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传统观念中,组织学生参加体育活动体育竞赛是为了获得更好的名次。而我们打破传统观念,创新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理念,始终坚持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最终目标,坚持“只有差异,没有差生”教育理念,运用“动机迁移”理论,以体育活动为载体,促进我系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关键词:高校 大学生 体育活动 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a)-0191-01
在赛场上除了学习好、表现好的学生,还有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缺乏自信但主观上又想进步的学生,他们也积极地参加体育活动。他们在体育竞赛中取得了成功,获得高峰体验,进而依据“动机迁移”理论,将他们在体育竞赛中获得的成功体验迁移到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激励他们在其他领域也奋力拼博,不断获得成功后的高峰体验。
1 营造舆论氛围
在每次活动赛事之前,我们通过体育部学干、辅导员到班级宣传发动,通过心理暗示、语言激励、精神奖励、物质奖励等多种形式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大力激发学生自觉自愿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
2 大力实施激励政策
我们实施的鼓励措施有:报名参加并坚持训练到比赛的,加综合素质分2分,同时可获得“系優秀运动员”证书;所有报名参加训练,坚持到比赛,并在运动会中取得名次的,获得院级奖励证书、综合素质分和物质奖励。对推荐运动员人数和综合表现进行考核,评选先进班级和优秀班长、优秀体育委员,颁发“运动会系优秀学干”证书。对随意应付的班级将给予批评。
3 有力发挥学生组织作用
积极调动系学生会体育部、班级体育委员等正式学生组织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将各个体育项目分配到体育部各个学干,按照“专人负责专项”的原则,一位学干负责一个项目的选拔、训练、赛中服务、赛后计分总结等所有环节,并根据比赛成绩考核学干业绩,这就施加了压力,调动了积极性。同时,我们也大力发动非正式学生组织的作用,在学生当中,有许多因爱好体育活动而形成的小团体,我们称之为非正式学生组织。我们对体育活动小团体的管理、激励和有效引导,进一步扩大了教育管理的阵地。
4 精心组织各项体育赛事和体育活动
体育比赛功能有:提振精神、凝聚力量、增强自信、促进发展等。这也是为什么大到奥运会、小到校园里的运动会都要经常举办的原因。实际上,体育活动在大学生中的积极作用远远超乎我们的估计。因此,我们对每一次体育赛事、体育活动都认真对待、精心组织。我们除了参加院级竞赛如院运动会、元旦长跑、乒乓球赛、篮球赛、足球赛、排球赛之外,也积极主动地开始系部体育活动,如绑腿跑比赛、广播操比赛、拔河比赛等,同时抓好早操、按指纹等工作,督促学生保质保量进行早锻炼。
在活动组织过程中我们注重关键环节。我们在举办运动会通知的文件下达之前,便提前谋划,在班级中物色、挖掘各个项目的运动员。在接到通知时我们已经开始积极的赛前训练。在比赛前夕,召开了运动会动员大会,系领导到场给运动员们鼓劲。运动会的赛场上辅导员、系学生会学干始终坚持在赛场上给运动员们鼓劲。啦啦队成为运动员们最给力的社会支持系统。
5 总结表彰凸显体育成功典型
在比赛中取得成绩之后,立即召开有系领导、全体辅导员参与的表彰大会,及时兑现当初的承诺,表彰了一批优秀运动员、为比赛作出贡献的系学生会优秀学生干部。在我系学生当中,参加体育活动已经逐渐形成了良性循环,学生自发自愿地参加体育活动。我系体育成绩也在逐年进步。第六届运动会排名第五,第七届运动排名第四,第八届运动会上取得突破,获得学生团体总分第一的好成绩,创新了我系体育成绩。
通过以上各项举措,我们以体育活动为载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取得成绩总结如下:(1)成功转化了一批学困生。通过体育比赛我们看到了一批学困生的转变。如10级某某同学,他以前上网成瘾,辅导员每次到宿舍总是发现他窝在宿舍玩游戏。在带班辅导员老师的鼓励下,他报名参加了第八届运动会男子5000m长跑。尽管他是5000m赛场上最后一位到达终点的选手,但是在系领导、全体辅导员和二系啦啦队的加油声中,他在雨中坚韧地跑完了全程。赛场上的这种“不抛弃不放弃”精神不仅感染了在场的师生,对他自己也产生了很大的触动。运动会后,辅导员发现他已悄然发生了变化,期末考试也大有进步。现在的褚晓明已不再是那个天天对着电脑打游戏的网虫了,辅导员去宿舍也难得看见他,基本上他都在外面活动或在图书馆自习。(2)优化了系风建设。开展体育活动,进一步促进我系学生向“学习自觉、管理自治、生活自理”方向发展。(3)强化了大学的隐性教育。通过体育竞赛还让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成功就是比别人跑的更快一点。在各类体育竞赛和体育活动中培养了我系学生集体观念、拼博精神,引导他们形成团队协作、坚持坚韧、敢争第一的积极品质。
6 结语
