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未来5年是加速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是吉林寻求新突破、谋求大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国际国内新的形势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重任,我们对吉林省宏观经济发展战略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发展阶段判断和环境背景分析,提出吉林省宏观经济发展战略思路、目标、任务和措施。
一、基础环境与发展背景
从国际国内形势和宏观环境变化来看,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格局继续向多极化发展,跨国公司的作用空前突出,技术、资金、劳动力、原材料等各种生产要素配置日趋全球化,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进一步增强。今年党的十七大召开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行,对经济发展具有强劲的推动力。随着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全面推进,政策效应将进一步得到释放,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振兴吉林。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和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有利于促使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实现跳跃式发展。改革进入了完善新体制的攻坚阶段,市场化进程大大加快,对经济与社会发展将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
吉林省经济发展处在重大转折期
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随着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国有企业改革,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跃上了一个新台阶,进入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新阶段。
一是进入了加速工业化的关键阶段。目前全省人均GDP达到1562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7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40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6.9:44.7:38.4,我省正处在工业化中期的初始阶段,吉林经济呈现两大特征。
经济加速增长特征。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发展轨迹来看,在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过渡阶段,是一个黄金发展时期。2006年全省人均GDP为1953美元,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2006年全省实现GDP 4300亿元左右,占全国的比重由2005年的1.98%提高到2.05%;GDP增长速度从2003年开始超过全国增速,2006年达到14.5%,比全国平均增速高出4个百分点左右。
呈现经济转型特征。一方面,资源型向资源加工型转变。一产所占的比重由2000年的21.9%下降为2006年的16.9%,二产由43.9%继续上升为44.7%,工业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高速发展,已成为全省的第三大支柱产业。另一方面, 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变。资源消耗开始降低,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3.1吨标煤,同比下降4%;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加快,形成了光电子信息及软件产业、新型材料产业、生物技术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新型工业化将伴随整个工业化发展过程。
二是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要历史阶段。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承前启后的阶段。目前,全省人民生活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 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690.6元,比2000年增长了1.8倍;在全国的位次上,由2000年的第29位上升到第18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64元,比2000年增长1.6倍;在全国的位次上,由2000年第17位上升到第12位。
三是进入了城市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目前我省城市化率为54.3 %,处在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圈开始逐步形成。长春、吉林两大城市是吉林省经济贸易活动的中心城市,以长吉为中心的中部城市群(包括四平、辽源、松原三个中等城市)正在加速人口集聚和产业聚集,引领全省经济的发展与腾飞。目前区域内人口占全省人口79.9%,GDP占全省的82.1%。
四是进入了经济发展的主体动力转变阶段。经过3年国企改革攻坚,我省国有企业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为民营经济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截至2006年底,全省共有3228户企业完成改制任务,占全省3503户地方企业的92%。全部改制企业共筹措支付改革成本223亿元,妥善安置职工近98万人。国有企业在改组改制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骨干企业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基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随着国有经济总量的减少,民营经济取得较快发展。2006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40%左右,比2000年提高了23.8个百分点;实缴税金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48%,比2000提高28.6个百分点。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民营经济将成为我省经济发展主要动力源。
投资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自2004年以来,我省加大投资拉动力度,有力地推动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连续3年平均每年带动GDP增长4-5个百分点。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800亿元,增长了55.4%,相当于“十五”五年增量总和的1.2倍;总量占全国的比重由上年的2.03%提高到2.52%,居第16位。我省从2003年开始投资率超过40%,进入高投资拉动阶段,目前正是投资发生作用的显现期。
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与发达省份阶段性差距扩大。在全国发展层面上,我省GDP占全国的份额在减少,位次在后移。2005年我省GDP占全国的位次,降到最低点,由1993年的18位退到第22位。与东部沿海地区差距进一步拉大,1990年我省GDP与全国排名第1的省份相差1085亿元,差距是1.6倍;2000年为7686亿元,差距是3倍;2005年则高达18746.27亿元,差距是6倍。
二是产业竞争力差。表现为:产业层次较低,工业内部重工业比重大,高附加值的轻工业比重低,服务业内部现代服务业比重低;产业和产品链条短,以初级产品和粗加工为主,精深加工发展不足;科技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低。
三是资源环境支撑能力不足。由于长期形成的资源依赖型的产业结构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面临着水资源、能源和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不足的制约。目前,我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7.8%。一次能源自给率只有50%左右,每年又以2%速度降低。万元产值能耗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6.8%。
