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不但触及灵魂,还触及皮肉,致残致死者不计其数,能在这场“革命”中保持宁静心态的人稀之又稀。先贤指出,诗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产物,清代著名诗人叶燮更直接说:“诗是心声。”在那极其谲怪而又恐怖的岁月里,笔者经常心声腾涌,但只能噤若寒蝉,有时实在憋不住了才悄悄吟出几句。如今“文革”虽然已被彻底否定,但中国人世代都应当牢牢吸取教训,以防再度发生,所以那时候喷发的心声仍有保存价值,于是笔者选择其中十来首连同有关“故事”示众。
一、“剥皮”成诗
“文革”开始后约大半年,广州像全国大多数地区一样,群众因观点不同而分裂为对立的两大派。开头是文斗,后来发展成动用枪炮的武斗,不少人血溅街头。笔者由于背着家庭出身的沉重包袱而且缺乏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只好呆在家里。一天早上,笔者忆起夜来听到枪炮声,不由吟出几句:
冬眠不愿晓,甘作缩头鸟。
夜来枪炮声,鲜血流多少。
吟完发现,它竟与唐代诗人孟浩然《春晓》的语言形式高度吻合——句数、字数、每个字的平仄和每个句子结尾的字都与孟诗相同,但内容却是自己的。这正是对孟诗的“剥皮”。
“剥皮”乃饶有情趣写诗方法,要点是借用名诗的语言形式来抒写自己的情思。从唐代起用此法写诗者不乏其人,“文革”期间也不例外。名人廖沫沙在狱中吟咏的挨斗之作“云淡风轻近午天,弯腰曲背到台前。时人不识余心乐,笑谓偷闲学拜年”,就是“剥”宋人程颢的《春日偶成》的“皮”写成,笔者也不自觉地“剥”成这首《冬晓》。
二、“牛栏”感赋
1969年春节前两三个月,“文革”进入“清理阶级队伍”阶段。凡出身不好、历史有问题、曾对领导提意见、有海外关系、曾喜欢阅读“三家村”文章的人都难免挨整。笔者是底层小人物,虽出身不好但规矩做人,却被扣上“地主阶级的孝子贤孙”和“刘少奇黑线的代表人物”的荆冠而被推进“牛栏”,挨批斗,写交代……一天清早,突然听到爆竹声响,才想到当天是大年初一,痛苦盈怀,心中凝成这两首七律:
其一
黄尘落叶日朦胧,凛冽悲风怨断鸿。
振翅思飞无劲翼,张弦伺射有强弓。
泪沉珠海波千顷,梦堕云山雾万重。
何处迎春燃爆竹,几声霹雳咒天公。
其二
早岁长嗟躯壳贱,如今更悔拙谋身。
荆冠直压成魔鬼,恶谤横加变罪人。
六合洋洋魂失所,牛栏寂寂泪沾巾。
忽惊元日黯然至,佳节如斯更念亲。
我不敢形诸笔墨,只是反复默吟,“文革”后公开示人,名之为《元日被羁“牛栏”感赋》。
其一“泪沉”、“梦堕”的内涵和构思,被多位友人赞许(“珠海”即珠江,广州人历来如此称之;“云山”即广州城北的白云山)。“几声霹雳咒天公”中的“天公”有人认为是特指,岂敢!这仅是指老天爷而已。
其二的“躯壳贱”是说出身不好,“拙谋身”是说不懂得做人——如果当时肯耍滑头,像有些人那样公开而反复地污蔑、咒骂祖宗及“走资派”和胡乱诬告别人,是有可能被视为“可教育好的子女”而免受或少受迫害的,但我没有这样做。结句“佳节如斯更念亲”仿自王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真实地表现了自己的情思:我的第一个小孩在春节前出生,却未有机会看一眼,岂能不思?
三、劫后余生
1972年我已离开“牛栏”,某个假日打扫家里卫生时,在床脚边找到了用旧报纸包裹着的《红楼梦》。笔者摩挲此劫余之宝书,不由感慨万端。由于《红楼梦》又名《石头记》,因此联想起石头,写了这组名为《石》的七绝:
其一
才人曾役管城侯,一梦风情寄石头。
底解石头原有梦,哀荣真假几时休?
