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中秋话月饼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ostw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昨日,万紫千红的夏日还在火热之中,一阵秋风,迎来了凉爽的八月。在农民们紧张的秋收环节里,中秋节大踏步地走来了。迎中秋,庆丰收,是中国人隆重的节日。中秋祭月,贡品有时令水果,新鲜采摘的玉米、毛豆等,首要的便是月饼。
  听老辈人讲,过去,祭月买月饼的都是有钱人家。老百姓则是用当年的新麦面发酵,包上核桃仁、花生仁、瓜子仁、红白糖等馅料,上笼蒸熟,再用食用红色素点个红点点,就是月饼了。我小时候,记忆中的月饼,是用模具做出来的,而商店买来的月饼,叫提浆月饼,一斤四个。月饼用薄薄的草纸包裹着,一张四方的红纸上面印着“中秋月饼”,四周是一圈好看的花纹,把这张红纸贴着包裹了月饼的草纸放好,然后,用纸绳十字捆绑,系一个好看的蝴蝶结。月饼周围有一圈装饰齿轮印,上面有牡丹花、梅花、荷花等图样,里面包有核桃、芝麻、花生、冰糖、青红丝、红白糖等馅料,经烤制而成。那个年代,买什么东西都是按计划供给,包括食盐、酱油、醋等,月饼也不例外。听母亲说,过节时,每个人供给半斤,不分大人、孩子,一人一份。快到中秋节时,母亲拿粮票去商店买了月饼回来,放在箱子里面,到了中秋节的晚上拿出来,我们每个人能分到半个月饼。每人半斤月饼,母亲为什么只分给我们每个人半个呢?母亲是从苦日子里过来的人,信守精打细算、细水长流的道理,不论什么都要有计划地分配,月饼也是慢慢吃。晚饭后,母亲用刀把月饼从中间切开,一人一半。拿到这半个月饼,就属于自己的了,什么时候吃完没人管你了。我们姊妹拿到这半个月饼,舍不得一下吃完,开心地、一点一点地吃,月饼特有的香甜味在嘴里久久萦绕。等一会儿,我们姊妹聚在一起,从衣袋里掏出剩下的月饼,比谁的大。比完了,用牙齿啃一点儿,再装在衣袋里,慢慢吃。这种提浆月饼硬硬的,在衣袋里装着既不会散也不会烂,不像现在的月饼酥软香甜。
  中秋节这天,母亲会去肉店拿肉票买肉,中午给我们包饺子。那个时候,吃饺子是很稀罕的,一年不过三五次。肉是供应的,每人每月半斤,过年过节会多一些,但也不能随便吃。中午吃饺子,晚上吃月饼,真是好日子啊。
  后来,来了晋城,单位想方设法为职工发福利,生活有了很大改善,肉类副食除供应的外,单位还经常分一些米面油之类。到中秋节时,大部分人家会自己烤制月饼。先把核桃仁、花生仁、糖等准备好,再去商店买玫瑰酱、青红丝、橘饼等,加上炒面、油,和在一起,做成馅料。外皮是比较讲究的,用油、鸡蛋和少量酵面和好,醒发好的面包上馅料,捏好,放在木制的模子里按上花印,放在烙子上烤得基本定型,然后放在火上层烤熟。这里说一下晋城的煤炭。晋城是生产无烟煤的基地。拿一块煤把表层的煤末擦干净,手里是不会再有黑煤的,随便放在哪里都是干净的。以前,晋城矿务局有一个蓝焰集团,蓝焰这个名字就说明了晋城无烟煤的优质。我说了这么多有关煤的事,就是说这个煤烤出来的月饼是特殊的好。自己烤月饼不受票啊号的限制,相对每家都会多烤一些,过节可以多吃一点。
  1974年,我去北京二姑家,正赶上中秋节,二姑便带我去市场买月饼。那是我第一次看到除提浆月饼外的月饼。那么多品种,看得我眼花缭乱。二姑指着月饼,给我介绍月饼的名字,让我挑选。我什么都说不来,只能让二姑选。我记住了五仁月饼、酥皮月饼……
