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2年10月~2014年10月住院部收治的11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组,选择同期体检健康人员100名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人员的血浆溶血磷脂酸含量,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研究组治疗前血浆溶血磷脂酸平均为8.63umol/L,酸性磷脂平均为4.95umol/L,均高于对照组的3.15 umol/L和2.14 umol/L,组间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浆溶血磷脂酸降至4.67 umol/L,酸性磷脂降至3.54 umol/L,前后差异显著(P<0.05)。结论: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时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酸性磷脂水平增高,治疗后患者的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酸性磷脂水平明显降低。②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酸性磷脂水平可作为临床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指标,并可通过此项指标对疗效和病情发展进行监测。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浆溶血磷脂;酸性磷脂;临床分析
溶血磷脂酸是小分子物质,属于磷脂的一种类型,在磷脂生成的早期阶段中具有关键作用,在体内信号的传递中具有重要意义,有“磷脂信使”之称[1]。正常健康人血浆中的溶血磷脂酸含量较低,仅在凝血作用发生,凝血酶活化血小板后生成大量的溶血磷脂酸释放入血,此时血液中的磷脂酸水平迅速上升。故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浆中溶血磷脂酸含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对血栓的形成具有预测价值。因为溶血磷脂酸可在溶血机制的启动时由血小板生成释放入血,所以溶血磷脂酸可作为血栓形成的一个启动标志。相关研究证实溶血磷脂酸和酸性磷脂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情发展中至关重要[2]。本文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浆中的溶血磷脂酸、酸性磷脂含量进行检测,为从分子水平上对血小板的活化进行了解,明确标志性物质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时的作用。现展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0月~2014年10月住院部收治的11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组,患者年龄在54岁~76岁,平均(63.8±5.7)岁;男性患者62例、女性患者54例;发病时间在1h~24h内,平均(8.2±3.5)h;选择同期体检健康人员100名作为对照组,年龄在50岁~75岁,平均(62.6±5.1)岁;男性50例、女性50例。上述几项自然指标两组研究对象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纳入标准
①研究组患者诊断均符合全国脑血管会议对急性脑出血的诊断标准(第四届),经CT或MRI检查证实。②未合并血液病、感染、肿瘤、肝肾功能不全等疾病的发生;③发病前7d内未使用抗血小板活性药物[3]。
1.3治疗方式
患者行常规的抗血小板凝集、控制血压、调节血糖等常规治疗,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浙江万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H13023762)治疗,温水送服,100mg/d,2次/d;联合辛伐他汀片(山东鲁抗医药集团赛特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批号:H20083840)治疗,40mg/d,1次/d;根据患者病情给予降纤、溶栓等治疗。
1.4血浆指标含量检测
两组研究对象均在晨间采集5.0ml空腹肘静脉血液,注入添加特殊抗凝剂的试管中,所有标本均在采集后的5.0h~6.0h后完成检测。血浆溶血磷脂酸、酸性磷脂检测试剂由泰福仕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北京)提供,采用专用特殊过滤器进行检测,严格按照说明书步骤进行操作进行离心,速率为3500r/min,时间在10min~15min;完成上述操作后取上层清液,进行溶血磷脂酸的提取,浓缩分离后显色,置于90℃水浴中保持约5.0min取出置于室温下冷却35.0min后进行测定。
1.5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血浆溶血磷脂酸以及酸性磷脂水平并进行比较;并对研究组患者组内治疗前后的溶血磷脂酸、酸性磷脂水平进行分析比较。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上升提示血小板活化,激活凝血,血栓形成,存在脑卒中发生的可能。酸性磷脂水平上升提示大脑血液的供应不足,血栓初步形成。
1.6统计学分析
研究数据采用SPSS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形式表示,并进行t检验,如果两组数据比较P值<0.05,则认为两组对比数据之间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研究组患者治疗前的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酸性磷脂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具体分析见表1。
表1 两组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比较(x±s;umol/L)
注:两组人员在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酸性磷脂水平的比较上,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2.2研究组患者组内治疗前后进行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以及酸性磷脂水平的比较,具体分析见表2。
表2 研究组患者组内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及酸性磷脂水平比较(x±s;umol/L)
注:研究组患者组内治疗前后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及酸性磷脂水平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5)。
3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神经系统中常见多发病症。近几年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造成社会及患者家庭负担过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最主要因素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大部分患者是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脑血管发生病变造成血栓,阻断大脑组织中的血流供应,造成大脑的缺血缺氧导致脑组织的坏死,引发相关临床症状及体征。至今为止,临床对脑血栓形成后损害神经功能的病理机制仍不清楚[5]。
由本文的研究结果分析可得:研究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平均为8.63umol/L与对照组(正常健康人员)的3.15umol/L相比要高,酸性磷脂水平4.95umol/L高于对照组的2.14umol/L,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主要是因为约有90.0%的溶血磷脂酸是由血小板活化后释放,表明血栓的形成且病情仍在发展。国内相关研究证实,血浆溶血磷脂酸和酸性磷脂对血栓形成的早期反应具有调控作用,参与整个血栓及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故临床针对急性脑血栓患者应进行积极的抗血小板治疗,必要时辅以降纤、抗凝治疗以阻断病情的发展[6]。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上升预示着血小板活化,凝血功能的开启,提示血栓开始形成,患者存在脑卒中发生的可能。血浆中酸性磷脂与溶血磷脂酸具有相似的结构及作用,脑部发生缺血的24h内酸性磷脂释放,由缺氧标志物磷脂酶D途径活化后直接产生,对早期脑部的损伤有良好的反馈作用,表明大脑的血液供应不足和血栓开始形成。而治疗后患者的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8.63umol/L)和酸性磷脂水平(4.95umol/L)明显下降,分别降至4.67 umol/L、3.54 umol/L,治疗前后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显著(P<0.05)。提示血浆溶血磷脂酸和酸性磷脂可作为临床治疗中对病情发展以及疗效的监测。国外相关研究认为激动剂治疗的患者中血小板发生凝聚会伴随酸性磷脂水平的上升,磷脂酶C抑制剂对血小板的凝集有抑制作用,并对酸性磷脂有抑制作用[7]。本文研究结果与其具有一致性,说明血浆溶血磷脂酸和酸性磷脂是体内凝血机制中血栓形成的标志性物质。 综上所述,血浆溶血磷脂酸、酸性磷脂可作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小板的活化标志物,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时,患者的溶血磷脂酸、酸性磷脂水平明显上升,治疗后明显降低。以上病理变化对临床诊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极具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金荣.短暂性脑缺血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与脑血栓形成的关系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22(19):635-636.
