传承
四股弦又名四根弦、二夹弦、五调弦、五调腔,是河北省汉族地方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河北省邢台地区巨鹿县,故名巨鹿四股弦。巨鹿四股弦几经沧桑,历经坎坷。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受经济大潮的冲击,四股弦逐渐失去了市场,大部分艺人纷纷改行。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老艺人们的相继离世,巨鹿四股弦已面临失传危险,直到2007年巨鹿四股弦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才又一次迎来了巨鹿四股弦的春天。
一、巨鹿四股弦的发展历程
四股弦是在民间俚曲的基础上,不断取长补短,并吸收乱弹、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的营养,逐渐演变而成的。清朝中期道光年间由秧歌艺人王不当和山东琴师齐大牙创立。当时清政府下令禁演秧歌戏,言说秧歌戏有伤风化。为求生计,王不当和齐大牙艺术上互相借鉴、相互切磋,由齐大牙的乐器伴奏和王不当的演唱相结合。它广泛吸收了当地流传的乱弹、秧歌、柳子、梆子、豫剧、丝弦、落子等戏的艺术特点,所唱新曲调结合当时仅有的一件伴唱乐器的名称而命名为四股弦。1870年,王玉堂与罗九在巨鹿县王虎寨村创建了四股弦的第二个科班,随着规模的扩大,兼收并蓄其他剧种的营养,在伴奏乐器、化装、服饰等方面进行了丰富。
1937年“七七”事变后,四股弦剧团自动解散。新中国成立后发展形成于河北省巨鹿县,并流行于冀南周边的县市。他们紧跟时代潮流,还排练了一些推翻旧社会走向新社会的现代戏。“文革”对巨鹿四股弦的影响极大,其发展严重受挫。80年代后,邢台市文化局组织成立了一个专业四股弦剧团——邢台市四股弦剧团。但是90年以后,受影视艺术、流行音乐、经济大潮的冲击,人们对传统民间艺术的兴趣愈来愈淡漠,包括巨鹿在内,一些老艺人因年事已高逐步退出舞台,相继谢世,而年轻艺人虽然在技艺上能独树一帜,但是在剧团中享有威望的很少。种种原因使得大部分艺人纷纷改行。
2000年后,巨鹿县只剩下纪寨村一个小戏班,仅有的几个演出艺人,年龄也多在70岁以上。会唱四股弦的人越来越少,濒临灭绝,再不挽救,这个有着近200年历史的优秀地方剧种很可能就此失传。2005年,四股弦的第六代传承人——解会谦组建起了剧团。剧团成立后,因为设备陈旧、人员老化,其生存也一直处在岌岌可危的状态,但解会谦却始终坚守这个阵地。2007年巨鹿四股弦被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国家出资20万元更新了音响、乐器,添置了服装、道具,改善了演出条件,四股弦才重新赢得了市场和观众,两年时间累计演出近800场。足迹遍布河北、山东、河南、山西等多省市,生存环境有了大的改善。剧团也在弱势中实现了突围,目前剧团演员发展到30多人,去年还从安阳戏校招聘了两名年轻的专业演员,又新编排了《王莽篡朝》、《小红袍》、《天河配》、《追鱼》等剧目。
二、巨鹿四股弦的音乐特征
(一)伴奏乐队的特点
四股弦伴奏是构成四股弦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按其作用和功能可分为文乐伴奏、武乐伴奏两大部分。文乐伴奏以四胡为主奏乐器,板胡、二胡、唢呐、笛子、笙五种为常用乐器,主要用于伴奏唱腔和配合表演动作奏曲牌。武场伴奏以板鼓为领奏乐器,小锣、大锣、堂鼓、铙钹、小镲、梆子为常用乐器。武乐伴奏用于唱腔的各种开头和收头,以及用于配合人物上场、下场、念白、身段和武打等。四股弦是四股弦剧种的主奏乐器,琴杆、琴轴为硬质木料制成,琴筒蒙蟒皮,弓杆为竹制,两端系上两缕马尾,分别夹在第一、二和三、四弦之间,弦为丝弦,从外形上看与二胡相似。