四是就业问题突出。城镇需要就业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等失业人员数量很大,新成长劳动力不断增加,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失地农民就业问题亟待解决。劳动者技能水平与经济发展和企业生产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培训工作不适应形势发展要求。
五是开放程度低。从经济地理上看,吉林省没有大的直接对外的出海口,人流、物流、资本流的空间狭小。截止2005 年底,我省年均新批外商投资项目合同外资金额和外商实际投资金额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25%左右,累计金额占全国的比重不到1%。
二、战略思想和目标
(一)战略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强基础、调结构、增效益”的总要求,以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为主线,实施“工业强省、中部兴起、创新推动、全民创业”的振兴战略 ,进一步改革开放,转变增长方式,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国家新型工业基地建设,推动现代服务业跨越发展,加速产业聚集和人口聚集,着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现代化,全面完成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任务,努力实现争先进位、富民强省,为全面建设小康吉林、创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工业强省”战略,就是把工业作为强省之本,富民之源,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最具支撑力的产业经济。通过老工业基地调整与改造,推进工业提速增效,全面提升工业化水平,以新型工业化促进农业现代化,拉动生产性服务和现代服务业跨越发展,推进农业大省向新型工业强省转型。
“中部兴起”战略,就是把加快长吉中部核心区和城市群发展摆到重要的战略地位,加快城市化进程,推进中部城市产业集群和人口聚集,增强中部核心区和城市群的辐射带动能力,形成东西两翼地区发展特色,努力实现全省不同类型地区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打造在全国较具影响力、竞争力的长吉中部核心区和现代城市群。
“创新推动”战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通过思想理念创新、科技创新、机制创新和产业创新,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推进对外开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整体竞争实力,推动吉林好中求快,优中求进,努力建设创新型吉林,实现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全民创业”战略,经济发展的源泉在民力、活力在民营。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激发全民创业的热情,倡导勤奋创业光荣,在全社会形成万众奋发的创业局面。通过 “助大、扶小、孵化”,推动民营经济腾飞跃上新台阶,成为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
(二)战略目标和步骤
“富民强省”是立足现实基础、着眼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富民”,就是加快由基本小康向全面小康社会的转变,让全省人民尽快过上富裕的生活。为政之要,以民为本。以富民的目标凝聚人心,以富民的举措促进发展,以富民的实绩回报人民。“强省”,就是加快由农业大省向新型工业强省转型,通过实施“工业强省、中部兴起、创新推动、全民创业”四大振兴战略,提高全省综合经济实力,争先进位,重振吉林。实现富民强省,要将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富民强省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努力实现吉林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按照“三年打基础、五年上水平、十五年大发展”的总体部署,积极分步骤向前推进。
三年打基础。头3年是增强发展基础、聚集发展能量、转变增长方式、加快振兴步伐的关键时期。到2009年,我省空间布局和经济结构得到调整,为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全省GDP达到663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6%左右。人均GDP3000美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4:47:39,轻重工业结构调整为34:76。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77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年累计超过120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城市化率达到57%左右。
五年上水平。前5年是吉林经济发展战略转型期,争先进位、富民强省初见成效期。到2011年,我省综合经济实力和产业竞争力显著提高,完成老工业基地振兴历史使命,成为新型工业、和谐生态、充满活力的新吉林。全省GDP达到8550亿元,比2006年翻一番,年均增长15%以上。人均GDP4000美元,在全国的位次前移3-5位。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2:48:40,轻重工业结构调整为3:7。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1000亿元,翻一番,年均增长14%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超过200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8位进入前15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位进入全国前10位。城市化率达到60%左右。
十五年大发展。未来15年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加速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到2021年,全省综合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全国中等偏上水平,提前完成由基本小康向全面小康的转变,成为创新、开放、富裕、和谐的吉林。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3000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0美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7:47:46,轻重工业结构调整为4: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位次再次前移。城市化率达到67%左右。
三、重大战略任务
(一)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我省经济发展处于新型工业化加速增长阶段,要以工业大发展带动全省经济大跨越,提高工业的研发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举全省之力建设国家重要新型工业基地,重点建设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现代中药和生物制药、光电子信息五大产业基地。实施大集群、大企业带动方略,推进由抓单个企业向抓产业集群转变,由抓旗舰型企业向抓企业舰队转变,扩大企业规模,壮大一汽集团、长春大成等一批核心企业,形成一批集中度大、关联性强、集约化水平高的产业集群,全面提高产业竞争力。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做大做响汽车、葡萄酒、人参、鹿茸、长白山矿泉水等名牌产品。加强产业关联度,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玉米、大豆、畜禽乳深加工,以及长白山生态食品、药用资源深加工,积极发展石化精细化工,加快与汽车配套的零部件、汽车贸易和服务业发展。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中药和生物制药产品,发展光电子信息及软件产业、生物产业、新型材料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用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
