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作者紧密结合多年林业工作实践和本地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实际,阐述了生态建设中防护林“以松改杨”优化改造技术,对当前开展的新农村建设乃至和谐社会建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以松改杨;防护林优化 ;造林技术
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是一项宏伟的生态工程,涉及面广,社会性强,建设期长,任务艰巨,需要严格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实践中,在其体系优化改造上要坚持走“以松改杨、增针减阔、减少占地、减轻胁地”的路子。
1 规划设计原则
根据防护林优化要求,规划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因地制宜,适地适树。(2)防护林效益持续不减、功能稳定递增。(3)最大限度地减少防护林带负效应(占地少、胁地轻)。
(4)“以松改杨、增针减阔”,实现林木混交。
2 防护林优化设计
更新方式:采用带外更新(利用林带胁地范围土地)或半带(伐除原林带行数的一半)更新,保持原网格大小不变。
行数、带宽:樟子松(或落叶松、云杉)大苗(或容器苗)上带2—4行,带宽5—8米。
初植密度:樟子松、落叶松、云杉行距为5×1.5米,三角型配置。
3 造林技术
3.1 集约经营、培育大苗 用二年生裸根小苗造林工序复杂,费工、费时,而且由于苗龄小、伤苗重,抗逆性差,成活率、保存率低,缓苗时间需2—3年。采用集中育大、集约经营,带土移栽,培育出的大苗长势好、缓苗轻、抗逆性强,移栽时不伤根或伤根轻,这样可大大提高造林的成活率、保存率和成林率。樟子松育大的方式目前主要有两种,即容器(主要为塑料袋)育大和田间裸根育大。
3.2 塑料袋容器苗的培育 在园田或有浇水条件的大地做池,育苗池宽1米,长度不限,深浅与装满土后的育苗袋同高。为便于管理,每两池中間应留宽50厘米以上的过道。采用长22—28厘米、扁径18—20厘米、厚0.004—0.008毫米的聚乙烯塑料袋。用2年生的樟子松裸根苗装袋,每公顷可育45万株左右。为保塑料袋内土坨完整,育苗地的土壤含沙量不应过大,装袋当年的夏秋季进行灌水、除草等抚育管理,为防止发生生理干旱,秋末冬初将苗床灌透水后用过道的土或其他透气物覆盖苗木(俗称防寒),翌年日平均气温达9℃(5月初),树液开始流动,根系有吸收功能时撤掉覆盖物,然后立即灌水保墒。实践证明,樟子松装袋后只需当年进行防寒。苗木装袋2—3年后,袋内苗木的根系与土壤盘结成坚实的土坨,苗高一般达30厘米以上,这时即可出圃造林。
3.3 田间大苗培育及移植 樟子松大苗的规格应在1.5米以上。樟子松田间育大可以直接采用2年生裸根苗,也可以采用5年生容器苗。采用裸根苗的优点是成本低,缺点是成活率低,不便于抚育管理。采用容器苗的优点是成活率高,可以采用以耕代抚降低抚育管理费用,成林快,缺点是成本相对较高。
用2年生裸根苗集中育大,在田间采用大垄作业,株距1米,垄间交错配置,每公顷可栽植15000株,按保存率60%计算,可保留9000株。造林按一次成林要求,合理密度4×5米或5×5米,每公顷需苗400—500株,也就是说,1公顷集中育大的苗木可移植造林18—22.5公顷。
采用5年生容器苗田间育大,可采用以造代育的方式,即造林与育苗相结合。在适宜樟子松生长的造林地上,采用1.5×1.5米的株行距进行造林,待生长到适宜的高度时,采取隔行隔株移植的方式。每公顷可移植大苗3333株,每公顷保留株数为1111株。
用于移植造林的移植桶是用1—1.2毫米厚的镀锌铁皮卷成,规格应视苗木大小而定,一般圆桶直径为苗木地径的10—12倍,高40—50厘米,闭合处的两边上分别镶铁鼻,用1厘米左右的铁扦穿插固定成桶状。与其配套的还有比桶径稍大的圆形铁片,铁片两侧带有铁环,用于移植。方法是:先用移植桶将苗木围上,然后将铁扦插入两边合起的铁鼻内,再用锹围桶挖土,挖到一锹深后,用双手沿垂直地面方向用力向下按铁桶,边挖边按,当铁桶上沿与地面平行时,清理好铁桶周围碎土,用脚将桶及苗木蹬倒向一侧,将圆形铁片插入桶底,手提铁环将桶抬出。
3.4 造林注意事项 将起出的移植桶大苗装上车运到造林地,运输过程中注意轻装轻卸,保证不散坨,栽植坑规格要求:直径比移植桶直径大20—30厘米,深度比移植桶高出10—15厘米。栽植时将移植桶大苗放入栽植坑中,调整好中心位置,四周填入少量土,然后轻轻打开移植桶,并拿开。然后用铁锹往缝隙中填土,边填边踏实,注意千万不要用脚踩踏土坨,否则一旦散坨,成活率将没有保障。填满土踏实后浇透水,待水完全渗入后,再埋一层干土,以干裂后防失水。容器苗造林与此类似。
作者简介:杜海霞(1968-),女,大专,工程师,从事林业技术推广与林业工程管理工作。
通讯作者:刘炳友(1963-),男,大学,现任齐市建华区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部副总指挥、区林业局局长,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省级高层次农村实用人才,享受政府特贴专家,主要从事林业科研、林业技术推广与林业工程设计及管理工作。
