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十二法则: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

来源 :家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cat_fi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2法则”是从儿童心理发展特点衍生出来的。对熟知少儿身心成长过程的专业教育人员来说,这些只不过是最基本的常识。
  在美国,很多普通家长也会通过请教学校老师或参与儿童组织志愿-服务的培训,来掌握较为专业的教育法则,并将其运用到家庭教育中去。因此这些法则贯穿于美国从社会、学校到家庭的少儿教育之中。
  这些法则,很多与国人的教子之道并不矛盾,但是在具体实施时需要知道如何顺应社会环境。

归属法则:保证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这条看起来是不言而喻的,哪个家长不想给孩子创造健康环境?但实际上也不尽然,有些家长有此心却不懂如何做。
  比如,过分溺爱娇惯顺从孩子,由着孩子瞎吃瞎玩,不锻炼不劳动,养成不健康的生活习惯。
  家长之间有矛盾经常争吵,也是很不正常不健康的环境。破碎家庭、长期分离的家庭更让孩子缺少归属感。
  如果家庭变化不可避免,家长要用正面的、健康的方式来安慰疏导孩子,而不可采取疏于管教或溺爱或过分严厉等极端措施,更不能因家庭破裂而迂怒于子女。

希望法则: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


  家长们都是对孩子寄予希望的,但是否永远用正面鼓励的话语让孩子们看到希望,认为自己确实有希望呢?
  大家都知道美国人善于说好听的话,尤其对孩子,无论他们做得如何,都常夸奖说“干的好”“太棒了”“你真是天才”之类。这就是在采用希望法则来正面激励孩子。
  华人家长则对孩子期待值颇高,却不善于用希望法则,而爱找差距挑毛病,孩子得了95分,还非要追究为什么丢了5分。这种高标准严要求兴许适得其反,会扼杀孩子很多希望,使其灰心丧气。

力量法则:永远不要与孩子斗强


  成人总是比孩子有力量,无论是拼体力还是斗智力和经验。因此大人与孩子较劲斗强本来就不平等,胜利了也不光彩~
  当然,大人可以和孩子比赛一些他们擅长的具体项目,比如下棋等,但不要完全以输赢为曰的。家长、老师以及与孩子关系密切的成年人,不可采用与孩子赌气、硬比等方式去刺激孩子。对心理感情处于不成熟阶段的少儿来说, “激将法”是不合适的。
  如果孩子与大人吵架赌气,无论谁有理,大人都要主动与他们和解。成年人还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尤其对孩子,该道歉该认错要及时进行。如果家长知错不改或不认,觉得在孩子面前认错是丢脸,也会让孩子学得固执己见。

管理法则:在孩子未成年前,管束是父母的责任


  未成年的孩子自我克制能力尚不成熟,因此父母必须负起责任来管束。但这种管束应该是充满亲情、人性化、科学而理性的,而不可把孩子作为私有财产来任意修理摆布,也不可采用简单粗暴的命令式,毫不顾及和尊重孩子的想法和人格。
  另一方面,未成年孩子把家长视为靠山。合理的管教关怀,会让孩子们有安全感和被支持感,遇到问题和危难会求助于家长。
  如果家长平时对孩子的一切(学业、表现、爱好等)太听之任之,好像是给孩子更多自由,但孩子却会感觉家长对自己“不在乎”而产生疏远。

声音法则:要倾听他们的声音


  平等地对待孩子,给他们发言权,倾听他们的声音,他们才会说出真实想法。如果大人不尊重孩子的想法,忽视他们的心声,久而久之,他们会不敢对家长说真话,不爱与家长交流。
  而且,家长是孩子的老师和榜样,如果家长不耐心倾聽孩子的话,孩子也会学样,不肯听大人的话,以至不懂得如何尊重他人。
  对年幼的孩子,哪怕他们讲话词不达意,大人也要耐心地与他们交谈。任何粗暴打断或嘲笑他们讲话的行为,都会对孩子产生伤害,可能会影响他们的表达能力而羞于在人前开口,也或许反之,令孩子非要不合时宜地插话以引起大人的注意。

