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4-167-01
学生是家长的宠儿、教师的爱徒,教育好他们自然离不开双方的 “合力”,在学校、家庭教育场所中,学校是学生求知成才的主阵地,家庭是学生最初也是最主要的生活活动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成长。班主任和家长怎样才能使孩子健康科学的成长也越来越重要。
一、相互依赖的联袂导师
家长和班主任是孩子成长过程缺一不可的联袂导师,他们身处的教育环境不同,所承担的任务不同,教育职责也有区分,但教育目的都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现在的家长,对子女有的“过分溺爱”,有的只“望子成龙”,还有的“只求平安”,这些不科学的教育理念,最终形成了似乎很有道理的偏见,其实这种观念只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毫无益处。原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告诫家长们:“你们应该常常记住,你们生养和教育子女,不仅仅是为了父母的愉快,在你们家里成长着未来的公民、未来的事业家、未来的战士,如果你们处理无方,教育不出好人来,那么由此所得到的痛苦不仅是你们的,而是很多人的,是整个国家的”。由此可见教育子女不仅是为了家庭尽职,为子孙造福的一种私人行为,更是为了国家,为民族尽职的一种社会行为,家长的责任是多么重大。而班主任看到学生表现甚差,难以理教,甚至屡教不改时,不是先自我反思、自我检省,而是强烈责怪家长不负责任、不会管教、不支持班主任工作等等,以上两种错误的思想意识,导致了家、校教育上的不和谐,使学生的表现愈来愈差,给班级管理带来了诸多不便,甚至在教育上有反作用。如果不处理好这些矛盾,学生的发展就会受到阻碍。在这一问题上,班主任首先应发挥主导作用。可通过家长会、家访、个别交谈、家长教育经验交流等形式,指导家长运用科学的方法、态度去教育子女。其次,班主任要主动争取家长的支持,班主任的主动会使许多矛盾向自己希望的方向转化,从而减少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不断进步,因此,无论学生的成长状况如何,班主任都不应该在家长面前谈一些令家长十分难堪,甚至无法接受的话,不然,家长一旦失去对子女的教育信心,对子女放任自流,班主任工作不是更艰难吗?作为班主任应时刻明白,学校教育一直应处于主导地位,在此基础上争取主动,与家长密切合作、达成共识,才能形成家长与教师合作教育的合力,减轻工作自身的压力。
二、彼此尊重的真诚朋友
从法律的角度看看,家长和老师都是学生的行为监护人,都承担着教育孩子成长的义务,把孩子塑造成“人”,是一项神圣而艰巨的使命,当孩子出现错误、有了越轨行为时,作为双方,都应该先自我检讨,自我批评,坐下来心平气和地查找原因、审视现状,分析症结、对症下药,而不应该互相推诿、互相指责,作为教师,在家中心目中是“文化人”,把家长请来了,首先要言辞温和、以诚待人、宽容大度,而家长作为孩子的衣食父母、第一监护人,对班主任老师的叙说,更应该洗耳恭听、言语有礼、主动承担教育子女的失误所在,积极耐心地向班主任探寻斧正孩子错误行为的良策,这样肯定会呈现出“春意融融”的和谐氛围,其教育的成效应该是事半功倍的,其结局也必然是“柳暗花明”的。话再说回来,当教师与家长在对问题的认识上假如出现分歧时,教师要平心静气、设身处地从家长的角度分析问题,“如果我是家长会不会也这样”,认真体察家长的心理、体味家长的情感。否则,便可能各抒己见,越闹越僵,加倍产生本不该有的教育离心力。
三、科学沟通的合作伙伴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们不免把双方看成是经营企业、策划商业的合作伙伴,要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取得高数额的利润,赢得高频度的信誉,双方必须虔诚合作,同舟共济、同甘共苦、同谋策略、共商大计、积极配合、密切合作,在愉快的工作环境中,势必获取双赢。既能有效地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又能增进教师与家长的情感与思想沟通,渐渐增加友谊。否则,如果教师对学生成长中的问题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家长忙于家事商务,极少涉足学校,过分依赖班主任,又不电话咨询孩子在校的表现,久而久之,孩子不仅学业无成,连品行也变坏了,最终导致师长双方反目为仇、相互抱怨,真可谓是鸡飞蛋打两头落空。岂不是孩子的悲哀、教育的悲哀、家庭的悲哀!
