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我国人均水资源贫乏。随着经济增长和城镇化发展,城市的用水量和排水量都将相应增长,再生水回用已成为弥补城市水资源短缺的必然选择。文章以循环经济的视角简析了污水处理企业的运行,希望为我国城市大力推广再生水回用提供一点参考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污水处理 循环经济
中图分类号:F406.7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水资源需求与污水处理的现状
当今全球人口不断增长,人类面临的资源供给与消耗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据资料显示,截至2011年底,我国水资源总量约占全球水资源总量的7%,人均水资源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属于世界人均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之一。我国现有的660多个城市中,缺水的占60%以上,其中严重缺水的有110多个,甚至在多水的长江流域也有近60个城市缺水。一方面是水资源短缺,另一方面是水资源浪费和污染现象十分严重。在我国政府大力治污减排的推动下,近十年来我国污水处理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污水排放总量增速放缓,由“十五”期间的8%左右降到2010年的3%左右。据住建部发布的资料显示,2003年底,我国已建成运行的污水处理厂516座,污水处理能力3284万立方米/日。截至2013年3月底,全国累计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3451座,污水处理能力约1.45亿立方米/日。随着经济增长和城镇化发展,城市的用水量和排水量都将相应增长,再生水回用已成为弥补城市水资源短缺的必然选择。
二、从循环经济视角简析污水处理企业的运行
过去十年时间,我国各地新增了近三千个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增长一亿多立方米/日。伴随着各地污水处理新企业的建成,这个行业中的一些老问题也陆续在各地出现。从企业运行的入口端看,污水汇集量不足,管网配套滞后;电力需求大,能耗高。从企业运行的出口端看,再生水直排入水体;污泥,外运倾倒。据媒体報道,一些地方的污水处理厂因无序倾倒污泥引起公众的怨恨,因污泥含水份高,有臭气,且含重金属、病菌等,极易造成二次污染。以循环经济视角看污水处理企业的运行,能更好的理清发展思路。
循环经济的原理,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源于人类摆脱环境污染的困扰和重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以城市污水处理厂为例,其资源主要是生活污水;其主产品是再生水,又称中水;副产品是污泥;流向,大部分再生水直排入水体,绝大部分污泥未经处置外运倾倒。这个流程呈现的是传统经济模式,即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流动。按照循环经济要求,污水处理厂的规划建设,要体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的理念和布置,即要最大限度的实现再生水和污泥的资源化。目前污水处理项目规划建设中,主要是污水处理方面的投资,综合利用方面的投资比重很低,也没有预留资源化的发展空间,再生水没有被回用浪费了企业成本和社会成本。
再从循环经济的大系统来看,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循环经济观要求人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再置身于这一大系统之外,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如目前城市居民都是用成本高昂的自来水做生活杂用(如冲厕所等),若能改用水费低的再生水,既减轻了城市自来水的供给压力,又能减少家庭用水的总费用支出,再生水亦物尽其用,各方都受益。国内外对再生水回用和污泥处置的资源化已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我国一些城市再生水回用也从示范到了大范围推广,如北京市再生水厂已建了十多个,专用管网不断延伸,2012年底全市污水处理率由79%提高到83%;再生水利用量由6亿立方米提高到7.5亿立方米,再生水利用率达到61%.各地的情况不一样,但推进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必由之路。
三、提高城市污水处理企业资源化率的主要措施
污水处理企业的产品成再生资源,进入再循环,其转换环节少、成本低、时效快,过去发展缓慢有历史原因,当时外部压力也小。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现在是最好的发展时期,但面临着形势紧逼的巨大压力,抓住机遇,刻不容缓。
首先是地方政府要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出台实施国家《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具体实施办法,从宏观长远的角度解决再生水被浪费,污泥乱倒的情况。再生水要进入城市各单位、家庭,必须先做好宣传,让市民了解,争取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
第二再生水工程建设既是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也是民生工程,如同再配一套供水系统。按照市政公用事业开放发展的模式,在政府加大投资的同时,吸收社会资本参与,实行多元化投资、企业化管理,可以解决资金短缺的困难,加快工程进展,尽快实现再生水回用,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三依靠科技进步,从政府层面,可以设立污水资源化率的的专项基金,组织技术攻关,奖励污水处理的科技应用成果。从企业层面,要瞄准污水处理先进技术的发展趋势,大胆创新升级,提高资源化率。要大力节能降耗,降低运营成本。
(作者单位:广州粤信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吕明合.《“毒泥”围城》2012-2-13南方周末.
