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多元智能理论对职业教育的启示是多层面的、深刻的,既有职业教育办学理念方面的,又有操作方面的。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应借鉴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广泛开展开发学生多元潜能的研究,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 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0-0082-02
一、多元智能理论(Multiple Intelligences,简称MI )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教授在1983年提出7种智能,1999年在《智能重组——21世纪的多元智能》中又提出第8种智能存在智能。加德纳强调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潜在可能,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避免标准化导向的教育导向学生学习效果化以及学习挫败。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使我们认识到的每一正常的个体都在一定程度上拥有多种智能,每一个体的差异在于所拥有某种智能的程度和组合不同。多元智能理论的本质内涵在于:每个学生至少具有多元智能,各种智能是平等的但又具有个体差异性。大多数人的智能如果给予适度的鼓励、指导与开发,每个人都有能力使多元智能发展到一定的水平。这一理念为多个领域所借鉴,同样对职业教育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多元智能理论下的职业院校学生观
(一)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正确看待学生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大多数人具有完整的智能,但每个人的认知特征又显示出其独特性。因此,学生的多种智能在传统的学业方面未能受到尊重,他们的特长难以被发现,这对于学校和社会都是巨大的人力资源浪费。
(二)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正确引导学生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学校及教师应明确在当前课程计划和课外活动中,包含了哪些在学生身上可以培养的多元智能要素,教师应致力于普及这些要素,确保所有的学生能够从中受益。
(三)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正确评价学生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智力和教育测验应当通过多重渠道,采取多种方式,在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境下进行,教师应从多方面观察、记录、分析和了解每个学生的优点和弱点,并以此为依据设计和采用适合学生特点的不同的课程、教材和教法,帮助学生“扬长避短”。
三、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职业教育课程目标设计
相比较传统智力观基础的课程体系,新课程观应该建立在对传统“知识本位”、“学科本位”批判与反思的基础上,突出“以人为本”和强调课程的整合。
(一)满足多元需求目标,以学生为课程核心
职业教育课程目标设计者既要满足学生观现实生活的需要,又应立足学生未来生活的构建。以一种整体的观点来看待“学生是课程的核心”并将学生的发展视为课程的根本目标。
(二)开发学生为潜能目标,突出课程的整合
课程目标的设计建立在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发展的整体关怀上,而不仅仅是认知性目标。这是人的发展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实施以学分制为基础的弹性学分制
积极改革教学制度,努力贯彻教学个性化的原则,使学生人人成功。个性化课程的实施是体现因材施教思想,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个性化课程实施的关键是要开发出满足学生不同需求的、可自由选择的个性化教学计划。
(四)个别化课程目标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从学生整体教育环境背景出发,突出学生的个体性。课程目标需要兼顾学生个体性的要求,有的放矢,提出学生预期学习目标的有层次性的指导意见。
四、多元智能理论视域下职业教育改革
(一)自主办学:构建职业院校学生利益相关的“政行校企家”办学共同体
多元智能理论视域下的学生差异客观存在,职业院校学生的培养工作不应当仅仅由学校承担,单靠学校的一己之力也完成不了学生的培养。借鉴黄炎培的“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应当树立积极的自主办学逻辑:1、办学理念的转变;2、办学方向的转变;3、办学主体的转变;4、办学形式的转变。
(二)专业设置:匹配个体智能差异的“市场-学生”联动机制
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最终任务是促进学生就业。职业教育改革,要兼顾专业设置的地方性与行业性的基础上,还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学生个体定位的专业设置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心理发展的差异性,要促进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三)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社会人”的培养
多元智能理论关注被教育者与未来实现世界的角色的联系,持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师注重培养学生与未来职业相适应的“智能”。多元智能理论与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是一致的,都认为人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人。职业教育培养的人只有通过职业教育才能成长为一个社会所需要的职业人,但又不僅仅是一个纯粹的职业人,而是一个要生存、要发展的活生生的社会人。通过多元智能理论,我们应该意识到每种职业角色都要求具备“多元智能”,在整个课程设计与教学中通过“切入点框架”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培养相关的“智能”。
五、结语
引入多元智能理论,让我们重新发现学生的认知能力,重新认识学校与现实世界的联系,重新定位课程教学中的教学目标,重新设置教学过程。多元智能理论对于职业教育中的课程教学来说,是一种极好的工具,一种改进教师的教学手段与方法,重新设计教学过程的工具,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结构优化,改进学习方法和态度的工具。
参考文献:
[1]胡怡芳.基于多元智能的职教课程目标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2]苏京.论多元智能理论下的职业教育学生观[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8(4):46-47.
[3]蒋满英.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下的职业教育课程目标探微[J].职教探究(河南农业教育版),2007(1):23.
[4]苏京.论多元智能理论下的职业教育学生观[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8(4):46-47.
[5]牛征.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的研究[J].教育研究,2001(8):59
[6]姜大源.论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2(16):26
[7]国家教委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职业技术教育原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7,91.
[8]黄颖.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新工具:多元智能理论[J].成人教育,2009,6(269):44.
