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搜寻目标在周围基点概率分布的特点进行搜寻方式应用探讨。在搜寻过程中,搜寻单位应围绕运动的基点,正确地、合理地运用视觉搜寻方式展开搜寻。
关键词:搜寻基点 误差 概率 视觉搜寻
0 引言
由于海洋环境的复杂性、搜救设施的局限性以及搜寻目标位置的不确定性,海上搜寻相对于陆地搜寻搜寻难度更大。俗话说海上搜救是“七分搜,三分救”,虽然各种先进的搜寻设备不断投入使用,但是视觉搜寻因简单有效还是最常用的手段。本文围绕《国际航空和海上搜寻救助手册》(以下简称《手册》)中有关视觉搜寻章节进行一些探讨。
1 搜寻基点的特点
海上搜寻和陆地搜寻最大的不同在于移动性。陆地上的搜寻只要以遇险者的位置为中心展开搜寻即可,而海上的遇险者受风和流的影响始终处于漂流状态。当救助单位赶到失事地点时,失事目标往往已经漂移了一段距离,这就给搜寻带来了巨大的困难。设计一个适合的搜寻方式以便搜寻单位能够迅速、准备地展开搜寻,是提高寻找到搜寻目标概率决定性因素。
1.1 搜寻基点
和陆地搜寻一样,海上搜救也要有一个中心点——基点。如何确定从失事时到救助单位到达这一段时间间隔中失事目标漂流的方向和距离(即搜寻基点的确定)是搜救成功的关键。如果单靠失事目标的最后已知位置展开搜寻,搜寻效率会大打折扣。
1.2 基点的推算
确定搜寻基点时,主要考虑风、固定海流、潮汐流等导致的漂移,最后对各漂移矢量进行合成,计算出总的漂移方向和距离。
在计算搜寻基点的时候,参照《手册》第二卷,利用平均海面平均风力风压矢量与水流矢量总和合成海面漂移矢量。漂移速度乘以漂移时间,从而得出漂移距离矢量。最后,在海图上标绘出救助船舶到达时的确定基点位置。
1.3 基点误差与概率关系
在实际计算搜寻基点的时,风、水流方向和大小都为估算或经验值,潮汐流的方向和大小都是变量,而计算时一般都用平均值。因难以和遇险现场实际漂移情况保持一致,再加上原始遇险位置信息本身的误差,基点的准确性难以保证,存在比较大的误差。而且误差也不易计算(因为我们不能确定估算的平均值究竟和实际值有多大的差别)。在海上搜寻时,搜寻单位一般都需要较长的时间抵达现场,而这个时间是影响误差的关键性因素,由于风流矢量的误差乘以时间后误差就被放大了,所以抵达现场的时间越长基点的误差就越大。
从概率论与随机误差的基本特征出发推导出,随机误差服从正态分布密度函数。
如图1-1,σ为标准误差(用于衡量随机误差大小的尺度),Δ为随机误差值。
图中的几何意义:
(1)曲线下面积为随机误差落在不同区间的概率,总概率为1;
(2)σ决定了曲线的形状: σ小,曲线陡,小的误差出现机会多、精度高,概率分布集中在中心区域附近;σ大,曲线平缓,概率分布向周围扩散;σ一定,曲线的形状就定了,概率分布就定了。
1.4基点的概率分布特点
搜寻基点受随机误差的影响,在一定区域内分布的概率也不同,也是呈正态分布的几何规律。根据随机误差与概率的分布特点,结合《手册》第二卷附录13中有假设一定的标准误差下的初始概率分布在每一网格的百分比,如图1-2所示:基点周围区域内的概率分布情况,从图中也可看出基点概率分布是符合误差与概率正态分布关系。
0.03% 0.38% 0.88% 0.38% 0.03%
0.38% 4.97% 11.59% 4.97% 0.38%
0.88% 11.59% 27.05% 11.59% 0.88%
0.38% 4.97% 11.59% 4.97% 0.38%
0.03% 0.38% 0.88% 0.38% 0.03%
图1-2 5×5基点网格概率分布
2 视觉搜寻模式的种类及选择
2.1 视觉搜寻方式的种类
视觉搜寻依据基点附近目标概率分布的特点:基点中心位置概率为最高,随之扩展到外围概率逐渐减小,延伸出几种视觉搜寻模式,其中最主要的视觉搜寻模式当属扇形搜寻与扩展方形搜寻。
2.1.1 扇形搜寻
