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笔者对赫谢耳寻求磁光联系的实验做了研究。参照赫谢耳的信件,分析了赫谢耳实验的过程和思想,认为赫谢耳的工作为解读近代电磁学发展状况提供了新素材。
关键词赫谢耳;磁光联系;实验
赫谢耳(John Frederick William Herschel,1792-1871)是近代著名天文学家,除了天文学方面的卓越成就,其研究还涉及到电磁学领域。赫谢耳认为磁与光存在某种联系,并在1822-1825年进行了实验探索。这方面的研究目前还较为少见,有必要对赫谢耳的相关工作和思想进行考察,对其意义做出评价。
1赫谢耳的实验
1)实验的缘由:1820年,赫谢耳注意到,当一束偏振光通过石英晶体时,偏振光偏振面沿着光线行进方向有的向逆时针方向偏转,而有的向顺时针方向偏转。通过进一步观察,赫谢耳发现,这是两类不同结构石英晶体的固有现象,即偏振光偏振面的偏转呈现螺旋对称性,从而发现石英有“左旋”与“右旋”之分。他还观察到,磁针在电流作用下的偏转也具有螺旋对称性(指电流磁效应一笔者),与光线通过某些物体时偏振面的旋转很相似,于是猜想“电”和“光”可能存在某种联系,进而通过实验进行了验证,时间约在1822-1825年。但从实验过程看,赫谢耳事实上是寻求“磁”与“光”的联系。
2)实验过程:赫谢耳于1822-1825年间做了2个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一个陶制管中放置铜质螺旋,一对黑色玻璃板布置在陶制管的开口附近,光束在第一块玻璃板反射,穿过螺线管,在另一块玻璃板上反射。光束在第一块玻璃板反射后,获得偏振光,赫谢尔认为从另外一块玻璃板能看光束偏振面的旋转现象。另一个实验,用折叠导线取代陶制管和铜质螺线管,依然没有看到期望中的实验现象。
考察赫谢耳的实验装置会发现,他实质上是在寻求“磁”和“光”之间的联系,因为偏振光不管是穿过螺线管还是通过通电导线附近,都是利用电流的磁效应对偏振光施加影响。
赫谢耳认为,当偏振光沿轴方向穿过通电铜螺线管时,应当能够观察到偏振光偏振面的偏转(如图1)。实验结果是,他期望中的现象并未出现。赫谢耳把通电螺线管换成三折直导线(如图2所示),但依然未能观察到他预想的现象。
赫谢耳没有来得及找出其实验失败的原因。作为天文学家,他此后的主要兴趣与精力都放在了天文学方面。直到1845年,听说法拉第发现了“磁”与“光”存在联系的证据,赫谢耳才再次关注这一问题,并与法拉第进行了交流。
2赫谢耳与法拉第的讨论
2.1赫谢耳的观点
日晷根据太阳影子的长短和影子的方向来判断时间:早上时,影子在西方且最长;中午时,影子在北方且最短;傍晚时,影子在东方且从中午时逐渐变长(以北半球为例)。一般来说,古代人们通常会选用根据影子的方向来判断时间,可能因为影子的方向便于辨别而影子的长短不便于测量。
赫谢耳于1822-1825間的实验以失败告终。1845年9月13日,法拉第在实验中发现了磁光存在联系的证据,即“磁致旋光”效应。同年11月3日法拉第向皇家学会报告了自己的发现,11月8日“Athenaeum”的每周漫谈专栏做了相关报道,赫谢耳看到此报道后,于11月9日给法拉第写了一封贺信。在这封信中,赫谢耳除了对法拉第的重大发现表示祝贺和探询详情外,还详细介绍了自己早年的实验。赫谢耳在信中说:“有3种类型的螺旋不对称现象,第一种是在石英之类晶体的旋光现象,第二种是当光通过某些固体和液体时发生的光偏振面旋转现象,表示在光线和分子中的螺旋不对称,或者在光线中的能力受到后者中的特性的影响。第三种是直流导线附近小磁针的偏转现象。这三类现象有相似的特点,我认为电流和偏振光之间存在某种联系,光偏振面一定会被磁电偏转”。