早期的伴奏乐队在舞台上用幕布遮住,观众只能听声,看不到人。现在伴奏乐队直接面对观众,没有幕布,方便乐队与观众的沟通。
(二)唱腔特征
四股弦使用本地语言演唱,以巨鹿方言为代表,以五声调值表示。巨鹿方言阴平为低升调型,而上声为高平调型,其余两声均为降调型。巨鹿四股弦以五声音阶为主,中间包含了四到十二度上行跳进的迂回级进或级进,使巨鹿四股弦在唱腔上即嘹亮高亢,又清新流畅。
巨鹿四股弦唱词节奏比较規整,多为七字句、十字句,其中七字句中多为2+2+3的形式。为了演唱中语意表达明确,甚至口语化,经常在基础句上进行加字或减字,形成了长短不一的变化形式,以便于贴近百姓生活,这样一来,既可以押韵又方便抒发感情、表情达意,但基础语句是不变的。
巨鹿四股弦唱腔的特点主要是真假嗓的运用,各个行当都有真嗓开唱,在乐句结尾时的拖腔处用假声或真假混合声。演唱中以真嗓为主,真假混合为辅助,真嗓在咬字吐字方面较为容易,观众听得清晰。气息以丹田处发,贯穿于上下,高音区强调头腔共鸣,中低音区要求胸腔共鸣。如遇到一些突发情况,小生偶尔会由女性演员扮演,这样的假声用的就少,女生的音色接近于高八度的男生音色。净行常用“炸”音来表现强悍、豪放的英雄特点。
巨鹿四股弦吸收、采纳了其他剧种的音乐特点,在行当划分上与其他大剧种也保持了一致,生、旦、净、丑样样齐全。巨鹿四股弦剧团中的三大行当是黑脸、红脸和青衣,为了展示剧团的实力,演出时第一场往往是三大行当一起出场的剧目。生行代表人物:靳付存、聂孟雄;旦行代表人物:吴素英;丑行代表人物:张桂强、解会苓;净行代表人物:张桂强。
三、巨鹿四股弦的传承发展对策
(一)巨鹿四股弦的现状
巨鹿四股弦在几经风雨后,依然走到了今天,成为了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首先要感谢那些一直坚守的老艺人,没有你们的坚持与努力,四股弦也许早已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但当今巨鹿四股弦的现状也甚是堪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专业的四股弦演出团体较少,且剧团内艺人流失很严重。据我们所知,现在有四股弦的第六代传承人——解会谦组建的剧团,还有以安凤敏为团长的巨鹿县纪家寨四股弦剧团。剧团艺人呈现出老龄化的趋势,年轻的艺人大部分转行。主要原因是演出场次少,而且费用低,无法养家糊口,维持家用。当剧团偶有演出时,约上几个年龄较大的艺人和两三个学徒赴演。 2.巨鹿四股弦观众减少,市场萎缩严重。喜欢巨鹿四股弦的老一辈观众越来越少,中、青年喜欢通俗音乐、网络音乐的居多,而传统音乐很少有人问津。现在农村办红白喜事请的都是现代的歌舞团,几乎没有人请四股弦剧团演出。
3.巨鹿四股弦剧目缺乏活力、难以出新。大部分艺人学历较低,他们当中大部分为小学学历或文盲,个人能力有限。另外,艺人们除商业演出,空闲时间忙于田地农活,没有时间创编新剧目。另外,巨鹿四股弦以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没有曲谱,普及起来有困难,随着老艺人的相继离去,很多古老剧目也随之消失,后继无人。虽然在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境况有所改观,但仍然不能改变巨鹿四股弦整体下滑的大趋势。
(二)巨鹿四股弦的发展对策
巨鹿四股弦在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遇到了难得的机遇。政府在保护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方面加大了力度,体现在:政策支持、确立传承人、财力支持、加大宣传力度等方面。针对巨鹿四股弦的现状,现提出如下发展对策:
