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时代教学理念的改变,初中历史教育的教学侧重点也发生了变化。在当下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要更加注重课堂小组合作教育,构建出学习共同体,营造出高效的合作课堂,并改变教学策略,做好教学布置,增强学生小组合作的重视程度,全方面提升合作学习有效性和教学效率。基于此,文章从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小组学习的必要性出发,提出了该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实践策略,致力于营造和谐氛围,构建出一体化的历史课堂体系,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及团结协作能力。
关键词:初中历史;小组合作;学习教学
一、 引言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集互动、探究、讨论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其核心内容在于教师提出问题或者给出任务,让同学们自主分配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找出答案,这一过程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让学生在学习共同体下完成教学任务,进而显著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并增强师生间的互动,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全面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二、 初中历史教学应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质
(一)打破传统教学局限
历史是初中的主要科目之一,对培养学生的辩证意识和唯物主义意识有着重大作用,然而教师由于教学理念限制,仍在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佳,且教师忽略了学生的内在需求,一味按照传统教学手段,课堂氛围十分低迷,师生间缺乏互动,而通过小组探究,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发挥,让学生在讨论中分享快乐,更大程度地满足不同阶段学生的需求。
(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营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空间,缓和了部分学生的紧张情绪,学生没有精神压力和包袱,在课堂中畅所欲言、敢做敢说,进而让学生收获学习的自信,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并让其不断思考和探索,全面提升其合作交流意识,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培养其合作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
三、 初中历史教學中小组合作学习的限制因素
(一)教学理念限制
“学生是附属,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理念仍然活跃在各个初中历史课堂中,这一教学理念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团结协作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不愿意去思考、不会去思考,进而大大降低其学习积极性。
(二)合作教学流于形式
最开始的合作学习教学方式应用到实际教学中,教师们并不予以众望,即使有部分教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仍是以教师占据绝对主导,学生无法在合作学习中畅所欲言,合作探究时间和内容有限,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受到限制。
四、 共建学习共同体营造合作好学堂——初中历史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策略
(一)科学划分小组,为小组合作学习奠定基础
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不足,充分地发挥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发展对新事物的认知,让每名学生能在合作学习中找到自己的方法和擅长的方面,全面提升吸取新知识的能力。在此,合理安排小组合作学习的同学非常重要,如果在合作过程中小组成员并不和谐,就会让小组“名存实亡”,成为一盘散沙,那么其学习效率自然难以很高。所以,作为历史教师,必须要重视合理安排合作对象,将小组人数控制在四到六人之间,并选择成绩优异、组织能力强的学生担任组长,选择手动能力强的学生担任操作员或者记录员,确保每一位学生的合作分工,发挥擅长的一面,全面保障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其次,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对于不喜欢的人和事物表现出较强的排斥心理,因此,教师在进行小组划分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基础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还要具备民主色彩,将志同道合的学生划分在一起,为小组合作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充分利用提问艺术,构建出合作探究课堂
“对话式”课堂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根据教学内容并利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比如教师想一个开放性的课堂论题,这种开放性且具有较大争议性的问题,必然会引发学生开阔的思维讨论,这个时候就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事物,发散学生的思辨能力。比如,在七年级上册关于秦朝教学时,教师给出一幅“秦始皇陵兵马俑”图,然后问学生一个问题:“同学们,从这幅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秦朝怎样的社会现实?”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有的同学从整齐划一的兵阵中联想到商鞅变法中的“奖励军功”和“耕战”等政策,有的同学则积极查阅资料,在经过小组探讨总结后,教师随机抽取一位小组代表进行回答,代表在给出自己的回答之后,教师给予一定的口头鼓励:“这组回答得很不错,有自己的认识和观点,讨论的效果不错,那还有没有同学有不一样的认识呢?”班上其他小组同学在得到老师的认可后,会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合作探究意识,小组代表们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观点,最终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下,打造出一个高效的历史合作探究课堂。