榜样法则: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榜样作用是巨大的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孩子的教养、兴趣、爱好等,多半来自生长环境的耳濡目染。
  父母、兄姐、亲友、师长、社会关系等都对孩子产生影响。母亲对于女孩、父亲对于男孩的影响颇为重要。
  除了家庭内的榜样,也要注意所交往的社会关系和常去的场合对孩子的影响。对少年来说,家长还要关注孩子喜欢看的媒体影视片,了解他们心目中的偶像是什么样。
  如果发现孩子误交损友,不要武断地阻止他们来往,而要了解情况。孩子们都需要友谊,害怕孤独,有些孩子是因为搬家转学到新环境没有朋友,而与一些“边缘孩童”为伍的。
  另外要为孩子寻找和扩展新的健康友谊圈。

求同存异法则:尊重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并尽量理解他们


  孩子和成人的看法往往不同,他们会有很多不符合常规的幻想。其实这些正是童心的可爱之处,如果大人认为孩子的想法奇怪而泼冷水,会扼杀他们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也会让他们因为得不到理解而失望。
  另一方而,很多时候,纯真的孩子才有客观的看法,敢于说出真理。童言无忌,要结合“声音法则”,鼓励孩子们敢于表达,正面肯定他们的想法。当然,如果一些看法说法脱离实际或者会引起麻烦,也要耐心地解释。
  思想和思维方式不成熟的孩子们,往往还无法进行多方位思维,而只会延续自己的思路,因此对事物考虑不周全。家长要尽可能理解少儿思维的特点,可以采用把复杂事物分解简化的方法,分期分批地向他们解释或征求他们的意见。
  凡是与孩子自己有关的事情,例如搬家、转学、选课外活动、参加考试比赛等,一定要先孩子商量解释,哪怕不能完全遵循孩子的意见,也要让他们觉得家长是征求了他们的看法的。不然的话,家长的好心很可能没有好报。

惩罚法则:慎用!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


  单纯的惩罚,尤其体罚,是非常负面和拙劣的教育方式,也是不文明的。从小被暴力处罚的孩子,很多长大之后也会有暴力倾向。因此不提倡使用惩罚法。但不是不可以批评孩子,也可以采用适当的方式做些处罚。   但前提是,必须要让孩子认识到做错了事,甘愿接受处罚,以便下不为例。惩罚方式也要合理,可以采取不让他们做喜欢的事情的方法,比如可以罚其几天不许看电视或上网玩游戏。
  另外,因为连孩子们都知道惩罚是负面的,所以千万不要把一些应该做的正面事情当作处罚。比如罚孩子劳动,会让他们认为劳动是坏事从而产生厌恶情绪。有个华人家长苦恼年幼的女儿不肯睡觉,就罚她去写五十个中文字或做十道算术题,孩子被迫做功课当然就要打瞌睡,就又罚她去睡觉。
  这样做看起来暂时达到让她睡觉的日的,但却会让孩子把做功课睡觉都当作处罚方式,一做这些事就会有被处罚的感觉,造成心理阴影,那将来还能喜欢写中文做算术吗?

后果法则:让孩子了解其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


  有时候,孩子惹了什么麻烦或想做什么标新立异的事情,但成人都没搞清楚其后果和危害,就对孩子横加指责或阻止,这当然无法服人。
  若要教育得孩子心服口服,家长、老师等成年人首先要周密思考每件事的前因后果,然后好好与孩子谈谈,可以从后果的好坏开始,反过来解说该不该这样做,晓之以理,孩子会明白的。
  其实后果也不都是负面的。成年人的阅历比少儿丰富,应该更具有预见性。比如在指导孩子选择兴趣专长或申报学校时,家长可以对前景作些调查,并根据孩子的特点鼓励其往哪方面发展。然而,如果没经过自己头脑分析思考,仅仅随大流赶时髦,人云亦云,不是有效的后果分析法,往往会耽误孩子。

