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0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9-0-01
那是上午第二节课,应高二物理备课组全体老师的推举,我上了一节“示范课”。
我所教的班级,高二19班是个艺术班,学习习惯不是很好,并且基础较差。唉!既然大家叫我上,我就上吧,“尽吾志”而已。
开始上课了,听课的老师不少。可能是因为这么多老师一块儿到班里听课,阵势不小的缘故吧,学生们(包括平时调皮捣蛋的)都很“规矩”,更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许多同学表现很积极,有些问题回答得还相当圆满。
一节课很快结束了,回到办公室,老师们都说:“艺术班的学生不错啊,你看,回答问题比普通班都好。”……在回家的路上碰到一位听课的英语教师,他说:“艺术班的同学能够配合老师讲课,真不错!听到这些评价我心里也美滋滋的。“是啊,他们回答问题都很流利,没有一个卡壳,或回答游离于我的预设之外,或给我出难题。”为此我还得了一个校级优质课证书。这让我得意了好一阵子。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一碰到学校或教育领导部门听课,自己首先要祈祷的便是:“但愿我提出的问题,学生都能够圆满地回答出来!千万不要‘节外生枝’或出现‘断裂’!”可是随着自己教学阅历的增长,这种想法不知从何时改变了。有时听一节课,老师问,学生答,老师问的流利,学生答得轻松,热热闹闹、和和气气,表面上看来的确是“一堂圆满的课”。其实,过后想一下,你的问题,学生不经过思考就能回答甚至回答得跟我们预设的答案一样,那老师上这一节课意义有多大呢?所以你上这一节课唯一的“作用”或“意义”就是你浪费了学生45分钟。一堂没有生成的课是毫无价值和生命力可言的。
那么,什么样的课才是真正成功的课?一节好课,应该是引导学生拨开迷雾见青天的过程展示,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节外生枝”或“出现断裂”都是必需的,也应该是必然的。这些都属于教学过程中的“生成”,这是学生的好奇、质疑心理的自然流露。“节外生枝”或许会开出艳丽的花朵,“断裂”之处也可迸射出思维、想象的火花。生成是一种“无法预约”的美丽,是预设灵活机变的调整。
而教师就该针对学生的实际,无疑处激思,有疑处激疑、解疑。努力创设有“生成”的课堂,以使课堂更富弹性,使预设内容更灵动。
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放手,让学生自由暴露他们的疑团。这里又有更为复杂的情况存在。一种,有些学生有疑但不自知,所以教师要直接问,“同学们还有不懂的地方吗?”这类学生会“若无其事”,甚至“得意洋洋”,这时作为教师便应该换一种提问方式,巧妙地使学生现其疑,或巧妙地激其疑。另一种,有疑且自知,这种情况较好处理,教师针对学生的疑点,一步步引导,或教师点拨,或使学生群体讨论、争辩,最终使其豁然。这个过程也正是学生思维成长、成熟的过程。
第二、放心,让学生大胆地表达个人的思想认识。可是平时上课时,特别是有人听课时,许多教师表现出对学生不放心的样子,总想,学生说出的答案和自己的标准答案不一样怎么办呢?其实,若学生真能够说出与老师相异的看法,那其实是好事。其一,表明学生对这个问题思考了,并且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其二,这时才是教师真正发挥其作用的时候。学生说得好,能自圆其说,我们就给予肯定,有偏差我们给予引导,有缺漏我们给予补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对知识点更明了了,而且学习、思维能力也得以培养、提升。
所以,如果教师因怕学生的观点和自己的相异而对学生不放心,那其实不是不放心学生,而是不放心自己。解决这个问题没有别的办法,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广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提高业务水平和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
总之,课堂是自由的,课堂上应该有不断生成的东西;学生的思维是灵活的,他们的头脑可以说的一个触类旁通的据点。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只能引导不能压制,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學才会有生命力。
那是上午第二节课,应高二物理备课组全体老师的推举,我上了一节“示范课”。
我所教的班级,高二19班是个艺术班,学习习惯不是很好,并且基础较差。唉!既然大家叫我上,我就上吧,“尽吾志”而已。
开始上课了,听课的老师不少。可能是因为这么多老师一块儿到班里听课,阵势不小的缘故吧,学生们(包括平时调皮捣蛋的)都很“规矩”,更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许多同学表现很积极,有些问题回答得还相当圆满。
一节课很快结束了,回到办公室,老师们都说:“艺术班的学生不错啊,你看,回答问题比普通班都好。”……在回家的路上碰到一位听课的英语教师,他说:“艺术班的同学能够配合老师讲课,真不错!听到这些评价我心里也美滋滋的。“是啊,他们回答问题都很流利,没有一个卡壳,或回答游离于我的预设之外,或给我出难题。”为此我还得了一个校级优质课证书。这让我得意了好一阵子。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一碰到学校或教育领导部门听课,自己首先要祈祷的便是:“但愿我提出的问题,学生都能够圆满地回答出来!千万不要‘节外生枝’或出现‘断裂’!”可是随着自己教学阅历的增长,这种想法不知从何时改变了。有时听一节课,老师问,学生答,老师问的流利,学生答得轻松,热热闹闹、和和气气,表面上看来的确是“一堂圆满的课”。其实,过后想一下,你的问题,学生不经过思考就能回答甚至回答得跟我们预设的答案一样,那老师上这一节课意义有多大呢?所以你上这一节课唯一的“作用”或“意义”就是你浪费了学生45分钟。一堂没有生成的课是毫无价值和生命力可言的。
那么,什么样的课才是真正成功的课?一节好课,应该是引导学生拨开迷雾见青天的过程展示,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节外生枝”或“出现断裂”都是必需的,也应该是必然的。这些都属于教学过程中的“生成”,这是学生的好奇、质疑心理的自然流露。“节外生枝”或许会开出艳丽的花朵,“断裂”之处也可迸射出思维、想象的火花。生成是一种“无法预约”的美丽,是预设灵活机变的调整。
而教师就该针对学生的实际,无疑处激思,有疑处激疑、解疑。努力创设有“生成”的课堂,以使课堂更富弹性,使预设内容更灵动。
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放手,让学生自由暴露他们的疑团。这里又有更为复杂的情况存在。一种,有些学生有疑但不自知,所以教师要直接问,“同学们还有不懂的地方吗?”这类学生会“若无其事”,甚至“得意洋洋”,这时作为教师便应该换一种提问方式,巧妙地使学生现其疑,或巧妙地激其疑。另一种,有疑且自知,这种情况较好处理,教师针对学生的疑点,一步步引导,或教师点拨,或使学生群体讨论、争辩,最终使其豁然。这个过程也正是学生思维成长、成熟的过程。
第二、放心,让学生大胆地表达个人的思想认识。可是平时上课时,特别是有人听课时,许多教师表现出对学生不放心的样子,总想,学生说出的答案和自己的标准答案不一样怎么办呢?其实,若学生真能够说出与老师相异的看法,那其实是好事。其一,表明学生对这个问题思考了,并且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其二,这时才是教师真正发挥其作用的时候。学生说得好,能自圆其说,我们就给予肯定,有偏差我们给予引导,有缺漏我们给予补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对知识点更明了了,而且学习、思维能力也得以培养、提升。
所以,如果教师因怕学生的观点和自己的相异而对学生不放心,那其实不是不放心学生,而是不放心自己。解决这个问题没有别的办法,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广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提高业务水平和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
总之,课堂是自由的,课堂上应该有不断生成的东西;学生的思维是灵活的,他们的头脑可以说的一个触类旁通的据点。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只能引导不能压制,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學才会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