其二
悠然默处莽林间,雷电风霜若等闲。
本性愚冥君莫笑,身躯宁碎不能弯。
其三
莫言顽石僵如铁,诗鬼清歌动砚心。
鬼去歌销心冷矣,杨生抚砚泪沾襟。
其四
误信女娲花巧言,捐躯熔炼补青天。
谁知导致天无眼,魔鬼乔装大圣贤。
其五
江河恰似九回肠,为建通衢愿作梁。
织女从兹无怨恨,随时随意会牛郎。
其六
谀辞颂语眩尘世,道貌岸然傲碧云。
才俊英贤应解悟,丰碑自古在人心。
其七
精工雕就大金身,满脸慈悲向众生。
无奈躯中无肺腑,安能施惠荫黎民?
其八
张牙怒目踞阶旁,既假虎威又作伥。
一旦朱门坍塌了,孩童胯下似羔羊。
这组诗从大观园中哀荣真假的故事起兴,抒写了对“文革”期间人事变幻的感慨,表现了自喻为石的狂妄吹嘘,还沾唐人李贺名作《杨生青花石砚歌》的光以抒发自怜之情,跟着对炼石补天、铺石为桥、凿石为碑、雕石为佛、刻石为虎等关于石的传说和功用胡扯乱议。内涵多而杂,但都是当时的真实心绪。
四、戏谈“女祸”
林彪自我爆炸之后,“革命”气氛稍为缓和,但是文化生活依然极其单调,八亿众生只准看八个样板电影,人们在假日和不用参加政治学习的晚上闷得发慌,笔者不时与几位老友一起,通过“打牙铰”(聊天)、喝淡酒、饮粗茶、抽劣烟来消耗时光。1974年的一次小聚餐中,谈起“女祸”的话题,笔者一时兴起,写了这首《定风波·席上戏谈“女祸”》:
妲己嬉嬉纣丧家,西施颦笑醉夫差。玉树歌迷陈后主,离谱,胭脂井口夕阳斜。 浴罢华清汤尚暖,肠断,渔阳鼙鼓震天涯。此乃皇家风趣事,甭理,今天酒菜顶瓜瓜。
当时人们普遍认为“文革”之所以如此祸国殃民,全因江青搞鬼,认定这是女祸,因此笔者借妲己、西施、张丽华、杨玉环等历史上著名的宠妃淫荡误国的传说,来暗讽江青的罪恶。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这些女人的负能量并非如此巨大,国家败亡的责任不能由她们承担,但为了留下思想感情的真实轨迹,不作更改。结句乃调侃之言,那时岂能置备“顶瓜瓜”的酒菜? “离谱”是广州方言,意为乱说胡来。史载:陈后主喜欢吟唱《玉树后庭花》,只顾与爱妃张丽华淫乐而不务国事,结果被迫投胭脂井自杀,我因而以“离谱”来讥讽他将政事“唱”得乱七八糟。有朋友认为,将它写进诗词这是首创而且用得甚巧,令我有点飘飘然。
五、咏物抒怀
1974年冬偶翻书页,发现枯蔷薇一小丫,忆起它是十七年前于校园随手采撷的。抚萼追时,悲欣交集,于是以枯花自喻,写了《水调歌头·枯蔷薇》:
香殒色销矣,芳魄散谁家?纵无丁点媚妩,绰约见姿华。十七年兮风雨,多少精英佳丽,零落化尘沙。子竟存骸骨,命运也堪夸。 抚残枝,追畴昔,尽烟霞。烟霞飘渺何处?野草遍天涯。造物端真善戏,当日花儿肖我,今日我肖花。相对恍如梦,搔首且哈哈。
1982年秋,已调入花城出版社诗歌室工作的笔者,协助李汝伦先生编辑全国首个旧体诗歌刊物《当代诗词》,相处甚欢,因此拿出此作以请教。这位曾被打为“右派”的著名诗人认为这是咏物佳作,尤其欣赏“子竟”、“命运”和“当日”、”今日”等句,但对“佳丽”句有意见。原作是“趋时佳丽”,他说:“我也几乎零落化尘沙,但从不趋时!”随手改为“精英佳丽”,从之。其实,“精英佳丽”词意重复了,改为“美蓓佳卉”似乎更好。