作者简介:
李晓亚(1991-),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河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 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0-0082-02
一、多元智能理论(Multiple Intelligences,简称MI )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教授在1983年提出7种智能,1999年在《智能重组——21世纪的多元智能》中又提出第8种智能存在智能。加德纳强调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潜在可能,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避免标准化导向的教育导向学生学习效果化以及学习挫败。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使我们认识到的每一正常的个体都在一定程度上拥有多种智能,每一个体的差异在于所拥有某种智能的程度和组合不同。多元智能理论的本质内涵在于:每个学生至少具有多元智能,各种智能是平等的但又具有个体差异性。大多数人的智能如果给予适度的鼓励、指导与开发,每个人都有能力使多元智能发展到一定的水平。这一理念为多个领域所借鉴,同样对职业教育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多元智能理论下的职业院校学生观
(一)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正确看待学生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大多数人具有完整的智能,但每个人的认知特征又显示出其独特性。因此,学生的多种智能在传统的学业方面未能受到尊重,他们的特长难以被发现,这对于学校和社会都是巨大的人力资源浪费。
(二)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正确引导学生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学校及教师应明确在当前课程计划和课外活动中,包含了哪些在学生身上可以培养的多元智能要素,教师应致力于普及这些要素,确保所有的学生能够从中受益。
(三)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正确评价学生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智力和教育测验应当通过多重渠道,采取多种方式,在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境下进行,教师应从多方面观察、记录、分析和了解每个学生的优点和弱点,并以此为依据设计和采用适合学生特点的不同的课程、教材和教法,帮助学生“扬长避短”。
三、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职业教育课程目标设计
相比较传统智力观基础的课程体系,新课程观应该建立在对传统“知识本位”、“学科本位”批判与反思的基础上,突出“以人为本”和强调课程的整合。
(一)满足多元需求目标,以学生为课程核心
职业教育课程目标设计者既要满足学生观现实生活的需要,又应立足学生未来生活的构建。以一种整体的观点来看待“学生是课程的核心”并将学生的发展视为课程的根本目标。
(二)开发学生为潜能目标,突出课程的整合
课程目标的设计建立在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发展的整体关怀上,而不仅仅是认知性目标。这是人的发展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实施以学分制为基础的弹性学分制
积极改革教学制度,努力贯彻教学个性化的原则,使学生人人成功。个性化课程的实施是体现因材施教思想,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个性化课程实施的关键是要开发出满足学生不同需求的、可自由选择的个性化教学计划。
(四)个别化课程目标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从学生整体教育环境背景出发,突出学生的个体性。课程目标需要兼顾学生个体性的要求,有的放矢,提出学生预期学习目标的有层次性的指导意见。
四、多元智能理论视域下职业教育改革
(一)自主办学:构建职业院校学生利益相关的“政行校企家”办学共同体
多元智能理论视域下的学生差异客观存在,职业院校学生的培养工作不应当仅仅由学校承担,单靠学校的一己之力也完成不了学生的培养。借鉴黄炎培的“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应当树立积极的自主办学逻辑:1、办学理念的转变;2、办学方向的转变;3、办学主体的转变;4、办学形式的转变。
(二)专业设置:匹配个体智能差异的“市场-学生”联动机制
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最终任务是促进学生就业。职业教育改革,要兼顾专业设置的地方性与行业性的基础上,还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学生个体定位的专业设置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心理发展的差异性,要促进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三)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社会人”的培养
多元智能理论关注被教育者与未来实现世界的角色的联系,持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师注重培养学生与未来职业相适应的“智能”。多元智能理论与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是一致的,都认为人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人。职业教育培养的人只有通过职业教育才能成长为一个社会所需要的职业人,但又不僅仅是一个纯粹的职业人,而是一个要生存、要发展的活生生的社会人。通过多元智能理论,我们应该意识到每种职业角色都要求具备“多元智能”,在整个课程设计与教学中通过“切入点框架”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培养相关的“智能”。
五、结语
引入多元智能理论,让我们重新发现学生的认知能力,重新认识学校与现实世界的联系,重新定位课程教学中的教学目标,重新设置教学过程。多元智能理论对于职业教育中的课程教学来说,是一种极好的工具,一种改进教师的教学手段与方法,重新设计教学过程的工具,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结构优化,改进学习方法和态度的工具。
参考文献:
[1]胡怡芳.基于多元智能的职教课程目标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2]苏京.论多元智能理论下的职业教育学生观[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8(4):46-47.
[3]蒋满英.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下的职业教育课程目标探微[J].职教探究(河南农业教育版),2007(1):23.
[4]苏京.论多元智能理论下的职业教育学生观[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8(4):46-47.
[5]牛征.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的研究[J].教育研究,2001(8):59
[6]姜大源.论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2(16):26
[7]国家教委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职业技术教育原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7,91.
[8]黄颖.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新工具:多元智能理论[J].成人教育,2009,6(269):44.
作者简介:
李晓亚(1991-),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河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