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布鲁诺说过:"使一个学生对一门学科感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这门学科值得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感,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文章的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所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也就成了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一、教师指导诵读名篇.感受语感
中学语文教材中很多名篇语句优美,生动形象,加强对这些文章的诵读,是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形成语感的重要途径,多读、熟读、读后深思,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强调的就是这点。教师通过教学,使学生对渗透着一定思想内容的语言有一种灵敏的感悟。
现代研究表明,诵读时强调语调、节奏会反复刺激大脑,这样就在诵读着的记忆中留下了特定的"声音映像",当这种内在的映像遇到外界的刺激和熟悉的语言环境时便会自然而然地从记忆中溢出。我在教学《行路难》中描写李白因仕途坎坷而对前途倍感茫然的重点词句时,先指导学生朗读,采用分读、齐读、轮读等多种形式让他们反复品位"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等词语,又引导他们想象宴会当时的情景,感受作者当时的犹豫彷徨,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体会主人公空怀豪情壮志的惆怅无奈。通过诵读,学生悟出了作者的真实思想情感--一方面是面对前途的茫然,另一方面,豁达的人生态度。
另外,有感情地朗读也是培养语感的一个重要途径之一。根据文章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朗读方法,从而在朗读中接受与积累有关的知识语言材料,而语感能力也会逐步增强。
二、创设情境,加、深对语感的领悟
语感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悟性。教师要积极创设语感情景,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在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的全面参与下,对语言材料的内涵及语言组织形式进行深层把握,使学生与作者达到"心神合一"的境界。我在教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搜集了许多关于杜甫及安史之乱的资料,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听其声、感其形,在音乐、画面、解说中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的心路历程,再引导学生分析、推敲、独立思考,用心用情去体验、感悟诗歌的深层意蕴,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通过情景的创造与立体化的教学,学生终于深刻理解了杜甫那时心怀天下苍生的崇高情怀,语感也得到了进一步培养。
三、多途径实践,升华语感
"语感要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感知。"因此,应组织学生开展多种途径的语感实践,语感分析。
(一)深入体验生活,培养敏锐的语感。叶圣陶先生认为"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可见,敏锐的语感是和对生活的敏锐感受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要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要把学生的社会语言实践作为语文教学的"活水源头",真正将阅读、写作、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从而提高对语言的敏感性。
(二)利用教材,进行情境陶冶。要培养良好的语感能力,配合情境陶冶法,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借助语言本身的形象性、语言环境的生动性让他们受到感染和陶冶,从而产生语感体验、激发语言情感、体悟语言的美学意义,提高语言感悟能力。我在教学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时这样引导:"作者仕途受挫,多次被贬,经历过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还能够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同学们,你们经历过困难、挫折吗?你们又是如何做的呢?"很多学生结合实际畅谈了自己的生活感受与学习体验,完善了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激发阅读興趣,丰富知识体系,促进语感的培养。阅读文章要做到整体理解,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经历"整体感知--局部琢磨--整体把握"这样的过程。
1.整体感知,把握语感功能。语感具有直觉性感受和想象性感受功能。善于调动语感功能可以使学生愉快地掌握文章的梗概,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
2.局部琢磨,领悟语感。课文中的关键词、中心词、重点段最能突出文章中心,激发学生情感,因为这些语言生动形象,引人人胜,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高度概括,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情感,让学生精读、诵读这些片段,揣摩与品位文章语言,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再现作者文章中所描绘的人和景,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
3.整体把握,强化语感。坚持课外阅读的引导,使学生广泛阅读,摘抄精彩的语句、篇章,目的是使学生丰富知识和积累写作素养,自觉主动地培养语感。
总之,语感的训练方法有很多。刘勰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语感作为一种技能技巧,要靠持之以恒的实践、训练。
一、教师指导诵读名篇.感受语感
中学语文教材中很多名篇语句优美,生动形象,加强对这些文章的诵读,是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形成语感的重要途径,多读、熟读、读后深思,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强调的就是这点。教师通过教学,使学生对渗透着一定思想内容的语言有一种灵敏的感悟。
现代研究表明,诵读时强调语调、节奏会反复刺激大脑,这样就在诵读着的记忆中留下了特定的"声音映像",当这种内在的映像遇到外界的刺激和熟悉的语言环境时便会自然而然地从记忆中溢出。我在教学《行路难》中描写李白因仕途坎坷而对前途倍感茫然的重点词句时,先指导学生朗读,采用分读、齐读、轮读等多种形式让他们反复品位"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等词语,又引导他们想象宴会当时的情景,感受作者当时的犹豫彷徨,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体会主人公空怀豪情壮志的惆怅无奈。通过诵读,学生悟出了作者的真实思想情感--一方面是面对前途的茫然,另一方面,豁达的人生态度。
另外,有感情地朗读也是培养语感的一个重要途径之一。根据文章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朗读方法,从而在朗读中接受与积累有关的知识语言材料,而语感能力也会逐步增强。
二、创设情境,加、深对语感的领悟
语感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悟性。教师要积极创设语感情景,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在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的全面参与下,对语言材料的内涵及语言组织形式进行深层把握,使学生与作者达到"心神合一"的境界。我在教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搜集了许多关于杜甫及安史之乱的资料,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听其声、感其形,在音乐、画面、解说中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的心路历程,再引导学生分析、推敲、独立思考,用心用情去体验、感悟诗歌的深层意蕴,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通过情景的创造与立体化的教学,学生终于深刻理解了杜甫那时心怀天下苍生的崇高情怀,语感也得到了进一步培养。
三、多途径实践,升华语感
"语感要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感知。"因此,应组织学生开展多种途径的语感实践,语感分析。
(一)深入体验生活,培养敏锐的语感。叶圣陶先生认为"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可见,敏锐的语感是和对生活的敏锐感受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要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要把学生的社会语言实践作为语文教学的"活水源头",真正将阅读、写作、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从而提高对语言的敏感性。
(二)利用教材,进行情境陶冶。要培养良好的语感能力,配合情境陶冶法,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借助语言本身的形象性、语言环境的生动性让他们受到感染和陶冶,从而产生语感体验、激发语言情感、体悟语言的美学意义,提高语言感悟能力。我在教学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时这样引导:"作者仕途受挫,多次被贬,经历过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还能够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同学们,你们经历过困难、挫折吗?你们又是如何做的呢?"很多学生结合实际畅谈了自己的生活感受与学习体验,完善了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激发阅读興趣,丰富知识体系,促进语感的培养。阅读文章要做到整体理解,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经历"整体感知--局部琢磨--整体把握"这样的过程。
1.整体感知,把握语感功能。语感具有直觉性感受和想象性感受功能。善于调动语感功能可以使学生愉快地掌握文章的梗概,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
2.局部琢磨,领悟语感。课文中的关键词、中心词、重点段最能突出文章中心,激发学生情感,因为这些语言生动形象,引人人胜,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高度概括,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情感,让学生精读、诵读这些片段,揣摩与品位文章语言,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再现作者文章中所描绘的人和景,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
3.整体把握,强化语感。坚持课外阅读的引导,使学生广泛阅读,摘抄精彩的语句、篇章,目的是使学生丰富知识和积累写作素养,自觉主动地培养语感。
总之,语感的训练方法有很多。刘勰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语感作为一种技能技巧,要靠持之以恒的实践、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