(三)加强鼓励,增加学生的小组讨论积极性
教师要在合作学习中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引导效果,并注重对学生合作探究结果的评价,不仅仅局限于对学生行为的“对”与“错”的评价,更多的是对他们的鼓励和认可,让他们产生一种成就感,使他们能够更多地、积极地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去,在合作探究中思考问题并培养出合作精神。这一教学方法不仅能让学生真心喜欢历史这门课程,还能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可谓是一举三得。因此,教师要善于鼓励,通过鼓励消除学生的紧张、胆小、不愿意合作讨论的心理。比如,在课堂中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对于唐朝有什么认识呢?对唐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又有什么看法?”提出问题之后,老师开始围绕学生走动,观察学生们的合作讨论情况,对一些讨论热情的学生,教师可以将手轻轻地搭在学生的肩膀上,示意学生大胆地站起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其给予肯定,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就可以让他们心里充满暖意,从而更加热情地投入到合作学习的乐趣中。 (四)开展趣味活动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任何教学从来都是两面性的,合作学习也是其中之一,在初中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低下的情况下,历史教师应该在合作教学中添加一些趣味性的课堂活动,通过教学和课堂表演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提升学习兴趣,主动投入到课堂中来,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感知历史的存在,在实际应用中不断复习以往所学的知识,借助了学生高昂的积极性又无形中培养其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因此,历史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营造出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只需要在课堂开始前简单地讲解一下本堂课的重点内容,剩下的就交给多媒体教学和学生自行合作探究来完成,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很容易让学生轻松理解各个重点概念、加强学生的知识重点,教师要多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多元化优势,为学生创建师生互动的情景交流方式,让学生融入课堂当中,将自己作为团队的一分子,进而达到提升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目的。比如在七年级下册“盛唐气象”的教学时,教师用多媒体给出一幅“长安”图,然后问学生一个问题:“同学们,从这幅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唐朝怎样的盛况?”通过教师的一系列引导,小组学生积极参与谈论,有的小组从奢华靡丽图中想到了唐朝开元盛世的盛况,有的小组则积极查阅资料想到了“唐朝的丰富的文化发展”,这个时候教师组织小组开展“隋唐政治体制和文化比较”的辩论活动,在经过小组探讨总结后,教师随机抽取一个小组上臺表演,表演结束后,教师给予一定的口头鼓励:“这组表现得很不错,有自己的认识和观点,而且效果不错,那还有没有同学有不一样的认识呢?”班上其他小组同学在得到老师的认可后,会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小组代表们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上台进行表演,最终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下,打造出高效的历史课堂。总之,情境教学的关键在于让每一位小组成员具备一定的“主人翁”意识和课程参与意识,将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课堂中,让学生在情境模拟中获得体悟、增强记忆。
(五)利用信息手段创建情境,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当下的教学方法改革中,信息化技术一直是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将信息教学技术应用到历史小组合作课堂中,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调动他们在课程中的积极性,通过在课堂上播放相关视频的方式给学生创建情境、交流情境,将学生全身心带入到课堂中来,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具体而言,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视频构建出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小组成员之间进行适当的交流,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还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比如在“百家争鸣”的教学中,教师首先结合多媒体对诸子百家的核心思想进行详细阐述,然后引导或者鼓励各个小组展开小组辩论,针对“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异同展开论述,如此一来,小组成员课堂互动参与性将会大大提升,在后续的课程教学中也会认真听讲,让学生在课堂和课外都能受益。再比如在讲解“原始农耕生活”中,教师除去讲解课本知识以外,还可以鼓励小组课后查阅资料,收集一些关于“原始农耕”的故事,深刻体会古代时期的农耕生活,然后组织每一个小组根据不同的故事进行“历史再现”,在下堂课上台表演。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学生的积极性大大增加,小组合作的实效性也显著提升。
五、 结语
从当下初中历史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来看,还存在小组成员分配不合理、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等问题。因此,作为新时代的历史教师,要充分意识到合作学习模式的重要性,通过情景设计、开展趣味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去,通过和谐的小组讨论氛围,激发学生的交际意识,进而构建出高效的历史课堂。
参考文献:
[1]胡捷.论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高考,2018(25):38.
[2]杨玉花.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课堂的应用[J].新课程,2019(1):152-153.