六、悲天悯人
诗歌多是本人的生活和情思的写照,然而自古以来不乏代人抒写之作。1975年初,笔者耳闻目睹一位小民的不幸遭遇,忍不住写了这首《鹧鸪天·代人赋》:
尘海浮生梦觉迟,乐乎天命复奚疑。王侯蝼蚁终成土,三岛蓬莱不可期。 吾去矣,毋悲凄,从兹不再受凌欺。潇潇冷雨南陲日,我与儿孙永诀时。
词中的“我”有文化教养而且性格善良,由于现在看来不成理由的理由而历尽坎坷,新中国成立后没有找到一份正式职业,忍辱偷生但也难以维生。“土改”时被斗得死去活来,“文革”的“战备疏散”阶段被遣送到僻远之地。由于不是当地人而不被接纳,可是广州的户籍却已被取消,于是成了“黑人”,连粮食也买不到,重病也不能入住医院,痛苦地逝世,惨哉!然而笔者又认为,连刘少奇等大功臣,赵九章等大科学家,老舍等大作家都被折磨至死,对这位卑贱的蚁民来说,死倒是解脱——词中有关“我”的思绪只是笔者的设想,若死者有灵,不知以为然否?
七、是非变幻
“文革”期间,很多事物的臧否令人难以理解,很多人物的沉浮令人深感困惑;是是非非,神怪莫测,于是萌生《是非》这首七律:
是乃非耶非昨是,非犹是也是前非。
饰非为是假碑树,污是成非英杰罹。
似是而非天闭眼,名非实是地凝悲。
非非是是谁能辨?侧岭横峰莫叹奇。
用“是”和“非”二字的多义性来写,最后借用了苏轼的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意思作结,形容是非变幻无穷难以辨别。有人感到此诗含意隐晦、情调干燥,但也有人认为它是耐人寻味的哲理之作。虽说“侧岭横峰莫叹奇”,可是笔者在“文革”中却经常忍不住叹奇。
1975年重阳前夕,广州又出现一桩影响很大的是非——重阳登高本是民族风尚,但当局突然宣布禁止。人们大都不理解这一奇怪的决定,笔者通过这首《踏莎行·重阳》来抒发叹息:
昔日重阳,登高纵目,苍鹰飞唤回山谷。风吹帽落插黄花,仰天狂唱兼葭曲。 今日重阳,西风似簇,黄花憔悴凋嘉木。向来帽落插花人,孤魂寂寞失声哭。
“帽落”是晋人孟嘉重阳登高,帽子被风吹落也不知道的典故,这位古人何等洒脱!“失声哭”是对那类古人的设想,也含着自己对不准登高的惆怅。后来才听说,当局之所以作如此决定,是为了防止有人趁机偷渡去香港。此说孰是孰非?只能存疑。但那时确有许多人冒险偷渡,据广东省委边防口岸领导小组办公室宣布,1954年到1980年有56.5万多人次①,但很多人认为实际远不止此。不少人因此被逮捕入狱或葬身大海,但也有不少人侥幸成功,如大音乐家马思聪,陈独秀的女儿、时已60岁陈子美等等。改革开放之后,这种现象渐渐消失了。
八、感怀飘零
1975年,“批林批孔”未了,“评水浒”继而掀起,孔子、宋江都成了革命对象。幸而他们早已辞世,无产阶级的铁拳再硬也不能损伤他们毫厘,然而却有人被戴上“小孔子”、“小宋江”的帽子而受到批判,我们这些曾被封为“牛鬼蛇神”的人都忐忑度日。一个冬夜,笔者与三弄楼主李君等几个老友相聚,楼主演奏《梅花三弄》遣兴。笔者从旋律中想象到花瓣飘零的情景,进而联想到无辜受难者的悲剧,吟了一首七律:
梅花三弄梁尘动,处士长歌鹤和鸣。
情渗银弦弦得意,意凝玉柱柱含情。
琵琶有泪蟾魂冷,锦瑟无端蝶梦轻。
我劝琴师操莫急,曲终底样寄飘零?