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巩固和发展商品粮生产基地,成为国家现代化农业示范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发展专用性工业原料基地,重点是玉米和大豆等种植、肉类生产、现代中草药种植。发展绿色农产品基地,打造吉林绿色农产品品牌优势。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以区域布局为依托,推动农业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和专用化。搞好大型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引领产业发展的高端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强化服务功能,推进现代化服务业发展。深入挖掘旅游资源,发展特色旅游品牌,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旅游业成为特色鲜明的优势产业。做大做强物流龙头企业,促其向集约化、协同化方向发展。加快金融保险业,推进金融业多元化、市场化发展,建立健全面向重点建设项目和大企业,面向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县域经济服务的金融体系。拓展和规范各类信息服务、中介服务,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运用现代管理方式和信息网络技术,改造传统商贸流通业,提升服务水平和功能。加快社区服务、养老服务、房地产业、健康服务业、文化服务业的发展,全面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
(二)打造长吉中部城市群,推进地区和谐协调发展
把加快长吉中部城市群发展提高到宏观战略的高度上来,以长吉中部为核心区,以四平、辽源、松原为次支点,以汽车、化工、农产品加工、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为产业支撑,打造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竞争力的长吉中部核心区和现代城市群。一是提高中部城市群承载功能,加强城市基础设施,构建综合交通体系,提高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二是推进周边地区人口向中部转移,农村人口向中心城市转移,扩大城市规模,培养中部地区的扩张能力、辐射带动能力。三是加快产业聚集,提高产业关联度,促进中部城市间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1)建设长吉中部核心区。依托长吉两市,重点建设引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国际陆港区、先进制造业区、现代农业区、高端服务业区。(2)建设汽车及零部件基地。以一汽为龙头,依托长春汽车产业开发区和吉林汽车工业园区,建设以汽车整车、汽车零部件、专用车客车、汽车相关支撑产业为主的长吉汽车产业集群。(3)建设新型综合性化工产业基地。依托吉林化工原料工业园、松原石化工业区,发展以精细化工、高性能合成材料和特种材料为主的石化产业集群。(4)建设农产品加工基地。以德大集团、大成实业、长春皓月等重点企业为龙头,建设长春、吉林、松原、四平、辽源等玉米、大豆、畜禽乳精深加工和生态食品加工产业集群。(5)建设以光电子信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以长春经济开发区、长春高新技术开发区为龙头,重点发展光电子、汽车电子、医疗电子、信息终端产品和软件业。(6)建设辽源新材料工业区。重点发展特种合成纤维材料、高性能特种合金材料、复合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和新型建筑材料。(7)建设中心城市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形成长春、吉林两个现代物流平台和四平、辽源等区域物流中心。
东部地区依托长白山丰富的自然资源,打造通化—白山—延边长白山生态经济走廊。(1)以长白山药谷为龙头建立现代中药和生物药基地,支持吉林修正、通化东宝和延边敖东等大型制药集团发挥优势,建立现代中药加工制造产业集群。(2)以靖宇、抚松、白山为重心发展长白山矿泉水产业,打造国际品牌和中国国际矿泉城。(3)以白山、梅河、延吉、汪清、敦化、龙井,和龙等为重心发展生态有机食品产业,重点发展野生山珍食品、苹果梨等水果、食用菌、果仁加工,以及人参、西洋参、林蛙油等绿色保健品产业,使生态保健饮品产业形成东部的支柱产业。(4)以通化为重心做大做强葡萄酒业,创名牌产品。(5)以延吉、安图、抚松、长白、珲春为重心发展长白山旅游经济带,重点发展森林游、冰雪游、民俗风情游和边境游。
西部地区是吉林省的畜牧业基地,也是吉林省的生态保护发展区。以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为首要任务,处理好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把白城发展成为吉林省西部经济支撑点与增长极,加强与长吉两市的经济合作,提高与长吉两市产业关联度。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和牧业饲养方式,促进农、牧、渔的全面发展,发展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产业;开发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开发湿地旅游资源。加快实施各项环境保护措施,坚持退耕还林、还草,治理草原“三化”,保护好向海、莫莫格和查干湖等重要湿地。
(三)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实现全民创业
加快民营经济腾飞,推进全民创业,是增强经济整体活力和发展后劲的战略举措。通过对重点领域的集中扶持,走 “助大、扶小、孵化”的道路,创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政策环境和服务体系,快速提升民营经济整体实力和水平。
壮大培育龙头民营企业。积极创造条件,加大各级政府政策扶持和协调服务力度,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促进企业资产重组和联合,着力扶持成长性好、市场容量大、竞争能力强的民营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积极引入域外大型民营企业,拓展龙头企业集群效应。依托现有特色产业和市场,搭建公共服务和技术服务平台,推进产业化,形成行走装备制造业、精细化工、玉米深加工、中成药及生物制药等5-6个主导产业集群,发育和壮大矿泉水、袜业、石材、果仁加工等特色产业群,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推动一批市场前景好、有一定基础的中小骨干企业,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中小企业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和龙头企业。实现变地块招商为产业招商、变企业优势为产业优势,引导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向支柱优势产业上、下游领域延伸,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的链条式配套服务和专业化经营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以“雪球”效应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充分利用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基础条件,鼓励中小企业进入,共享资源、降低成本、优势互补,发挥企业集聚功能,突出县域特色,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特”的发展格局。
建设孵化基地。把它作为培育民营资源,实现民营经济腾飞的重要载体。建立区域性民营企业创业孵化基地,扩大孵化器数量,增强孵化承载能力,促进民营企业的生成和发展。建设3-5个国家级水平的创业孵化基地,扶持20-30个省级水平的创业孵化基地,各市(州)、重点县建设1-2个创业孵化基地。围绕重点领域重点项目,设立孵化基地专项基金,建设标准厂房,开展创业培训,搭建信息平台,形成不同特点的专业孵化器。
(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整体竞争力
坚持科技先行、教育为本,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努力增强自主科技创新能力,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智力支持和动力源泉。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自主创新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结构优化升级的中心环节,着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坚持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相结合、市场导向和政府调控相结合,进一步建设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瞄准国内外科学技术前沿,选择具有一定优势、重大科学价值或应用前景的关键项目,加大投入和攻关力度,力争取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围绕吉林省支柱产业和特色优势,组织人力对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攻关,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支持自主创新的创业风险投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着力推进基础研究学科向应用研究学科转化,学科研究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建设和完善以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的创新服务体系。