[2]曲格平.《循环经济———21世纪发展的趋势》中国环保产业2001.1.
[3]闫雪静.《再生水成北京第二大水源 》.北京日报 2013-02-18.
关键词 污水处理 循环经济
中图分类号:F406.7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水资源需求与污水处理的现状
当今全球人口不断增长,人类面临的资源供给与消耗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据资料显示,截至2011年底,我国水资源总量约占全球水资源总量的7%,人均水资源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属于世界人均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之一。我国现有的660多个城市中,缺水的占60%以上,其中严重缺水的有110多个,甚至在多水的长江流域也有近60个城市缺水。一方面是水资源短缺,另一方面是水资源浪费和污染现象十分严重。在我国政府大力治污减排的推动下,近十年来我国污水处理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污水排放总量增速放缓,由“十五”期间的8%左右降到2010年的3%左右。据住建部发布的资料显示,2003年底,我国已建成运行的污水处理厂516座,污水处理能力3284万立方米/日。截至2013年3月底,全国累计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3451座,污水处理能力约1.45亿立方米/日。随着经济增长和城镇化发展,城市的用水量和排水量都将相应增长,再生水回用已成为弥补城市水资源短缺的必然选择。
二、从循环经济视角简析污水处理企业的运行
过去十年时间,我国各地新增了近三千个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增长一亿多立方米/日。伴随着各地污水处理新企业的建成,这个行业中的一些老问题也陆续在各地出现。从企业运行的入口端看,污水汇集量不足,管网配套滞后;电力需求大,能耗高。从企业运行的出口端看,再生水直排入水体;污泥,外运倾倒。据媒体報道,一些地方的污水处理厂因无序倾倒污泥引起公众的怨恨,因污泥含水份高,有臭气,且含重金属、病菌等,极易造成二次污染。以循环经济视角看污水处理企业的运行,能更好的理清发展思路。
循环经济的原理,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源于人类摆脱环境污染的困扰和重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以城市污水处理厂为例,其资源主要是生活污水;其主产品是再生水,又称中水;副产品是污泥;流向,大部分再生水直排入水体,绝大部分污泥未经处置外运倾倒。这个流程呈现的是传统经济模式,即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流动。按照循环经济要求,污水处理厂的规划建设,要体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的理念和布置,即要最大限度的实现再生水和污泥的资源化。目前污水处理项目规划建设中,主要是污水处理方面的投资,综合利用方面的投资比重很低,也没有预留资源化的发展空间,再生水没有被回用浪费了企业成本和社会成本。
再从循环经济的大系统来看,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循环经济观要求人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再置身于这一大系统之外,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如目前城市居民都是用成本高昂的自来水做生活杂用(如冲厕所等),若能改用水费低的再生水,既减轻了城市自来水的供给压力,又能减少家庭用水的总费用支出,再生水亦物尽其用,各方都受益。国内外对再生水回用和污泥处置的资源化已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我国一些城市再生水回用也从示范到了大范围推广,如北京市再生水厂已建了十多个,专用管网不断延伸,2012年底全市污水处理率由79%提高到83%;再生水利用量由6亿立方米提高到7.5亿立方米,再生水利用率达到61%.各地的情况不一样,但推进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必由之路。
三、提高城市污水处理企业资源化率的主要措施
污水处理企业的产品成再生资源,进入再循环,其转换环节少、成本低、时效快,过去发展缓慢有历史原因,当时外部压力也小。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现在是最好的发展时期,但面临着形势紧逼的巨大压力,抓住机遇,刻不容缓。
首先是地方政府要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出台实施国家《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具体实施办法,从宏观长远的角度解决再生水被浪费,污泥乱倒的情况。再生水要进入城市各单位、家庭,必须先做好宣传,让市民了解,争取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
第二再生水工程建设既是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也是民生工程,如同再配一套供水系统。按照市政公用事业开放发展的模式,在政府加大投资的同时,吸收社会资本参与,实行多元化投资、企业化管理,可以解决资金短缺的困难,加快工程进展,尽快实现再生水回用,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三依靠科技进步,从政府层面,可以设立污水资源化率的的专项基金,组织技术攻关,奖励污水处理的科技应用成果。从企业层面,要瞄准污水处理先进技术的发展趋势,大胆创新升级,提高资源化率。要大力节能降耗,降低运营成本。
(作者单位:广州粤信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吕明合.《“毒泥”围城》2012-2-13南方周末.
[2]曲格平.《循环经济———21世纪发展的趋势》中国环保产业2001.1.
[3]闫雪静.《再生水成北京第二大水源 》.北京日报 2013-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