从这段叙述可以进一步得知赫谢耳寻求磁光联系较为详细的缘由。赫谢耳把三类螺旋对称性进行了类比,一是有些具有旋光性的晶体,由于结构不同使其旋光能力有左旋与右旋之分;二是具有旋光能力的液体,其分子结构不同旋光性也不同,分为左旋和右旋液体;三是通电导线附近小磁针的转动方向依电流方向不同也有所不同。
赫谢耳通过归纳推理认为,光和电流之间存在相似现象,偏振光偏振面一定会被磁电所偏转,且坚信一定能够被发现。
2.2法拉第的观点
为说明法拉第的观点,有必要介绍一下法拉第发现的“磁致旋光”效应。如图3所示,圆柱体是重玻璃,圆柱体外侧的线圈为导线圈,箭头所指方向为电流方向,虚线代表偏振光线。当磁力线和光线同向时,迎着光线看,光偏振面向左偏转,如果磁力线与光线反向,则光偏振面向右偏转。
1845年11月13日,法拉第给赫谢耳写了回信。在这封信中,法拉第除了介绍自己发现“磁致旋光”效应的情况,还谈了实验的来由。法拉第说:
“我有一种强烈的哲学信念,认为光、磁、电一定存在某种联系,这种信念促使我在找到问题关键之前付出了百折不回的努力”。
由这段引文可知,与赫谢耳通过类比猜测可能光和磁之间具有某种联系不同,法拉第认为磁与光存在联系,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哲学信念使然。
2.3法拉第指出了赫谢耳实验的失败原因
法拉第认为,光介质选取不合适乃是导致赫谢耳实验失败的原因。法拉第说:
“……你在实验中没有得到任何结果,原因并不在于你所使用的实验设备,即使你使用再强的电池给螺线管供电,结果依然如此,因为迄今为止,我还没有能够在空气或任何气体中发现光偏振面旋转效应。”
由这句话可知,法拉第本人还没有在空气或者任何其它气体中观察到“磁致旋光”效应,而在赫谢耳的实验中,光介质恰恰是空气,如图1和2所示。
因此,赫谢耳的研究思路正确,只是由于光介质选取不合适才使得他与“磁致旋光”效应失之交臂。
2.4赫谢耳与法拉第的分歧
关键词赫谢耳;磁光联系;实验
赫谢耳(John Frederick William Herschel,1792-1871)是近代著名天文学家,除了天文学方面的卓越成就,其研究还涉及到电磁学领域。赫谢耳认为磁与光存在某种联系,并在1822-1825年进行了实验探索。这方面的研究目前还较为少见,有必要对赫谢耳的相关工作和思想进行考察,对其意义做出评价。
1赫谢耳的实验
1)实验的缘由:1820年,赫谢耳注意到,当一束偏振光通过石英晶体时,偏振光偏振面沿着光线行进方向有的向逆时针方向偏转,而有的向顺时针方向偏转。通过进一步观察,赫谢耳发现,这是两类不同结构石英晶体的固有现象,即偏振光偏振面的偏转呈现螺旋对称性,从而发现石英有“左旋”与“右旋”之分。他还观察到,磁针在电流作用下的偏转也具有螺旋对称性(指电流磁效应一笔者),与光线通过某些物体时偏振面的旋转很相似,于是猜想“电”和“光”可能存在某种联系,进而通过实验进行了验证,时间约在1822-1825年。但从实验过程看,赫谢耳事实上是寻求“磁”与“光”的联系。
2)实验过程:赫谢耳于1822-1825年间做了2个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一个陶制管中放置铜质螺旋,一对黑色玻璃板布置在陶制管的开口附近,光束在第一块玻璃板反射,穿过螺线管,在另一块玻璃板上反射。光束在第一块玻璃板反射后,获得偏振光,赫谢尔认为从另外一块玻璃板能看光束偏振面的旋转现象。另一个实验,用折叠导线取代陶制管和铜质螺线管,依然没有看到期望中的实验现象。
考察赫谢耳的实验装置会发现,他实质上是在寻求“磁”和“光”之间的联系,因为偏振光不管是穿过螺线管还是通过通电导线附近,都是利用电流的磁效应对偏振光施加影响。