[2] Herr, K.J.,Herr, D.R.,Lee, C.-W. et al.Stereotyped fetal brain disorganization is induced by hypoxia and requires lysophosphatidic acid receptor 1 (LPA_1) signaling[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11,108(37):15444-15449.
[3] 蔡国栋,刘圣山,顾扬等.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栓形成患者调节性T细胞和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测定及临床意义[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3,21(5):570-573.
[4] 周少雄,谢伟贤,邓爱红等.脑血栓形成患者抗心磷脂抗体与VWF因子抗原的关系[J].广东医学,2013,34(12):1867-1868.
[5] Schmiedel, Benjamin Joachim,Hutter, Christoph,Hesse, Manuela et al.Expression of multiple membrane-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1 beta transcript variants and lysophosphatidic acid receptors in Ewing tumor cells[J].Molecular Biology Reports,2011,38(7):4619-4628.
[6] 朱应斌,王冰洁,李运潮等.脑血栓形成患者LPA、MDA、SOD检测的临床分析[J].放射免疫学杂志,2011,24(2):171-173.
[7] Iyoda,T.,Zhang,F.,Sun,L. et al.Lysophosphatidic acid induces early growth response-1 (Egr-1) protein expression via protein kinase Cδ-regulated 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 (ERK) and c-Jun N-terminal kinase (JNK) activation in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J].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2012,287(27):22635-22642.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浆溶血磷脂;酸性磷脂;临床分析
溶血磷脂酸是小分子物质,属于磷脂的一种类型,在磷脂生成的早期阶段中具有关键作用,在体内信号的传递中具有重要意义,有“磷脂信使”之称[1]。正常健康人血浆中的溶血磷脂酸含量较低,仅在凝血作用发生,凝血酶活化血小板后生成大量的溶血磷脂酸释放入血,此时血液中的磷脂酸水平迅速上升。故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浆中溶血磷脂酸含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对血栓的形成具有预测价值。因为溶血磷脂酸可在溶血机制的启动时由血小板生成释放入血,所以溶血磷脂酸可作为血栓形成的一个启动标志。相关研究证实溶血磷脂酸和酸性磷脂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情发展中至关重要[2]。本文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浆中的溶血磷脂酸、酸性磷脂含量进行检测,为从分子水平上对血小板的活化进行了解,明确标志性物质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时的作用。现展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0月~2014年10月住院部收治的11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组,患者年龄在54岁~76岁,平均(63.8±5.7)岁;男性患者62例、女性患者54例;发病时间在1h~24h内,平均(8.2±3.5)h;选择同期体检健康人员100名作为对照组,年龄在50岁~75岁,平均(62.6±5.1)岁;男性50例、女性50例。上述几项自然指标两组研究对象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纳入标准
①研究组患者诊断均符合全国脑血管会议对急性脑出血的诊断标准(第四届),经CT或MRI检查证实。②未合并血液病、感染、肿瘤、肝肾功能不全等疾病的发生;③发病前7d内未使用抗血小板活性药物[3]。
1.3治疗方式
患者行常规的抗血小板凝集、控制血压、调节血糖等常规治疗,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浙江万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H13023762)治疗,温水送服,100mg/d,2次/d;联合辛伐他汀片(山东鲁抗医药集团赛特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批号:H20083840)治疗,40mg/d,1次/d;根据患者病情给予降纤、溶栓等治疗。
1.4血浆指标含量检测
两组研究对象均在晨间采集5.0ml空腹肘静脉血液,注入添加特殊抗凝剂的试管中,所有标本均在采集后的5.0h~6.0h后完成检测。血浆溶血磷脂酸、酸性磷脂检测试剂由泰福仕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北京)提供,采用专用特殊过滤器进行检测,严格按照说明书步骤进行操作进行离心,速率为3500r/min,时间在10min~15min;完成上述操作后取上层清液,进行溶血磷脂酸的提取,浓缩分离后显色,置于90℃水浴中保持约5.0min取出置于室温下冷却35.0min后进行测定。
1.5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血浆溶血磷脂酸以及酸性磷脂水平并进行比较;并对研究组患者组内治疗前后的溶血磷脂酸、酸性磷脂水平进行分析比较。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上升提示血小板活化,激活凝血,血栓形成,存在脑卒中发生的可能。酸性磷脂水平上升提示大脑血液的供应不足,血栓初步形成。
1.6统计学分析
研究数据采用SPSS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形式表示,并进行t检验,如果两组数据比较P值<0.05,则认为两组对比数据之间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研究组患者治疗前的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酸性磷脂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具体分析见表1。
表1 两组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比较(x±s;umol/L)