“处士”既指有“梅妻鹤子”的宋人林逋,也指三弄楼主。楼主当小学职员糊口,早已看破红尘。“梁尘动”出自《太平御览》引刘向《别录》:“汉兴以来,善歌者鲁人虞公,声清哀,盖动梁尘。” 楼主琴艺精湛而且感情投入,我们的心弦都被琴声震动了。“文革”后我拿此诗向老诗人黄雨请教。他认为“情渗”、“意凝”一联构思独特而又自然,吟诵再三,还表示很想欣赏楼主的琴音,遗憾的是楼主已默默辞世矣!
九、大快人心
1976年10月6日,“四人帮”被逮捕,折磨了神州十年的“文革”终于结束。这一消息很快在百姓中悄悄流传,但我半信半疑。过了一个多月,有关方面终于在大会上公开宣布。笔者听后兴奋不已,回到家里一气呵成这首《水调歌头·为江青写像》:
惯手覆云雨,善舞又能装。存心篡党称帝,结就四人帮。莫怪老娘刁狠,胜似秦皇庆父 ,逆我者该亡。神往好莱坞,洋屁也芬芳 。 红帽子,黑假发,虎皮装。鼓锣一旦敲响,粉墨便登场。岂料晴天霹雳,轰碎南柯好梦,白骨曝阳光。魂飞九天外,遗臭万年长。
“篡党称帝”、“老娘”、“神往好莱坞”、“假发”、“白骨(精)”等语,是当时舆论对江青的描述,现在看来不一定准确,但这个“老娘”的确罪大恶极,让拙作保持原汁原味吧!称她为“戏子”和“狗”,不是对她的污蔑。前者是她年轻时从事的职业,后者是她被公开审判时的自白。以“遗臭万年长”作结,意在篇外。毛泽东曾经说:“文化大革命要七八年来一次。”这还得了!祝愿“老娘”“遗臭万年长”,意是希望历史永远不忘她的罪恶,也就是希望人们永远不忘“文革”的灾难。
约一年后的一次诗界小聚会上,我公开了这首作品。有人“幽默”地说:“你和脑子特别灵的大诗人郭沫若心有灵犀一点通呵,他和你都写《水调歌头》来骂四人帮。”我还来不及回应,在座的荻叔(著名老诗人陈芦荻)即接口说:“郭沫若在‘文革’写的两首《水调歌头》都是表态,光治这首却是表情。”②“态”与“情”一字之差,道出了质的区别,我毋须自辩矣。
写完《水调歌头》的当夜,几名老友情犹未已,凑钱聚餐庆祝。笔者诗兴再发,即席吟出了这几句:
惊雷震天宇,活捉四魔头。
同俦兴勃发,欢宴小黄楼。
频倾木薯酒,大嚼剥皮牛。
莫嫌酒肴劣,不醉岂能休?
仅是简单的记叙和直率的呼号而已,不符合近体诗的格律,亦无艺术华采。但是,诗有时不宜雕琢太多,否则会“伤气”,所以保留原样,视之为古歌行吧。
木薯酒是以木薯蒸造、价廉味劣的酒,剥皮牛是凭票供应的低档小海鱼。当时物质极度匮乏,有这些佐餐已应深感幸福。可是这种劣酒却令我头痛了两天,还导致我从此畏酒,就算是极品佳酿也只敢浅尝数滴。
(作者为广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花城出版社编审)
责任编辑 周峥嵘
注释:
①东山涛:《“文革”前后粤港偷渡风》(见法律教育网)和陈秉安:《大逃港》(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②郭沫若在“文革”期间写了两首很有名的《水调歌头》。其一是写于1976年5月12日的《庆祝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十周年》:“四海《通知》遍,文革卷风云。阶级斗争纲举,打倒刘和林。十载春风化雨,喜见山花烂漫,莺梭织锦勤。茁茁新苗壮,天下凯歌声。 走资派,奋螳臂,邓小平。妄图倒退,奈‘翻案不得人心’,‘三项为纲’批透,复辟罪行怒讨,动地走雷霆。主席挥巨手,团结大进军。”其二是写于1976年10月21日的《粉碎四人帮》:“大快人心事 ,揪出四人帮。政治流氓文痞,狗头军师张。还有精生白骨,自比则天武后,铁帚扫而光。篡党夺权者,一枕梦黄粱。 野心大,阴谋毒,诡计狂。真是罪该万死,迫害红太阳 。接班人是俊杰,遗志继承果断,功绩何辉煌。拥护华主席,拥护党中央。”