搜寻单位围绕以基点位置为中心的一个圆形区域进行搜寻,每段搜寻路径应近距离或正上空通过基点。每次的转向角是120°,通常扇形搜寻每次都是向右转向。如果在完成一遍扇形搜寻后仍未发现目标,转动扇形30°,进行第二次扇形搜寻,如此重复直到找到全部目标。特点是越靠近基点搜寻的次数越多,非常接近搜寻目标概率分布的实际情况,搜寻的效率高。
2.1.2 扩展方形搜寻
搜寻单位围绕以基点位置为中心的一个方形区域进行搜寻,以同心方形向外扩展。前两条搜寻航线长度等于搜寻线间距,以后每两段搜寻长度在原基础上增加一个搜寻线间距。如果完成一次搜寻没有发现目标,应同一区域内再次进行搜寻,一般将搜寻航线转向45°继续搜寻。特点是对整个区域进行平均搜寻,高概率和低概率区域搜寻的强度是一样的,只是在时间上有优先,首先搜寻目标出现概率较高的中心附近区域。
扩展方形首先要计算搜寻线间距,即相邻两条搜寻线之间的距离。《手册》第三卷中有二个表格:表2-1《商船推荐搜寻线间距》和表2-2《天气修正系数》,用来计算搜寻线间距。根据搜寻时的实际情况,查表得到两个数据的乘积就是搜寻线间距。如果目标小、天气差所得的间距会相当小,最小值只有0.1海里,这就带来两个问题,一是对航行精度要求非常高,二是完成整个区域搜寻的时间会很漫长。
需要说明的是在《手册》第二卷附录14的扫视宽度表与表2-1内容完全相同而名称不同,而且该卷中有关扫视宽度的计算方法同上诉算法完全一致,说明搜寻线间距就等于扫视宽度(具体环境条件下发现物体的有效距离,也就是在此宽度线上的目标被发现的概率低于30%,超出就更低了)。所以这种搜寻方法从理论上讲整个搜寻的区域中每一点都只有一次搜寻的机会,因此在搜寻时加派尽可能多的水面观察人员是很有必要的。 表2-1商船推荐搜寻线间距(Su)
搜寻目标 气象能见度(海里)
3 5 10
落水人员 0.4 0.5 0.6
4人救生筏 2.3 3.2 4.2
6人救生筏 2.5 3.6 5
15人救生筏 2.6 4 5.1
25人救生筏 2.7 4.2 5.2
长度<5m的船 1.1 1.4 1.9
长度=7m的船 2 2.9 4.3
长度=12m的船 2.8 4.5 7.6
长度=24m的船 3.2 5.6 10.7
表2-2天气修正系数
天气 搜寻目标
落水人员 救生筏
无风 1 1
风力>15节或
浪高>1米 0.5 0.9
风力>25节或
浪高>1.5米 0.25 0.6
2.1.3 其他视觉搜寻方式
当然,其他的视觉搜寻方式还有航迹线搜寻、平行线扫视搜寻、横移线搜寻、岸线搜寻等,这几种搜寻方式实质都是由扩展方形演变而来,笔者就不在这里详细介绍。
2.2 搜寻区域的半径计算
搜寻区域大小的决定因素是目标的分布概率,也就是由基点的误差决定。误差小目标概率集中在中心附近,没有必要搜寻外围概率低的区域,搜寻半径小。反之分布概率呈中心向外扩散趋势,必须增加搜寻半径以保证搜寻效果。正如前边分析的误差很难定量计算,搜寻半径也很难计算。
扇形搜寻用于基点概率分布集中在中心,有必要对中心区域进行反复搜寻时。搜寻半径相对来说可以取小点,对搜寻船舶而言,通常半径可依据误差大小在2-5海里之间选取。一般用于事故目标位置准确性,搜救船也能很短时间内就赶到现场并开始搜寻。
扩展方形用于基点概率分布比较平坦的时候。在《手册》第三卷中把扩展方形的半径定为10海里,半径取得比较大也是必然的。但是这就带来了搜寻时间会比较长的问题,尤其是在搜寻线间距较小的情况下。可能造成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搜寻任务,这时就要计算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完成的搜寻半径。方法是根据搜寻线间距(扫视宽度)乘以可用于搜寻的时间,得到一个时间受限情况下能够搜寻的面积,再据此算出半径。如果有多条船同时参加搜寻就分别算出每条船可搜寻的面积,然后相加得到总面积,最后算出半径。一般由多艘船舶共同进行搜寻时是平均分配搜寻区域的,还是以统一的时间和速度进行搜寻比较容易操作。