结构法则:教孩子从小了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


  教育孩子要做到这点并不太难,法制教育融汇在社会生活和学校教育之中,孩子们从小就受到全方位熏陶,心中都有一条道德底线和法制底线,还往往会反过来影响家长。
  如果不能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遵纪守法的榜样,那么孩子也会目无权威,表现得无法无天无规矩。
  曾经有位华人家长抱怨其上高中的女儿成为逃学逃家的“问题少女”,当我听到这位家长当着孩子的面炫耀自己如何把违禁物品带进美国等“光辉业绩”,就不奇怪为何她的孩子会蔑视校规。

“二十码”法则


  这个“二十码”是个象征,说明美国人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给孩子留出心理空间。家长不必处处围着孩子转,你觉得是关心照顾他们,孩子们却觉得家长控制得太严。
  也应允许孩子保有自己的隐私,有自己的主动权和决定权。当然,家长还是要在二十码之外注视着并随时准备切入,而不能跑到_.百码或二百里之外撒手不管。
  家長对孩子的管理管教,应该注重大的方面,尤其要根据孩子的年龄而定。年幼的孩子生活学业上或许需要比较具体细致的指导,但也要适当给他们机会锻炼独立性。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则最烦家长事无巨细地询问唠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爱搭理人,但并不代表他们没听见家长的话。因此,家长不要没完没了地重复一番话直到他们反应为止,这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可以事先告诉孩子,无论好事坏事只说一遍,如果你不听耽误了事儿,是你自己的责任。与其成为被烦的唠叨家长,不如豁出去让他们耽误一两次而换取教训。

