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给艾米丽的玫瑰》与《红楼梦》主人公命运悲剧性

来源 :人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kubk2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给艾米丽的玫瑰》描写了没落的贵族小姐艾米丽悲剧色彩的人生,以及题目中玫瑰代表的艾米丽爱情理想的扭曲与幻灭。《红楼梦》则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抨击了封建制度,揭露了封建社會必然灭亡.两位女主人公的人生无疑是一场悲剧,造成两人相似结局的原因,主要可从两人的身份地位,所处环境,人物性格,爱情观念四个方面来分析。
  关键词:艾米丽;林黛玉;悲剧;性格;环境
  Abstract:William Faulkner describes tragic life of a declining noble lady Emily in A Rose For Emily,and distortion and disillusionment of her love that the “rose” stands for in the title.Meanwhile,in the background of four feudal aristocracy’s,Jia,Shi,Wang,Xue,rise and fall,Cao Xueqin describes tragic love story of Jia Baoyu and Lin Daiyu to criticize feudalism and expose inevitable demise of the feudal society.Without doubt,their life is a tragedy,which can be analyzed from four perspective:their status,environment,character and concept of love.
  Key words:Emily,Lin Daiyu,tragedy,character,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I106. 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012-02
  《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福克纳短篇小说的经典之作,作者以哥特式艺术创作手法描写了在北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以艾米丽小姐为代表的南方旧贵族势力的衰亡。玫瑰代表浪漫爱情,但艾米丽的爱情观无疑是扭曲的,甚至是阴森恐怖的,最终导致她的“玫瑰”枯萎凋零。林黛玉是曹雪芹倾注最多笔墨与心血的女子形象,作为《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之首,她美貌纯洁,兼具才气与灵气,理应获得完满结局,却在贾宝玉与她人成亲之时,焚稿断痴情,魂归离恨天。两位女主人公的结局如此相似,造成她们悲剧性命运的原因,可以从两人的身份,环境,性格特征以及爱情观念四个方面来分析。
  一、身份地位
  艾米丽是南方旧贵族没落势力的后代,正是造成她扭曲的人格与爱情观的原因之一。艾米丽小姐在世时,是“一个传统的化身,是义务的象征,”她的义务便是维护旧贵族的传统与利益,却与整个社会氛围相悖,因为南方种植园经济所代表的封建统治已经被瓦解。同时她又深受父权主义的影响与压迫。年轻时期的艾米丽身段苗条,活泼纯洁,经常立在他父亲背后,看着父亲“手执一根马鞭”,赶走他看不上眼的前来求亲的年轻人,使得艾米丽三十岁仍孤身一人。父亲死后,艾米丽却拒绝接受父亲已死的真相,拒绝处理父亲的尸体。这一反常的行为正是由于她习惯并依赖父亲对她精神上的禁锢。作者以此揭露和批判了父权主义对女性的影响和迫害。
  林黛玉是封建贵族家的小姐。母亲身故后,她离开家乡,“抛父进京都”,因素日常听得母亲说过,她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因此处处小心,时时在意,“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依着亲戚的身份寄居贾府,看似身份光鲜,到底是客。王熙凤初见黛玉时,赞她“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儿”,也于无意间透漏出嫡出身份的尊贵。黛玉寄居贾府,身份尴尬。到第十五回从家乡料理好父亲的身后事又回到贾府,林黛玉的处境已经完全不同。这时的她,无父无母无家,是彻底的无依无靠了。她想到自己的命运时,写出“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悲戚的诗句,也就情理之中了。
  二、社会环境