R搜寻半径;n船舶艘数;S搜寻线间距;V统一的航速;T统一的可用搜寻时间
2.3 视觉搜寻方式的选择
当搜寻目标的位置准确性高(误差小)时,即搜寻目标所在搜寻区域概率分布集中在中心附近,有必要加强基点附近搜寻的力度,扇形搜寻是最有效的方式。在实际运用中要求搜寻单位能够很短的时间能抵达事发区域。
当搜寻目标位置准确性差(误差大)时,即搜寻目标所在搜寻区域概率分布相对分散到外围 ,扩展方形搜寻是最有效的方式。在救助搜寻时大多采用扩展方形方式。
由于在同一事故中的多个遇险目标,所受的漂移条件几乎一样,其位置一般处于相对较近区域内。救助船舶在使用扩展方形方式过程中,如果发现了个别落水人员或遇险船舶上的漂浮物,那么其他目标出现在该点附近的概率就非常高,很有必要对其附近进行反复搜寻。此时应以这一点为新的基点,并转换成扇形方式进行搜寻,可以提高搜寻效率。
3 视觉搜寻方式的运用
当确定了搜寻区域与搜寻方式,搜救船舶及时抵达搜寻现场展开搜寻,并不是简单地在海图上画上搜寻线,而后按照搜寻线进行搜寻就能完成任务。因为基点是运动变化的,不但是抵达前,在搜寻过程中,基点还在不断地漂移,在运用扇形方式或扩展方形方式搜寻时如何始终是围绕这个移动的基点展开,是搜寻成功的关键所在。
3.1 基点运动对搜寻的影响
在抵达现场前是通过估算总流压和总风压来确定基点的移动方向和距离的,而这种计算同现场实际的漂移情况难以保持一致。而且遇险目标应该是和基点基本保持相同的方向和速度一起漂移的。
若搜寻船舶抵达现场展开搜寻,以地理标绘方式标绘基点,并围绕这个固定的基点进行搜寻,对于扩展方形搜寻方式,会导致搜寻船舶在搜寻过程某些区域重复搜寻,而另一些区域却没有覆盖,也就是违背了扩展方形搜寻均匀覆盖整个区域的原则。对于扇形方式来说,如果围绕固定基点搜寻,刚开始搜寻时目标出现的概率还是很高,但随时间的推移会不断偏离真正的漂移中的基点,最终我们只是围绕一个目标出现概率越来越低的点在进行无谓搜索。
3.2 正确围绕基点搜寻
因为实时实地观察获得的风流数据远比估算精确得多,所以抵达现场后就不应该还用估算值来推算基点的漂移。我们平时要经过风流压的修正才能准确地航行在计划航线上,如果在搜寻时不进行此修正就会受风流影响而产生偏离,这种偏离正好自动补偿了风流压的影响,使船位始终围绕者移动的基点进行搜寻。
具体来说就是只用罗经航向和对水计程仪读数进行航行,也可以根据船舶对水航速计算每段航程所需时间并严格据此转向。这就带了一个问题:不能使用GPS等作为精确导航,航行时间长了难免会产生航行误差。搜救船舶可在抵达初始基点位置放置一个适当的漂浮标志(如无线电信浮标、烟雾浮标),用作标识该搜救模式中心的参考或者助航标志。当搜救船舶围绕基点位置展开扇形搜寻时,每段搜寻路线应当近距离地通过此浮标,以修正风流压的影响。用扩展方形搜寻时,由于基点是逐渐远离的,使用无线电信浮标可能更有效。因搜救目标与搜救船舶受风的面积不同漂移速度肯定不同,而且风力越大差别越大。即使抛设浮标也不能保证浮标与目标所受的风压相同。此时可适当地调整航向,虽然不能保证不偏离移动的基点,但可以减小偏离量。
4 结束语
搜寻方法的选择因搜救目标、搜寻设施以及搜寻环境的不同而不同。对任何一次搜救行动来说,评判搜寻方法的优劣的标准只有一个:是否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搜救任务成功率。在保证搜寻设施的安全前提下,搜救单位应该正确地、合理地运用视觉搜寻方式提高搜寻成效。
参考文献
[1]国际海事组织/国际民用航空组织,《国际航空和海上搜寻救助手册》三卷,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2]中国海事服务中心组织,《航海学》第四章.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3
