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协同开展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活动,是当今科技创新的新范式。面向协同创新的高校研究生培养转型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在对我国四所教育部直属高校总体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现状调研的基础上,以美国、德国和日本高校研究生培养管理的先进经验,发现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管理存在的不足,推动理念、体制和方法的变革,最终构建面向协同创新的我国高校研究生动态跟踪培养模式,并据此提出建议。
关键词:协同创新 高校研究生培养 动态跟踪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7(a)-0253-03
协同创新是企业、政府、高校(研究机构)等为了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协同创新是通过国家意志的引导和机制安排,促进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发挥各自优势,协同开展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活动,是当今科技创新的新范式[1]。因此,本研究所指的协同创新,就是形成以高校为核心要素,以政府、企业、创新平台等为辅助要素的多元主体协同互动的创新模式。创新模式形成协同创新系统,各子系统相互协调合作或同步的联合作用及集体行为,产生1+1>2的协同创新溢出效应[2]而高校具有学科门类齐全、装备先进、人才聚集、综合性强的特点,使其不仅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更成为科研项目研究的中心。因此,高校研究生培养的独特之处就在于既要围绕教学搞科研,又要搞好科研促教学,教学科研互促、科研反哺教学成为高校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特点,这也更彰显了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重要性和不确定性。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于科技创新的需求日趋增长。如何在面向协同创新的前提下,将政府、企业、高校等以集成协作的方式组织,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研究生培养的动态跟踪模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管理的现状调查
在2017年10月~11月间,本研究的课题组分别选取浙江省、山东省、湖南省和江苏省各一所,共四所教育部直属的综合型高校的研究生培养状况展开调研。之所以选择这四个省域,正是考虑自2004年起,在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中,这四个省域研究生培养人数基本都处于全国前十名。调研结果显示,这四所高校研究生培养虽然已经逐步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但制度不完善、效率不高、管理不规范的现实状况仍然普遍存在。尤其缺乏对研究培养的过程管理,四所高校都没有建立校级层面完整的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模式,对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实行全生命周期的动态跟踪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忽视“中期”过程管理
调研发现,虽然四所高校都有完善的研究生培养管理制度,但并没有形成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的规章制度。直接导致研究生培养管理部门还没有完整、系统地执行高校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的动态跟踪与评估,高校研究生培养“中期”过程管理的监督体系明显缺失。
1.2 缺少科学规范的过程管理的评估体系
调研还发现,由于没有完整的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模式,这四所高校都没有建立科学、规范的过程管理的评估体系,普遍存在着重视研究生培养的课程学习,而忽视论文写作阶段过程管理评估的现实状况。
1.3 缺乏企业参与的协同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
调查结果显示,四所高校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只重视研究生培养的课程学习阶段,尤其在论文答辩、论文写作环节缺乏企业参与的以成果应用与转化为导向的培养过程管理。对于研究生论文可能的成果转化,或者取得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往往并不重视。影响面向协同创新的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造成资源的无效利用和浪费。
显然,如何解决当前存在的现实问题,通过探索性地构建面向协同创新的高校研究生动态跟踪培养模式,加强对高校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的控制,提高过程管理的效率无疑应成为最佳选择。
2 国外高校的经验与启示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高校研究生培养需要对其各个阶段的活动过程引入有效的管理机制,以保证顺利、高效地运行环境。在此背景下,包括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在内的各国高校已经针对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展开制度化的工作,并相应建立了评估系统。通过对国外高校研究生培养管理的经验分析,为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提供借鉴[3]。
2.1 重视导师队伍建设,发挥团队集体力量
美國高校主要采取导师和研究团队共同指导研究生的培养方式,研究生接触到不同学科背景的指导老师,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4]。而德国高校采取以导师为中心的指导方式,导师在指导研究生论文时还会征求相关专家意见。日本高校则采取以导师为核心的团队培养方式,对研究生的集体培养大大拓展了研究生的视野。
2.2 评价机制规范,具备面向协同创新的自主创新环境
各国高校为确保研究生质量,在研究生选拔、课程学习、科研、论文撰写、答辩等环节严格操控,部分培养机构对学位授予实行强制淘汰制度,任何学术不端行为都会受到严苛的惩罚。在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中,美国高校和德国高校都很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美国研究生在完成课程学习的同时,还可开展课时数两倍以上的独立科研活动,并参加社会实践。
