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得到蓬勃发展,在学生素质教育模块实行进一步的改革,将思想道德教育与生活教育整合为道德与法治教学。如何调节课程思维,使高度整合后的道德法制课程能够实现教学效果,成为了下一步优化的方向。本文从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思考,将道德与法治的课程视角投射至学生本身,提出课程改革的建议,以帮助进行对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改善的探讨。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学生主体
引言:
道德与法治教育基于对《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科目教材的框架整合,并加入了对我国以宪法为主体的法律体系的系统性讲解,使课程内容包含对学生道德、生活、法律等各方位素养的培养,要充分考虑学生对各种知识的不同接受情况,并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实现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切实地培养学生的道德、法律等素养[1]。
一、主要问题
(一)道德教育共鸣不足
在现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中,道德教育的比重较大,但对于具体道德素养的培养浮于名词的记忆与概念传达,在教学形式上无法令学生从心底产生认同感,违背了道德教育的初衷。
(二)生活教育思想受限
在生活教育方面,道德法治教育的课程在社会生活知识方面的教育优于对学生日常生活、个人身体方面常识的教育,使得生活教育在宏观方向上取得成果,却在微观层面受限于传统保守思想。
(三)法治教育缺乏深化
我国法律制度较为复杂,在初中阶段的道德法制教育中,倾向于对宪法及法律制度的框架性介绍,却缺少对相应法律的治理方向、适用范围的教育,使法治教育缺乏深度[2]。
二、完善措施
(一)增强情景代入,促进学生理解
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核心是学生,初中教师必须深刻理解初中学生的心理思维及学习习惯,要充分意识到在初中年龄段,学生普遍存在的叛逆心理对道德层面教育的实现有着较大的阻碍。在常规的道德教育中,国内课堂教学基本以幻灯片形式的多媒体教学,呈现符合中国道德体系的孝道、善心等高尚品德的图片与视频,期望学生在参与对该类视频图文的欣赏后,能够自主形成对社会主义价值观下的高尚品德的认同。但学生的叛逆心理决定了其对传统性较强的道德思维的教化有着本能的抗拒,这在道德与法治的教育中,具体体现在学生在教师播放幻灯片时观看课外书,不将心思放在听讲上等现象。因此,要增强在教学中的情景代入,不能简单将多媒体教学视作对图文等教学资源的播放,而要强调教学的深入引导作用。例如,在进行对“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的课程教学时,可以播放新闻频道对于闯红灯现象的统计报道,并开展班级讨论,由教师反思自己在生活中有过的违反规则的行为,引导学生进行对自身日常生活的反思,深化其对规则概念的理解,并通过思考形成遵守规则的道德意识,最终实现道德与法治教育课堂教学中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3]。
(二)突破传统观念,强化性别教育
传统的生活教育之中,由于考虑到初中学生在性意识方面的启蒙程度,对于性教育的教学程度较低,采取较为保守的教学模式,使得在性别教育上遮遮掩掩,无法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这种背景之下的性别教育是不完整的,难以令初中学生形成正确的性别观念,无法保证他们形成正确对待自己与他人身体、人格的意识。要充分意识到学生在这一年龄段性别教育的必要性,加强其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但同时要严格保证学生的自我尊严受到保护。因此,可以考虑在生活生理层面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内容上进行分堂教学的形式,对男生和女生分开进行额外的生理教学。要通过独立的教学,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身体的构成,同时要强化女生对男生生理知识及男生对女生生理知识的认识程度,要在知识掌握程度上弥补男女生因天生的性别差异造成的性别认知上的偏差。在针对性的性教育之下,达到男女生能够客观、正确地认识各自在性别上的差异,并接受这一类差异带来的双方在生理层面、精神层面的不同,充分理解彼此,让道德与法治课堂不止于理论层面,更能够完成对学生精神世界层面的影响,让初中学生之间的男女生相处能够达到和谐的局面,防止班级之间的矛盾、歧视等现象的出现。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生活生理教学以学生因性别产生的认知差异出发,人性化设置课堂的内容与形式,这样的教学改良能够更好地得到学生的理解,提高道德法制課堂教学效果[4]。
(三)拓展法律知识体系,挖掘学习深度
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活动已经有法可依。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最大限度地在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内实现其对法律知识体系的理解,挖掘其学习法律的热情,加深其对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认同感,是对国内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发展性思考。在现行的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教学中,法律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学习深度上的不足。由于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尚且不足,国内教材对于初中课堂中的法律教学采取较为简易的介绍,争取达到初中学生能够大致掌握我国法律体系的结构的认知程度。但这样的法治教育存在的漏洞即是学生无法正确形成对法律管理范围与法律强制力的认知,使得学生在心中缺乏对法律的尊重。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数量逐步上升,使得对初中生这一社会意识建立的重要人群的法律教育强化迫在眉睫。例如可以实行组织法律辩论赛的形式,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对某一法律议题的是非观辩论,并最后由教师进行对法律观念的科普,加深学生对我国法律体系的认知程度,以学生自身的高度参与,真切地使之认识到、感受到我国法律体系对于社会生活的影响力,形成对法律的敬畏,达到社会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的。
结语:我国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形成合理的道德、生活、法律方面的素养,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作用,思考其在学习中的心理想法,以能够调动其学习热情的方式提高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课堂活跃性,最终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均武. 浅析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J]. 神州,2017,75(8):53-53.
[2]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本课堂实践研究[D]. 石河子大学,2018,43(26):67-68.