关键词:搜寻基点 误差 概率 视觉搜寻
0 引言
由于海洋环境的复杂性、搜救设施的局限性以及搜寻目标位置的不确定性,海上搜寻相对于陆地搜寻搜寻难度更大。俗话说海上搜救是“七分搜,三分救”,虽然各种先进的搜寻设备不断投入使用,但是视觉搜寻因简单有效还是最常用的手段。本文围绕《国际航空和海上搜寻救助手册》(以下简称《手册》)中有关视觉搜寻章节进行一些探讨。
1 搜寻基点的特点
海上搜寻和陆地搜寻最大的不同在于移动性。陆地上的搜寻只要以遇险者的位置为中心展开搜寻即可,而海上的遇险者受风和流的影响始终处于漂流状态。当救助单位赶到失事地点时,失事目标往往已经漂移了一段距离,这就给搜寻带来了巨大的困难。设计一个适合的搜寻方式以便搜寻单位能够迅速、准备地展开搜寻,是提高寻找到搜寻目标概率决定性因素。
1.1 搜寻基点
和陆地搜寻一样,海上搜救也要有一个中心点——基点。如何确定从失事时到救助单位到达这一段时间间隔中失事目标漂流的方向和距离(即搜寻基点的确定)是搜救成功的关键。如果单靠失事目标的最后已知位置展开搜寻,搜寻效率会大打折扣。
1.2 基点的推算
确定搜寻基点时,主要考虑风、固定海流、潮汐流等导致的漂移,最后对各漂移矢量进行合成,计算出总的漂移方向和距离。
在计算搜寻基点的时候,参照《手册》第二卷,利用平均海面平均风力风压矢量与水流矢量总和合成海面漂移矢量。漂移速度乘以漂移时间,从而得出漂移距离矢量。最后,在海图上标绘出救助船舶到达时的确定基点位置。
1.3 基点误差与概率关系
在实际计算搜寻基点的时,风、水流方向和大小都为估算或经验值,潮汐流的方向和大小都是变量,而计算时一般都用平均值。因难以和遇险现场实际漂移情况保持一致,再加上原始遇险位置信息本身的误差,基点的准确性难以保证,存在比较大的误差。而且误差也不易计算(因为我们不能确定估算的平均值究竟和实际值有多大的差别)。在海上搜寻时,搜寻单位一般都需要较长的时间抵达现场,而这个时间是影响误差的关键性因素,由于风流矢量的误差乘以时间后误差就被放大了,所以抵达现场的时间越长基点的误差就越大。
从概率论与随机误差的基本特征出发推导出,随机误差服从正态分布密度函数。
如图1-1,σ为标准误差(用于衡量随机误差大小的尺度),Δ为随机误差值。
图中的几何意义:
(1)曲线下面积为随机误差落在不同区间的概率,总概率为1;
(2)σ决定了曲线的形状: σ小,曲线陡,小的误差出现机会多、精度高,概率分布集中在中心区域附近;σ大,曲线平缓,概率分布向周围扩散;σ一定,曲线的形状就定了,概率分布就定了。
1.4基点的概率分布特点
搜寻基点受随机误差的影响,在一定区域内分布的概率也不同,也是呈正态分布的几何规律。根据随机误差与概率的分布特点,结合《手册》第二卷附录13中有假设一定的标准误差下的初始概率分布在每一网格的百分比,如图1-2所示:基点周围区域内的概率分布情况,从图中也可看出基点概率分布是符合误差与概率正态分布关系。
0.03% 0.38% 0.88% 0.38% 0.03%
0.38% 4.97% 11.59% 4.97% 0.38%
0.88% 11.59% 27.05% 11.59% 0.88%
0.38% 4.97% 11.59% 4.97% 0.38%
0.03% 0.38% 0.88% 0.38% 0.03%
图1-2 5×5基点网格概率分布
2 视觉搜寻模式的种类及选择
2.1 视觉搜寻方式的种类
视觉搜寻依据基点附近目标概率分布的特点:基点中心位置概率为最高,随之扩展到外围概率逐渐减小,延伸出几种视觉搜寻模式,其中最主要的视觉搜寻模式当属扇形搜寻与扩展方形搜寻。
2.1.1 扇形搜寻
