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背景:建国以来第一次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召开了
2007年5月24日,新华社受权全文播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这一切表明,党中央、国务院对青少年体质的高度重视。全国各地教育部门、学校迅速积极响应,采取各种措施,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这一切也从侧面暴露了以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得不到保证,学校体育工作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
二、分析:是谁“挪用”了我的体育活动时间
从一些原因中不难看出,一方面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社会和学校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缺乏体育锻炼时间。另一方面由于体育设施和条件不足,学生体育课和体育活动难以保证。其实。“挪用”学生体育活动时间的不是别人,主要还是家长。作为学校的体育老师,除了上好体育课外,在这方面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如何改变和影响家长的观念?
三、策略:推行“阳光体育公约”。奥运连着你、我、他
我校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借着2008北京奥运会的契机,我们首先在校园中掀起了一股强劲的“体育风”。学校围绕构建生命化校园的主题,开展了以“奥运”为主题的多姿多彩的各种活动。我们还推出了孩子和家长签订“阳光体育公约”活动,让孩子们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宣扬和实践去影响家长。“公约”内容因家庭而异。大体如下:
1,体育运动要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就像每天要吃饭一样;
2,每人都有一项最喜爱的运动项目,至少有两项日常锻炼的运动;
3,每人心中都有自己崇拜的体育偶像。了解他(她)的主要情况;
4,锁定至少两个运动项目,收集有关资料,了解历史纪录,关注2008奥运这些项目的赛事;
5,根据老师开出的运动处方,父母不仅要鼓励孩子参加体育锻炼,还要积极参与孩子喜欢的运动项目,和孩子分享运动的快乐;
6,双休日、节假日全家一起活动每天累计不少于一个小时;
7,每个学期召开一次家庭体育节,至少邀请自己的两个朋友一起参加。每人表演一项运动并保持纪录;
8,全家每人都有一个科学的作息时间表。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9,轮流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10,充分利用自然因素如空气、日光。水等进行锻炼,以提高对外界气温变化的适应能力。
实践证明。“阳光体育公约”使家长体会到学校的良苦用心,孩子在六小时之外的锻炼得到了保障,同时也有力地影响到整个家庭,乃至整个社区。
四、体验:为见彩虹。历经风雨
以前,学生家长手机里总有语文、数学、英语老师的联系电话,甚至连住处也清楚,要是问到体育老师,不要说家庭住址、联系电话了,连姓啥名谁也说不上。这是习以为常的事。自从开展签订“阳光体育公约”之后。我们体育老师的电话几乎成了热线,家长随时都可能咨询有关专业、非专业的问题,甚至邀请我们担当裁判。在与家长的沟通、访谈中,我深感一些家长为了改善孩子的体质,的确下了一番功夫,真是为见彩虹,历经了风雨。尝试到甜头的家长都有同感,以前孩子患“少动症”。越是对孩子过分保护,越是失去了锻炼的机会,就越是减弱了对病菌的抵抗力,自然生存能力、体质比较差也就不奇怪了。
五、观点:阳光体育公约大有文章可做
1,小手牵大手,签订阳光体育公约,建立在学校体育工作全面到位的基础上。作为体育老师,首先要通过体育课堂教学,注重发展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和特长。一个连学校体育活动也不喜欢参加的学生,到了家里怎么会主动的去和家长策划开展家庭健身运动呢?
2,从每天锻炼一小时入手,使每个学生在校内就能掌握两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同时对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掌握每个学生的体质测试档案,帮助他们开出合适的运动处方,让他们的肺活量、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不断走高,身高、体重、胸围等形态发育指标持续正常。这“两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应该体现体育老师开出的针对性的运动处方。
3,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要与家庭“阳光体育公约”的履行情况挂钩,做到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互相补充。例如。在我校体育节上有一个项目,就是以自然班级为单位,每人都有体育自选项目进行集体展示。
通过签约的方式把家长和孩子一起拉进体育锻炼中来。通过对学生的教育来影响家长,带动起来的是全民身体素质的提高。全国亿万名学生如果都“动”起来,同时带动家庭成员,那么将影响到多少人呢?一个生活在朝气蓬勃的生命化校园环境中的学生,回到一个崇尚体育运动的家里,延续六小时之外的体育锻炼,这样持续下来,青少年的体质状况怎么不能够止跌反升呢?阳光体育公约的确大有文章可做。
2007年5月24日,新华社受权全文播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这一切表明,党中央、国务院对青少年体质的高度重视。全国各地教育部门、学校迅速积极响应,采取各种措施,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这一切也从侧面暴露了以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得不到保证,学校体育工作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
二、分析:是谁“挪用”了我的体育活动时间
从一些原因中不难看出,一方面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社会和学校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缺乏体育锻炼时间。另一方面由于体育设施和条件不足,学生体育课和体育活动难以保证。其实。“挪用”学生体育活动时间的不是别人,主要还是家长。作为学校的体育老师,除了上好体育课外,在这方面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如何改变和影响家长的观念?