  艾米丽小姐想要维护旧贵族传统,奈何无力与北方崛起并迅速发展的北方工业文明抗衡。她拒绝接受时代的改变和社会的进步,把自己封闭起来,不与外界交流,到她去世时,镇上的人已经“至少十年光景谁也没进去看看这栋房子了”。而这房子坐落于汽车间和轧棉机之间,破败不堪,丑中之丑,也象征着艾米丽小姐与周遭人们和整个社会环境的疏离淡漠,格格不入。老一代人富有同情心,许她免交税款,并照顾到她的自尊心,说她的父亲曾经借钱给镇上,以免税的方式偿还这笔钱。还请她教自己的女儿或孙女作画,补贴她的经济来源,不过是善意的借口罢了。等到代表北方工业势力的新一代人上台时,却直接写信通知甚至上门讨要税款。他们眼里的人际关系俨然只由冰冷的金钱来维系,毫无人情味可言。如果人们能够表达善意,体贴帮助她,也许艾米丽最终不会人格扭曲,杀人藏尸。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此句一则写落花,二则写林黛玉本人。命运似乎爱捉弄这女子,失母离家,少时失父,寄人篱下,处处留心,如履薄冰。“互剖金兰语”一回,薛宝钗建议黛玉每日一两燕窝,“若吃惯了,比药还强”。黛玉回答说自己“不是他们的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素日已被人嫌弃多事,可见她身处“风刀霜剑”的贾府,处境尴尬,孤苦无依。当她于门外听得宝玉在人前夸赞自己,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可以说她此刻的心境是复杂的,所悲者,即父母早逝,虽有刻骨铭心之言,无人为我主张。这在那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时代,贾母作为贾府实际上的最高掌权者,当黛玉的一腔心事被她发觉,她自然而然的认为女儿家存有这样的心思,便是“鬼不成鬼,贼不成贼”了。所以黛玉的爱情注定是个悲剧。   三、性格特征
  艾米丽的性格是高傲执拗,孤僻极端的,这与她自幼的贵族身份、父亲的教育,所处的环境有关。从小养尊处优,受人尊敬,她的思想,行为都必须是“看起来”高雅的,她的地位是不容许被忽略与轻视的,她的自尊让她不想也不能接受别人的“施舍”。自幼接受父亲的教育,她已经习惯做维护旧贵族传统的工具,当她失去这一精神支柱时,性格变得极端也就不足为奇了。她的家族虽然没落,但艾米丽骨子里的孤傲与优雅还在,当她意识到自己对家族势力颓势无法力挽狂澜,她拒绝与任何人交往,终日把自己关在大宅内,镇上的人自然不会去碰这朵“带刺的玫瑰”,使她越来越孤僻。当她得知心上人并无意与自己结婚时,她选择用砒霜毒死对方,并与之同床共枕四十余年。她的性格缺陷造成她的爱是自私、病态的。
  同样是失去亲人家庭,与艾米丽不同的是,虽为封建贵族小姐,黛玉却有少女的单纯热情,善良可爱的一面。但她也有清高孤僻,敏感多疑,多愁善感的一面。出生于书香门第,却年幼失怙,不得不寄居贾府。自尊心极强,害怕被人耻笑与轻视,所以她更加敏感的关注着周围。作为曹公笔下最光辉的封建思想的女性反叛者形象,她的生活是孤独的。在别人眼中,她说话刻薄,一张嘴儿叫别人“爱也不是,恨也不是”。她的心上人贾宝玉对所有女孩儿都平等的关心,造成黛玉缺乏安全感,“每每以假意试探”宝玉的感情,使得她敏感多疑。寄人篱下的生活,还有与宝玉的爱情得不到认可与保证,又苦于无人倾诉,造成她性格中多愁善感的一面。所以她写不出宝钗“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这样积极的咏柳絮诗词,只作“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之语,她的性格注定对于她的爱情,她无法积极争取。
  四、爱情观念
  爱情的价值观有很多种,有人追求的是物质生活富足的爱情,有人想要浪漫温馨的爱情,也有人愿意为对方放弃一切。按照20世纪70年代西方社会心理学者对爱情观念的划分,艾米丽应属依赖爱情和实用爱情,但她的这种依赖和实用却是扭曲甚至变态的。也是导致她爱情和命运双重悲剧的重要原因。父亲死后,她终于脱离父权主义的禁锢,可以追求自己的爱情。她与北方人荷马相爱,极度依赖他,渴望得到爱情的实用性——与之结婚。当她得知荷马无意与她结婚时,选择了极端的方式结束了爱人的生命,也结束了自己的爱情。诚如罗素所说:“爱情只有当它是自由自在时,才会枝繁叶茂。认为爱情是某种义务的思想只能置爱情于死地”,也揭露了艾米丽的爱情观使她无法获得爱情,最终走上悲剧道路。
  林黛玉的爱情观与艾米丽完全不同。滴水之恩,木石前盟,多么浪漫诗意的爱情神话!这样的女子为爱而生,为爱而死。也难怪宝玉最终“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黛玉的爱情观是纯洁,不容一丝玷污的,她视宝玉为知己,爱情至高无上,是她生活的全部。这自然是与当时的封建社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发生强烈冲突,也与“金玉良缘”的封建迷信思想相矛盾。无权无势,无依无靠的黛玉必然在这场抗争中失败。可她不愿认输,以死亡捍卫自己的爱情与尊严,“香魂一缕随风散”,好不凄凉冷淡!
  五、结论
  林黛玉和艾米丽作为中西方名著中的女主人公,似乎毫无关联,但二者的爱情和命运却有相似的悲剧性结局。造成二者这种悲剧的原因,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部因素主要包括两人的身份地位,社会环境,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两人的性格特征,爱情观念。两人都是没落贵族的小姐,思想观念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格格不入,性格中也都有清高孤僻的一面,对爱情同样执着。以上因素注定两人对爱情与命运的抗争必然失败。两位女主人公的悲剧看似意料之外,细细想来,也在情理之中了。
  参考文献:
  [1]曹雪芹.红楼梦[M].延边:延边人民出版社,2009.
  [2]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9.
  [3]謝鹏雄.红楼梦女人新解[M].济南:齐鲁书社,2006.
