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昨日,万紫千红的夏日还在火热之中,一阵秋风,迎来了凉爽的八月。在农民们紧张的秋收环节里,中秋节大踏步地走来了。迎中秋,庆丰收,是中国人隆重的节日。中秋祭月,贡品有时令水果,新鲜采摘的玉米、毛豆等,首要的便是月饼。
听老辈人讲,过去,祭月买月饼的都是有钱人家。老百姓则是用当年的新麦面发酵,包上核桃仁、花生仁、瓜子仁、红白糖等馅料,上笼蒸熟,再用食用红色素点个红点点,就是月饼了。我小时候,记忆中的月饼,是用模具做出来的,而商店买来的月饼,叫提浆月饼,一斤四个。月饼用薄薄的草纸包裹着,一张四方的红纸上面印着“中秋月饼”,四周是一圈好看的花纹,把这张红纸贴着包裹了月饼的草纸放好,然后,用纸绳十字捆绑,系一个好看的蝴蝶结。月饼周围有一圈装饰齿轮印,上面有牡丹花、梅花、荷花等图样,里面包有核桃、芝麻、花生、冰糖、青红丝、红白糖等馅料,经烤制而成。那个年代,买什么东西都是按计划供给,包括食盐、酱油、醋等,月饼也不例外。听母亲说,过节时,每个人供给半斤,不分大人、孩子,一人一份。快到中秋节时,母亲拿粮票去商店买了月饼回来,放在箱子里面,到了中秋节的晚上拿出来,我们每个人能分到半个月饼。每人半斤月饼,母亲为什么只分给我们每个人半个呢?母亲是从苦日子里过来的人,信守精打细算、细水长流的道理,不论什么都要有计划地分配,月饼也是慢慢吃。晚饭后,母亲用刀把月饼从中间切开,一人一半。拿到这半个月饼,就属于自己的了,什么时候吃完没人管你了。我们姊妹拿到这半个月饼,舍不得一下吃完,开心地、一点一点地吃,月饼特有的香甜味在嘴里久久萦绕。等一会儿,我们姊妹聚在一起,从衣袋里掏出剩下的月饼,比谁的大。比完了,用牙齿啃一点儿,再装在衣袋里,慢慢吃。这种提浆月饼硬硬的,在衣袋里装着既不会散也不会烂,不像现在的月饼酥软香甜。
中秋节这天,母亲会去肉店拿肉票买肉,中午给我们包饺子。那个时候,吃饺子是很稀罕的,一年不过三五次。肉是供应的,每人每月半斤,过年过节会多一些,但也不能随便吃。中午吃饺子,晚上吃月饼,真是好日子啊。
后来,来了晋城,单位想方设法为职工发福利,生活有了很大改善,肉类副食除供应的外,单位还经常分一些米面油之类。到中秋节时,大部分人家会自己烤制月饼。先把核桃仁、花生仁、糖等准备好,再去商店买玫瑰酱、青红丝、橘饼等,加上炒面、油,和在一起,做成馅料。外皮是比较讲究的,用油、鸡蛋和少量酵面和好,醒发好的面包上馅料,捏好,放在木制的模子里按上花印,放在烙子上烤得基本定型,然后放在火上层烤熟。这里说一下晋城的煤炭。晋城是生产无烟煤的基地。拿一块煤把表层的煤末擦干净,手里是不会再有黑煤的,随便放在哪里都是干净的。以前,晋城矿务局有一个蓝焰集团,蓝焰这个名字就说明了晋城无烟煤的优质。我说了这么多有关煤的事,就是说这个煤烤出来的月饼是特殊的好。自己烤月饼不受票啊号的限制,相对每家都会多烤一些,过节可以多吃一点。
1974年,我去北京二姑家,正赶上中秋节,二姑便带我去市场买月饼。那是我第一次看到除提浆月饼外的月饼。那么多品种,看得我眼花缭乱。二姑指着月饼,给我介绍月饼的名字,让我挑选。我什么都说不来,只能让二姑选。我记住了五仁月饼、酥皮月饼……
改革开放以后,买什么东西不再受限制,生活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月饼而言,品种繁多,数量也多到成堆。到中秋节下午,超市月饼降价处理,货架上,南方的水果月饼、鸭蛋黄月饼、肉松月饼……北方的清真月饼、五仁月饼、枣泥月饼、豆沙月饼……多得数不清。超市转一圈,让人拿不定主意,只好选择性地都买一些。
超市上百种的月饼,心里独钟情家乡的胡麻油月饼。在超市里,素油、豬油,各种油的香味扑鼻,但胡麻油的特色味道直冲心脾。说起胡麻油,没有吃惯的人觉得不对口味,如果吃惯了就会觉得好吃。家里的胡麻油平时是舍不得吃的,而是留下炸油糕,或是过年过节吃。前几年,和同学们约好聚会,正好快过中秋节了。走在家乡的大街上,烤制胡麻油月饼的香味飘得满街都是。我这样说,并不是说其他地方的月饼不好,唯有家乡的胡麻油月饼好,而是因为家乡观念,心理的倾斜吧。
现在的中秋节,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没有固定的食谱。记得在家乡那会儿,节前大队杀几只羊,每家分点羊肉,刨点红萝卜,中秋节的中午饭家家户户是羊肉饺子,晚上是饺子粉汤,人们叫麻绳拴耗子,喝上一大碗,幸福得让人忘记干活的劳累。
过去的日子很苦,但那个时候不懂,每天快乐得和小鸟一样,笑容挂在脸上,走路都是连蹦带跳的,不知道什么是发愁。那时候,中秋节的月饼硬硬的,吃的时候要用牙啃,也觉得非常好吃。今天面对花花绿绿的成堆月饼,却不忘买二斤老式提浆月饼和二斤胡麻油月饼。