三、策略:推行“阳光体育公约”。奥运连着你、我、他
我校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借着2008北京奥运会的契机,我们首先在校园中掀起了一股强劲的“体育风”。学校围绕构建生命化校园的主题,开展了以“奥运”为主题的多姿多彩的各种活动。我们还推出了孩子和家长签订“阳光体育公约”活动,让孩子们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宣扬和实践去影响家长。“公约”内容因家庭而异。大体如下:
1,体育运动要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就像每天要吃饭一样;
2,每人都有一项最喜爱的运动项目,至少有两项日常锻炼的运动;
3,每人心中都有自己崇拜的体育偶像。了解他(她)的主要情况;
4,锁定至少两个运动项目,收集有关资料,了解历史纪录,关注2008奥运这些项目的赛事;
5,根据老师开出的运动处方,父母不仅要鼓励孩子参加体育锻炼,还要积极参与孩子喜欢的运动项目,和孩子分享运动的快乐;
6,双休日、节假日全家一起活动每天累计不少于一个小时;
7,每个学期召开一次家庭体育节,至少邀请自己的两个朋友一起参加。每人表演一项运动并保持纪录;
8,全家每人都有一个科学的作息时间表。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9,轮流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10,充分利用自然因素如空气、日光。水等进行锻炼,以提高对外界气温变化的适应能力。
实践证明。“阳光体育公约”使家长体会到学校的良苦用心,孩子在六小时之外的锻炼得到了保障,同时也有力地影响到整个家庭,乃至整个社区。
四、体验:为见彩虹。历经风雨
以前,学生家长手机里总有语文、数学、英语老师的联系电话,甚至连住处也清楚,要是问到体育老师,不要说家庭住址、联系电话了,连姓啥名谁也说不上。这是习以为常的事。自从开展签订“阳光体育公约”之后。我们体育老师的电话几乎成了热线,家长随时都可能咨询有关专业、非专业的问题,甚至邀请我们担当裁判。在与家长的沟通、访谈中,我深感一些家长为了改善孩子的体质,的确下了一番功夫,真是为见彩虹,历经了风雨。尝试到甜头的家长都有同感,以前孩子患“少动症”。越是对孩子过分保护,越是失去了锻炼的机会,就越是减弱了对病菌的抵抗力,自然生存能力、体质比较差也就不奇怪了。
五、观点:阳光体育公约大有文章可做
1,小手牵大手,签订阳光体育公约,建立在学校体育工作全面到位的基础上。作为体育老师,首先要通过体育课堂教学,注重发展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和特长。一个连学校体育活动也不喜欢参加的学生,到了家里怎么会主动的去和家长策划开展家庭健身运动呢?
2,从每天锻炼一小时入手,使每个学生在校内就能掌握两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同时对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掌握每个学生的体质测试档案,帮助他们开出合适的运动处方,让他们的肺活量、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不断走高,身高、体重、胸围等形态发育指标持续正常。这“两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应该体现体育老师开出的针对性的运动处方。
3,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要与家庭“阳光体育公约”的履行情况挂钩,做到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互相补充。例如。在我校体育节上有一个项目,就是以自然班级为单位,每人都有体育自选项目进行集体展示。
通过签约的方式把家长和孩子一起拉进体育锻炼中来。通过对学生的教育来影响家长,带动起来的是全民身体素质的提高。全国亿万名学生如果都“动”起来,同时带动家庭成员,那么将影响到多少人呢?一个生活在朝气蓬勃的生命化校园环境中的学生,回到一个崇尚体育运动的家里,延续六小时之外的体育锻炼,这样持续下来,青少年的体质状况怎么不能够止跌反升呢?阳光体育公约的确大有文章可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