首先,政府要继续给予巨鹿四股弦大力支持,建设专业剧团,给予剧团艺人事业编制和固定工资。这样,艺人们才能专心于巨鹿四股弦音乐本身的研究,招纳新人,创编新剧,无后顾之忧。
其次,巨鹿四股弦需与当地学校音乐教育相结合。如:与当地高校相结合,借助高校人才优势,申报各级课题,解决巨鹿四股弦本体研究问题;把巨鹿四股弦请进校园,展示风貌,引进优秀毕业生投身于巨鹿四股弦。与当地的中小学结合,把优秀的巨鹿四股弦剧目片段编入中小学音乐课本,把优秀的民间艺人请进课堂,为其授课。
最后,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巨鹿四股弦要可持续性发展,必须提高自身竞争力,开拓市场。新老艺人,要不断提高自身演唱技能,恢复经典剧目与创编新剧目相结合,新剧目内容要贴近百姓,紧跟时代步伐。剧团演出形式要灵活多变,借鉴业余歌舞团的经验,发挥整体演出与小组分唱相結合的优势。
四、结语
巨鹿四股弦承载着几代老艺人的梦想,作为一名音乐工作者,我们有义务、有责任为其生存发展、传承保护出谋划策,让其适应当今的社会环境,继续发扬光大。我们提供的不是单纯的“博物馆”式的封存,而是为其注入活水,承接发展脉络,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的经济、文化,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使其深入人心,我们相信,巨鹿四股弦定能一代代传承下去,成为民族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3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303273。
参考文献:
[1]刘正平.河北省记录戏曲剧本的工作[J].戏剧报,1956,(10).
[2]李慧莉.四股弦剧种艺术探源[J].戏曲文学,2007,(11).
关键词:巨鹿四股弦 音乐特征 传承
四股弦又名四根弦、二夹弦、五调弦、五调腔,是河北省汉族地方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河北省邢台地区巨鹿县,故名巨鹿四股弦。巨鹿四股弦几经沧桑,历经坎坷。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受经济大潮的冲击,四股弦逐渐失去了市场,大部分艺人纷纷改行。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老艺人们的相继离世,巨鹿四股弦已面临失传危险,直到2007年巨鹿四股弦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才又一次迎来了巨鹿四股弦的春天。
一、巨鹿四股弦的发展历程
四股弦是在民间俚曲的基础上,不断取长补短,并吸收乱弹、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的营养,逐渐演变而成的。清朝中期道光年间由秧歌艺人王不当和山东琴师齐大牙创立。当时清政府下令禁演秧歌戏,言说秧歌戏有伤风化。为求生计,王不当和齐大牙艺术上互相借鉴、相互切磋,由齐大牙的乐器伴奏和王不当的演唱相结合。它广泛吸收了当地流传的乱弹、秧歌、柳子、梆子、豫剧、丝弦、落子等戏的艺术特点,所唱新曲调结合当时仅有的一件伴唱乐器的名称而命名为四股弦。1870年,王玉堂与罗九在巨鹿县王虎寨村创建了四股弦的第二个科班,随着规模的扩大,兼收并蓄其他剧种的营养,在伴奏乐器、化装、服饰等方面进行了丰富。
1937年“七七”事变后,四股弦剧团自动解散。新中国成立后发展形成于河北省巨鹿县,并流行于冀南周边的县市。他们紧跟时代潮流,还排练了一些推翻旧社会走向新社会的现代戏。“文革”对巨鹿四股弦的影响极大,其发展严重受挫。80年代后,邢台市文化局组织成立了一个专业四股弦剧团——邢台市四股弦剧团。但是90年以后,受影视艺术、流行音乐、经济大潮的冲击,人们对传统民间艺术的兴趣愈来愈淡漠,包括巨鹿在内,一些老艺人因年事已高逐步退出舞台,相继谢世,而年轻艺人虽然在技艺上能独树一帜,但是在剧团中享有威望的很少。种种原因使得大部分艺人纷纷改行。