四W法则


  四W法则:任何时候都要了解孩子跟谁在一起( who),在什么地方(where),在干什么( what),以及在什么时候回家(when)。
  有些家长看起来对孩子操心管制很多,可到时候却不知道孩子的这些W,这可算不上好家长。只有上面所有各条法则都做得差不多了,孩子才肯对家长说真话,家长也才能了解到这些W。
  有些家长舍得掏钱送孩子去昂贵的私立寄宿学校,除了学业方面的考虑,还觉得管理严格的私立学校能给孩子较好的成长环境。有了可靠的学校来管教孩子,是否家长就不用操心这些W了?其实,教育培养孩子的过程,也是家长学习成长的过程,过早让孩子离家寄宿,家长会失去这样一段虽然辛苦却非常有意思的人生经历。
  在网络时代成长的孩子们,已经离不开网络交往,家长同样要关注网络世界的这些W。孩子不是不可以结交网友,但不可瞒着家长,尤其不能背着家长与网友见面。
  家长则不要武断禁止孩子以不同方式结交朋友,而要试图了解这些朋友。而且,家长自己也要作出榜样,因公因私外出时都要及时通报家里人这些W,这样做也会让孩子了解到,告诉家人这些W是有必要的。
  ——摘自微信公众号“时代微思”
其他文献
“小画家”“小书虫”“小书法家”“小作家”“科技小达人”……这些称号全部放在她身上都不为过,她就是重庆市巴蜀小学五年级二班的韩诗蕊同学。  今年,这个九岁的小姑娘一举斩获第33届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这是属于诗蕊同学的荣光,也是属于巴蜀小学的荣光。大家向诗蕊小朋友竖起大拇指的同时,也好奇她荣耀背后的成长故事。今天,就让我們一同走近这位优秀的巴蜀学子,揭秘“科技小达人”养成记。自信优雅,为
期刊
4月2日,國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全国妇联改革办主任王卫国一行深入重庆市巴南区调研基层妇联组织改革工作,市妇联副主席谢晓曦、巴南区委副书记何永革陪同调研。  调研组一行深入龙洲湾街道龙海社区和道角村,通过实地走访、面对面与妇联群众沟通交流、详细询问了解基层妇联干部工作情况、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对重庆市基层妇联组织改革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调研组一行对重庆市基层妇联组织改革和开展“三建五亮”工
期刊
“别人家的孩子”是怎样的存在?高颜值、高个子、高智商、高情商, “四高”的吴晗菲以总分727.5的成绩摘得2018年重庆市中考最高分。很多人都想知道这个孩子为何被培养得如此优秀,而吴晗菲的妈妈却给出了让许多天天陪孩子熬夜苦读的家长都“难以接受”的答案: “没怎么管过她的学习,她都是自主学习。”学习上很专注也很主动,不懂就问  吴晗菲中考的各科成绩为:语文137.5分、数学150分、英语148.5分
期刊
今年只有16岁的法图麦·李,年纪轻轻就已经有了许多耀眼的成績,这无疑与她自小接受的家庭教育有关。“女儿奴”们的日常  经常关注李咏和哈文微博动态的人都知道,他们俩可是妥妥的“女儿奴”,常常发女儿的动态并配文,或鼓励、或赞美。李咏生前,三个人也经常在社交网站上互动,在那里,李咏抛掉了“名人”光环,化身为一个为女儿琐事操心的普通老爸。  曾经,法图麦发了一张海边泳装照,李咏意味深长地回复“小心着凉”,
期刊
几天前,李咏16岁的女儿法图麦·李在社交网站上晒出了自己和妈妈哈文在海外度假的照片。照片中她穿着大红色的泳衣,躺在沙滩椅子上晒太阳,青春、阳光、有朝气。而哈文则转发了女儿的照片,并留言“女神”。看得出来,母女俩已经走出李咏离世的阴霾。  父亲是著名主持人,母亲是著名导演,今年16岁的法图麦可以说从一生下来就注定不平凡。但因为从小就在国外留学,几乎没有出现在大众视野,所以网络上关于她的消息少之又少,
期刊
杨家坪中学2020级( 20)班侯玉林,是同学们公认的学霸。学霸只会死读书吗?不是!他擅长乐器还热爱运动。学霸都内向不爱说话吗?不是!他与同学关系和睦,身为班长管理能力出众。那他是一个怎样的学霸?让我们一起走进侯玉林同学的世界。爱做难题还喜欢发明题  进入高中以来,每一次月考、半期考试、期末考试,侯玉林一直是年级第一名,而且每一次他的总分都领先第二名20分以上。  侯玉林特别擅长数学和理综,小学加
期刊
最近热度最高的电视剧,是由姚晨、倪大红等演技派主演的电视剧《都挺好》,这部剧不同以往的家庭伦理剧,局限于婆媳矛盾、父母催婚等社会焦点问题,而是另辟蹊径地将视角对准了一个家庭,讨论起了父母和儿女之间的关系。  故事发生在一个平凡的五口之家:精明强势的苏母,胆小自私的苏父,有心无力的大哥苏明哲,“极品妈宝男”二哥苏明成,不被待见的小妹苏明玉。电视剧一经播出就引起了广泛热议。一开始,大家讨论的是重男轻女
期刊
释放孩子的天性,这其实是垃圾教育,听起来很刺耳、很扎心,却很现实。  有一种教育,叫释放孩子的天性,他们把孩子捧上了天,把释放孩子的“天性”当作必然、当作合法、当作理所应当。当然,最后的结果是,孩子没长成父母想要的样子,熊、野蛮、没教养、没规矩成了这类孩子的代名词。  这不是“天性教育”,是错误教育,听出来很刺耳、很扎心,却很现实。  孩子的天性中,有天真,纯真的一面,但其实人性里还有很多的恶:如
期刊
睡觉,是动物王国和人类世界中最普遍的现象。我们从小就被告知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不过对于每天究竟需要多久的睡眠时间,才能保证基本生存,以及不同个体之间的睡眠时间存在多大差异等问题,科学家们并没有得出准确答案。  最近,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团队对果蝇的睡眠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用于实验研究的一千多只果蝇中,在睡眠不被打扰的情况下,有的果蝇一天能睡10小时,而有的果蝇一天只睡几分钟。在动物世界中
期刊
一个家族的传承,就像是一件上好的古董,历经许多人的呵护与打磨,在漫长时光中悄无声息地积淀。慢慢的,这传承也如同古玩一样,会裹着一层幽邃圆熟的包浆,沉静温润,散发着古老的气息。古董有形,传承无质,它看不见,摸不到,却渗到家族每一个后代的骨血中,成为家族成员之间的精神纽带,甚至成为他们的性格乃至命运的一部分。  提到民国世家,就不能不提文化界声名卓著的“合肥四姐妹”。叶圣陶曾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