  [4]李文俊.福克纳评论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5]肖明翰.再谈《先给艾米丽的玫瑰》——答刘新民先生[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0
  [6]李艳.试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现代价值认同的困境[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
  作者简介:季雪 (1989-),女,汉族,吉林公主岭人,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苏童在作品瑰丽阴暗,直逼人性。在具体作品《米》中,描述了以五龙为主角,环绕在周围的一圈人物的爱恨纠葛。人物个性鲜明甚至偏激,但是都是截断的部分,我们可以把重点放在窥探人性带来的浪漫气息以及宗教般的人性复杂上,来解读人性的复杂,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人生解读。  关键词:人性;自我;人生  中图分类号:F29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006-01  对于
期刊
摘要:被郭沫若称之为唐代“双子星座”之一的杜甫早已被历史定格在一个忧国忧民的形象之上。本文试图在挖掘杜甫忧国忧民情怀产生的渊源的基础之上,结合杜甫的诗篇探析其忧国忧民情怀在诗歌中的体现。  关键词:杜甫;忧国;忧民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002-01  韩愈曾说过:“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与杜甫,是我国千古并称的两大诗人,成
期刊
摘要:“我是乡下放进城里来的一只风筝,飘来飘去已经二十多年,线绳还系在老家的房梁上”,这便是季栋梁笔下令人动容的情感体验,也正是这种乡村情怀促使作者始终将目光锁定在了乡村的人与事、情与爱。《黑夜长于白天》便是季栋梁以自我方式对农村苦难的一种呈现,而这种苦难具有明显的历史痕迹,故将其称为“历史齿轮上的伤痕”。  关键词:苦难;女性身份;社会现实;宿命论  中图分类号:U4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小说主角是乾隆皇帝的第二任皇后,贵为国母统领后宫。但却因为一次南巡,被打入冷宫,虽未被废,但死后却按皇贵妃礼仪下葬。她就是那拉皇后。作者流潋紫自己就在杭州工作和生活,她自己对这段历史有好奇心,想写这个故事,于是就有了这个故事。  关键词:如懿;弘历;情意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015-01  一、初入宫,真心相许  《后宫·如
期刊
摘要:当代审美文化依托现代科技和消费经济,造出各种现代神话,新的世俗神话着眼于大众自身的生活,为大众提供类似于宗教感的激动、幻想和痴迷,在上帝缺失的时代增补精神的空白。“审美化已经成为一个全球化的首要策略”表征这一全社会性质、全民性质、全球性质的审美化潮流的是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经验世界。审美活动和艺术欣赏对于人心的陶冶感染往往是潜移默化、不露痕迹的并最终达到使人情性愉悦、志气和顺的效果。构成文学艺
期刊
摘要:沈从文先生一生笔耕不辍,创作出了许多精彩纷呈的经典小说,其小说中也诞生了一些为后人津津乐道,赞不绝口的人物形象。众所周知,沈从文先生是浪漫主义文学家,他的小说亦被称之为牧歌式小说,沈从文在为我们描绘湘西风土人情的同时,在其作品中亦有不少揭露女性悲剧的篇目。本文以沈从文小说《阿黑小史》《萧萧》为文本,旨在探究沈从文笔下女性悲剧产生的因素。  关键词:沈从文;人物形象;小说;女性悲剧  中图分类
期刊
萧红在情感上遇到了三个男人,一个是未婚夫王恩甲,一个是救她于水火的萧军,在一个是万念俱灰下结婚的端木蕻良。当初,萧红反对封建包办婚姻,因此在表哥的帮助下逃离了家庭,逃离了婚姻,来到北平上学。但是在穷途末路的情况下还是和未婚夫同居了。一天,王恩甲说回家取钱,却一去不回,杳无音信,独留怀孕的萧红在东兴顺宾馆苦苦等待。在被抛弃的情况下,一面要应对宾馆老板的要挟,一面 还要想法设法的逃离这无边的苦海。对于
期刊
摘要:孟郊《古怨别》和济慈《明亮的星》都是两首抒发离别的无情的诗歌,本文通过比较两首诗中的意象、韵律、色调,来说明同为销魂的离别之曲,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希望可以为现代诗歌分析与写作有所启发,本文第一部分简要说明两首诗歌的共同点,第二部分到第四部分阐述了两首诗歌不同的表现形式,第二部分解释了两首诗歌的不同意像,第三部分阐述了两首诗歌的不通格律,第四部分阐述了两首诗歌给人不同的色调感。  关键词:
期刊
摘要:自传在本质上是关于自我的书写,而哲学的最大目的是对自我的认识,以自传文体的机巧来表现哲学观念的意图是一类自传者的写作方式,使得自传中的哲学意味浓厚,而白哲学的自传表现却又是浅显易懂,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就是属于这一类,他用自传的手段来表现自己的宗教哲学观念,反过来又以他的宗教哲学观念来观照自己的生平,两者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奥古斯丁的自传书写和哲学思考是同步的。  关键词:奥古斯丁;自传;哲学
期刊
摘要:《红楼梦》对中国文学的传承和发展不仅表现在诗词韵语的嵌入,还在于它对千百年历史积淀下来的词语典故娴熟地运用和改造翻新,赋予其更为丰厚的文化底蕴。据统计《红楼梦》单正文部分就涉及两百多个典故,这些典故在小说叙事中起着深化主题思想,表达作者观点;塑造典型形象,隐寓人物命运;描写典型环境,烘托故事氛围;借题臧否万物,伤时针砭时弊;彰显人物情感,比试才学高下等多种作用。  关键词:《红楼梦》;诗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