2000年后,巨鹿县只剩下纪寨村一个小戏班,仅有的几个演出艺人,年龄也多在70岁以上。会唱四股弦的人越来越少,濒临灭绝,再不挽救,这个有着近200年历史的优秀地方剧种很可能就此失传。2005年,四股弦的第六代传承人——解会谦组建起了剧团。剧团成立后,因为设备陈旧、人员老化,其生存也一直处在岌岌可危的状态,但解会谦却始终坚守这个阵地。2007年巨鹿四股弦被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国家出资20万元更新了音响、乐器,添置了服装、道具,改善了演出条件,四股弦才重新赢得了市场和观众,两年时间累计演出近800场。足迹遍布河北、山东、河南、山西等多省市,生存环境有了大的改善。剧团也在弱势中实现了突围,目前剧团演员发展到30多人,去年还从安阳戏校招聘了两名年轻的专业演员,又新编排了《王莽篡朝》、《小红袍》、《天河配》、《追鱼》等剧目。
二、巨鹿四股弦的音乐特征
(一)伴奏乐队的特点
四股弦伴奏是构成四股弦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按其作用和功能可分为文乐伴奏、武乐伴奏两大部分。文乐伴奏以四胡为主奏乐器,板胡、二胡、唢呐、笛子、笙五种为常用乐器,主要用于伴奏唱腔和配合表演动作奏曲牌。武场伴奏以板鼓为领奏乐器,小锣、大锣、堂鼓、铙钹、小镲、梆子为常用乐器。武乐伴奏用于唱腔的各种开头和收头,以及用于配合人物上场、下场、念白、身段和武打等。四股弦是四股弦剧种的主奏乐器,琴杆、琴轴为硬质木料制成,琴筒蒙蟒皮,弓杆为竹制,两端系上两缕马尾,分别夹在第一、二和三、四弦之间,弦为丝弦,从外形上看与二胡相似。
早期的伴奏乐队在舞台上用幕布遮住,观众只能听声,看不到人。现在伴奏乐队直接面对观众,没有幕布,方便乐队与观众的沟通。
(二)唱腔特征
四股弦使用本地语言演唱,以巨鹿方言为代表,以五声调值表示。巨鹿方言阴平为低升调型,而上声为高平调型,其余两声均为降调型。巨鹿四股弦以五声音阶为主,中间包含了四到十二度上行跳进的迂回级进或级进,使巨鹿四股弦在唱腔上即嘹亮高亢,又清新流畅。
巨鹿四股弦唱词节奏比较規整,多为七字句、十字句,其中七字句中多为2+2+3的形式。为了演唱中语意表达明确,甚至口语化,经常在基础句上进行加字或减字,形成了长短不一的变化形式,以便于贴近百姓生活,这样一来,既可以押韵又方便抒发感情、表情达意,但基础语句是不变的。
巨鹿四股弦唱腔的特点主要是真假嗓的运用,各个行当都有真嗓开唱,在乐句结尾时的拖腔处用假声或真假混合声。演唱中以真嗓为主,真假混合为辅助,真嗓在咬字吐字方面较为容易,观众听得清晰。气息以丹田处发,贯穿于上下,高音区强调头腔共鸣,中低音区要求胸腔共鸣。如遇到一些突发情况,小生偶尔会由女性演员扮演,这样的假声用的就少,女生的音色接近于高八度的男生音色。净行常用“炸”音来表现强悍、豪放的英雄特点。
巨鹿四股弦吸收、采纳了其他剧种的音乐特点,在行当划分上与其他大剧种也保持了一致,生、旦、净、丑样样齐全。巨鹿四股弦剧团中的三大行当是黑脸、红脸和青衣,为了展示剧团的实力,演出时第一场往往是三大行当一起出场的剧目。生行代表人物:靳付存、聂孟雄;旦行代表人物:吴素英;丑行代表人物:张桂强、解会苓;净行代表人物:张桂强。
三、巨鹿四股弦的传承发展对策
(一)巨鹿四股弦的现状