2.3 研究生课程设置强调学科交叉
美国高校研究生培养强调宽广的知识面,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美国高校课堂教学强调与学生的互动。德国高校的课程同样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选修其他学科或校外课程。
2.4 注重面向协同创新的产学研结合
国外高校的研究生培养都非常重视面向协同创新的培养模式,力图向高校与企业、社会合作方向全面发展。同时,政府也推崇将高校研究生的科研成果实现有效转化, 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协同创新体系。
3 构建面向协同创新的高校研究生培养动态跟踪模式 在充分了解我国高校现实情况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现状与国外经验的有效结合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3.1 总体变革方向
了解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现状和借鉴国外高校研究生 培养经验后,可以认为,构建科学合理、职责明确的我国高 校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动态跟踪模式,必须从管理理念 和模式上对原有的传统管理方法进行彻底地变革[5]。具体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1 理念变革——由目标管理转向过程管理
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管理的理念通常是传统的目標管理,管理重点是结果而不是项目的执行过程。目标管理的模式虽然可以一定程度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但从未来的发展趋势而言,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政府、高校、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同创新需求。构建高校研究生培养动态跟踪模式,无疑可以通过不同环节的研究生培养活动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将项目各个过程的活动与资源进行有机结合,把最终目标分解成项目中各个过程目标,进行动态监测和控制,在过程管理的反馈中不断预防和纠正。彻底扭转目前的高校研究生培养管理大部分偏重课程学习、论文答辩的管理,转变为面向研究生培养的自检、互检、质检的全过程管理。以过程的最优保证结果的最优,从根本上实现面向协同创新的成果转化。
3.1.2 体制变革——由垂直化管理转向扁平化服务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普遍采用的是等级管理制度。从校长到科研项目管理部门,再到各院系所的研究人员。针对研究生培养全程的课程学习、论文选题、论文写作、论文答辩各个环节既包括研究生内部的管理,也涉及相关部门的外部管理。再加上高校研究生培养的研究过程通常具有较强的探索性和风险性,因此,目前垂直化的管理体制无疑不能提升高校研究生的科研创新积极性和满意度,而扁平化的管理模式无疑更有助于以确保培养工作的顺利实施和完成。
3.1.3 方法变革——由单一控制转向动态可追溯
目前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对培养的全生命周期并没有明确的记录,也就是说,即使要求全过程管理也最终由于没有相应的数据资料而无法真正实现。因此,要推动高校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动态跟踪,就必须充分利用数据平台,搜集与分析科研管理过程中的相关因素,实现全盘控制。而如何确定过程管理中的各个控制检测点,形成对每个过程阶段的检验、操作方式和管理规范,实现研究生培养管理的动态可追溯,彻底由目前的单一控制转向动态可追溯的管理,做到预防、控制和改进,应是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动态跟踪模式的方法变革。
3.2 构建面向协同创新的高校研究生培养动态跟踪模式
基于我国高校研究培养管理的现实状况,面向协同创新,将研究生培养的方向由目标管理转为过程管理,强调研究生培养管理人员的扁平化服务,实现研究生过程管理的动态可追溯[6]。其中,本研究将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的内容进一步细化为课程学习、论文选题、论文写作、论文答辩等过程管理环节。同时,利用项目管理的计划管理、质量管理、资源管理、变更管理制定明确的进度计划。通过数据搜集与分析,实现过程管理的紧密联系,形成研究生培养“中期”过程管理的有机整体,通过数据反馈与不断修正,对各个阶段展开严格控制,展开过程管理的动态跟踪与评估,另外,分别达成设定阶段预期目标,了解执行状况,推动过程动态控制,为研究生科研成果的成功转化提供坚实基础,最终构建面向协同创新的高校研究生培养动态跟踪模式(见图1)。
4 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动态跟踪模式的变革和建议
当然,就目前而言,建立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过程管 理动态跟踪模式还需要在以下三方面进一步改进。
4.1 推动高校研究生培养管理人员的观念更新
目前,各高校研究生培养管理人员的管理观念比较陈旧,认为培养管理只是程序性的上传下达的收发式的管理。应加强宣传教育,帮助高校研究生培养管理人员摈弃传统的管理观念,将项目管理模式逐渐从以单位为核心转变到以项目为核心。建立科学规范的过程管理还需要切实提升高校研究生培养管理人员严谨、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推动扁平化的服务理念变革。
4.2 建立高校研究生培养过程项目动态评估机制
目前我国高校现有的学术评价手段单一,逐步将高校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考核引入项目考核评价的过程中,还应进一步考虑充分利用数据平台的数据搜集与分析,实现“中期”考核的动态评价机制,通过将研究生培养进展与成果状况及时发布,形成更为注重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动态评估机制。
4.3 注重企业参与高校研究生培养过程
构建面向协同创新的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动态跟踪模式,离不开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活动。目前我国高校亟需吸收国外高校面向企业、社会协同创新的先进经验,逐渐从“管理”阶段过渡到“支撑与服务”阶段。以企业参与,创造完备的科研氛围和研究环境,真正实现我国高校研究生科研成果转化,推动高校科研实力的可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1] 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2012(2):161-164.
[2] 项杨雪.基于知识三角的高校协同创新过程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3.