注:两组人员在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酸性磷脂水平的比较上,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2.2研究组患者组内治疗前后进行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以及酸性磷脂水平的比较,具体分析见表2。
表2 研究组患者组内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及酸性磷脂水平比较(x±s;umol/L)
注:研究组患者组内治疗前后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及酸性磷脂水平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5)。
3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神经系统中常见多发病症。近几年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造成社会及患者家庭负担过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最主要因素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大部分患者是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脑血管发生病变造成血栓,阻断大脑组织中的血流供应,造成大脑的缺血缺氧导致脑组织的坏死,引发相关临床症状及体征。至今为止,临床对脑血栓形成后损害神经功能的病理机制仍不清楚[5]。
由本文的研究结果分析可得:研究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平均为8.63umol/L与对照组(正常健康人员)的3.15umol/L相比要高,酸性磷脂水平4.95umol/L高于对照组的2.14umol/L,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主要是因为约有90.0%的溶血磷脂酸是由血小板活化后释放,表明血栓的形成且病情仍在发展。国内相关研究证实,血浆溶血磷脂酸和酸性磷脂对血栓形成的早期反应具有调控作用,参与整个血栓及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故临床针对急性脑血栓患者应进行积极的抗血小板治疗,必要时辅以降纤、抗凝治疗以阻断病情的发展[6]。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上升预示着血小板活化,凝血功能的开启,提示血栓开始形成,患者存在脑卒中发生的可能。血浆中酸性磷脂与溶血磷脂酸具有相似的结构及作用,脑部发生缺血的24h内酸性磷脂释放,由缺氧标志物磷脂酶D途径活化后直接产生,对早期脑部的损伤有良好的反馈作用,表明大脑的血液供应不足和血栓开始形成。而治疗后患者的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8.63umol/L)和酸性磷脂水平(4.95umol/L)明显下降,分别降至4.67 umol/L、3.54 umol/L,治疗前后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显著(P<0.05)。提示血浆溶血磷脂酸和酸性磷脂可作为临床治疗中对病情发展以及疗效的监测。国外相关研究认为激动剂治疗的患者中血小板发生凝聚会伴随酸性磷脂水平的上升,磷脂酶C抑制剂对血小板的凝集有抑制作用,并对酸性磷脂有抑制作用[7]。本文研究结果与其具有一致性,说明血浆溶血磷脂酸和酸性磷脂是体内凝血机制中血栓形成的标志性物质。 综上所述,血浆溶血磷脂酸、酸性磷脂可作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小板的活化标志物,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时,患者的溶血磷脂酸、酸性磷脂水平明显上升,治疗后明显降低。以上病理变化对临床诊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极具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金荣.短暂性脑缺血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与脑血栓形成的关系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22(19):635-636.
[2] Herr, K.J.,Herr, D.R.,Lee, C.-W. et al.Stereotyped fetal brain disorganization is induced by hypoxia and requires lysophosphatidic acid receptor 1 (LPA_1) signaling[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11,108(37):15444-15449.
[3] 蔡国栋,刘圣山,顾扬等.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栓形成患者调节性T细胞和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测定及临床意义[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3,21(5):570-573.
[4] 周少雄,谢伟贤,邓爱红等.脑血栓形成患者抗心磷脂抗体与VWF因子抗原的关系[J].广东医学,2013,34(12):1867-1868.
[5] Schmiedel, Benjamin Joachim,Hutter, Christoph,Hesse, Manuela et al.Expression of multiple membrane-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1 beta transcript variants and lysophosphatidic acid receptors in Ewing tumor cells[J].Molecular Biology Reports,2011,38(7):4619-4628.
[6] 朱应斌,王冰洁,李运潮等.脑血栓形成患者LPA、MDA、SOD检测的临床分析[J].放射免疫学杂志,2011,24(2):171-173.
[7] Iyoda,T.,Zhang,F.,Sun,L. et al.Lysophosphatidic acid induces early growth response-1 (Egr-1) protein expression via protein kinase Cδ-regulated 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 (ERK) and c-Jun N-terminal kinase (JNK) activation in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J].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2012,287(27):22635-22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