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纸衍生空间可展结构研究回顾与展望刍议

来源 :机械工程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sushi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起源于中国,发展于日本的传统手工艺,折纸由于其可以实现二维与三维结构之间形态高效转换的特性,近年来受到了科研人员与工程人员广泛的关注,为空间可展结构的创新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对学界与工程界针对一维、二维、三维折纸衍生可展结构的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指出后续研究应关注的刚性平面载荷高效折展、柔性结构管理、非欧几里得折纸理论、驱动设计与动力学、重力卸载与试验考核、与其他折展机构的综合等六个问题.
其他文献
蛇形机器人作为仿生机器人的重要分支,身形柔软轻小,运动灵活多变,具备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在军事侦察、地质勘探、灾难救援等领域拥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创新性地将并联机构、折纸机构和柔性铰链相结合,设计出一种灵活度高、结构紧凑的模块化蛇形机器人单元,并从数学模型、旋量分析等角度进行合理论证.自主完成硬件电路搭建、控制算法编写,设计蛇形机器人控制系统实现多路直流减速电机协同,并进行仿蛇运动的步态规划.加工制作蛇形机器人样机并完成了特定环境下机器人性能测试.
轮腿式机器人在非结构化路面运动时,机身平稳性控制对于提高运动平稳性、降低系统能耗、提高定位与建图精度等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并联式六轮腿机器人在通过不规则地形时足端悬空、姿态倾斜、机身晃动等问题,提出一种融合足端力控制器、姿态控制器及重心高度控制器的机身平稳性控制框架.其中,足端力控制器通过阻抗控制算法抑制机器人足端受力因地形变化带来的突变扰动;机身姿态控制器对机身倾斜角进行解耦,并控制各腿的长度补偿机身的偏移量;重心高度控制器根据各腿的伸长量自适应地调节机身高度,保证腿部执行机构具有足够的运动空间.针对三种
钢轨在服役过程中长期承受列车轮对的压力和冲击载荷,会使其表面及浅层区域产生滚动接触疲劳裂纹.该种裂纹具有典型的三维空间特征,常规无损检测方法难以对裂纹的三维特征进行量化评估.以不同承载的钢轨试件中含有的滚动接触疲劳裂纹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多物理场耦合的电涡流脉冲热成像检测技术,分析钢轨车轮踏面加热及冷却阶段的热图像序列偏度分布,表征裂纹三维特征,并与工业计算机层析成像扫描得到的裂纹形貌进行校验.试验结果表明,热图像序列的偏度特征能有效表征钢轨滚动接触疲劳裂纹的位置、走向、长度以及深度信息,偏度表征的裂纹沿
针对现有踝关节康复机器人运动特性与人体踝关节实际运动特性存在明显差异,导致人机相容性不理想的问题,基于高匹配度的U1U2型踝关节运动拟合模型,提出一种适用于踝关节康复且结构紧凑的四自由度广义球面并联机构.基于螺旋理论分析其运动及约束特性,论证其与踝关节运动拟合模型运动的一致性;分别建立机构的位置及姿态运动学模型,证明了该机构的位置与姿态之间运动学完全解耦;基于雅可比矩阵极其条件数分析,阐明该机构在纯背伸趾屈和纯内外翻运动中均具有运动学的完全各向同性性质,且在踝关节工作空间内具有较好的灵巧性及可操作度,并无
为解决解耦机构承载能力弱的问题,提出一种具有大承载能力的环路解耦两转动并联机构型综合方法.基于螺旋理论,提出分支传递力螺旋矩阵与输出运动螺旋矩阵的互易积为对角矩阵(主对角线元素全不为零)的机构解耦判别准则,分析机构输出运动螺旋与传递力螺旋之间的关系,确定出驱动螺旋和非驱动螺旋的形式,将上述运动螺旋进行合理的排序和组合得到基础解耦分支.为使解耦机构更好的应用于工业中,提出冗余驱动分支构造方法,在基础解耦分支中添加冗余驱动分支,构造环路,实现环路内反解同步,构造环路之间彼此解耦的环路驱动分支,既不破坏机构的解
变形铝合金板材因轻质、高比强和比模量等优点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工业中,其轧制生产过程引起的塑性各向异性可显著影响板材的变形行为,加大零部件成形精度控制和服役行为数值模拟预测的难度.针对目前常规测试方法表征材料各向异性屈服及各向异性塑性硬化属性所需试验数量多、种类复杂、限制条件多的现状,结合全场变形测量和虚场法,通过一种桥型试件的循环拉伸-压缩试验,首次实现2024铝合金板材各向异性屈服与塑性硬化本构参数的同步表征,大幅减少试验数量,简化试验过程.研究表明,采用当前的加载构型,在参数优化目标函数中结合材料0.
现有的基于深度迁移学习的智能诊断方法通常对源域和目标域特征对齐来减少两者分布差异,没有考虑源域类别决策边界对目标域特征匹配的影响,针对此不足,提出了一种增强迁移卷积神经网络(Enhanced transfer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ETCNN)来改进机械设备在变工况下的诊断精度和泛化能力.为充分利用标签信息和提取高维特征,构建卷积神经网络和两个独立的分类器对源域数据分别训练,用于检测远离决策边界的目标域样本.为有效减少不同决策边界处样本的误匹配,进一步构建分类损失函数和
针对高速板带轧机四列滚子轴承在偏载运行下滚子-滚道非均匀接触力学性能及滚子修形优化进行研究.建立了滚子-滚道接触力学模型,模拟了其偏载运行下的接触力学性能.提出滚子接触应力均匀分布原则,采用非对称对数曲线对四列滚子母线修形优化.研究表明:偏载轧制导致四列滚子承载分布严重不均,以某冷轧机四列滚子轴承为例,载荷分布偏差较常规轧制增加20%,列间接触应力差接近200 MPa,单列滚子轴线方向接触应力差接近60 MPa.接触应力差随修形量k3差值减小而减小,当k3差值减小到一定程度时,接触应力差反而变大,最终修形
锥形压入作为一种发展较早的压入测试手段,可在一定范围内实现材料单轴力学性能的唯一获取,但目前仍存在稳定性和简便性等方面的缺陷.为避免传统锥形压入需要两个或以上压头分别压入不同位置且压点之间存在匹配性等问题,创新地设计和使用了复合型双锥压头.基于能量等效原理建立了锥形压入的弹塑性加载模型,并通过较大范围的数值计算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通过关联复合型双锥压入与单锥压入的响应曲线,发展了一种复合型双锥压入方法(Composite dual-conical indentation method,CDIM).针对3
轴承间隙与支承非对称广泛存在于旋转机械系统中,是转子振动跳跃、偏移、反进动等复杂振动特性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工程中对两者耦合影响下的复杂振动机理阐释不清,相关的等效力学模拟方法也各有局限.为此提出一种含轴承间隙的非对称支承结构等效力学特性模拟分析方法.通过支承结构的周向分解,解决了现有等效力学模拟方法难以同时模拟轴承间隙与支承非对称的问题.通过对典型发动机转子系统的分析对所提方法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轴承间隙与支承非对称共存时,系统会同时表现频率分离,振动跳跃与偏移现象,并且轴承间隙与支承非对称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