加快发展面向企业的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信息网、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大学科技园等,培育为企业提供创新服务的中介机构,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载体,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要培养人才,留住人才,高效利用人才,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管理的政策法规体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建立完善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突出发展职业教育和高层人才培养。加强人才区域交流与合作,促进人才在产业、地区、城乡间的合理流动和分布。完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为各类人才搭建施展才能的平台,造就一批有创新能力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努力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氛围。
四、战略措施
(一)继续强化投资拉动作用
把重大项目建设作为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突破口,围绕支柱产业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培育、接续产业发展,谋划和建设一批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大项目,统筹规划,重点推进。加强重大项目协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充分调动职能部门和地区的积极性,形成合力,确保项目实施。
创新项目融资机制,积极拓宽项目融资渠道。落实投资自主权,积极培育合格的投资主体,增强企业自我积累和投资发展的能力。积极创造条件,加大项目引进和引资力度,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动员民间资本和外资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参与项目建设。充分利用国家和省里的各类鼓励、扶持政策,发挥政策效应。更多更好地争取国债资金、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各种专项资金,以及金融机构的支持。
(二)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
进一步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管理体制。建立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和决策责任制,推行政府问责制,完善行政赔偿制度,完善社情民意反馈制度。整合行政资源,提高政策、信息、财政等公共资源利用率。实施阳光政务工程,提高政府行为的透明度和群众的参与度。
建立健全“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按照市场化的要求完善出资人制度,健全企业经营机制、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对经营管理者的激励机制,完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办法。强化企业监督约束机制,发挥产权约束的作用,发挥管理制度和职工民主监督的约束作用。
(三)全面扩大对外开放
创新招商引资机制和方式,加强信息和服务网络建设,推行会展、网络、委托、中介组织招商等方式。充分发挥中国吉林·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招商引资重要平台作用,针对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集中力量组织大型招商活动。积极开展多层次、专业化招商,注重开展针对性强的专题招商。充分发挥政策、土地、资源、劳动力等方面优势,积极引进国内外资本、技术及各类要素。加快服务贸易领域和基础设施领域利用外资步伐。
积极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和合作,努力扩大出口。按照以质取胜、市场多元化的要求,扩大汽车及零部件、高新技术、医药及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等出口规模,培育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出口商品,发展一批骨干出口企业。鼓励企业采用投资、贸易、建厂等多种形式,开展对外经济合作和跨国经营。扩大东北亚区域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推进图们江下游地区开发开放。积极推动与俄、日、韩、朝、蒙等国家在经贸、科技、能源、原材料、矿产资源等领域的合作与开发。加快国际通道建设,推动中俄珲春-哈桑、中朝珲春-罗津先锋跨国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推进对俄“路、港、关”、对朝“路、港、区”一体化进程,改善通关环境,提高通关能力。
加强国内区域合作。发挥比较优势,突出产业特色,加强同辽、黑两省及内蒙古东部区域经济合作,提高产业关联度,协调建设跨地区、跨流域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快东部铁路通道和西部运煤通道建设,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推进与发达地区经济合作与交流,积极引进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承接产业、资本转移。
(四)加强环境建设
积极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规范发展产权交易市场,建立全省互联、电子化、网络化的多层次产权交易市场体系。积极发展人才市场,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实现人才和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规范发展土地使用权市场,规范征地行为,健全土地征用和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公平定价和合理补偿机制。建立发达的资本市场,发展粮食期货市场。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和失信惩戒制度。提升各级担保机构信用等级和整体实力,探索建立农民贷款担保体系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健全保障市场主体权益、强化市场主体责任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市场监管水平,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的市场监管体系。
(五)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全面厉行资源节约,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为重点,开发推广有利于节约的各种技术、工艺设备和器具,减少资源消耗。着力推进能源节约,降低高耗能产业产品比重,淘汰高耗能工艺和设备,突出抓好冶金、电力、化工、建材等行业和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重点企业的节能工作,推广节能型交通运输工具和农业机械。全面节约用水,大力推广农业节水灌溉,发展旱作农业,制定工业主要行业用水定额标准,推动公共建筑、生活小区、民用住宅等城市节水。积极推进原材料节约,鼓励采用小型、轻型和再生材料,延长材料使用寿命,推行木材节约代用,禁止无实用性的过度包装。强化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坚持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倍加珍惜土地特别是耕地资源,完善土地使用市场准入制度,优化土地使用结构,鼓励发展节地型建筑。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原则,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改善重点流域和区域环境质量。加强环境污染治理,严格控制工业污染物排放量。高质量完成辽河流域等水污染治理工程。加强危险废弃物、医疗废物及城市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改革污水、垃圾处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
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运行机制、政策体系、法规制度。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倡导社会循环式消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推进废旧家电、再生金属、再制造等重点领域回收利用,推进工业废弃物、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搞好林业“三剩物”综合利用,积极开展秸秆、畜禽排泄物综合利用。