一、“剥皮”成诗
“文革”开始后约大半年,广州像全国大多数地区一样,群众因观点不同而分裂为对立的两大派。开头是文斗,后来发展成动用枪炮的武斗,不少人血溅街头。笔者由于背着家庭出身的沉重包袱而且缺乏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只好呆在家里。一天早上,笔者忆起夜来听到枪炮声,不由吟出几句:
冬眠不愿晓,甘作缩头鸟。
夜来枪炮声,鲜血流多少。
吟完发现,它竟与唐代诗人孟浩然《春晓》的语言形式高度吻合——句数、字数、每个字的平仄和每个句子结尾的字都与孟诗相同,但内容却是自己的。这正是对孟诗的“剥皮”。
“剥皮”乃饶有情趣写诗方法,要点是借用名诗的语言形式来抒写自己的情思。从唐代起用此法写诗者不乏其人,“文革”期间也不例外。名人廖沫沙在狱中吟咏的挨斗之作“云淡风轻近午天,弯腰曲背到台前。时人不识余心乐,笑谓偷闲学拜年”,就是“剥”宋人程颢的《春日偶成》的“皮”写成,笔者也不自觉地“剥”成这首《冬晓》。
二、“牛栏”感赋
1969年春节前两三个月,“文革”进入“清理阶级队伍”阶段。凡出身不好、历史有问题、曾对领导提意见、有海外关系、曾喜欢阅读“三家村”文章的人都难免挨整。笔者是底层小人物,虽出身不好但规矩做人,却被扣上“地主阶级的孝子贤孙”和“刘少奇黑线的代表人物”的荆冠而被推进“牛栏”,挨批斗,写交代……一天清早,突然听到爆竹声响,才想到当天是大年初一,痛苦盈怀,心中凝成这两首七律:
其一
黄尘落叶日朦胧,凛冽悲风怨断鸿。
振翅思飞无劲翼,张弦伺射有强弓。
泪沉珠海波千顷,梦堕云山雾万重。
何处迎春燃爆竹,几声霹雳咒天公。
其二
早岁长嗟躯壳贱,如今更悔拙谋身。
荆冠直压成魔鬼,恶谤横加变罪人。
六合洋洋魂失所,牛栏寂寂泪沾巾。
忽惊元日黯然至,佳节如斯更念亲。
我不敢形诸笔墨,只是反复默吟,“文革”后公开示人,名之为《元日被羁“牛栏”感赋》。
其一“泪沉”、“梦堕”的内涵和构思,被多位友人赞许(“珠海”即珠江,广州人历来如此称之;“云山”即广州城北的白云山)。“几声霹雳咒天公”中的“天公”有人认为是特指,岂敢!这仅是指老天爷而已。
其二的“躯壳贱”是说出身不好,“拙谋身”是说不懂得做人——如果当时肯耍滑头,像有些人那样公开而反复地污蔑、咒骂祖宗及“走资派”和胡乱诬告别人,是有可能被视为“可教育好的子女”而免受或少受迫害的,但我没有这样做。结句“佳节如斯更念亲”仿自王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真实地表现了自己的情思:我的第一个小孩在春节前出生,却未有机会看一眼,岂能不思?
三、劫后余生
1972年我已离开“牛栏”,某个假日打扫家里卫生时,在床脚边找到了用旧报纸包裹着的《红楼梦》。笔者摩挲此劫余之宝书,不由感慨万端。由于《红楼梦》又名《石头记》,因此联想起石头,写了这组名为《石》的七绝:
其一
才人曾役管城侯,一梦风情寄石头。
底解石头原有梦,哀荣真假几时休?