搜寻单位围绕以基点位置为中心的一个圆形区域进行搜寻,每段搜寻路径应近距离或正上空通过基点。每次的转向角是120°,通常扇形搜寻每次都是向右转向。如果在完成一遍扇形搜寻后仍未发现目标,转动扇形30°,进行第二次扇形搜寻,如此重复直到找到全部目标。特点是越靠近基点搜寻的次数越多,非常接近搜寻目标概率分布的实际情况,搜寻的效率高。
2.1.2 扩展方形搜寻
搜寻单位围绕以基点位置为中心的一个方形区域进行搜寻,以同心方形向外扩展。前两条搜寻航线长度等于搜寻线间距,以后每两段搜寻长度在原基础上增加一个搜寻线间距。如果完成一次搜寻没有发现目标,应同一区域内再次进行搜寻,一般将搜寻航线转向45°继续搜寻。特点是对整个区域进行平均搜寻,高概率和低概率区域搜寻的强度是一样的,只是在时间上有优先,首先搜寻目标出现概率较高的中心附近区域。
扩展方形首先要计算搜寻线间距,即相邻两条搜寻线之间的距离。《手册》第三卷中有二个表格:表2-1《商船推荐搜寻线间距》和表2-2《天气修正系数》,用来计算搜寻线间距。根据搜寻时的实际情况,查表得到两个数据的乘积就是搜寻线间距。如果目标小、天气差所得的间距会相当小,最小值只有0.1海里,这就带来两个问题,一是对航行精度要求非常高,二是完成整个区域搜寻的时间会很漫长。
需要说明的是在《手册》第二卷附录14的扫视宽度表与表2-1内容完全相同而名称不同,而且该卷中有关扫视宽度的计算方法同上诉算法完全一致,说明搜寻线间距就等于扫视宽度(具体环境条件下发现物体的有效距离,也就是在此宽度线上的目标被发现的概率低于30%,超出就更低了)。所以这种搜寻方法从理论上讲整个搜寻的区域中每一点都只有一次搜寻的机会,因此在搜寻时加派尽可能多的水面观察人员是很有必要的。 表2-1商船推荐搜寻线间距(Su)
搜寻目标 气象能见度(海里)
3 5 10
落水人员 0.4 0.5 0.6
4人救生筏 2.3 3.2 4.2
6人救生筏 2.5 3.6 5
15人救生筏 2.6 4 5.1
25人救生筏 2.7 4.2 5.2
长度<5m的船 1.1 1.4 1.9
长度=7m的船 2 2.9 4.3
长度=12m的船 2.8 4.5 7.6
长度=24m的船 3.2 5.6 10.7
表2-2天气修正系数
天气 搜寻目标
落水人员 救生筏
无风 1 1
风力>15节或
浪高>1米 0.5 0.9
风力>25节或
浪高>1.5米 0.25 0.6
2.1.3 其他视觉搜寻方式
当然,其他的视觉搜寻方式还有航迹线搜寻、平行线扫视搜寻、横移线搜寻、岸线搜寻等,这几种搜寻方式实质都是由扩展方形演变而来,笔者就不在这里详细介绍。
2.2 搜寻区域的半径计算
搜寻区域大小的决定因素是目标的分布概率,也就是由基点的误差决定。误差小目标概率集中在中心附近,没有必要搜寻外围概率低的区域,搜寻半径小。反之分布概率呈中心向外扩散趋势,必须增加搜寻半径以保证搜寻效果。正如前边分析的误差很难定量计算,搜寻半径也很难计算。
扇形搜寻用于基点概率分布集中在中心,有必要对中心区域进行反复搜寻时。搜寻半径相对来说可以取小点,对搜寻船舶而言,通常半径可依据误差大小在2-5海里之间选取。一般用于事故目标位置准确性,搜救船也能很短时间内就赶到现场并开始搜寻。
扩展方形用于基点概率分布比较平坦的时候。在《手册》第三卷中把扩展方形的半径定为10海里,半径取得比较大也是必然的。但是这就带来了搜寻时间会比较长的问题,尤其是在搜寻线间距较小的情况下。可能造成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搜寻任务,这时就要计算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完成的搜寻半径。方法是根据搜寻线间距(扫视宽度)乘以可用于搜寻的时间,得到一个时间受限情况下能够搜寻的面积,再据此算出半径。如果有多条船同时参加搜寻就分别算出每条船可搜寻的面积,然后相加得到总面积,最后算出半径。一般由多艘船舶共同进行搜寻时是平均分配搜寻区域的,还是以统一的时间和速度进行搜寻比较容易操作。