(责任编辑:羽 弓)
一、基础环境与发展背景
从国际国内形势和宏观环境变化来看,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格局继续向多极化发展,跨国公司的作用空前突出,技术、资金、劳动力、原材料等各种生产要素配置日趋全球化,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进一步增强。今年党的十七大召开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行,对经济发展具有强劲的推动力。随着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全面推进,政策效应将进一步得到释放,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振兴吉林。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和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有利于促使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实现跳跃式发展。改革进入了完善新体制的攻坚阶段,市场化进程大大加快,对经济与社会发展将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
吉林省经济发展处在重大转折期
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随着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国有企业改革,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跃上了一个新台阶,进入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新阶段。
一是进入了加速工业化的关键阶段。目前全省人均GDP达到1562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7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40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6.9:44.7:38.4,我省正处在工业化中期的初始阶段,吉林经济呈现两大特征。
经济加速增长特征。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发展轨迹来看,在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过渡阶段,是一个黄金发展时期。2006年全省人均GDP为1953美元,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2006年全省实现GDP 4300亿元左右,占全国的比重由2005年的1.98%提高到2.05%;GDP增长速度从2003年开始超过全国增速,2006年达到14.5%,比全国平均增速高出4个百分点左右。
呈现经济转型特征。一方面,资源型向资源加工型转变。一产所占的比重由2000年的21.9%下降为2006年的16.9%,二产由43.9%继续上升为44.7%,工业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高速发展,已成为全省的第三大支柱产业。另一方面, 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变。资源消耗开始降低,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3.1吨标煤,同比下降4%;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加快,形成了光电子信息及软件产业、新型材料产业、生物技术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新型工业化将伴随整个工业化发展过程。
二是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要历史阶段。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承前启后的阶段。目前,全省人民生活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 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690.6元,比2000年增长了1.8倍;在全国的位次上,由2000年的第29位上升到第18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64元,比2000年增长1.6倍;在全国的位次上,由2000年第17位上升到第12位。
三是进入了城市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目前我省城市化率为54.3 %,处在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圈开始逐步形成。长春、吉林两大城市是吉林省经济贸易活动的中心城市,以长吉为中心的中部城市群(包括四平、辽源、松原三个中等城市)正在加速人口集聚和产业聚集,引领全省经济的发展与腾飞。目前区域内人口占全省人口79.9%,GDP占全省的82.1%。
四是进入了经济发展的主体动力转变阶段。经过3年国企改革攻坚,我省国有企业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为民营经济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截至2006年底,全省共有3228户企业完成改制任务,占全省3503户地方企业的92%。全部改制企业共筹措支付改革成本223亿元,妥善安置职工近98万人。国有企业在改组改制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骨干企业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基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随着国有经济总量的减少,民营经济取得较快发展。2006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40%左右,比2000年提高了23.8个百分点;实缴税金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48%,比2000提高28.6个百分点。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民营经济将成为我省经济发展主要动力源。
投资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自2004年以来,我省加大投资拉动力度,有力地推动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连续3年平均每年带动GDP增长4-5个百分点。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800亿元,增长了55.4%,相当于“十五”五年增量总和的1.2倍;总量占全国的比重由上年的2.03%提高到2.52%,居第16位。我省从2003年开始投资率超过40%,进入高投资拉动阶段,目前正是投资发生作用的显现期。
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与发达省份阶段性差距扩大。在全国发展层面上,我省GDP占全国的份额在减少,位次在后移。2005年我省GDP占全国的位次,降到最低点,由1993年的18位退到第22位。与东部沿海地区差距进一步拉大,1990年我省GDP与全国排名第1的省份相差1085亿元,差距是1.6倍;2000年为7686亿元,差距是3倍;2005年则高达18746.27亿元,差距是6倍。
二是产业竞争力差。表现为:产业层次较低,工业内部重工业比重大,高附加值的轻工业比重低,服务业内部现代服务业比重低;产业和产品链条短,以初级产品和粗加工为主,精深加工发展不足;科技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低。
三是资源环境支撑能力不足。由于长期形成的资源依赖型的产业结构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面临着水资源、能源和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不足的制约。目前,我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7.8%。一次能源自给率只有50%左右,每年又以2%速度降低。万元产值能耗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6.8%。
四是就业问题突出。城镇需要就业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等失业人员数量很大,新成长劳动力不断增加,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失地农民就业问题亟待解决。劳动者技能水平与经济发展和企业生产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培训工作不适应形势发展要求。