少年的时候过中秋,饺子香,月饼甜。那特殊的味道,唇齿留香,令人难忘。
听老辈人讲,过去,祭月买月饼的都是有钱人家。老百姓则是用当年的新麦面发酵,包上核桃仁、花生仁、瓜子仁、红白糖等馅料,上笼蒸熟,再用食用红色素点个红点点,就是月饼了。我小时候,记忆中的月饼,是用模具做出来的,而商店买来的月饼,叫提浆月饼,一斤四个。月饼用薄薄的草纸包裹着,一张四方的红纸上面印着“中秋月饼”,四周是一圈好看的花纹,把这张红纸贴着包裹了月饼的草纸放好,然后,用纸绳十字捆绑,系一个好看的蝴蝶结。月饼周围有一圈装饰齿轮印,上面有牡丹花、梅花、荷花等图样,里面包有核桃、芝麻、花生、冰糖、青红丝、红白糖等馅料,经烤制而成。那个年代,买什么东西都是按计划供给,包括食盐、酱油、醋等,月饼也不例外。听母亲说,过节时,每个人供给半斤,不分大人、孩子,一人一份。快到中秋节时,母亲拿粮票去商店买了月饼回来,放在箱子里面,到了中秋节的晚上拿出来,我们每个人能分到半个月饼。每人半斤月饼,母亲为什么只分给我们每个人半个呢?母亲是从苦日子里过来的人,信守精打细算、细水长流的道理,不论什么都要有计划地分配,月饼也是慢慢吃。晚饭后,母亲用刀把月饼从中间切开,一人一半。拿到这半个月饼,就属于自己的了,什么时候吃完没人管你了。我们姊妹拿到这半个月饼,舍不得一下吃完,开心地、一点一点地吃,月饼特有的香甜味在嘴里久久萦绕。等一会儿,我们姊妹聚在一起,从衣袋里掏出剩下的月饼,比谁的大。比完了,用牙齿啃一点儿,再装在衣袋里,慢慢吃。这种提浆月饼硬硬的,在衣袋里装着既不会散也不会烂,不像现在的月饼酥软香甜。
中秋节这天,母亲会去肉店拿肉票买肉,中午给我们包饺子。那个时候,吃饺子是很稀罕的,一年不过三五次。肉是供应的,每人每月半斤,过年过节会多一些,但也不能随便吃。中午吃饺子,晚上吃月饼,真是好日子啊。
后来,来了晋城,单位想方设法为职工发福利,生活有了很大改善,肉类副食除供应的外,单位还经常分一些米面油之类。到中秋节时,大部分人家会自己烤制月饼。先把核桃仁、花生仁、糖等准备好,再去商店买玫瑰酱、青红丝、橘饼等,加上炒面、油,和在一起,做成馅料。外皮是比较讲究的,用油、鸡蛋和少量酵面和好,醒发好的面包上馅料,捏好,放在木制的模子里按上花印,放在烙子上烤得基本定型,然后放在火上层烤熟。这里说一下晋城的煤炭。晋城是生产无烟煤的基地。拿一块煤把表层的煤末擦干净,手里是不会再有黑煤的,随便放在哪里都是干净的。以前,晋城矿务局有一个蓝焰集团,蓝焰这个名字就说明了晋城无烟煤的优质。我说了这么多有关煤的事,就是说这个煤烤出来的月饼是特殊的好。自己烤月饼不受票啊号的限制,相对每家都会多烤一些,过节可以多吃一点。
1974年,我去北京二姑家,正赶上中秋节,二姑便带我去市场买月饼。那是我第一次看到除提浆月饼外的月饼。那么多品种,看得我眼花缭乱。二姑指着月饼,给我介绍月饼的名字,让我挑选。我什么都说不来,只能让二姑选。我记住了五仁月饼、酥皮月饼……
改革开放以后,买什么东西不再受限制,生活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月饼而言,品种繁多,数量也多到成堆。到中秋节下午,超市月饼降价处理,货架上,南方的水果月饼、鸭蛋黄月饼、肉松月饼……北方的清真月饼、五仁月饼、枣泥月饼、豆沙月饼……多得数不清。超市转一圈,让人拿不定主意,只好选择性地都买一些。
超市上百种的月饼,心里独钟情家乡的胡麻油月饼。在超市里,素油、豬油,各种油的香味扑鼻,但胡麻油的特色味道直冲心脾。说起胡麻油,没有吃惯的人觉得不对口味,如果吃惯了就会觉得好吃。家里的胡麻油平时是舍不得吃的,而是留下炸油糕,或是过年过节吃。前几年,和同学们约好聚会,正好快过中秋节了。走在家乡的大街上,烤制胡麻油月饼的香味飘得满街都是。我这样说,并不是说其他地方的月饼不好,唯有家乡的胡麻油月饼好,而是因为家乡观念,心理的倾斜吧。
现在的中秋节,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没有固定的食谱。记得在家乡那会儿,节前大队杀几只羊,每家分点羊肉,刨点红萝卜,中秋节的中午饭家家户户是羊肉饺子,晚上是饺子粉汤,人们叫麻绳拴耗子,喝上一大碗,幸福得让人忘记干活的劳累。
过去的日子很苦,但那个时候不懂,每天快乐得和小鸟一样,笑容挂在脸上,走路都是连蹦带跳的,不知道什么是发愁。那时候,中秋节的月饼硬硬的,吃的时候要用牙啃,也觉得非常好吃。今天面对花花绿绿的成堆月饼,却不忘买二斤老式提浆月饼和二斤胡麻油月饼。
少年的时候过中秋,饺子香,月饼甜。那特殊的味道,唇齿留香,令人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