总之,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班主任是学生最为直接的教育者、引路人,而家长则是学生最为亲切的监护人、服务员。二者只有千方百计真诚、密切地合作,才能使学校教育尽情发挥前沿作用、主力作用,家庭教育充分发挥教育的补充作用和延伸作用,当这二者真的柔和在一起的时候,我们的孩子岂不是乘上了健康成长的快车。
学生是家长的宠儿、教师的爱徒,教育好他们自然离不开双方的 “合力”,在学校、家庭教育场所中,学校是学生求知成才的主阵地,家庭是学生最初也是最主要的生活活动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成长。班主任和家长怎样才能使孩子健康科学的成长也越来越重要。
一、相互依赖的联袂导师
家长和班主任是孩子成长过程缺一不可的联袂导师,他们身处的教育环境不同,所承担的任务不同,教育职责也有区分,但教育目的都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现在的家长,对子女有的“过分溺爱”,有的只“望子成龙”,还有的“只求平安”,这些不科学的教育理念,最终形成了似乎很有道理的偏见,其实这种观念只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毫无益处。原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告诫家长们:“你们应该常常记住,你们生养和教育子女,不仅仅是为了父母的愉快,在你们家里成长着未来的公民、未来的事业家、未来的战士,如果你们处理无方,教育不出好人来,那么由此所得到的痛苦不仅是你们的,而是很多人的,是整个国家的”。由此可见教育子女不仅是为了家庭尽职,为子孙造福的一种私人行为,更是为了国家,为民族尽职的一种社会行为,家长的责任是多么重大。而班主任看到学生表现甚差,难以理教,甚至屡教不改时,不是先自我反思、自我检省,而是强烈责怪家长不负责任、不会管教、不支持班主任工作等等,以上两种错误的思想意识,导致了家、校教育上的不和谐,使学生的表现愈来愈差,给班级管理带来了诸多不便,甚至在教育上有反作用。如果不处理好这些矛盾,学生的发展就会受到阻碍。在这一问题上,班主任首先应发挥主导作用。可通过家长会、家访、个别交谈、家长教育经验交流等形式,指导家长运用科学的方法、态度去教育子女。其次,班主任要主动争取家长的支持,班主任的主动会使许多矛盾向自己希望的方向转化,从而减少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不断进步,因此,无论学生的成长状况如何,班主任都不应该在家长面前谈一些令家长十分难堪,甚至无法接受的话,不然,家长一旦失去对子女的教育信心,对子女放任自流,班主任工作不是更艰难吗?作为班主任应时刻明白,学校教育一直应处于主导地位,在此基础上争取主动,与家长密切合作、达成共识,才能形成家长与教师合作教育的合力,减轻工作自身的压力。
二、彼此尊重的真诚朋友
从法律的角度看看,家长和老师都是学生的行为监护人,都承担着教育孩子成长的义务,把孩子塑造成“人”,是一项神圣而艰巨的使命,当孩子出现错误、有了越轨行为时,作为双方,都应该先自我检讨,自我批评,坐下来心平气和地查找原因、审视现状,分析症结、对症下药,而不应该互相推诿、互相指责,作为教师,在家中心目中是“文化人”,把家长请来了,首先要言辞温和、以诚待人、宽容大度,而家长作为孩子的衣食父母、第一监护人,对班主任老师的叙说,更应该洗耳恭听、言语有礼、主动承担教育子女的失误所在,积极耐心地向班主任探寻斧正孩子错误行为的良策,这样肯定会呈现出“春意融融”的和谐氛围,其教育的成效应该是事半功倍的,其结局也必然是“柳暗花明”的。话再说回来,当教师与家长在对问题的认识上假如出现分歧时,教师要平心静气、设身处地从家长的角度分析问题,“如果我是家长会不会也这样”,认真体察家长的心理、体味家长的情感。否则,便可能各抒己见,越闹越僵,加倍产生本不该有的教育离心力。
三、科学沟通的合作伙伴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们不免把双方看成是经营企业、策划商业的合作伙伴,要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取得高数额的利润,赢得高频度的信誉,双方必须虔诚合作,同舟共济、同甘共苦、同谋策略、共商大计、积极配合、密切合作,在愉快的工作环境中,势必获取双赢。既能有效地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又能增进教师与家长的情感与思想沟通,渐渐增加友谊。否则,如果教师对学生成长中的问题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家长忙于家事商务,极少涉足学校,过分依赖班主任,又不电话咨询孩子在校的表现,久而久之,孩子不仅学业无成,连品行也变坏了,最终导致师长双方反目为仇、相互抱怨,真可谓是鸡飞蛋打两头落空。岂不是孩子的悲哀、教育的悲哀、家庭的悲哀!
总之,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班主任是学生最为直接的教育者、引路人,而家长则是学生最为亲切的监护人、服务员。二者只有千方百计真诚、密切地合作,才能使学校教育尽情发挥前沿作用、主力作用,家庭教育充分发挥教育的补充作用和延伸作用,当这二者真的柔和在一起的时候,我们的孩子岂不是乘上了健康成长的快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