五是开放程度低。从经济地理上看,吉林省没有大的直接对外的出海口,人流、物流、资本流的空间狭小。截止2005 年底,我省年均新批外商投资项目合同外资金额和外商实际投资金额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25%左右,累计金额占全国的比重不到1%。
二、战略思想和目标
(一)战略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强基础、调结构、增效益”的总要求,以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为主线,实施“工业强省、中部兴起、创新推动、全民创业”的振兴战略 ,进一步改革开放,转变增长方式,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国家新型工业基地建设,推动现代服务业跨越发展,加速产业聚集和人口聚集,着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现代化,全面完成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任务,努力实现争先进位、富民强省,为全面建设小康吉林、创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工业强省”战略,就是把工业作为强省之本,富民之源,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最具支撑力的产业经济。通过老工业基地调整与改造,推进工业提速增效,全面提升工业化水平,以新型工业化促进农业现代化,拉动生产性服务和现代服务业跨越发展,推进农业大省向新型工业强省转型。
“中部兴起”战略,就是把加快长吉中部核心区和城市群发展摆到重要的战略地位,加快城市化进程,推进中部城市产业集群和人口聚集,增强中部核心区和城市群的辐射带动能力,形成东西两翼地区发展特色,努力实现全省不同类型地区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打造在全国较具影响力、竞争力的长吉中部核心区和现代城市群。
“创新推动”战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通过思想理念创新、科技创新、机制创新和产业创新,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推进对外开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整体竞争实力,推动吉林好中求快,优中求进,努力建设创新型吉林,实现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全民创业”战略,经济发展的源泉在民力、活力在民营。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激发全民创业的热情,倡导勤奋创业光荣,在全社会形成万众奋发的创业局面。通过 “助大、扶小、孵化”,推动民营经济腾飞跃上新台阶,成为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
(二)战略目标和步骤
“富民强省”是立足现实基础、着眼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富民”,就是加快由基本小康向全面小康社会的转变,让全省人民尽快过上富裕的生活。为政之要,以民为本。以富民的目标凝聚人心,以富民的举措促进发展,以富民的实绩回报人民。“强省”,就是加快由农业大省向新型工业强省转型,通过实施“工业强省、中部兴起、创新推动、全民创业”四大振兴战略,提高全省综合经济实力,争先进位,重振吉林。实现富民强省,要将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富民强省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努力实现吉林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按照“三年打基础、五年上水平、十五年大发展”的总体部署,积极分步骤向前推进。
三年打基础。头3年是增强发展基础、聚集发展能量、转变增长方式、加快振兴步伐的关键时期。到2009年,我省空间布局和经济结构得到调整,为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全省GDP达到663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6%左右。人均GDP3000美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4:47:39,轻重工业结构调整为34:76。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77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年累计超过120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城市化率达到57%左右。
五年上水平。前5年是吉林经济发展战略转型期,争先进位、富民强省初见成效期。到2011年,我省综合经济实力和产业竞争力显著提高,完成老工业基地振兴历史使命,成为新型工业、和谐生态、充满活力的新吉林。全省GDP达到8550亿元,比2006年翻一番,年均增长15%以上。人均GDP4000美元,在全国的位次前移3-5位。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2:48:40,轻重工业结构调整为3:7。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1000亿元,翻一番,年均增长14%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超过200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8位进入前15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位进入全国前10位。城市化率达到60%左右。
十五年大发展。未来15年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加速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到2021年,全省综合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全国中等偏上水平,提前完成由基本小康向全面小康的转变,成为创新、开放、富裕、和谐的吉林。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3000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0美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7:47:46,轻重工业结构调整为4: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位次再次前移。城市化率达到67%左右。
三、重大战略任务
(一)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我省经济发展处于新型工业化加速增长阶段,要以工业大发展带动全省经济大跨越,提高工业的研发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举全省之力建设国家重要新型工业基地,重点建设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现代中药和生物制药、光电子信息五大产业基地。实施大集群、大企业带动方略,推进由抓单个企业向抓产业集群转变,由抓旗舰型企业向抓企业舰队转变,扩大企业规模,壮大一汽集团、长春大成等一批核心企业,形成一批集中度大、关联性强、集约化水平高的产业集群,全面提高产业竞争力。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做大做响汽车、葡萄酒、人参、鹿茸、长白山矿泉水等名牌产品。加强产业关联度,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玉米、大豆、畜禽乳深加工,以及长白山生态食品、药用资源深加工,积极发展石化精细化工,加快与汽车配套的零部件、汽车贸易和服务业发展。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中药和生物制药产品,发展光电子信息及软件产业、生物产业、新型材料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用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
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巩固和发展商品粮生产基地,成为国家现代化农业示范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发展专用性工业原料基地,重点是玉米和大豆等种植、肉类生产、现代中草药种植。发展绿色农产品基地,打造吉林绿色农产品品牌优势。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以区域布局为依托,推动农业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和专用化。搞好大型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引领产业发展的高端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强化服务功能,推进现代化服务业发展。深入挖掘旅游资源,发展特色旅游品牌,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旅游业成为特色鲜明的优势产业。做大做强物流龙头企业,促其向集约化、协同化方向发展。加快金融保险业,推进金融业多元化、市场化发展,建立健全面向重点建设项目和大企业,面向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县域经济服务的金融体系。拓展和规范各类信息服务、中介服务,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运用现代管理方式和信息网络技术,改造传统商贸流通业,提升服务水平和功能。加快社区服务、养老服务、房地产业、健康服务业、文化服务业的发展,全面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