不把体育活动、体育比赛当最终目标,而是始终以教育学生、培养学生为总目标。推而广之:所有的体育文艺以及社会实践活动都不应只为举办活动、排名对比而进行,而应在实践活动中充分挖掘学生潜能,为他们培养自信、锻炼能力、磨炼意志提供广阔的平台,使大学的教育管理更加注重素质的拓展,强化大学的隐性教育,最终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 大学生 体育活动 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a)-0191-01
在赛场上除了学习好、表现好的学生,还有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缺乏自信但主观上又想进步的学生,他们也积极地参加体育活动。他们在体育竞赛中取得了成功,获得高峰体验,进而依据“动机迁移”理论,将他们在体育竞赛中获得的成功体验迁移到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激励他们在其他领域也奋力拼博,不断获得成功后的高峰体验。
1 营造舆论氛围
在每次活动赛事之前,我们通过体育部学干、辅导员到班级宣传发动,通过心理暗示、语言激励、精神奖励、物质奖励等多种形式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大力激发学生自觉自愿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
2 大力实施激励政策
我们实施的鼓励措施有:报名参加并坚持训练到比赛的,加综合素质分2分,同时可获得“系優秀运动员”证书;所有报名参加训练,坚持到比赛,并在运动会中取得名次的,获得院级奖励证书、综合素质分和物质奖励。对推荐运动员人数和综合表现进行考核,评选先进班级和优秀班长、优秀体育委员,颁发“运动会系优秀学干”证书。对随意应付的班级将给予批评。
3 有力发挥学生组织作用
积极调动系学生会体育部、班级体育委员等正式学生组织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将各个体育项目分配到体育部各个学干,按照“专人负责专项”的原则,一位学干负责一个项目的选拔、训练、赛中服务、赛后计分总结等所有环节,并根据比赛成绩考核学干业绩,这就施加了压力,调动了积极性。同时,我们也大力发动非正式学生组织的作用,在学生当中,有许多因爱好体育活动而形成的小团体,我们称之为非正式学生组织。我们对体育活动小团体的管理、激励和有效引导,进一步扩大了教育管理的阵地。
4 精心组织各项体育赛事和体育活动
体育比赛功能有:提振精神、凝聚力量、增强自信、促进发展等。这也是为什么大到奥运会、小到校园里的运动会都要经常举办的原因。实际上,体育活动在大学生中的积极作用远远超乎我们的估计。因此,我们对每一次体育赛事、体育活动都认真对待、精心组织。我们除了参加院级竞赛如院运动会、元旦长跑、乒乓球赛、篮球赛、足球赛、排球赛之外,也积极主动地开始系部体育活动,如绑腿跑比赛、广播操比赛、拔河比赛等,同时抓好早操、按指纹等工作,督促学生保质保量进行早锻炼。
在活动组织过程中我们注重关键环节。我们在举办运动会通知的文件下达之前,便提前谋划,在班级中物色、挖掘各个项目的运动员。在接到通知时我们已经开始积极的赛前训练。在比赛前夕,召开了运动会动员大会,系领导到场给运动员们鼓劲。运动会的赛场上辅导员、系学生会学干始终坚持在赛场上给运动员们鼓劲。啦啦队成为运动员们最给力的社会支持系统。
5 总结表彰凸显体育成功典型
在比赛中取得成绩之后,立即召开有系领导、全体辅导员参与的表彰大会,及时兑现当初的承诺,表彰了一批优秀运动员、为比赛作出贡献的系学生会优秀学生干部。在我系学生当中,参加体育活动已经逐渐形成了良性循环,学生自发自愿地参加体育活动。我系体育成绩也在逐年进步。第六届运动会排名第五,第七届运动排名第四,第八届运动会上取得突破,获得学生团体总分第一的好成绩,创新了我系体育成绩。
通过以上各项举措,我们以体育活动为载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取得成绩总结如下:(1)成功转化了一批学困生。通过体育比赛我们看到了一批学困生的转变。如10级某某同学,他以前上网成瘾,辅导员每次到宿舍总是发现他窝在宿舍玩游戏。在带班辅导员老师的鼓励下,他报名参加了第八届运动会男子5000m长跑。尽管他是5000m赛场上最后一位到达终点的选手,但是在系领导、全体辅导员和二系啦啦队的加油声中,他在雨中坚韧地跑完了全程。赛场上的这种“不抛弃不放弃”精神不仅感染了在场的师生,对他自己也产生了很大的触动。运动会后,辅导员发现他已悄然发生了变化,期末考试也大有进步。现在的褚晓明已不再是那个天天对着电脑打游戏的网虫了,辅导员去宿舍也难得看见他,基本上他都在外面活动或在图书馆自习。(2)优化了系风建设。开展体育活动,进一步促进我系学生向“学习自觉、管理自治、生活自理”方向发展。(3)强化了大学的隐性教育。通过体育竞赛还让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成功就是比别人跑的更快一点。在各类体育竞赛和体育活动中培养了我系学生集体观念、拼博精神,引导他们形成团队协作、坚持坚韧、敢争第一的积极品质。
6 结语
不把体育活动、体育比赛当最终目标,而是始终以教育学生、培养学生为总目标。推而广之:所有的体育文艺以及社会实践活动都不应只为举办活动、排名对比而进行,而应在实践活动中充分挖掘学生潜能,为他们培养自信、锻炼能力、磨炼意志提供广阔的平台,使大学的教育管理更加注重素质的拓展,强化大学的隐性教育,最终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