其二
悠然默处莽林间,雷电风霜若等闲。
本性愚冥君莫笑,身躯宁碎不能弯。
其三
莫言顽石僵如铁,诗鬼清歌动砚心。
鬼去歌销心冷矣,杨生抚砚泪沾襟。
其四
误信女娲花巧言,捐躯熔炼补青天。
谁知导致天无眼,魔鬼乔装大圣贤。
其五
江河恰似九回肠,为建通衢愿作梁。
织女从兹无怨恨,随时随意会牛郎。
其六
谀辞颂语眩尘世,道貌岸然傲碧云。
才俊英贤应解悟,丰碑自古在人心。
其七
精工雕就大金身,满脸慈悲向众生。
无奈躯中无肺腑,安能施惠荫黎民?
其八
张牙怒目踞阶旁,既假虎威又作伥。
一旦朱门坍塌了,孩童胯下似羔羊。
这组诗从大观园中哀荣真假的故事起兴,抒写了对“文革”期间人事变幻的感慨,表现了自喻为石的狂妄吹嘘,还沾唐人李贺名作《杨生青花石砚歌》的光以抒发自怜之情,跟着对炼石补天、铺石为桥、凿石为碑、雕石为佛、刻石为虎等关于石的传说和功用胡扯乱议。内涵多而杂,但都是当时的真实心绪。
四、戏谈“女祸”
林彪自我爆炸之后,“革命”气氛稍为缓和,但是文化生活依然极其单调,八亿众生只准看八个样板电影,人们在假日和不用参加政治学习的晚上闷得发慌,笔者不时与几位老友一起,通过“打牙铰”(聊天)、喝淡酒、饮粗茶、抽劣烟来消耗时光。1974年的一次小聚餐中,谈起“女祸”的话题,笔者一时兴起,写了这首《定风波·席上戏谈“女祸”》:
妲己嬉嬉纣丧家,西施颦笑醉夫差。玉树歌迷陈后主,离谱,胭脂井口夕阳斜。 浴罢华清汤尚暖,肠断,渔阳鼙鼓震天涯。此乃皇家风趣事,甭理,今天酒菜顶瓜瓜。
当时人们普遍认为“文革”之所以如此祸国殃民,全因江青搞鬼,认定这是女祸,因此笔者借妲己、西施、张丽华、杨玉环等历史上著名的宠妃淫荡误国的传说,来暗讽江青的罪恶。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这些女人的负能量并非如此巨大,国家败亡的责任不能由她们承担,但为了留下思想感情的真实轨迹,不作更改。结句乃调侃之言,那时岂能置备“顶瓜瓜”的酒菜? “离谱”是广州方言,意为乱说胡来。史载:陈后主喜欢吟唱《玉树后庭花》,只顾与爱妃张丽华淫乐而不务国事,结果被迫投胭脂井自杀,我因而以“离谱”来讥讽他将政事“唱”得乱七八糟。有朋友认为,将它写进诗词这是首创而且用得甚巧,令我有点飘飘然。
五、咏物抒怀
1974年冬偶翻书页,发现枯蔷薇一小丫,忆起它是十七年前于校园随手采撷的。抚萼追时,悲欣交集,于是以枯花自喻,写了《水调歌头·枯蔷薇》:
香殒色销矣,芳魄散谁家?纵无丁点媚妩,绰约见姿华。十七年兮风雨,多少精英佳丽,零落化尘沙。子竟存骸骨,命运也堪夸。 抚残枝,追畴昔,尽烟霞。烟霞飘渺何处?野草遍天涯。造物端真善戏,当日花儿肖我,今日我肖花。相对恍如梦,搔首且哈哈。
1982年秋,已调入花城出版社诗歌室工作的笔者,协助李汝伦先生编辑全国首个旧体诗歌刊物《当代诗词》,相处甚欢,因此拿出此作以请教。这位曾被打为“右派”的著名诗人认为这是咏物佳作,尤其欣赏“子竟”、“命运”和“当日”、”今日”等句,但对“佳丽”句有意见。原作是“趋时佳丽”,他说:“我也几乎零落化尘沙,但从不趋时!”随手改为“精英佳丽”,从之。其实,“精英佳丽”词意重复了,改为“美蓓佳卉”似乎更好。
六、悲天悯人
诗歌多是本人的生活和情思的写照,然而自古以来不乏代人抒写之作。1975年初,笔者耳闻目睹一位小民的不幸遭遇,忍不住写了这首《鹧鸪天·代人赋》:
尘海浮生梦觉迟,乐乎天命复奚疑。王侯蝼蚁终成土,三岛蓬莱不可期。 吾去矣,毋悲凄,从兹不再受凌欺。潇潇冷雨南陲日,我与儿孙永诀时。
词中的“我”有文化教养而且性格善良,由于现在看来不成理由的理由而历尽坎坷,新中国成立后没有找到一份正式职业,忍辱偷生但也难以维生。“土改”时被斗得死去活来,“文革”的“战备疏散”阶段被遣送到僻远之地。由于不是当地人而不被接纳,可是广州的户籍却已被取消,于是成了“黑人”,连粮食也买不到,重病也不能入住医院,痛苦地逝世,惨哉!然而笔者又认为,连刘少奇等大功臣,赵九章等大科学家,老舍等大作家都被折磨至死,对这位卑贱的蚁民来说,死倒是解脱——词中有关“我”的思绪只是笔者的设想,若死者有灵,不知以为然否?