[3]李鸿华.共建学习共同体营造合作好学堂:初中历史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J].教师,2019(33):102-103.
[4]徐玉秀.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6(8):74.
作者简介:徐祖兴,福建省邵武市,福建省邵武市第六中学。
关键词:初中历史;小组合作;学习教学
一、 引言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集互动、探究、讨论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其核心内容在于教师提出问题或者给出任务,让同学们自主分配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找出答案,这一过程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让学生在学习共同体下完成教学任务,进而显著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并增强师生间的互动,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全面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二、 初中历史教学应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质
(一)打破传统教学局限
历史是初中的主要科目之一,对培养学生的辩证意识和唯物主义意识有着重大作用,然而教师由于教学理念限制,仍在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佳,且教师忽略了学生的内在需求,一味按照传统教学手段,课堂氛围十分低迷,师生间缺乏互动,而通过小组探究,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发挥,让学生在讨论中分享快乐,更大程度地满足不同阶段学生的需求。
(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营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空间,缓和了部分学生的紧张情绪,学生没有精神压力和包袱,在课堂中畅所欲言、敢做敢说,进而让学生收获学习的自信,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并让其不断思考和探索,全面提升其合作交流意识,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培养其合作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
三、 初中历史教學中小组合作学习的限制因素
(一)教学理念限制
“学生是附属,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理念仍然活跃在各个初中历史课堂中,这一教学理念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团结协作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不愿意去思考、不会去思考,进而大大降低其学习积极性。
(二)合作教学流于形式
最开始的合作学习教学方式应用到实际教学中,教师们并不予以众望,即使有部分教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仍是以教师占据绝对主导,学生无法在合作学习中畅所欲言,合作探究时间和内容有限,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受到限制。
四、 共建学习共同体营造合作好学堂——初中历史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策略
(一)科学划分小组,为小组合作学习奠定基础
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不足,充分地发挥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发展对新事物的认知,让每名学生能在合作学习中找到自己的方法和擅长的方面,全面提升吸取新知识的能力。在此,合理安排小组合作学习的同学非常重要,如果在合作过程中小组成员并不和谐,就会让小组“名存实亡”,成为一盘散沙,那么其学习效率自然难以很高。所以,作为历史教师,必须要重视合理安排合作对象,将小组人数控制在四到六人之间,并选择成绩优异、组织能力强的学生担任组长,选择手动能力强的学生担任操作员或者记录员,确保每一位学生的合作分工,发挥擅长的一面,全面保障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其次,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对于不喜欢的人和事物表现出较强的排斥心理,因此,教师在进行小组划分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基础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还要具备民主色彩,将志同道合的学生划分在一起,为小组合作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充分利用提问艺术,构建出合作探究课堂
“对话式”课堂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根据教学内容并利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比如教师想一个开放性的课堂论题,这种开放性且具有较大争议性的问题,必然会引发学生开阔的思维讨论,这个时候就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事物,发散学生的思辨能力。比如,在七年级上册关于秦朝教学时,教师给出一幅“秦始皇陵兵马俑”图,然后问学生一个问题:“同学们,从这幅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秦朝怎样的社会现实?”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有的同学从整齐划一的兵阵中联想到商鞅变法中的“奖励军功”和“耕战”等政策,有的同学则积极查阅资料,在经过小组探讨总结后,教师随机抽取一位小组代表进行回答,代表在给出自己的回答之后,教师给予一定的口头鼓励:“这组回答得很不错,有自己的认识和观点,讨论的效果不错,那还有没有同学有不一样的认识呢?”班上其他小组同学在得到老师的认可后,会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合作探究意识,小组代表们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观点,最终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下,打造出一个高效的历史合作探究课堂。
(三)加强鼓励,增加学生的小组讨论积极性