赫谢耳认为,当偏振光沿轴方向穿过通电铜螺线管时,应当能够观察到偏振光偏振面的偏转(如图1)。实验结果是,他期望中的现象并未出现。赫谢耳把通电螺线管换成三折直导线(如图2所示),但依然未能观察到他预想的现象。
赫谢耳没有来得及找出其实验失败的原因。作为天文学家,他此后的主要兴趣与精力都放在了天文学方面。直到1845年,听说法拉第发现了“磁”与“光”存在联系的证据,赫谢耳才再次关注这一问题,并与法拉第进行了交流。
2赫谢耳与法拉第的讨论
2.1赫谢耳的观点
日晷根据太阳影子的长短和影子的方向来判断时间:早上时,影子在西方且最长;中午时,影子在北方且最短;傍晚时,影子在东方且从中午时逐渐变长(以北半球为例)。一般来说,古代人们通常会选用根据影子的方向来判断时间,可能因为影子的方向便于辨别而影子的长短不便于测量。
赫谢耳于1822-1825間的实验以失败告终。1845年9月13日,法拉第在实验中发现了磁光存在联系的证据,即“磁致旋光”效应。同年11月3日法拉第向皇家学会报告了自己的发现,11月8日“Athenaeum”的每周漫谈专栏做了相关报道,赫谢耳看到此报道后,于11月9日给法拉第写了一封贺信。在这封信中,赫谢耳除了对法拉第的重大发现表示祝贺和探询详情外,还详细介绍了自己早年的实验。赫谢耳在信中说:“有3种类型的螺旋不对称现象,第一种是在石英之类晶体的旋光现象,第二种是当光通过某些固体和液体时发生的光偏振面旋转现象,表示在光线和分子中的螺旋不对称,或者在光线中的能力受到后者中的特性的影响。第三种是直流导线附近小磁针的偏转现象。这三类现象有相似的特点,我认为电流和偏振光之间存在某种联系,光偏振面一定会被磁电偏转”。
从这段叙述可以进一步得知赫谢耳寻求磁光联系较为详细的缘由。赫谢耳把三类螺旋对称性进行了类比,一是有些具有旋光性的晶体,由于结构不同使其旋光能力有左旋与右旋之分;二是具有旋光能力的液体,其分子结构不同旋光性也不同,分为左旋和右旋液体;三是通电导线附近小磁针的转动方向依电流方向不同也有所不同。
赫谢耳通过归纳推理认为,光和电流之间存在相似现象,偏振光偏振面一定会被磁电所偏转,且坚信一定能够被发现。
2.2法拉第的观点
为说明法拉第的观点,有必要介绍一下法拉第发现的“磁致旋光”效应。如图3所示,圆柱体是重玻璃,圆柱体外侧的线圈为导线圈,箭头所指方向为电流方向,虚线代表偏振光线。当磁力线和光线同向时,迎着光线看,光偏振面向左偏转,如果磁力线与光线反向,则光偏振面向右偏转。
1845年11月13日,法拉第给赫谢耳写了回信。在这封信中,法拉第除了介绍自己发现“磁致旋光”效应的情况,还谈了实验的来由。法拉第说:
“我有一种强烈的哲学信念,认为光、磁、电一定存在某种联系,这种信念促使我在找到问题关键之前付出了百折不回的努力”。
由这段引文可知,与赫谢耳通过类比猜测可能光和磁之间具有某种联系不同,法拉第认为磁与光存在联系,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哲学信念使然。
2.3法拉第指出了赫谢耳实验的失败原因
法拉第认为,光介质选取不合适乃是导致赫谢耳实验失败的原因。法拉第说:
“……你在实验中没有得到任何结果,原因并不在于你所使用的实验设备,即使你使用再强的电池给螺线管供电,结果依然如此,因为迄今为止,我还没有能够在空气或任何气体中发现光偏振面旋转效应。”
由这句话可知,法拉第本人还没有在空气或者任何其它气体中观察到“磁致旋光”效应,而在赫谢耳的实验中,光介质恰恰是空气,如图1和2所示。
因此,赫谢耳的研究思路正确,只是由于光介质选取不合适才使得他与“磁致旋光”效应失之交臂。
2.4赫谢耳与法拉第的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