七、是非变幻
“文革”期间,很多事物的臧否令人难以理解,很多人物的沉浮令人深感困惑;是是非非,神怪莫测,于是萌生《是非》这首七律:
是乃非耶非昨是,非犹是也是前非。
饰非为是假碑树,污是成非英杰罹。
似是而非天闭眼,名非实是地凝悲。
非非是是谁能辨?侧岭横峰莫叹奇。
用“是”和“非”二字的多义性来写,最后借用了苏轼的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意思作结,形容是非变幻无穷难以辨别。有人感到此诗含意隐晦、情调干燥,但也有人认为它是耐人寻味的哲理之作。虽说“侧岭横峰莫叹奇”,可是笔者在“文革”中却经常忍不住叹奇。
1975年重阳前夕,广州又出现一桩影响很大的是非——重阳登高本是民族风尚,但当局突然宣布禁止。人们大都不理解这一奇怪的决定,笔者通过这首《踏莎行·重阳》来抒发叹息:
昔日重阳,登高纵目,苍鹰飞唤回山谷。风吹帽落插黄花,仰天狂唱兼葭曲。 今日重阳,西风似簇,黄花憔悴凋嘉木。向来帽落插花人,孤魂寂寞失声哭。
“帽落”是晋人孟嘉重阳登高,帽子被风吹落也不知道的典故,这位古人何等洒脱!“失声哭”是对那类古人的设想,也含着自己对不准登高的惆怅。后来才听说,当局之所以作如此决定,是为了防止有人趁机偷渡去香港。此说孰是孰非?只能存疑。但那时确有许多人冒险偷渡,据广东省委边防口岸领导小组办公室宣布,1954年到1980年有56.5万多人次①,但很多人认为实际远不止此。不少人因此被逮捕入狱或葬身大海,但也有不少人侥幸成功,如大音乐家马思聪,陈独秀的女儿、时已60岁陈子美等等。改革开放之后,这种现象渐渐消失了。
八、感怀飘零
1975年,“批林批孔”未了,“评水浒”继而掀起,孔子、宋江都成了革命对象。幸而他们早已辞世,无产阶级的铁拳再硬也不能损伤他们毫厘,然而却有人被戴上“小孔子”、“小宋江”的帽子而受到批判,我们这些曾被封为“牛鬼蛇神”的人都忐忑度日。一个冬夜,笔者与三弄楼主李君等几个老友相聚,楼主演奏《梅花三弄》遣兴。笔者从旋律中想象到花瓣飘零的情景,进而联想到无辜受难者的悲剧,吟了一首七律:
梅花三弄梁尘动,处士长歌鹤和鸣。
情渗银弦弦得意,意凝玉柱柱含情。
琵琶有泪蟾魂冷,锦瑟无端蝶梦轻。
我劝琴师操莫急,曲终底样寄飘零?
“处士”既指有“梅妻鹤子”的宋人林逋,也指三弄楼主。楼主当小学职员糊口,早已看破红尘。“梁尘动”出自《太平御览》引刘向《别录》:“汉兴以来,善歌者鲁人虞公,声清哀,盖动梁尘。” 楼主琴艺精湛而且感情投入,我们的心弦都被琴声震动了。“文革”后我拿此诗向老诗人黄雨请教。他认为“情渗”、“意凝”一联构思独特而又自然,吟诵再三,还表示很想欣赏楼主的琴音,遗憾的是楼主已默默辞世矣!