(二)打造长吉中部城市群,推进地区和谐协调发展
把加快长吉中部城市群发展提高到宏观战略的高度上来,以长吉中部为核心区,以四平、辽源、松原为次支点,以汽车、化工、农产品加工、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为产业支撑,打造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竞争力的长吉中部核心区和现代城市群。一是提高中部城市群承载功能,加强城市基础设施,构建综合交通体系,提高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二是推进周边地区人口向中部转移,农村人口向中心城市转移,扩大城市规模,培养中部地区的扩张能力、辐射带动能力。三是加快产业聚集,提高产业关联度,促进中部城市间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1)建设长吉中部核心区。依托长吉两市,重点建设引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国际陆港区、先进制造业区、现代农业区、高端服务业区。(2)建设汽车及零部件基地。以一汽为龙头,依托长春汽车产业开发区和吉林汽车工业园区,建设以汽车整车、汽车零部件、专用车客车、汽车相关支撑产业为主的长吉汽车产业集群。(3)建设新型综合性化工产业基地。依托吉林化工原料工业园、松原石化工业区,发展以精细化工、高性能合成材料和特种材料为主的石化产业集群。(4)建设农产品加工基地。以德大集团、大成实业、长春皓月等重点企业为龙头,建设长春、吉林、松原、四平、辽源等玉米、大豆、畜禽乳精深加工和生态食品加工产业集群。(5)建设以光电子信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以长春经济开发区、长春高新技术开发区为龙头,重点发展光电子、汽车电子、医疗电子、信息终端产品和软件业。(6)建设辽源新材料工业区。重点发展特种合成纤维材料、高性能特种合金材料、复合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和新型建筑材料。(7)建设中心城市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形成长春、吉林两个现代物流平台和四平、辽源等区域物流中心。
东部地区依托长白山丰富的自然资源,打造通化—白山—延边长白山生态经济走廊。(1)以长白山药谷为龙头建立现代中药和生物药基地,支持吉林修正、通化东宝和延边敖东等大型制药集团发挥优势,建立现代中药加工制造产业集群。(2)以靖宇、抚松、白山为重心发展长白山矿泉水产业,打造国际品牌和中国国际矿泉城。(3)以白山、梅河、延吉、汪清、敦化、龙井,和龙等为重心发展生态有机食品产业,重点发展野生山珍食品、苹果梨等水果、食用菌、果仁加工,以及人参、西洋参、林蛙油等绿色保健品产业,使生态保健饮品产业形成东部的支柱产业。(4)以通化为重心做大做强葡萄酒业,创名牌产品。(5)以延吉、安图、抚松、长白、珲春为重心发展长白山旅游经济带,重点发展森林游、冰雪游、民俗风情游和边境游。
西部地区是吉林省的畜牧业基地,也是吉林省的生态保护发展区。以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为首要任务,处理好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把白城发展成为吉林省西部经济支撑点与增长极,加强与长吉两市的经济合作,提高与长吉两市产业关联度。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和牧业饲养方式,促进农、牧、渔的全面发展,发展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产业;开发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开发湿地旅游资源。加快实施各项环境保护措施,坚持退耕还林、还草,治理草原“三化”,保护好向海、莫莫格和查干湖等重要湿地。
(三)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实现全民创业
加快民营经济腾飞,推进全民创业,是增强经济整体活力和发展后劲的战略举措。通过对重点领域的集中扶持,走 “助大、扶小、孵化”的道路,创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政策环境和服务体系,快速提升民营经济整体实力和水平。
壮大培育龙头民营企业。积极创造条件,加大各级政府政策扶持和协调服务力度,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促进企业资产重组和联合,着力扶持成长性好、市场容量大、竞争能力强的民营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积极引入域外大型民营企业,拓展龙头企业集群效应。依托现有特色产业和市场,搭建公共服务和技术服务平台,推进产业化,形成行走装备制造业、精细化工、玉米深加工、中成药及生物制药等5-6个主导产业集群,发育和壮大矿泉水、袜业、石材、果仁加工等特色产业群,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推动一批市场前景好、有一定基础的中小骨干企业,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中小企业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和龙头企业。实现变地块招商为产业招商、变企业优势为产业优势,引导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向支柱优势产业上、下游领域延伸,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的链条式配套服务和专业化经营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以“雪球”效应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充分利用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基础条件,鼓励中小企业进入,共享资源、降低成本、优势互补,发挥企业集聚功能,突出县域特色,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特”的发展格局。
建设孵化基地。把它作为培育民营资源,实现民营经济腾飞的重要载体。建立区域性民营企业创业孵化基地,扩大孵化器数量,增强孵化承载能力,促进民营企业的生成和发展。建设3-5个国家级水平的创业孵化基地,扶持20-30个省级水平的创业孵化基地,各市(州)、重点县建设1-2个创业孵化基地。围绕重点领域重点项目,设立孵化基地专项基金,建设标准厂房,开展创业培训,搭建信息平台,形成不同特点的专业孵化器。
(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整体竞争力
坚持科技先行、教育为本,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努力增强自主科技创新能力,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智力支持和动力源泉。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自主创新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结构优化升级的中心环节,着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坚持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相结合、市场导向和政府调控相结合,进一步建设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瞄准国内外科学技术前沿,选择具有一定优势、重大科学价值或应用前景的关键项目,加大投入和攻关力度,力争取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围绕吉林省支柱产业和特色优势,组织人力对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攻关,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支持自主创新的创业风险投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着力推进基础研究学科向应用研究学科转化,学科研究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建设和完善以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的创新服务体系。加快发展面向企业的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信息网、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大学科技园等,培育为企业提供创新服务的中介机构,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载体,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要培养人才,留住人才,高效利用人才,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管理的政策法规体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建立完善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突出发展职业教育和高层人才培养。加强人才区域交流与合作,促进人才在产业、地区、城乡间的合理流动和分布。完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为各类人才搭建施展才能的平台,造就一批有创新能力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努力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氛围。