  改革开放以后,买什么东西不再受限制,生活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月饼而言,品种繁多,数量也多到成堆。到中秋节下午,超市月饼降价处理,货架上,南方的水果月饼、鸭蛋黄月饼、肉松月饼……北方的清真月饼、五仁月饼、枣泥月饼、豆沙月饼……多得数不清。超市转一圈,让人拿不定主意,只好选择性地都买一些。
  超市上百种的月饼,心里独钟情家乡的胡麻油月饼。在超市里,素油、豬油,各种油的香味扑鼻,但胡麻油的特色味道直冲心脾。说起胡麻油,没有吃惯的人觉得不对口味,如果吃惯了就会觉得好吃。家里的胡麻油平时是舍不得吃的,而是留下炸油糕,或是过年过节吃。前几年,和同学们约好聚会,正好快过中秋节了。走在家乡的大街上,烤制胡麻油月饼的香味飘得满街都是。我这样说,并不是说其他地方的月饼不好,唯有家乡的胡麻油月饼好,而是因为家乡观念,心理的倾斜吧。
  现在的中秋节,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没有固定的食谱。记得在家乡那会儿,节前大队杀几只羊,每家分点羊肉,刨点红萝卜,中秋节的中午饭家家户户是羊肉饺子,晚上是饺子粉汤,人们叫麻绳拴耗子,喝上一大碗,幸福得让人忘记干活的劳累。
  过去的日子很苦,但那个时候不懂,每天快乐得和小鸟一样,笑容挂在脸上,走路都是连蹦带跳的,不知道什么是发愁。那时候,中秋节的月饼硬硬的,吃的时候要用牙啃,也觉得非常好吃。今天面对花花绿绿的成堆月饼,却不忘买二斤老式提浆月饼和二斤胡麻油月饼。
  少年的时候过中秋,饺子香,月饼甜。那特殊的味道,唇齿留香,令人难忘。
其他文献
在佛山,偶然见到一方鱼塘,可勉强算作“农业”的代表了。作为制造业重镇,稻田、蔗林早已消失,桑基、鱼塘也成了历史。  金秋要看到一片丰收景象,那只能去广场了。而作为改革开放“试验田”的佛山市顺德区,“逛公园”更成了国庆节最好的去处。就拿顺峰山公园牌坊来说,坊间称其亚洲第一大、世界第二大。我在网上搜索一番,还真没找到世界上哪座牌坊比这座宽88米、高38米,挂石总重量达3000吨的牌坊更大。顺峰山公园牌
期刊
家乡有句童谣:“炒黑豆,黑豆香;卖生葱,生葱辣;造宝塔,宝塔尖,戳破天。天呀天,地呀地,三拜城隍老土地。土地公公不吃荤,两个鸭子囫囵吞。”这首童谣勾起了我对黑豆故有的情愫。  童年的记忆最为深刻,偶尔能吃到香喷喷的炒黑豆,比现在小孩子们吃的小零食都香。为了填饱肚子,每逢放学,我们结伴去牲口圈看牲口,不顾那牛、马、羊臭气扑鼻的粪味,趁大队饲养员忙碌看不到,抓几把喂羊羔子的煮黑豆,手上、嘴上满是黑豆的
期刊
故乡卫辉位于豫北太行山东麓,一个被卫河、孟姜女河及五六座小型水库环抱的县级市,历史上有“水城”之美誉。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中秋节不仅有吃月饼的快感,更有许多欢愉的时刻,尤其是在田间地头。每年中秋临近,地里的庄稼果实累累,呈现出一派丰收喜人的景象。高粱涨红了脸,谷子笑弯了腰,玉米撩起它红褐色的发须,露出一排排金黄的牙齿。有道是“三春不如一秋忙”“芝麻开花节节高”嘛。  最有趣的是在豆子地里逮蟈蝈,
期刊