九、大快人心
1976年10月6日,“四人帮”被逮捕,折磨了神州十年的“文革”终于结束。这一消息很快在百姓中悄悄流传,但我半信半疑。过了一个多月,有关方面终于在大会上公开宣布。笔者听后兴奋不已,回到家里一气呵成这首《水调歌头·为江青写像》:
惯手覆云雨,善舞又能装。存心篡党称帝,结就四人帮。莫怪老娘刁狠,胜似秦皇庆父 ,逆我者该亡。神往好莱坞,洋屁也芬芳 。 红帽子,黑假发,虎皮装。鼓锣一旦敲响,粉墨便登场。岂料晴天霹雳,轰碎南柯好梦,白骨曝阳光。魂飞九天外,遗臭万年长。
“篡党称帝”、“老娘”、“神往好莱坞”、“假发”、“白骨(精)”等语,是当时舆论对江青的描述,现在看来不一定准确,但这个“老娘”的确罪大恶极,让拙作保持原汁原味吧!称她为“戏子”和“狗”,不是对她的污蔑。前者是她年轻时从事的职业,后者是她被公开审判时的自白。以“遗臭万年长”作结,意在篇外。毛泽东曾经说:“文化大革命要七八年来一次。”这还得了!祝愿“老娘”“遗臭万年长”,意是希望历史永远不忘她的罪恶,也就是希望人们永远不忘“文革”的灾难。
约一年后的一次诗界小聚会上,我公开了这首作品。有人“幽默”地说:“你和脑子特别灵的大诗人郭沫若心有灵犀一点通呵,他和你都写《水调歌头》来骂四人帮。”我还来不及回应,在座的荻叔(著名老诗人陈芦荻)即接口说:“郭沫若在‘文革’写的两首《水调歌头》都是表态,光治这首却是表情。”②“态”与“情”一字之差,道出了质的区别,我毋须自辩矣。
写完《水调歌头》的当夜,几名老友情犹未已,凑钱聚餐庆祝。笔者诗兴再发,即席吟出了这几句:
惊雷震天宇,活捉四魔头。
同俦兴勃发,欢宴小黄楼。
频倾木薯酒,大嚼剥皮牛。
莫嫌酒肴劣,不醉岂能休?
仅是简单的记叙和直率的呼号而已,不符合近体诗的格律,亦无艺术华采。但是,诗有时不宜雕琢太多,否则会“伤气”,所以保留原样,视之为古歌行吧。
木薯酒是以木薯蒸造、价廉味劣的酒,剥皮牛是凭票供应的低档小海鱼。当时物质极度匮乏,有这些佐餐已应深感幸福。可是这种劣酒却令我头痛了两天,还导致我从此畏酒,就算是极品佳酿也只敢浅尝数滴。
(作者为广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花城出版社编审)
责任编辑 周峥嵘
注释:
①东山涛:《“文革”前后粤港偷渡风》(见法律教育网)和陈秉安:《大逃港》(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②郭沫若在“文革”期间写了两首很有名的《水调歌头》。其一是写于1976年5月12日的《庆祝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十周年》:“四海《通知》遍,文革卷风云。阶级斗争纲举,打倒刘和林。十载春风化雨,喜见山花烂漫,莺梭织锦勤。茁茁新苗壮,天下凯歌声。 走资派,奋螳臂,邓小平。妄图倒退,奈‘翻案不得人心’,‘三项为纲’批透,复辟罪行怒讨,动地走雷霆。主席挥巨手,团结大进军。”其二是写于1976年10月21日的《粉碎四人帮》:“大快人心事 ,揪出四人帮。政治流氓文痞,狗头军师张。还有精生白骨,自比则天武后,铁帚扫而光。篡党夺权者,一枕梦黄粱。 野心大,阴谋毒,诡计狂。真是罪该万死,迫害红太阳 。接班人是俊杰,遗志继承果断,功绩何辉煌。拥护华主席,拥护党中央。”