[3]袁登贵. 落实好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 东西南北:教育,2017,21(3):123-124.
[4]薛念文,曹文楷. "互联网+"背景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发挥学生主体性研究[J]. 思想政治课研究,2017,87(6):45-46.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学生主体
引言:
道德与法治教育基于对《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科目教材的框架整合,并加入了对我国以宪法为主体的法律体系的系统性讲解,使课程内容包含对学生道德、生活、法律等各方位素养的培养,要充分考虑学生对各种知识的不同接受情况,并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实现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切实地培养学生的道德、法律等素养[1]。
一、主要问题
(一)道德教育共鸣不足
在现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中,道德教育的比重较大,但对于具体道德素养的培养浮于名词的记忆与概念传达,在教学形式上无法令学生从心底产生认同感,违背了道德教育的初衷。
(二)生活教育思想受限
在生活教育方面,道德法治教育的课程在社会生活知识方面的教育优于对学生日常生活、个人身体方面常识的教育,使得生活教育在宏观方向上取得成果,却在微观层面受限于传统保守思想。
(三)法治教育缺乏深化
我国法律制度较为复杂,在初中阶段的道德法制教育中,倾向于对宪法及法律制度的框架性介绍,却缺少对相应法律的治理方向、适用范围的教育,使法治教育缺乏深度[2]。
二、完善措施
(一)增强情景代入,促进学生理解
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核心是学生,初中教师必须深刻理解初中学生的心理思维及学习习惯,要充分意识到在初中年龄段,学生普遍存在的叛逆心理对道德层面教育的实现有着较大的阻碍。在常规的道德教育中,国内课堂教学基本以幻灯片形式的多媒体教学,呈现符合中国道德体系的孝道、善心等高尚品德的图片与视频,期望学生在参与对该类视频图文的欣赏后,能够自主形成对社会主义价值观下的高尚品德的认同。但学生的叛逆心理决定了其对传统性较强的道德思维的教化有着本能的抗拒,这在道德与法治的教育中,具体体现在学生在教师播放幻灯片时观看课外书,不将心思放在听讲上等现象。因此,要增强在教学中的情景代入,不能简单将多媒体教学视作对图文等教学资源的播放,而要强调教学的深入引导作用。例如,在进行对“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的课程教学时,可以播放新闻频道对于闯红灯现象的统计报道,并开展班级讨论,由教师反思自己在生活中有过的违反规则的行为,引导学生进行对自身日常生活的反思,深化其对规则概念的理解,并通过思考形成遵守规则的道德意识,最终实现道德与法治教育课堂教学中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3]。
(二)突破传统观念,强化性别教育
传统的生活教育之中,由于考虑到初中学生在性意识方面的启蒙程度,对于性教育的教学程度较低,采取较为保守的教学模式,使得在性别教育上遮遮掩掩,无法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这种背景之下的性别教育是不完整的,难以令初中学生形成正确的性别观念,无法保证他们形成正确对待自己与他人身体、人格的意识。要充分意识到学生在这一年龄段性别教育的必要性,加强其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但同时要严格保证学生的自我尊严受到保护。因此,可以考虑在生活生理层面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内容上进行分堂教学的形式,对男生和女生分开进行额外的生理教学。要通过独立的教学,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身体的构成,同时要强化女生对男生生理知识及男生对女生生理知识的认识程度,要在知识掌握程度上弥补男女生因天生的性别差异造成的性别认知上的偏差。在针对性的性教育之下,达到男女生能够客观、正确地认识各自在性别上的差异,并接受这一类差异带来的双方在生理层面、精神层面的不同,充分理解彼此,让道德与法治课堂不止于理论层面,更能够完成对学生精神世界层面的影响,让初中学生之间的男女生相处能够达到和谐的局面,防止班级之间的矛盾、歧视等现象的出现。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生活生理教学以学生因性别产生的认知差异出发,人性化设置课堂的内容与形式,这样的教学改良能够更好地得到学生的理解,提高道德法制課堂教学效果[4]。
(三)拓展法律知识体系,挖掘学习深度
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活动已经有法可依。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最大限度地在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内实现其对法律知识体系的理解,挖掘其学习法律的热情,加深其对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认同感,是对国内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发展性思考。在现行的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教学中,法律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学习深度上的不足。由于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尚且不足,国内教材对于初中课堂中的法律教学采取较为简易的介绍,争取达到初中学生能够大致掌握我国法律体系的结构的认知程度。但这样的法治教育存在的漏洞即是学生无法正确形成对法律管理范围与法律强制力的认知,使得学生在心中缺乏对法律的尊重。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数量逐步上升,使得对初中生这一社会意识建立的重要人群的法律教育强化迫在眉睫。例如可以实行组织法律辩论赛的形式,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对某一法律议题的是非观辩论,并最后由教师进行对法律观念的科普,加深学生对我国法律体系的认知程度,以学生自身的高度参与,真切地使之认识到、感受到我国法律体系对于社会生活的影响力,形成对法律的敬畏,达到社会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的。
结语:我国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形成合理的道德、生活、法律方面的素养,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作用,思考其在学习中的心理想法,以能够调动其学习热情的方式提高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课堂活跃性,最终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均武. 浅析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J]. 神州,2017,75(8):53-53.
[2]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本课堂实践研究[D]. 石河子大学,2018,43(26):67-68.
[3]袁登贵. 落实好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 东西南北:教育,2017,21(3):123-124.
[4]薛念文,曹文楷. "互联网+"背景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发挥学生主体性研究[J]. 思想政治课研究,2017,87(6):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