关键词:以松改杨;防护林优化 ;造林技术
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是一项宏伟的生态工程,涉及面广,社会性强,建设期长,任务艰巨,需要严格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实践中,在其体系优化改造上要坚持走“以松改杨、增针减阔、减少占地、减轻胁地”的路子。
1 规划设计原则
根据防护林优化要求,规划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因地制宜,适地适树。(2)防护林效益持续不减、功能稳定递增。(3)最大限度地减少防护林带负效应(占地少、胁地轻)。
(4)“以松改杨、增针减阔”,实现林木混交。
2 防护林优化设计
更新方式:采用带外更新(利用林带胁地范围土地)或半带(伐除原林带行数的一半)更新,保持原网格大小不变。
行数、带宽:樟子松(或落叶松、云杉)大苗(或容器苗)上带2—4行,带宽5—8米。
初植密度:樟子松、落叶松、云杉行距为5×1.5米,三角型配置。
3 造林技术
3.1 集约经营、培育大苗 用二年生裸根小苗造林工序复杂,费工、费时,而且由于苗龄小、伤苗重,抗逆性差,成活率、保存率低,缓苗时间需2—3年。采用集中育大、集约经营,带土移栽,培育出的大苗长势好、缓苗轻、抗逆性强,移栽时不伤根或伤根轻,这样可大大提高造林的成活率、保存率和成林率。樟子松育大的方式目前主要有两种,即容器(主要为塑料袋)育大和田间裸根育大。
3.2 塑料袋容器苗的培育 在园田或有浇水条件的大地做池,育苗池宽1米,长度不限,深浅与装满土后的育苗袋同高。为便于管理,每两池中間应留宽50厘米以上的过道。采用长22—28厘米、扁径18—20厘米、厚0.004—0.008毫米的聚乙烯塑料袋。用2年生的樟子松裸根苗装袋,每公顷可育45万株左右。为保塑料袋内土坨完整,育苗地的土壤含沙量不应过大,装袋当年的夏秋季进行灌水、除草等抚育管理,为防止发生生理干旱,秋末冬初将苗床灌透水后用过道的土或其他透气物覆盖苗木(俗称防寒),翌年日平均气温达9℃(5月初),树液开始流动,根系有吸收功能时撤掉覆盖物,然后立即灌水保墒。实践证明,樟子松装袋后只需当年进行防寒。苗木装袋2—3年后,袋内苗木的根系与土壤盘结成坚实的土坨,苗高一般达30厘米以上,这时即可出圃造林。
3.3 田间大苗培育及移植 樟子松大苗的规格应在1.5米以上。樟子松田间育大可以直接采用2年生裸根苗,也可以采用5年生容器苗。采用裸根苗的优点是成本低,缺点是成活率低,不便于抚育管理。采用容器苗的优点是成活率高,可以采用以耕代抚降低抚育管理费用,成林快,缺点是成本相对较高。
用2年生裸根苗集中育大,在田间采用大垄作业,株距1米,垄间交错配置,每公顷可栽植15000株,按保存率60%计算,可保留9000株。造林按一次成林要求,合理密度4×5米或5×5米,每公顷需苗400—500株,也就是说,1公顷集中育大的苗木可移植造林18—22.5公顷。
采用5年生容器苗田间育大,可采用以造代育的方式,即造林与育苗相结合。在适宜樟子松生长的造林地上,采用1.5×1.5米的株行距进行造林,待生长到适宜的高度时,采取隔行隔株移植的方式。每公顷可移植大苗3333株,每公顷保留株数为1111株。
用于移植造林的移植桶是用1—1.2毫米厚的镀锌铁皮卷成,规格应视苗木大小而定,一般圆桶直径为苗木地径的10—12倍,高40—50厘米,闭合处的两边上分别镶铁鼻,用1厘米左右的铁扦穿插固定成桶状。与其配套的还有比桶径稍大的圆形铁片,铁片两侧带有铁环,用于移植。方法是:先用移植桶将苗木围上,然后将铁扦插入两边合起的铁鼻内,再用锹围桶挖土,挖到一锹深后,用双手沿垂直地面方向用力向下按铁桶,边挖边按,当铁桶上沿与地面平行时,清理好铁桶周围碎土,用脚将桶及苗木蹬倒向一侧,将圆形铁片插入桶底,手提铁环将桶抬出。
3.4 造林注意事项 将起出的移植桶大苗装上车运到造林地,运输过程中注意轻装轻卸,保证不散坨,栽植坑规格要求:直径比移植桶直径大20—30厘米,深度比移植桶高出10—15厘米。栽植时将移植桶大苗放入栽植坑中,调整好中心位置,四周填入少量土,然后轻轻打开移植桶,并拿开。然后用铁锹往缝隙中填土,边填边踏实,注意千万不要用脚踩踏土坨,否则一旦散坨,成活率将没有保障。填满土踏实后浇透水,待水完全渗入后,再埋一层干土,以干裂后防失水。容器苗造林与此类似。
作者简介:杜海霞(1968-),女,大专,工程师,从事林业技术推广与林业工程管理工作。
通讯作者:刘炳友(1963-),男,大学,现任齐市建华区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部副总指挥、区林业局局长,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省级高层次农村实用人才,享受政府特贴专家,主要从事林业科研、林业技术推广与林业工程设计及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