R搜寻半径;n船舶艘数;S搜寻线间距;V统一的航速;T统一的可用搜寻时间
2.3 视觉搜寻方式的选择
当搜寻目标的位置准确性高(误差小)时,即搜寻目标所在搜寻区域概率分布集中在中心附近,有必要加强基点附近搜寻的力度,扇形搜寻是最有效的方式。在实际运用中要求搜寻单位能够很短的时间能抵达事发区域。
当搜寻目标位置准确性差(误差大)时,即搜寻目标所在搜寻区域概率分布相对分散到外围 ,扩展方形搜寻是最有效的方式。在救助搜寻时大多采用扩展方形方式。
由于在同一事故中的多个遇险目标,所受的漂移条件几乎一样,其位置一般处于相对较近区域内。救助船舶在使用扩展方形方式过程中,如果发现了个别落水人员或遇险船舶上的漂浮物,那么其他目标出现在该点附近的概率就非常高,很有必要对其附近进行反复搜寻。此时应以这一点为新的基点,并转换成扇形方式进行搜寻,可以提高搜寻效率。
3 视觉搜寻方式的运用
当确定了搜寻区域与搜寻方式,搜救船舶及时抵达搜寻现场展开搜寻,并不是简单地在海图上画上搜寻线,而后按照搜寻线进行搜寻就能完成任务。因为基点是运动变化的,不但是抵达前,在搜寻过程中,基点还在不断地漂移,在运用扇形方式或扩展方形方式搜寻时如何始终是围绕这个移动的基点展开,是搜寻成功的关键所在。
3.1 基点运动对搜寻的影响
在抵达现场前是通过估算总流压和总风压来确定基点的移动方向和距离的,而这种计算同现场实际的漂移情况难以保持一致。而且遇险目标应该是和基点基本保持相同的方向和速度一起漂移的。
若搜寻船舶抵达现场展开搜寻,以地理标绘方式标绘基点,并围绕这个固定的基点进行搜寻,对于扩展方形搜寻方式,会导致搜寻船舶在搜寻过程某些区域重复搜寻,而另一些区域却没有覆盖,也就是违背了扩展方形搜寻均匀覆盖整个区域的原则。对于扇形方式来说,如果围绕固定基点搜寻,刚开始搜寻时目标出现的概率还是很高,但随时间的推移会不断偏离真正的漂移中的基点,最终我们只是围绕一个目标出现概率越来越低的点在进行无谓搜索。
3.2 正确围绕基点搜寻
因为实时实地观察获得的风流数据远比估算精确得多,所以抵达现场后就不应该还用估算值来推算基点的漂移。我们平时要经过风流压的修正才能准确地航行在计划航线上,如果在搜寻时不进行此修正就会受风流影响而产生偏离,这种偏离正好自动补偿了风流压的影响,使船位始终围绕者移动的基点进行搜寻。
具体来说就是只用罗经航向和对水计程仪读数进行航行,也可以根据船舶对水航速计算每段航程所需时间并严格据此转向。这就带了一个问题:不能使用GPS等作为精确导航,航行时间长了难免会产生航行误差。搜救船舶可在抵达初始基点位置放置一个适当的漂浮标志(如无线电信浮标、烟雾浮标),用作标识该搜救模式中心的参考或者助航标志。当搜救船舶围绕基点位置展开扇形搜寻时,每段搜寻路线应当近距离地通过此浮标,以修正风流压的影响。用扩展方形搜寻时,由于基点是逐渐远离的,使用无线电信浮标可能更有效。因搜救目标与搜救船舶受风的面积不同漂移速度肯定不同,而且风力越大差别越大。即使抛设浮标也不能保证浮标与目标所受的风压相同。此时可适当地调整航向,虽然不能保证不偏离移动的基点,但可以减小偏离量。
4 结束语
搜寻方法的选择因搜救目标、搜寻设施以及搜寻环境的不同而不同。对任何一次搜救行动来说,评判搜寻方法的优劣的标准只有一个:是否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搜救任务成功率。在保证搜寻设施的安全前提下,搜救单位应该正确地、合理地运用视觉搜寻方式提高搜寻成效。
参考文献
[1]国际海事组织/国际民用航空组织,《国际航空和海上搜寻救助手册》三卷,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2]中国海事服务中心组织,《航海学》第四章.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