也许是因为人至中老年,我对家乡的怀念越来越强烈。闭上眼睛,仿佛回到了江西垸那小小的村庄,闻得见枣花儿清香,听得见襄河水流淌……  我爱家乡的枣花儿,每每在梦中回到老屋前那一棵青翠的枣树下,寻觅另一个儿时失落的、温馨的梦。想起五月枣花儿盛开的季节,不起眼的小黄花,缀着碧绿发亮的枣叶,铺在枝头,落入衣襟,撒入屋前的台坡,飘向堤坝,把清香酿入春风,撒遍乡野。  枣花儿,比不上桃花的妩媚,也不及杏花的娇艳
期刊
我们是深夜赶到机场的,准备午夜11点48分飞往重庆,愉快地丰富这次国庆假期的内容。这个建在山顶的小机场,应该是国内除了高原地带或因军事需要之外,少有的建在山上的机场。  今年的秋天似乎一直都不愿消弭夏意,空气中仍带热流阵阵,晚上都仿佛还紧紧地揪着夏季的尾巴不放。璀璨的灯火下,幸喜乘客不多,数排座椅的候机室里,只有十几人。记得之前也曾来此乘过一次飞机,那时机场初落成,便与友相约来这里感受新奇,并且特
期刊
天高云淡,枝头果满。秋天的田野,一片金黄,好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金黄色的地毯。此刻,走出家门就会融入多彩的季节。  不久前,我来到古城凤阳做客,席间,一位亲友看了看满桌佳肴,脱口说:“桥尾。”一句话,瞬间提醒了我。“桥尾”是安徽省定远县一种特产,腊肉中的佼佼者。因选用猪臀(尾)部的肥瘦肉,产于该县炉桥镇,故名“定远桥尾”,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我真是常在芝兰室,不知其芳香。家乡的确有曾作为清室贡品
期刊
街头小巷,乡里人的背篓筐子中賣的是煮嫩玉米棒子,我们一家三代人当早点买回吃了一两个月了,依然是那样香甜。年过八旬的岳母住医院被抢救刚苏醒,问她想吃点啥,她细声说:“苞谷糊肚。”酒席上金灿灿的玉米小饼子成了香饽饽。此时此刻,我脑海里就会浮现出家乡山川那碧波如浪的玉米林,把村庄包围在万绿丛中,这是一片绿色的海洋,波涛起伏,我仿佛听到风儿吹过来的沙沙声响,嗅到阵阵夹杂着甜味的清香。  在漫长的岁月里,玉
期刊
爱情的花朵璀璨在遥远的天边,誓言终成等待的遗憾。七夕前夜的幽梦潜入夜的帷幔,心变成荒原。  又是七夕,朋友圈晒礼物与她无关,心裂成两瓣。一束落款“翟朗曼”的玫瑰出现在眼前,却被她郁闷归还。  记忆的片段朦胧着时光的幽怨,婚前他说:“我要时常聆听你心底的期盼,不让心事枉锁眉间。”她怀着甜蜜与幸福在柴米油盐里沦陷。  婚后的日子犹如东半球和西半球交错的经纬线,阻隔了曾经的温暖。漾起细雨般缠绵的呼唤,她
期刊
她迎浪相拥一怀涌动的清凉,他窃笑的眸光随着海水的毂毂浅唱,轻书一段奇缘妙章。  她像鱼儿畅游,泛起波纹漩漾;他浮在水面,起伏着波浪。突然,一条海蜇盘吸她的右腿肚,她剧痛难忍,“哎呀”一声,水花骤响。他速游,牵手,使劲儿拉她,救护到岸上。  病床,她青黑的右腿令他惊悚,神情紧张,幽微的呻楚撞疼他的心房。  “我怎么了?”  “只是海蜇咬伤。”柔磁的声音骤减她的伤痛,心房沐浴着暖阳。  月余的陪伴默契
期刊
小时候,家乡的明月是独享的,喧闹的。  金黄的月悬在空中,蓝宝石般的天空只有几颗星星在眨眼,自然就应了一个词—月朗星稀。还有这句歌词:“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画面感超强!更多的时候,唱儿歌:“月亮走我也走,你打烧饼我买酒,你带带,我带带,黄狗是你老太太。”我不知道这些歌词为什么这么无厘头,就像周星驰的电影。但是,就是很顺口,可不像作词家们那般讲究。不过,好像歌里面依然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