四、战略措施
(一)继续强化投资拉动作用
把重大项目建设作为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突破口,围绕支柱产业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培育、接续产业发展,谋划和建设一批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大项目,统筹规划,重点推进。加强重大项目协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充分调动职能部门和地区的积极性,形成合力,确保项目实施。
创新项目融资机制,积极拓宽项目融资渠道。落实投资自主权,积极培育合格的投资主体,增强企业自我积累和投资发展的能力。积极创造条件,加大项目引进和引资力度,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动员民间资本和外资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参与项目建设。充分利用国家和省里的各类鼓励、扶持政策,发挥政策效应。更多更好地争取国债资金、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各种专项资金,以及金融机构的支持。
(二)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
进一步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管理体制。建立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和决策责任制,推行政府问责制,完善行政赔偿制度,完善社情民意反馈制度。整合行政资源,提高政策、信息、财政等公共资源利用率。实施阳光政务工程,提高政府行为的透明度和群众的参与度。
建立健全“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按照市场化的要求完善出资人制度,健全企业经营机制、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对经营管理者的激励机制,完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办法。强化企业监督约束机制,发挥产权约束的作用,发挥管理制度和职工民主监督的约束作用。
(三)全面扩大对外开放
创新招商引资机制和方式,加强信息和服务网络建设,推行会展、网络、委托、中介组织招商等方式。充分发挥中国吉林·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招商引资重要平台作用,针对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集中力量组织大型招商活动。积极开展多层次、专业化招商,注重开展针对性强的专题招商。充分发挥政策、土地、资源、劳动力等方面优势,积极引进国内外资本、技术及各类要素。加快服务贸易领域和基础设施领域利用外资步伐。
积极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和合作,努力扩大出口。按照以质取胜、市场多元化的要求,扩大汽车及零部件、高新技术、医药及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等出口规模,培育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出口商品,发展一批骨干出口企业。鼓励企业采用投资、贸易、建厂等多种形式,开展对外经济合作和跨国经营。扩大东北亚区域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推进图们江下游地区开发开放。积极推动与俄、日、韩、朝、蒙等国家在经贸、科技、能源、原材料、矿产资源等领域的合作与开发。加快国际通道建设,推动中俄珲春-哈桑、中朝珲春-罗津先锋跨国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推进对俄“路、港、关”、对朝“路、港、区”一体化进程,改善通关环境,提高通关能力。
加强国内区域合作。发挥比较优势,突出产业特色,加强同辽、黑两省及内蒙古东部区域经济合作,提高产业关联度,协调建设跨地区、跨流域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快东部铁路通道和西部运煤通道建设,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推进与发达地区经济合作与交流,积极引进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承接产业、资本转移。
(四)加强环境建设
积极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规范发展产权交易市场,建立全省互联、电子化、网络化的多层次产权交易市场体系。积极发展人才市场,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实现人才和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规范发展土地使用权市场,规范征地行为,健全土地征用和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公平定价和合理补偿机制。建立发达的资本市场,发展粮食期货市场。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和失信惩戒制度。提升各级担保机构信用等级和整体实力,探索建立农民贷款担保体系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健全保障市场主体权益、强化市场主体责任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市场监管水平,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的市场监管体系。
(五)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全面厉行资源节约,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为重点,开发推广有利于节约的各种技术、工艺设备和器具,减少资源消耗。着力推进能源节约,降低高耗能产业产品比重,淘汰高耗能工艺和设备,突出抓好冶金、电力、化工、建材等行业和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重点企业的节能工作,推广节能型交通运输工具和农业机械。全面节约用水,大力推广农业节水灌溉,发展旱作农业,制定工业主要行业用水定额标准,推动公共建筑、生活小区、民用住宅等城市节水。积极推进原材料节约,鼓励采用小型、轻型和再生材料,延长材料使用寿命,推行木材节约代用,禁止无实用性的过度包装。强化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坚持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倍加珍惜土地特别是耕地资源,完善土地使用市场准入制度,优化土地使用结构,鼓励发展节地型建筑。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原则,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改善重点流域和区域环境质量。加强环境污染治理,严格控制工业污染物排放量。高质量完成辽河流域等水污染治理工程。加强危险废弃物、医疗废物及城市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改革污水、垃圾处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
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运行机制、政策体系、法规制度。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倡导社会循环式消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推进废旧家电、再生金属、再制造等重点领域回收利用,推进工业废弃物、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搞好林业“三剩物”综合利用,积极开展秸秆、畜禽排泄物综合利用。
(责任编辑:羽 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