教师要在合作学习中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引导效果,并注重对学生合作探究结果的评价,不仅仅局限于对学生行为的“对”与“错”的评价,更多的是对他们的鼓励和认可,让他们产生一种成就感,使他们能够更多地、积极地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去,在合作探究中思考问题并培养出合作精神。这一教学方法不仅能让学生真心喜欢历史这门课程,还能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可谓是一举三得。因此,教师要善于鼓励,通过鼓励消除学生的紧张、胆小、不愿意合作讨论的心理。比如,在课堂中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对于唐朝有什么认识呢?对唐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又有什么看法?”提出问题之后,老师开始围绕学生走动,观察学生们的合作讨论情况,对一些讨论热情的学生,教师可以将手轻轻地搭在学生的肩膀上,示意学生大胆地站起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其给予肯定,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就可以让他们心里充满暖意,从而更加热情地投入到合作学习的乐趣中。 (四)开展趣味活动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任何教学从来都是两面性的,合作学习也是其中之一,在初中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低下的情况下,历史教师应该在合作教学中添加一些趣味性的课堂活动,通过教学和课堂表演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提升学习兴趣,主动投入到课堂中来,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感知历史的存在,在实际应用中不断复习以往所学的知识,借助了学生高昂的积极性又无形中培养其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因此,历史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营造出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只需要在课堂开始前简单地讲解一下本堂课的重点内容,剩下的就交给多媒体教学和学生自行合作探究来完成,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很容易让学生轻松理解各个重点概念、加强学生的知识重点,教师要多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多元化优势,为学生创建师生互动的情景交流方式,让学生融入课堂当中,将自己作为团队的一分子,进而达到提升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目的。比如在七年级下册“盛唐气象”的教学时,教师用多媒体给出一幅“长安”图,然后问学生一个问题:“同学们,从这幅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唐朝怎样的盛况?”通过教师的一系列引导,小组学生积极参与谈论,有的小组从奢华靡丽图中想到了唐朝开元盛世的盛况,有的小组则积极查阅资料想到了“唐朝的丰富的文化发展”,这个时候教师组织小组开展“隋唐政治体制和文化比较”的辩论活动,在经过小组探讨总结后,教师随机抽取一个小组上臺表演,表演结束后,教师给予一定的口头鼓励:“这组表现得很不错,有自己的认识和观点,而且效果不错,那还有没有同学有不一样的认识呢?”班上其他小组同学在得到老师的认可后,会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小组代表们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上台进行表演,最终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下,打造出高效的历史课堂。总之,情境教学的关键在于让每一位小组成员具备一定的“主人翁”意识和课程参与意识,将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课堂中,让学生在情境模拟中获得体悟、增强记忆。
(五)利用信息手段创建情境,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当下的教学方法改革中,信息化技术一直是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将信息教学技术应用到历史小组合作课堂中,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调动他们在课程中的积极性,通过在课堂上播放相关视频的方式给学生创建情境、交流情境,将学生全身心带入到课堂中来,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具体而言,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视频构建出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小组成员之间进行适当的交流,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还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比如在“百家争鸣”的教学中,教师首先结合多媒体对诸子百家的核心思想进行详细阐述,然后引导或者鼓励各个小组展开小组辩论,针对“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异同展开论述,如此一来,小组成员课堂互动参与性将会大大提升,在后续的课程教学中也会认真听讲,让学生在课堂和课外都能受益。再比如在讲解“原始农耕生活”中,教师除去讲解课本知识以外,还可以鼓励小组课后查阅资料,收集一些关于“原始农耕”的故事,深刻体会古代时期的农耕生活,然后组织每一个小组根据不同的故事进行“历史再现”,在下堂课上台表演。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学生的积极性大大增加,小组合作的实效性也显著提升。
五、 结语
从当下初中历史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来看,还存在小组成员分配不合理、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等问题。因此,作为新时代的历史教师,要充分意识到合作学习模式的重要性,通过情景设计、开展趣味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去,通过和谐的小组讨论氛围,激发学生的交际意识,进而构建出高效的历史课堂。
参考文献:
[1]胡捷.论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高考,2018(25):38.
[2]杨玉花.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课堂的应用[J].新课程,2019(1):152-153.
[3]李鸿华.共建学习共同体营造合作好学堂:初中历史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J].教师,2019(33):102-103.
[4]徐玉秀.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6(8):74.
作者简介:徐祖兴,福建省邵武市,福建省邵武市第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