[3] 杨阳,王福帅.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人民论坛,2014(17):248-250.
[4] 陈静.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6):180-189.
[5] 杨宁.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
[6] 黄正夫,易连云.协同创新视野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转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4):7-10.
关键词:协同创新 高校研究生培养 动态跟踪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7(a)-0253-03
协同创新是企业、政府、高校(研究机构)等为了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协同创新是通过国家意志的引导和机制安排,促进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发挥各自优势,协同开展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活动,是当今科技创新的新范式[1]。因此,本研究所指的协同创新,就是形成以高校为核心要素,以政府、企业、创新平台等为辅助要素的多元主体协同互动的创新模式。创新模式形成协同创新系统,各子系统相互协调合作或同步的联合作用及集体行为,产生1+1>2的协同创新溢出效应[2]而高校具有学科门类齐全、装备先进、人才聚集、综合性强的特点,使其不仅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更成为科研项目研究的中心。因此,高校研究生培养的独特之处就在于既要围绕教学搞科研,又要搞好科研促教学,教学科研互促、科研反哺教学成为高校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特点,这也更彰显了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重要性和不确定性。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于科技创新的需求日趋增长。如何在面向协同创新的前提下,将政府、企业、高校等以集成协作的方式组织,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研究生培养的动态跟踪模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管理的现状调查
在2017年10月~11月间,本研究的课题组分别选取浙江省、山东省、湖南省和江苏省各一所,共四所教育部直属的综合型高校的研究生培养状况展开调研。之所以选择这四个省域,正是考虑自2004年起,在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中,这四个省域研究生培养人数基本都处于全国前十名。调研结果显示,这四所高校研究生培养虽然已经逐步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但制度不完善、效率不高、管理不规范的现实状况仍然普遍存在。尤其缺乏对研究培养的过程管理,四所高校都没有建立校级层面完整的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模式,对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实行全生命周期的动态跟踪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忽视“中期”过程管理
调研发现,虽然四所高校都有完善的研究生培养管理制度,但并没有形成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的规章制度。直接导致研究生培养管理部门还没有完整、系统地执行高校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的动态跟踪与评估,高校研究生培养“中期”过程管理的监督体系明显缺失。
1.2 缺少科学规范的过程管理的评估体系
调研还发现,由于没有完整的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模式,这四所高校都没有建立科学、规范的过程管理的评估体系,普遍存在着重视研究生培养的课程学习,而忽视论文写作阶段过程管理评估的现实状况。
1.3 缺乏企业参与的协同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
调查结果显示,四所高校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只重视研究生培养的课程学习阶段,尤其在论文答辩、论文写作环节缺乏企业参与的以成果应用与转化为导向的培养过程管理。对于研究生论文可能的成果转化,或者取得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往往并不重视。影响面向协同创新的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造成资源的无效利用和浪费。
显然,如何解决当前存在的现实问题,通过探索性地构建面向协同创新的高校研究生动态跟踪培养模式,加强对高校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的控制,提高过程管理的效率无疑应成为最佳选择。
2 国外高校的经验与启示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高校研究生培养需要对其各个阶段的活动过程引入有效的管理机制,以保证顺利、高效地运行环境。在此背景下,包括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在内的各国高校已经针对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展开制度化的工作,并相应建立了评估系统。通过对国外高校研究生培养管理的经验分析,为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提供借鉴[3]。
2.1 重视导师队伍建设,发挥团队集体力量
美國高校主要采取导师和研究团队共同指导研究生的培养方式,研究生接触到不同学科背景的指导老师,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4]。而德国高校采取以导师为中心的指导方式,导师在指导研究生论文时还会征求相关专家意见。日本高校则采取以导师为核心的团队培养方式,对研究生的集体培养大大拓展了研究生的视野。
2.2 评价机制规范,具备面向协同创新的自主创新环境
各国高校为确保研究生质量,在研究生选拔、课程学习、科研、论文撰写、答辩等环节严格操控,部分培养机构对学位授予实行强制淘汰制度,任何学术不端行为都会受到严苛的惩罚。在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中,美国高校和德国高校都很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美国研究生在完成课程学习的同时,还可开展课时数两倍以上的独立科研活动,并参加社会实践。
2.3 研究生课程设置强调学科交叉
美国高校研究生培养强调宽广的知识面,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美国高校课堂教学强调与学生的互动。德国高校的课程同样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选修其他学科或校外课程。
2.4 注重面向协同创新的产学研结合