巨鹿四股弦在几经风雨后,依然走到了今天,成为了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首先要感谢那些一直坚守的老艺人,没有你们的坚持与努力,四股弦也许早已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但当今巨鹿四股弦的现状也甚是堪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专业的四股弦演出团体较少,且剧团内艺人流失很严重。据我们所知,现在有四股弦的第六代传承人——解会谦组建的剧团,还有以安凤敏为团长的巨鹿县纪家寨四股弦剧团。剧团艺人呈现出老龄化的趋势,年轻的艺人大部分转行。主要原因是演出场次少,而且费用低,无法养家糊口,维持家用。当剧团偶有演出时,约上几个年龄较大的艺人和两三个学徒赴演。 2.巨鹿四股弦观众减少,市场萎缩严重。喜欢巨鹿四股弦的老一辈观众越来越少,中、青年喜欢通俗音乐、网络音乐的居多,而传统音乐很少有人问津。现在农村办红白喜事请的都是现代的歌舞团,几乎没有人请四股弦剧团演出。
3.巨鹿四股弦剧目缺乏活力、难以出新。大部分艺人学历较低,他们当中大部分为小学学历或文盲,个人能力有限。另外,艺人们除商业演出,空闲时间忙于田地农活,没有时间创编新剧目。另外,巨鹿四股弦以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没有曲谱,普及起来有困难,随着老艺人的相继离去,很多古老剧目也随之消失,后继无人。虽然在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境况有所改观,但仍然不能改变巨鹿四股弦整体下滑的大趋势。
(二)巨鹿四股弦的发展对策
巨鹿四股弦在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遇到了难得的机遇。政府在保护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方面加大了力度,体现在:政策支持、确立传承人、财力支持、加大宣传力度等方面。针对巨鹿四股弦的现状,现提出如下发展对策:
首先,政府要继续给予巨鹿四股弦大力支持,建设专业剧团,给予剧团艺人事业编制和固定工资。这样,艺人们才能专心于巨鹿四股弦音乐本身的研究,招纳新人,创编新剧,无后顾之忧。
其次,巨鹿四股弦需与当地学校音乐教育相结合。如:与当地高校相结合,借助高校人才优势,申报各级课题,解决巨鹿四股弦本体研究问题;把巨鹿四股弦请进校园,展示风貌,引进优秀毕业生投身于巨鹿四股弦。与当地的中小学结合,把优秀的巨鹿四股弦剧目片段编入中小学音乐课本,把优秀的民间艺人请进课堂,为其授课。
最后,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巨鹿四股弦要可持续性发展,必须提高自身竞争力,开拓市场。新老艺人,要不断提高自身演唱技能,恢复经典剧目与创编新剧目相结合,新剧目内容要贴近百姓,紧跟时代步伐。剧团演出形式要灵活多变,借鉴业余歌舞团的经验,发挥整体演出与小组分唱相結合的优势。
四、结语
巨鹿四股弦承载着几代老艺人的梦想,作为一名音乐工作者,我们有义务、有责任为其生存发展、传承保护出谋划策,让其适应当今的社会环境,继续发扬光大。我们提供的不是单纯的“博物馆”式的封存,而是为其注入活水,承接发展脉络,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的经济、文化,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使其深入人心,我们相信,巨鹿四股弦定能一代代传承下去,成为民族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3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303273。
参考文献:
[1]刘正平.河北省记录戏曲剧本的工作[J].戏剧报,1956,(10).
[2]李慧莉.四股弦剧种艺术探源[J].戏曲文学,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