国外高校的研究生培养都非常重视面向协同创新的培养模式,力图向高校与企业、社会合作方向全面发展。同时,政府也推崇将高校研究生的科研成果实现有效转化, 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协同创新体系。
3 构建面向协同创新的高校研究生培养动态跟踪模式 在充分了解我国高校现实情况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现状与国外经验的有效结合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3.1 总体变革方向
了解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现状和借鉴国外高校研究生 培养经验后,可以认为,构建科学合理、职责明确的我国高 校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动态跟踪模式,必须从管理理念 和模式上对原有的传统管理方法进行彻底地变革[5]。具体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1 理念变革——由目标管理转向过程管理
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管理的理念通常是传统的目標管理,管理重点是结果而不是项目的执行过程。目标管理的模式虽然可以一定程度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但从未来的发展趋势而言,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政府、高校、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同创新需求。构建高校研究生培养动态跟踪模式,无疑可以通过不同环节的研究生培养活动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将项目各个过程的活动与资源进行有机结合,把最终目标分解成项目中各个过程目标,进行动态监测和控制,在过程管理的反馈中不断预防和纠正。彻底扭转目前的高校研究生培养管理大部分偏重课程学习、论文答辩的管理,转变为面向研究生培养的自检、互检、质检的全过程管理。以过程的最优保证结果的最优,从根本上实现面向协同创新的成果转化。
3.1.2 体制变革——由垂直化管理转向扁平化服务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普遍采用的是等级管理制度。从校长到科研项目管理部门,再到各院系所的研究人员。针对研究生培养全程的课程学习、论文选题、论文写作、论文答辩各个环节既包括研究生内部的管理,也涉及相关部门的外部管理。再加上高校研究生培养的研究过程通常具有较强的探索性和风险性,因此,目前垂直化的管理体制无疑不能提升高校研究生的科研创新积极性和满意度,而扁平化的管理模式无疑更有助于以确保培养工作的顺利实施和完成。
3.1.3 方法变革——由单一控制转向动态可追溯
目前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对培养的全生命周期并没有明确的记录,也就是说,即使要求全过程管理也最终由于没有相应的数据资料而无法真正实现。因此,要推动高校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动态跟踪,就必须充分利用数据平台,搜集与分析科研管理过程中的相关因素,实现全盘控制。而如何确定过程管理中的各个控制检测点,形成对每个过程阶段的检验、操作方式和管理规范,实现研究生培养管理的动态可追溯,彻底由目前的单一控制转向动态可追溯的管理,做到预防、控制和改进,应是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动态跟踪模式的方法变革。
3.2 构建面向协同创新的高校研究生培养动态跟踪模式
基于我国高校研究培养管理的现实状况,面向协同创新,将研究生培养的方向由目标管理转为过程管理,强调研究生培养管理人员的扁平化服务,实现研究生过程管理的动态可追溯[6]。其中,本研究将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的内容进一步细化为课程学习、论文选题、论文写作、论文答辩等过程管理环节。同时,利用项目管理的计划管理、质量管理、资源管理、变更管理制定明确的进度计划。通过数据搜集与分析,实现过程管理的紧密联系,形成研究生培养“中期”过程管理的有机整体,通过数据反馈与不断修正,对各个阶段展开严格控制,展开过程管理的动态跟踪与评估,另外,分别达成设定阶段预期目标,了解执行状况,推动过程动态控制,为研究生科研成果的成功转化提供坚实基础,最终构建面向协同创新的高校研究生培养动态跟踪模式(见图1)。
4 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动态跟踪模式的变革和建议
当然,就目前而言,建立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过程管 理动态跟踪模式还需要在以下三方面进一步改进。
4.1 推动高校研究生培养管理人员的观念更新
目前,各高校研究生培养管理人员的管理观念比较陈旧,认为培养管理只是程序性的上传下达的收发式的管理。应加强宣传教育,帮助高校研究生培养管理人员摈弃传统的管理观念,将项目管理模式逐渐从以单位为核心转变到以项目为核心。建立科学规范的过程管理还需要切实提升高校研究生培养管理人员严谨、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推动扁平化的服务理念变革。
4.2 建立高校研究生培养过程项目动态评估机制
目前我国高校现有的学术评价手段单一,逐步将高校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考核引入项目考核评价的过程中,还应进一步考虑充分利用数据平台的数据搜集与分析,实现“中期”考核的动态评价机制,通过将研究生培养进展与成果状况及时发布,形成更为注重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动态评估机制。
4.3 注重企业参与高校研究生培养过程
构建面向协同创新的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动态跟踪模式,离不开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活动。目前我国高校亟需吸收国外高校面向企业、社会协同创新的先进经验,逐渐从“管理”阶段过渡到“支撑与服务”阶段。以企业参与,创造完备的科研氛围和研究环境,真正实现我国高校研究生科研成果转化,推动高校科研实力的可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1] 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2012(2):161-164.
[2] 项杨雪.基于知识三角的高校协同创新过程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3.
[3] 杨阳,王福帅.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人民论坛,2014(17):248-250.
[4] 陈静.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6):180-189.
[5] 杨宁.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
[6] 黄正夫,易连云.协同创新视野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转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4):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